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達真堪佈:無論如何皆快樂

達真堪佈:無論如何皆快樂

時間:2019-05-24 14:04:42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達真堪佈宣講於2016年2月19日

2016觀音法會·《快樂之歌》講解(三)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快樂之歌》。在前面講過有財富、沒有財富同樣是快樂的。沒有太多財富,就沒有積財、守財、失財的痛苦和煩惱,可以輕松自在地生活、工作,可以精進地學修佛法。從這些角度去思維,沒有太多的財富是件好事,也是快樂的。

有財富也是快樂的。有財富能做很多事情,可以上供下施,還可以做其他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比如:弘法利生等。這樣思維,有財富也是快樂的,也是件好事。若是自己有佛法,有智慧,一切都是好事;若是自己沒有佛法,沒有智慧,都不是好事,都是痛苦。有錢有有錢的煩惱,沒錢也有沒錢的煩惱;有權力有有權力的煩惱,沒權力也有沒權力的煩惱。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感受不同的痛苦,都是痛苦的。

任何事情自己若能換位思考,換角度去想去看,都是好事,都是圓滿的,都能生起快樂。其實街上的乞丐和寶座上的國王一樣。如果自己真正看破瞭,放下瞭,或者內心裡具有智慧瞭,在哪兒都是快樂的。在寶座上也可以快樂,在大街上也可以快樂。如果沒有看破放下,沒有智慧,沒有修行,在哪兒都一樣煩惱,一樣痛苦。這裡講的是平等的境界。

今天主要講速死和久活都是快樂的。

下面講速死。

如若速死當快樂,惡緣無機作阻撓,

銜結來世之善緣,定入無誤之妙道。

“如若速死當快樂”:意思是,今天迅速死亡,要離開這個世界,也是快樂的。對一個學佛人,對一個修行人來說,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種快樂。有些人比較精進,戒律受持得比較清凈。有些人業際顛倒,剛開始很有信心,很精進,後來沒有信心瞭,懈怠瞭。有些人剛開始很害怕因果,也有一些取舍,後來成為佛教的油子,也不害怕瞭,膽子越來越大,也不取舍因果瞭,什麼壞事都做。

“惡緣無機作阻撓,銜結來世之善緣,定入無誤之妙道”:意思是當這些惡緣沒有出現,還沒有變成佛教油子的時候,結束這個生命,離開這個世界也是件好事,發願再投生為人,再精進修學佛法。這個時候“定入無誤之妙道”,一定能見性,一定能進入大乘妙道。

還沒有業際顛倒的時候,比如,有些出傢人,持戒很清凈的,但何時遇到違緣,何時在自己身上發生一些事情也不好說。因此在持戒比較清凈,相續比較清凈的時候,結束生命離開這個世界是好事。然後發願再投生為人,再受持清凈的戒律,繼續修行,最終成就。

為什麼要迅速死亡?為什麼立刻離開這個世界是一件好事,也是一種快樂呢?這是陀美仁波切講的理由。真的,很多修行人都有這種想法。這意味著,可能因為自己沒有太大成就,很難把握,違緣什麼時候出現不知道,違緣出現瞭能不能把握不好說。當違緣出現,自己真的陷進去瞭,破戒瞭,造業瞭,還不如早點離開。這樣自己還是一個很精進的修行人,還是一個很清凈的出傢人,然後來世再學修,再解脫成佛。

很多人認為,離開這個世界,面對死亡,是一件不好的事。對世間人來說死亡是一種恐懼,每個人都想逃避,都不想死亡發生在自己身上。為什麼呢?第一沒有明白死亡的真相,第二對死亡沒有做好準備。

修行人對死亡會有所準備,因為他懂得無常,他知道死亡隨時隨地都會來。死亡來臨的時候,對他來說一點也不突然,他對死亡不會有恐懼。他會面對死亡,他有方法,他知道怎樣去面對死亡。死亡對他是一種解脫,一種快樂。

