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的各種畏懼心理
在修行人中,許多人由於各種畏懼心理,反而被障礙的寸步難行。
一、畏懼生活
印光大師在深山修行時,每年隻種365棵芋頭,每天隻挖一棵,下面長幾個就吃幾個,沒有就不吃,一切隨緣。我曾見過一位現代修行者,每月300元的退休工資,供養師父200元,自己隻留100元,每天隻吃一個饃,但此人現在已修成正果,毫無牽掛。
二、畏懼惡名
過去有一典故:一對未婚男女相戀,女有身孕生子,父母逼問與何人所為,女不敢說出真情,謊稱是臨村寺中的老和尚。鄉民圍寺怒罵和尚,並把孩子推給和尚,和尚一句話也未解釋,接過孩子回寺撫養。幾年後,女子良心不忍,說出實情。鄉民知錯,跪拜寺門請罪,和尚仍無一句怨言,把孩子還給女子,回寺打坐。此乃已修行證道的高僧,對惡名和清白已無分別,隻是借此因緣修煉忍辱和定力而已。
如果畏懼惡名,說明還在分別善惡,執著虛名。別人誇贊你時,你就高興,同樣是動心動念,在分別好壞,失去瞭定力和清靜心。別人對你的誤會和毀謗,都不是無緣無故的,大多是業障現前,如明此理,既修忍辱,又可隨緣消業障,有何煩惱?其實,順境、逆境都是人心裡分別出來的,對自己有利就認為是順境,對自己不利就認為是逆境,然後又分出個好壞來。從宇宙本性的角度來看,順逆隻是兩種不同的客觀存在,根本沒有好壞之分,隻是緣聚緣散的作用而已。如明此理,無論何境都是幫自己凈心修定的助緣。如此才能精進,才能在萬緣之中放下萬緣,在萬境之中修出清靜心。如能悟透本性真空,罵名何在?有位同心大德,別人由於觀點不同曾罵他“放狗屁”。他卻恢諧地說:“放是放下、輕松之意,狗是忠誠之意,屁是通暢之意,又有何不好,盡管來吧,我這裡已經開始接功瞭。”這就是開悟者的煩惱轉菩提。
三、畏懼死
現代科學已經驗證瞭“物質不滅定律”。人和萬物是物質的,是由陰性物質的波與陽性物質的基本粒子的因緣結合。當人和萬物表相上死的時候,正是陰陽兩大物質暫時分離的時侯。分離之後,陽性物質即使化成灰,仍然是基本粒子,隻是這些基本粒子又重新進行瞭排列組合。此時,另外一種陰性物質——靈體進入,它又以另外一種生命形式而誕生。原來的陰性靈體分離出去之後,根據上世的因緣,又投入瞭另一種陽性體中,又重新隨著陽性體的誕生而顯現出新的生命。萬事萬物都是永不停息地如此運轉,從來沒有生滅。而你肉眼看到的所謂生滅,隻是生命的一個變化過程和階段。如同大海表面的層層波浪,波浪隻是表相,波浪的起伏是水在生滅嗎?它無論如何起伏變化成無限的形態,它依然是大海,永遠是水的本性,這個本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由於人們分別出生死,而且最怕死,因此,在自己的意識中反復輸入瞭生死的程序,你就會按照你自己編入的生死程序運行。因此,由自心產生的生存環境,也顯現出表相上的有生有死。這就是你自己心理制造的障礙,障礙你難出六道。隻要你心理還有生死,還畏懼死,那麼,你就永遠不能瞭脫生死,永遠出不瞭六道輪回的界與障。
四、畏懼惡道
許多修行人,正是由於身受“八苦”及“三災八難”的折磨,心有餘悸。認為在人道尚且有如此多的苦難,何況是三惡道?所受之苦就更無法想象。因此,由於畏懼入惡道,才想修行出離六道。但是,由於有“怕”,有“求”的心理在逼你修行,依然是以分別心在修分別事,反而產生瞭更大的障礙。修行是在修清靜心。若以分別心在修分別事,其本身就是在造業,就是不清靜。如同用又臟又混的水洗東西,隻能是越洗越臟。其實在開悟者心裡,惡道也是本性中顯現出來的一種假相,是由自心幻化出來的。正如佛經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假相有何可怕?問題在於自心不覺,把這些虛空假相誤以為真,才心生畏懼。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在三惡道裡住過多生多劫。在地獄道裡都多次經歷過“鋸分身、下油鍋、割舌頭、挖眼睛”等等的刑罰,但是如今你不是還活得很好嗎?不僅沒死,連絲毫傷痕也沒有。當時所感到畏懼的隻是你的心理,無論受刑受罪,是輕是重,時間長短,都絲毫傷害不瞭你的法身。由此可見,問題還是出自你的心理。
如果悟透瞭此理,無論你入何道,心都不迷。明知不生不滅,那些假相皆是虛妄。如同你在夢中不覺,認為夢中的事都是真的,嚇得你非常緊張,當你醒來之後,大夢已覺,方知一切夢中之事都是假相,有何懼哉?那麼,你畏懼惡道的心理不是和夢中一樣嗎?佛菩薩無處不在,既然無處不在,就說明他與我們生存在同一個宇宙,同一個空間,所不同的隻是是覺與未覺而已。覺者看宇宙是一真法界,不覺者看宇宙卻是六道輪回。如能開悟,你將會無所畏懼,無所畏懼還有何障礙?
五、畏懼過失
六、畏懼困難
但是,在開悟人心裡,根本不存在慧根的優劣問題。眾生是一個法身,本性完全相同,無優劣之別。隻是你自己因放不下而被障蓋瞭本性的顯現。說得再確切一些,是你自己的大腦不停地在思想,被妄念轉成的“識”,障蓋瞭你的根本智。其實,“修道不難,唯嫌撿擇,成道不難,放下既是”。
更多的修行人則是被惰性所障,貪圖享受,害怕各種困難。例如:打坐時腰酸腿疼而不能堅持;煉動功怕冷、怕熱,怕起早而不能睡懶覺;有一點病就疑惑動念,畏懼不前,停止瞭修行。由於貪圖享受,還會給自己找出種種借口:“我工作忙,生意忙”;“傢裡有孩子上學”;“我還要照顧孫子”;“我愛人不支持我修行,總幹擾我”;“我還要照顧老人”等等。總之,如果不想下功夫去克服困難,破除惰習,能找出一百條理由為自己開脫。這些障礙都是來自內心,貪圖享受的懶惰習氣是修行的最大障礙,是尚未修出浩然正氣的表現。科學的發展,是在引導人類走一條逐漸享受之路,使人類惰性越來越大,在這種大環境中,修行人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墮落的非常快。因此,修行人必須時刻提起警覺之心,萬不可貪圖享受,滋長惰性。隻要惰性還在,就必然墮入三惡道,又何談成佛?
每個人都有根深蒂固的惰習,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從小未吃過苦,更貪享受,主要表現在貪吃、貪睡方面。雖信佛,但又不能吃苦修行,即使修煉,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長期乃至生生世世被自己的惰性所障。如果惰性不除,來世連人身尚且難保,又如何修行證果?因此,修行的過程,就是改正習氣和戰勝自我的過程。隻有破除自我個性,才能融入那整體的、平等的真我本性。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