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天:為什麼無盡意菩薩已經福慧具足瞭,還要供養觀世音菩薩?
《普門品》雲:“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
這句經文佛陀直接提醒無盡意菩薩說:汝等應該供養觀世音菩薩!各位註意這是隨後發生那麼一段推三阻四的原因,佛陀提醒無盡意菩薩應該供養,這時說的是“汝等”,那就不是專門指無盡意菩薩一個瞭,而是與會聽法的所有大眾,都應該發心供養觀世音菩薩,可是這個時候沒人接話(如《地藏經》佛陀贊嘆地藏菩薩就很難,常常有大菩薩打斷,就是因為聽到瞭馬上做)。就算佛陀把這句段說完,大眾也沒領會佛陀的意圖,於是無盡意菩薩站出來瞭,他來做供養。他第一次供養觀音菩薩沒受,雖然他暗裡說瞭“這不是財的供養,而是法施供養!”但是觀音菩薩依然沒受。
為什麼是法施?就是因為無盡意菩薩在代表一切大眾供養觀世音菩薩,這時對觀音菩薩而言,是無盡意菩薩在供養;但對無盡意菩薩而言,是在做法施。施舍誰啊?是對與會大眾的施舍。也就是說這位無盡意菩薩在做一個表演,給我們演瞭一場供養觀世音菩薩的戲,如果我們理解無盡意菩薩的經歷,就知道這大菩薩瞭不得啊,他都要對觀世音菩薩做供養,何況你我?於是我們在這個表演裡升起稀有心、難得心、難逢心:
對此菩薩能如此供養觀世音菩薩難得稀有;
對此菩薩能聽聞佛陀教誨馬上以身表法,其善根智慧難得稀有;
對此菩薩為一切大眾起身,以慈悲心涵養大眾而行法施難得稀有。
這一起身供養,完全表達出一個真正佛弟子的行持標準。佛說你們應該供養觀世音菩薩,我們聽完瞭任何念頭都沒起;而無盡意菩薩做瞭!想一想這個差距?這就是大菩薩和凡夫的差距,凡夫就是這樣,表演都落幕瞭,還沒明白是怎麼回事;而大菩薩聽到佛陀這樣說瞭,就算不理解,我也馬上如說奉行。亦如《地藏經》開篇文殊菩薩說:世尊啊,我因為久遠劫來廣泛的修行善根,證得瞭無礙的辯才智慧,所以我聽聞到佛陀如此宣講,我馬上就應該相信;但是那些小乘人啊,其他眾生啊,他們是沒辦法相信的。所以我請求佛陀為我們開示,這是為什麼呢?
《地藏經》裡的文殊菩薩,和《普門品》裡的無盡意菩薩都做出瞭一個相同的舉動——聞佛所言,既當信受!這就是久修善根的證明瞭,所以當我們聽聞經法,不生歡喜,聽不出來門道,在那一頓妄想紛紛,佛的話左耳朵進右耳朵出,這不能算是一個真正佛弟子的行持。
奈何我們根性魯鈍,沒有大菩薩那樣的智慧善根,所以佛菩薩才慈悲我們,給我們演戲。給我們演完瞭,還要加上旁白,加上對話,加上總結,可就這樣,我們還是看不明白。這個根性各位就自己品,不需要找人看你根性好不好,經文拿來一對照就知道瞭。
亦如《佛說阿彌陀經》佛陀三次直白又直白的說:是故你應該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發瞭嗎?我們真的跟著發瞭嗎?如果跟得上佛陀講經的節奏,一部《阿彌陀經》念完最少發瞭三次往生願;可是我們真的讀完一遍就發瞭往生願嗎?往往真的沒有。我是讀瞭很多遍都快要背下來瞭,後來在發現原來佛陀這樣說瞭三次,可見自己的根性真的也不怎麼樣。
供養出現的目的在《佛說內藏百寶經》裡有所提及,並非是因為佛陀色身饑餓口渴需要飲食;也並非是佛菩薩冷瞭、熱瞭、累瞭、病瞭,需要衣服、臥具、醫藥,而是因為要給眾生一個培植福德的機緣條件,所以順應方俗如此而示現。
施舍和供養是相對的關系,比如某人的狀態很好,他分享東西給不如他的人,這個分享就可以叫做佈施;如果相反,這個分享就可以叫做供養。隻是供養略多一義,就是資助道業。我們供養出傢僧人,不僅是因為他是出傢人,更是希望支持他修行,令他不為生計憂愁,能專心辦道。所以這個供養裡就因此多瞭一層維護三寶的意思瞭。我們也聽過那樣的一句話: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瞭道,披毛戴角還。僧人接受瞭大眾的供養以此在支持自己的修行,如果這樣大的支撐都沒有修出結果來,那就欠債瞭,辜負瞭大眾支持他修行的希望,以後就要做牛做馬的償還瞭。也正因為如此,《地藏經》裡提到“毀壞寺院常住的財物”這是極大的罪過。
今天的部分就到這,阿彌陀佛。
摘自人間天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