大德高僧們離開這個世界也是死,也是靈魂與肉體的分開。但為什麼說圓寂?為什麼說涅槃?因為這種死亡沒有恐懼,沒有痛苦,所以叫圓寂,所以叫涅槃。涅槃是寂滅,也可以說是沒有痛苦的意思。圓寂也是進入寂滅,是沒有痛苦的。都是死,但是大成就者、佛菩薩是沒有痛苦,沒有恐懼的。普通凡夫對死亡是有恐懼的,死的時候是有痛苦的。死亡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恐懼,不可能不害怕死。有些人嘴上說不怕死,有生就有死,但是不可能不怕死。隻有明白死亡真相的人,他們把死亡的真相搞明白瞭,弄清楚瞭,才真的不會有恐懼,不會害怕,除此之外的人到時候都會害怕。

其實我們面臨死亡,這是大事,其他的一切問題,到死亡的時候都不是問題瞭。所以,盡管我們有很多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是我們把這些看成瞭問題。若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問題,應該在任何時候都是問題。但是,我們面對死亡的時候,這些都不是問題瞭,所以就沒有實實在在的問題瞭。問題是我們自己找來的,是我們自己想出來的,是我們自己把有些所謂的問題看成瞭問題。

死亡是問題,若是能活下去才是頭等大事。為瞭能不死或活下去,權力、錢財等一切都可以舍棄。到那個時候才知道生命的珍貴,之前不知道。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浪費生命。生命是由時間組成的,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到臨終的時候才知道生命的珍貴,但是生命即將結束瞭,一切都晚瞭。到那個時候,我們想留下來,或不想離開,但是沒有辦法,連佛、菩薩、神仙也沒有辦法,一個國傢的國王就更沒有辦法瞭。所以,到時候我們對死亡一定會有恐懼的,到時候我們肯定都不想死。

為什麼會這樣?第一,我們沒有明白死亡的真相;第二,我們沒有放下現世中的一切。在這裡講,死亡是一件好事,那是一種快樂。對什麼樣的人來說,死亡是一件好事,是一種快樂呢?第一個對比較熟悉中陰教法的人來說,死亡是一件好事。因為他知道死亡的過程。今天要離開這個世界,他知道先會出現什麼,接著又會出現什麼。整個過程他知道,他是不迷茫的。一般的普通人面對死亡的時候,是迷茫的,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也不知道怎樣去面對。

死亡時,要面對三種中陰。

第一,臨終中陰。臨終中陰時外氣斷瞭,會昏迷過去,之後就會進入地光明。地光明就是我們的本面,也就是臨終中陰即將結束的時候出現的。之前修習過的人知道會出現這種地光明,知道會出現本面。第一個他會去認識,也能認識得到;第二,他能在這當中安住,這樣能跟法身佛無二無別。死亡對他來說是一種成就,也是一種究竟圓滿的機會。

若是在臨終中陰中沒有把握住,會進入第二個中陰。

第二,法性中陰。這時候會出現很多本尊,也可以說是佛、菩薩。若是自己能認識,能跟自己的本尊相應,能獲得與自己的本尊無二無別的成就,也可以說獲得與報身佛無二無別的成就。

法性中陰的時間有長有短。若是生前有一些修行,持續的時間會長一些;若是生前沒有修行,時間就會很短,很快就會過去的。中陰教法裡講的是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這裡講的是在禪定中,不是我們講的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若是比較有禪定,延續的時間就會長一些,若是沒有禪定功夫,很快就會過去。

若是在法性中陰中沒有把握住,會進入第三個中陰。

第三,投生中陰。法性中陰過去之後,就是投生中陰,這個時候才是中陰身。中陰身沒有肉身,但是有意身、意念。他自己想象有身體,實際沒有身體,所以叫意身。一般的普通人這個時候才知道自己離開這個世界瞭,才知道自己死瞭,但是還不相信,還會去找傢人。看到傢人在那兒哭泣,為他辦後事,才知道自己已經離開瞭,知道自己死瞭,這個時候就開始進入我們說的中陰身瞭。

中陰分很多種,剛才講瞭臨終中陰,法性中陰和投生中陰。投生中陰的時候才有中陰身。中陰身會到處走,因為想投生。投生也就是投胎,若是修習過蓮花生大士的中陰教法,他就有方法。中陰教法裡有很多方法,大傢沒有學修過吧,以後有機會可以學修。中陰教法裡講,這個時候還有機會,有一些方法,若是通過這些方法去做,也可以往生到一些清凈的剎土。還有一種投生,可以選擇出生的環境,選擇自己的父母。他是有這種能力的,普通人投生時什麼也不知道——無法選擇父母,何時投胎也不知道。

