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隻有化解瞭五毒,才能獲得大自在

隻有化解瞭五毒,才能獲得大自在

時間:2019-05-24 18:23:52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對人性的認識,古今中外、諸子百傢各有各的見解。西方文化認為人性本惡,其制度的設計主要是防止人作惡;

東方文化傾向於人性本善,最早談論人本性的,是儒學大師孟子,他曾直言“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儒學後來發展到荀子手裡,他喊出瞭不同的聲音,“人性之惡,其善者偽也”。

在人性本惡的觀念之下,荀子門下出現瞭韓菲這樣的法傢人物。

法傢主張嚴刑峻法,其出發點就在於人性是本惡;這些認識都非黑即白,過於簡單武斷,對於人性的認識,佛傢最全面、最為深刻。

佛傢認為,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眾生因被無明所覆障,不能明心見性證得菩提。

從這裡我們可看出,佛傢並不認為人性本善或本惡,而是認為人性兼具善和惡,善的佛性與惡的無明都存在與人性之中,隻不過每個人身上的佛性與無明的比例不同;當無明斷盡,佛性就圓成瞭。

修行的目的是遇見自己

在交易中,對人性有所認識很重要。

眾生皆有“善”的佛性,這意味著每個交易者都有達到穩定盈利的潛質;交易者不能達到穩定盈利,是因為“惡”的無明存在,故在交易中,交易者需要先制作一整套交易策略規范自己的交易行為,這樣才不會被無明牽著鼻子走。

有瞭策略,即便你身在賭場,也不能算是賭徒瞭;沒有策略,即便你是治國的君主,也不過是一名賭徒而已。

制作策略僅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執行策略。

在實踐中,制作交易策略其實很簡單,隻要能抓住你心中的行情,都是好策略;但交易策略執行卻很難,這也是人性中“惡”在作怪,簡而言之,就是人性中存在惡,需要用策略來規范交易行為,但人性中的惡會阻止交易者執行策略。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修行瞭。

修行不是為瞭遇見佛,而是化解“惡”遇見本我,所以修行並不一定非要修佛修道,修佛修道是修行的兩種具體途徑,其最終的結果都是修心。

這意味著任何一樣東西都能能為修行的方式,比如掃地也是一場修行,種地也是一場修行,“嚴格執行交易策略”又何嘗不是一種修行!

隻不過這種修行方式瞭悟的是交易真諦,相比修佛修道參悟天地大道,有點小巫見大巫的感覺,但其本質是一樣的,都是明心見性。

如果你有緣接觸佛法,有幸遇到給你開悟的上師,當然是最好不過瞭,但這畢竟是少數人才能獲得的殊榮。大多數人沒有那麼幸運,他們其實隻是想做好交易,還沒有達到想要修佛修道的境界,故修行的起點沒必要非佛道不可,可以直接從修行你的“交易策略”入手。

五毒隻能化解不能壓制

無論是修佛,還是修“交易策略”,面臨的問題都是一樣的,用佛傢的話說,那就是五毒,即:貪、嗔、癡、我疑、慢。這五毒對應到交易裡,是貪婪、恐懼、愚癡、懷疑、傲慢。

有些交易者在交易中能夠意識到五毒的壞處,但處理方式是將這種情緒壓制在心底,這是修行的誤區。

將五毒壓制在心底,隻會讓五毒在心裡形成瞭堰塞湖;交易者的內心很強大時,能夠壓制它,會迎來暫時的穩定盈利;

一旦交易者身體有恙、或者生活中出現不如意等消弱內心力量的事情出現,“山洪”就會爆發,交易者會陷入巨虧的境地,這種變故,在我的交易生涯裡,曾經出現瞭三次,每次都是以爆倉而收場。

所以,修行並不是壓制體內的五毒,而是徹底瞭解它,然後化解它。如果你去壓制它,隻會越集越多,最終會如山洪一樣的爆發。

關於“五毒”的化解,佛傢有專門的經書典籍,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等,若對佛陀沒有絕對的信心或深入的瞭解,建議不要去讀,否則讀瞭又不信,甚至誹謗經書,反而會遭大惡報;

佛陀在講《妙法蓮華經》時,就有5000弟子主動離開,這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善根、福報、因緣不夠而不願聽。

“我疑”是策略失效的根源

在交易裡,要想化解“五毒”,首先要從交易策略開始著手,貪婪、恐懼、愚癡、懷疑、傲慢的情緒雖然是從心所發出來的,但它的對象是“交易策略”,故隻有正確的認識瞭“交易策略”,心結才能打開。