他是怎麼投胎的?看到花園,覺得很美,想進去看一看,進去後就投胎瞭。現在的人愛逛街,可能那個時候想逛街,一逛街就投胎瞭。他是迷茫的,不知道自己投胎,這樣就投胎瞭。但是剛才那種有修行、有方法的人,可以選擇自己的傢庭、環境。對自己的修行是否有利,對自己的弘法利生是否有利,然後選擇父母。父母是否信佛或能否支持自己弘法等,然後就投胎瞭。

對中陰教法比較熟悉,修行過中陰教法的人,知道死亡的整個過程,也有面對死亡的方法。比如,知道臨終中陰的時候會發生什麼,應該怎樣去面對,怎樣去做;法性中陰的時候會出現什麼,應該怎樣去面對,怎樣去做,對自己的修行是否有利,他知道這是最後的機會,會發生什麼事情。對這樣的人來說,是真的不怕死,而且死亡是件好事,是種快樂。在我們這些學佛人當中有很多這樣的人,一心求往生。真正一心求往生的人,不會害怕死亡,死亡對他來說是一件好事,也是一種快樂。因為他一心求往生,一心求阿彌陀佛的接引。對他來說,死亡就是阿彌陀佛的接引,這樣,他不可能對死亡有恐懼。如果他對死亡有恐懼,就是對阿彌陀佛有恐懼,是不可能往生的。如果他一心求往生,不可能放不下,因為他一心一意求往生,求生凈土。我們自己是不是一心一意求往生,求生凈土?

我們也有凈土法門,能不能往生主要看自己求生凈土的心是不是真實的,是不是誠心誠意,這個很重要。如果你是真心實意,誠心誠意的,那麼往生凈土沒問題。如果你不是不是真心實意,誠心誠意的,就有問題瞭,到時候能不能往生,還是個問號。可以說,真到那個時候,大部分人都不能往生。

我們那邊有一個人,是前幾年往生的。他不是上師,也不是活佛,就是一個普通的出傢人。他是一心求生凈土的,他生前對藥師佛特別有信心,一心想往生到藥師佛的凈土。當他因為疾病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他的內心充滿瞭歡喜,充滿瞭快樂。這都是有目共睹的。

這種人就是一心求生凈土的,對死亡一點恐懼都沒有,對他來說死亡是件好事。在患病初期,他還能說能動,這個時候他說:那時他說:“我終於可以到藥師佛的凈土瞭,終於可以見到藥師佛瞭。”然後經常面朝東方合十祈禱。後來病情惡化瞭,這時雖然不能說,也不能動瞭,但他有這個意識,一直一心求往生,一心想到藥師佛的剎土。最後,他就這樣離開瞭這個世界,這就是一心求往生的力量和功德。

剛才講瞭,他就是個普通的出傢人,既不是轉世再來,也不是上師或大成就者,可以說沒有別的境界,沒有別的修行,就是一心求往生,一心想到藥師佛的剎土。對這樣的人來說,對死亡沒有恐懼;對這樣的人來說,死亡是件好事,也是一種快樂。所以對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一個真正有堅定信念的人來說,死亡不是什麼壞事,而是一件好事,是一種快樂。當對死亡沒有恐懼,死亡變成一種快樂的時候,其他的如煩惱、痛苦,都不是問題,都會自然消失。比如密勒日巴尊者。他自己曾經說過,他就是因為害怕死亡而跑到山洞裡去瞭。但我們很多人,對死亡還沒有真正產生恐懼,因為我們還沒有思維過死亡,也沒有想過有一天離開這個世界。其實,這是個大問題——隻有死亡才是問題,隻有中陰身才是問題,隻有來世才是問題,其他的都不是問題。但是我們根本沒有想過這些事,我們都覺得這些事情離自己很遠。我們有什麼把握這樣想?沒有把握啊!死期不定,死魔隨時都會來臨,我們隨時都可能離開這個世界,大傢為什麼不去思考死亡的問題呢?為什麼不去做一些準備呢?我們的一切煩惱、痛苦都是為瞭暫時的利益,為瞭世間的瑣事而產生的。