交易策略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借用別人的,前提是你很信服這個策略。這就好比腳上的鞋,可以自己做,也可以買,但一定要合腳。以此觀之,世界上不存在最好的交易策略,隻存在與你最合拍的交易策略。

追求完美是“貪婪”的表現

在制作交易策略、或者回測別人的交易策略時,要避免追求完美主義;在生活中,很多人能接受“殘缺才是美”的觀念,但在交易中卻陷入追求完美的怪圈。

我接觸過一些交易員,他們辛辛苦苦搭建瞭一個交易策略,每當自己的交易策略漏掉一波行情,就會去修改策略,試圖讓策略抓住所有的行情。行情永遠在變化,他們永遠在修改自己的策略,結果還是永遠抓不到所有的行情。

股價千變萬化,無外乎單邊上漲、單邊下跌、橫盤震蕩這三種形態,單邊策略天生對付不瞭震蕩行情,震蕩策略天生對付不瞭單邊行情,也就是說,你若志在抓單邊大行情,肯定會在震蕩行情裡吃小虧;

你若志在做震蕩箱體裡的高拋低吸,肯定會錯失單邊大行情,或者會把大行情分成幾個小波段吃瞭,而不是吃掉整個完整的大行情。

追求完美,試圖用一個策略將所有的行情一網打盡,不僅是貪婪的表現,而且很愚癡,故追求完美也是五毒之一。

股市存在內在規律,這個規律既可測又不可測,可測之中包含著不可測的因素,不可測中存在著可測的部分。

交易策略實際上抓住的是可測的那一部分行情,丟失的是不可測的那一部分。每個交易策略不同,故抓住的行情也不一樣。

知道當下怎麼做比預測未來重要

交易策略的本質是與市場共舞,即:當市場漲時我該怎麼辦?市場跌時我該怎麼辦?市場震蕩時我該怎麼辦?

一個優秀的交易策略不應該僅因市場漲而做多、因市場跌而做空,而是當市場漲到一定程度瞭才能做多,跌到一定程度瞭才做空;如果要精準一點,可以根據市場的漲跌程度來分配倉位,即輕倉、重倉、滿倉。

如果交易者解決瞭“我疑”,在這裡就沒問題瞭;若“我疑”沒處理好,這裡會衍生出“嗔”,即恐懼,也就是信號出現瞭不敢執行,具體就是在下跌中出現買入信號時不敢買,害怕買瞭被套;在上漲行情裡出現瞭賣出信號不敢賣出,怕錯失後面的大行情。

化解“嗔”除瞭先化解“我疑”外,交易者還需明白,知道當下該怎麼操作,遠比預測未來要重要;出現買點不敢買,是交易者在無意識的預測價格還會跌。

在交易中,預測的再厲害,也要落實到操作層面,即價格達到瞭預測目標該怎麼操作?價格沒有達到預測目標又該如何操作?這本質上還是需要知道當下該如何操作。如果僅憑預測做交易,不達目標不罷休,遲早會被市場掃地出門。

“嗔”的對立面是“慢”,即傲慢。交易者多次精準的捕捉到行情後,很容易滋生傲慢的情緒,覺得自己很神,忘乎所以後很容易丟掉止損的保護措施,當災難來臨時很快被打回原形。

在股市裡能抓到大行情,並不是我們有多牛,而是市場賞晚飯而已;這個大行情並不是我們交易者創造的,而是市場賞的。市場不賞飯,縱然你有天大的本事,也抓不到大行情。如當前的股市,不賠錢或少賠錢已是萬幸。

綜上所述,投資就是一場修行,修行的目標是為瞭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後,並不意味著我們獲得瞭某種超能力,而是更加的瞭解瞭自己、瞭解瞭交易的真諦,找到合適自己的方法,坦然接受交易中的不完美,不與市場對抗,將交易中的大虧避免掉,自然就能穩定盈利瞭。

所以,任何一種交易策略都隻是修行的工具,工具並不能保證讓你穩定盈利,讓你穩定盈利的應該是弩駕工具的心法。

如果你一直熱衷於學習不同的交易策略,忽視化解內心的五毒,很難擺脫虧損的輪回。五毒的化解過程很漫長,需要在不斷的交易中領悟;隻有化解瞭五毒,才能獲得大自在。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