若是我們真正把死亡當作一件大事,時時能思維死亡,這樣,我們活得自然就輕松瞭,自然就自在瞭。若是對死亡能做好準備,我們的功德、福德自然就圓滿瞭。

其實一講死亡,一講臨終,很多人都認為,這與我們自己的生活、工作也沒有什麼關系啊!其實不是,我們為什麼要一心求往生,為什麼要把臨終看成是大問題,然後去重視臨終呢?因為這也是圓滿自己、解脫自己的一種方法。如果我們覺得死亡是個大問題,就能時時想起死亡或臨終,對今生的貪著自然就沒有瞭,這樣活得自然就輕松瞭。

我們隻想著死亡,隻想著臨終也不行,還要對死亡,對臨終有所準備。那怎樣做準備?就是斷惡行善,放下自我,利益他人。這樣,自己的善根、福德自然就圓滿瞭。活得安樂,死得才能安詳,這是一種竅訣,也是一種方法。不要認為這都是以後的事,都是到臨終時的事,不要這樣想,。這是解決我們當下、現在面臨的問題的一種方法,一種竅訣。佛讓你這樣想,讓你這樣做,這是解脫你的煩惱、痛苦的方法,也是竅訣。比如說佛讓我們想著眾生,讓我們去利益眾生,這是圓滿自己、解脫自己的方法,但很多人都不明白。

也許有人有疑惑:為什麼我不能為自己著想呢?為什麼我要利益他人呢?為什麼我不能利益自己呢?我不利益自己誰利益我啊?我不想著自己誰想著我啊?你想著眾生的時候,眾生就會想著你;你利益瞭眾生,眾生就會利益你。這樣,你的“我執”、煩惱都沒有瞭,你的相續就清凈瞭,內心就快樂瞭。你去利益他人瞭,自己也積累瞭善根,積累瞭福德。這樣你的命運會越來越好,你的人生也會越來越圓滿瞭。想得到究竟的利益,要先利益他人,這是上師如意寶在《勝利道歌》裡給我們的竅訣,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竅訣,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給我們的竅訣。

今天佛、上師讓我們想臨終的事,讓我們為臨終做好準備,這也是解脫、圓滿的一種方法。我們依教奉行瞭,活得自然就輕松、自在瞭,福德、功德自然就圓滿瞭。我們不是為瞭功德而做功德,也不是為瞭福德而積福德。當我們為眾生、為他人的時候,我們的功德福德也就有瞭。若我們隻為福德而做福德,就沒有福德;隻為功德而做功德,就不是功德。什麼是真正的功德?什麼是真正的福德?這些都是方法,都是竅訣。

“上師啊,教我個方法吧!上師啊,教我個竅訣吧!”這就是方法,這就是竅訣。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今天為瞭你一個人在這聚會,也隻能教你這個方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的加持力多大啊,若是為瞭我,能在這裡相聚,那我一下子就可能化成光或成佛瞭……”不可能的事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降臨,也是教你方法,教你去利益他人,教你想著臨終的事,為臨終做好準備。

密日勒巴知道害怕死亡,我們還不知道害怕死亡,因為我們沒有去想死亡的事,也沒有為死亡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沒有這些感觸。密日勒巴當時想到瞭死亡之事,臨終之事,所以他害怕,不知所措,就跑到瑪爾巴那裡去瞭,跑到深山裡去瞭。他時時想死亡,他時時為死亡做準備,最後他為死亡做好瞭準備,同時他的功德、福德圓滿瞭,他成佛瞭。密勒日巴最後說他不怕死亡瞭,對死亡沒有恐懼瞭,因為他已經明白瞭死亡的真相,明白瞭死亡的真理。

其實人死就是換個地方,換件衣服這麼簡單。死是肉體死,不是靈魂死。靈魂可以走,可以再轉世,可以換一個更好、更健康、更莊嚴的身體。這樣的身體多好啊!我們這裡叫塵土,然後到凈土,到更清凈、更好的環境,這都是好事啊!我們現在住在一般的平房,今天突然發財瞭,可以住別墅瞭。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種快樂。

可以離開娑婆世界,可以到極樂世界;一個是塵土,一個是凈土,差距太大瞭,徹底不一樣瞭。娑婆世界是塵土,塵土有很多,我們所看到的都是無常的東西,我們所接觸到的都是凡夫俗子。有時候自己不想煩惱,但是身邊的人讓你煩惱;有時候自己不想痛苦,但是在這個環境中不能不痛苦。這就是娑婆世界,這就是塵土。凈土不是這樣的,在凈土中,身邊都是菩薩,自己想煩惱,他們都不讓你煩惱;自己想痛苦,到那裡也沒有痛苦瞭。這多好啊,這是一件好事啊!為什麼要痛苦呢?應該快樂,肯定快樂。

身體也是這樣。我們這個肉體,是由三十六種不凈物組成的,這裡沒有幹凈或清凈的,頭發、皮膚、肉、骨骼、內臟更臟。肉體就是個不凈的袋子,裡面裝的都是不清凈的東西。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一樣瞭。極樂世界都是大乘比丘,大乘比丘都有菩提心,都有與佛相似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多莊嚴啊!身體是有光的,可以飛,都是透明的,這樣的身體,多好啊!

所以,當你明白死亡真相的時候,你對死亡不會有恐懼,死亡對你來說是一件好事,一種快樂。今天要離開這個世界或是明天要離開這個世界,都是一件快樂的事。

我今天是站在四個角度,用瞭四個理由給大傢說明修迅速死亡——離開這個世界,要面對這樣的結局,是一件好事,是一種快樂。

下面講久活。

如若久活當快樂,修行體悟之莊稼,

長依教授溫濕度,茁壯成長得成熟。

如果不死,可以活得時間長一點,活到八十歲,活到一百零八歲,也是好事。所以,無論是死亡還是生命繼續延續,都是好事,都是快樂。

人活的意義:

第一個,遇到佛法瞭,相續中有正知正見瞭,生命長一點,就可以精進地修行,提高自己的境界,這是最重要的。

其實吃喝玩樂不是人生的真正意義,不是人生的真正價值。吃喝玩樂動物也會。那些動物也有它們自己的活法,也有它們自己的樂趣。夏天蚊子飛來飛去,可能它們也在玩。這不是人生的真正價值,也不是人生的真正意義。

獲得神通神變是不是人生的真正價值和意義?不是。餓鬼道有隱住餓鬼和空遊餓鬼。空遊餓鬼很有勢力,甚至很多眾生的生命都在他們手裡;有些空遊餓鬼是很富裕的;他們都有神通,能知道我們心裡的想法,也能在一瞬間,繞整個地球轉一圈。這些眾生都有很大的神通。但這是不是我們人生真正的價值和意義?是不是要修神通?不是!剛才講瞭,這些神通空遊惡鬼也有。那什麼才是人生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呢?就是能學佛,能修行,能解脫,能成佛!

這點不要說其他道的眾生,即使是天人都做不到。帝釋王和梵天王都是天界的眾生,都是天王,世間的福報非常大,但是他們都做不到。這裡也有佛化現的就不說瞭,其他一般的眾生都做不到。那為什麼佛在經中說人比天人珍貴?若論神通我們比不上他們,論條件我們也沒法跟他們比。那麼人在哪方面勝過瞭天人呢?就是學佛修行,解脫成佛!這是我們能做到的,他們做不到的!我們能辦到的,他們辦不到的!因為他們沒有真正的佛法。佛在印度轉法輪的時候,帝釋王和梵天王等天人也隻是偶爾來聽聞。

現在有些做生意的人,平時很忙,應酬很多,還要到一些地方玩一玩,有時偶爾也聽一聽法。但是他們能不能精進的學修,能不能堅持到最後呢?除瞭一些真正有根基、有福報的人之外,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天人的條件太好瞭,第一他們生不起出離心,第二他們根本靜不下心來修行,所以他們沒有修行的機緣和條件。而我們有這個機緣和條件,這才是真正人生的價值,才是真正人生的意義。

我們活著要做什麼?就是要學佛修行,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境界,就是要增長自己的智慧。不是要增長外在的物質,而是增長內心的境界。人真正的不同之處在哪裡?在境界上,否則都是一樣的。

我給大傢舉個例子,比如說今天突然地震瞭、海嘯瞭,不管是有錢沒錢、有權沒權,在海嘯面前,在地震面前都是平等的。不可能你是有權力的人,就可以不死; 不可能你是沒有權力的人,就要埋在地下!海嘯來瞭,因為這個人有錢,就退回去瞭;因為這個人沒有錢,就被沖走瞭,沒有這樣的事情!所有的人都平等!到那個時候,什麼是不一樣的?境界是不一樣的,所以內心也是不一樣的。

有一部世界末日的電影,影片中最後那個老喇嘛就是修行人,他的侍者跑瞭,他留下來瞭。海嘯來的時候,他還在敲鐘為眾生祈禱。這裡講的就是我們修行人的境界,修行人就應該是這樣的。我們是不是這樣?如果我們不是這樣的,那我們就不是修行人瞭。那就不一樣瞭。“一樣啊,都是一個結局啊!”不是,內心不一樣,一個是恐懼的,一個無恐懼的;一個是痛苦的,一個是無痛苦的。這就是差別,佛和眾生的差別也在於此。

佛在世的時候,也和平常人一樣,也吃喝拉撒。在生活上佛跟我們是一樣的,但是內心的境界跟我們不一樣。這就是差別,這才是真正的不同之處。所以說內心的境界與智慧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才是真正能夠保護和利益自己的。

你內心的智慧和境界,無論在何處,無論是在地獄還是在天堂,都會有的,你都可以進入那種境界,都可以享受那種安寧、祥和的覺受。其他都是帶不走的,到時候也無法利益我們。錢財、權力,包括我們的傢人,在我們面對死亡的時候,都沒有辦法幫助我們。在臨終的時候,能幫助我們的就是佛法,能幫助我們的就是自己的正知正見。在面對大災難的時候,真正能救護我們的,真正能利益我們的,就是我們善根,就是我們內心的正知正見。

什麼才是真正的善根? 就是我們內心的清凈、智慧和境界。這些才能救我們,才能幫我們,其他的都沒有辦法。也許我們的傢人和朋友很愛我們,也很想幫助我們,但是卻無能為力;他們都圍著我們,想出點力做點什麼,但是都束手無策。沒有辦法,隻能圍著看你離開,你就這樣孤孤單單的離開這個世界。誰也幫不瞭你,誰也利益不瞭你。唯一能幫助我們,唯一能利益我們就是佛法,就是我們自己的正知正見,就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智慧,就是我們自己內心這種堅定的信念。

第二,若我們活的時間能長一點,生命延續的時間能長一點,就可以弘法利生。弘法是弘揚佛法,佛法是智慧。我們應該傳承智慧,傳播智慧。我們把佛的智慧傳承下去,我們把佛的智慧傳播下去,這叫弘法。弘法才能利益眾生。所以我們要不斷地弘揚教法,弘揚正法。弘揚教法是什麼?就是給大傢講解三藏———經藏、律藏、論藏的內容,把三藏的內容介紹給眾生,在眾生的相續中產生戒定慧三學的功德。

我們建道場、宣講佛法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讓眾生相續中產生戒定慧三學的功德。若是沒有起到這樣的作用,建道場是沒有意義的,講法也是沒有意義的。所以,今天我在這裡很用力地給大傢講,就是希望大傢能明白,要在相續中產生智慧。這樣,相續就變得清凈瞭,內心也就變得平靜瞭。你產生的智慧越多越高,你相續中的清凈度也越高越深,內心的平靜也越高越深。

哪怕在你的相續中能生起一點點的智慧,你的相續也一定會有所改變的,並且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的。也許今天或現在沒有起到什麼作用,表看上看沒有產生什麼效果。但是大傢都聽瞭,都明白瞭一些道理,相續也在變化,在相續中也種下瞭一個善根,終有一天會發芽結果的,這都是有意義的。一想到這裡我還是很高興的。

真的,今天在這裡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可能有些人聽得很明白,那就更好瞭;有些人可能現在沒有聽明白,但是過後也會明白的。為什麼?因為已經種下瞭這個善根,已經結上瞭這個善緣。終有一天一定會發芽結果,終有一天一定會成熟的,因此這一切都是有意義的。

弘法利生——弘法才能利益眾生。眾生的相續中有瞭戒定慧三學的功德,才是真正的利益。你給他吃的東西再多,給他穿的衣服再多,給他再大的權力,都無法解決根本的問題。若是真正在他的相續中,產生戒定慧三學的功德,才是真正的利益。“戒”是清凈,相續變得清凈瞭,這是真正的利益;“定”是一種內心的平靜和安寧,這是真正的利益。智慧是他再也不迷茫瞭,或多或少解開瞭心裡的一些疑惑,解除瞭心裡的一些煩惱,這是真正的利益。所以大傢要弘法利生。

當你成佛的時候,可以有自己的教法,可以轉法輪。十方三世諸佛菩薩都來幫你弘揚你的教法,都來給你打工。到那個時候,你多有福報啊!我們現在還沒有成佛,怎麼辦?沒有別的辦法,隻能給釋迦摩尼佛打工,幫釋迦摩尼佛弘揚他的教法,同時,我們也在積累福德和善根。好比有的人現在沒有自己的企業,給別的企業打工做事一樣。將來自己有實力,有經驗,有能力瞭,可以開公司,這時可以招聘很多員工給自己打工。這樣就是弘法利生。這是我們活著真正的價值和意義。這樣,我們可以活的時間長一點,生命可以延續的時間長一點,這也是快樂,也是好事。因為可以弘法利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境界,即身成佛!

無論如何皆快樂。

無論如何都是快樂的,有錢快樂,沒錢也快樂;有病快樂,沒病也快樂;速死快樂,久活也快樂;有贊嘆快樂,有誹謗也快樂;有愛快樂,有恨也快樂。這裡講的是平等,講的是一種圓滿的境界。但這都是在相上講的。

相上的一切顯現都是清凈的,都是圓滿的,都是好事,都能起到快樂的作用,都能從中獲得快樂。這也是密宗裡講的大光明的境界。密宗裡講都是佛,都是菩薩,都是清凈,都是圓滿。佛菩薩是一種形容,主要講都是清凈的,都是圓滿的。

密宗裡講,水是一尊清凈的佛,這尊佛叫瑪瑪格佛母。這是一種形容。是不是到時候水變成那樣的一尊佛,變成那樣的一種形象?不是,這是形容一切都是清凈、圓滿的。當你看到的一切都是清凈的、圓滿的時候,就是大光明。這是在相上講的。

《心經》裡講的,是從諸諸法的本體、本性上講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不生不滅”:我們現在看到的,能覺察到的,是一個相續的生滅,不是真實的生滅。相續的生滅是剎那的生滅,沒有剎那的生滅,就不會有相續的成熟。意思是說,現在我們覺察到的是宏觀世界的變化。如果在微觀世界沒有變化,就不可能有宏觀世界的變化,這是一個意思。所以,諸法是剎那生滅——剎那生、剎那滅。比如說這個話筒,在剎那當中生,在剎那當中滅,生和滅不可能同時發生。如果在剎那當中同時生滅瞭,就不是實實在在的生滅瞭。那有沒有生滅?有。怎麼生滅的? 那就是不可思議的瞭。剎那生滅沒有實實在在的生滅,就是空的意思瞭。這樣,什麼死不死的,什麼速死久活啊,都沒有瞭。

“不垢不凈”:諸法的本體、本性,是不垢不凈的。那是不是輪回瞭就染污瞭,超脫瞭就清凈瞭?不是這樣的。本體、本性,也就是我們的自性,也就是所謂的本面。它是不垢不凈的,清凈、染污都是我們的分別。有清凈就有染污,有染污就有清凈,這都是相對的,都是假的,不是實有的,都是假象。既然是不垢不凈,有病無病都不是實有的。因為諸法的本性、本體是不垢不凈的,包括我們的本體、本性,也是不垢不凈的,所以沒有有病、無病,疾病、健康的分別。

“不增不減”:諸法的究竟實相,也可以說是如來藏,是不增不減的。功德或福德,都是本具的。我們迷失瞭本性,功德有沒有減少?沒有,最後又找到瞭自性,這個時候功德會不會增長?不會。本具的福德和功德,沒有增也沒有減。增和減是我們的分別心。如果是不增不減的,哪有有財富或無財富的分別?

“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在體上講,是諸法的本性。在相上,顯現的是有疾病或無疾病,但都是一樣快樂的、圓滿的;有錢沒錢都是快樂的、圓滿的。

無論死亡或活著,無論壽命短或長,都是圓滿的,都是快樂的。這是在顯現上講的。其實諸法無論是體上,還是相上,都是平等的,這種平等才是佛的境界。分別是凡夫的境界,平等是佛的境界。大傢若是想做佛,就要達到這種平等的境界,都要這樣去面對,這樣去領悟。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