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人間天:心量有多大,福報就有多大

人間天:心量有多大,福報就有多大

時間:2019-05-25 10:25:55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摘自《普門品》

【若有男子,好學出傢,持諸戒律;我於彼前,現比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學出傢,持諸禁戒;我於彼前,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樂持五戒;我於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於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摘自《楞嚴經》

如果有人應該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的身相得度的,觀世音菩薩就會顯示對應的身相為其講法。

如果有男人因好學而出傢,並能持守種種戒律,觀世音菩薩就會出現在他前面,現比丘身相為他講法,令他成就比丘之願;如果有女人也能如此好學出傢,還能持守更多更嚴的戒律,觀世音菩薩會如彼所應而為講法,令其成就;如果有男人、女人能樂意奉持五戒,觀世音菩薩就會顯示出對應的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講法,令其成就。

1.出傢與心量

出傢,現在一般理解的是從俗傢離開,剃度進入寺院修行,成為正式的僧侶。前一段我們發的經文裡提到瞭四種出傢的狀態,因為身心的不匹配導致四種情況,隻有真正身行和心行都完全匹配的出傢才算真正的出傢,但凡身行不合適,或者心念不合適,都不能嚴格算做出傢的。

但是現在來看這種衡量標準是偏實象化,完全拋棄瞭表象化。在《地藏十輪經》裡提到,若有僧人行做不好,釋迦佛說:念在我的面子上,隻要他還披著一絲法服,你都不應該去說他的不對或不好。這就完全看出佛陀對弟子的眷顧,即對行做不好的學佛人的眷顧,也是對能聽從佛陀教導的弟子的眷顧。

對行做不好的學佛人的眷顧是:因為他披一絲法服,穿瞭這一領納衣就是僧人的樣子,這個樣子出現在世間就是佛法出現在世間,就算他並沒有真正地傳播佛法、沒有傳遞解脫之道、離苦得樂之道、成就菩提之道,但是隻要這個形象出現在世間,他就代表瞭佛法行走在世間,世人就算看到瞭僅是這樣的一個樣子,也是種瞭三寶的種子。所以僧人代表瞭三寶的住世,看到瞭僧人,我們想到瞭佛陀,想起瞭佛陀的教誨。就算行做不端的僧人出現在世間,也依然有其意義和價值,也不應該詆毀評論的。

佛陀在雙樹林示現涅槃,阿難尊者受阿那律尊者提醒問瞭佛四個問題:佛不住世當依何為師,答,當依般若提木叉為師,即是以戒為師;如何分別可以依止否,答,四個依止;問經藏如何集結整理,答,冠以如是我聞;問遇到惡性比丘,佛住世尚且有佛調服,佛不住世當如何對待,答,默摒置之。

默摒就是默然摒棄。如果你看到這個僧人是惡性僧人瞭,不符合戒律,沒幹應該做的事情,也不應該去聲張他的過失對錯,因為僧團有自查和糾察等等的自潔自律的功能,所以這個事情是輪不到他人置喙的,就算你嘴再長,也不應該伸到這個范疇裡說東說西,這是一個居士,或者一個近事者應該持守的基礎素質。覺得他不好、不對、不合適自己,離開他就可以瞭,也可以不去供養他,讓他反省自己問題,這就是默摒置之瞭。

對真正聽從佛陀教誨的弟子而言:知道佛陀有如此叮嚀,也自然不會逾越界限去做不應該自己觸碰的事情,能不去如此做,就少添瞭一分罪業,少造作瞭一分惡業,也少接洽一段惡緣,這是對聽而奉行的弟子的眷顧。

出傢人不是馬上就叫做比丘的,要經過三壇大戒的儀式才算是比丘、比丘尼的;沒受大戒的出傢人不管什麼年歲都隻能是沙彌、沙彌尼。僧人的戒律就更多瞭,因為我們在傢人沒必要研究這個部分,所以就略過不提。

2.學佛的心態心量

以出傢的格局來分:有出俗世傢、出煩惱傢、出輪回傢之別。格局最差的就是為躲避某些事情出傢,就像聽到某人出傢的信息,就會很習慣性的理解成情場失意,然後心灰意冷就出傢瞭,這個情況在各種小說等文體的描寫中比重非常的多,導致我們一聽某某出傢就很容易聯想到這個原因,這是最低格調的一種出傢。不是為大眾福祉而出傢,僅為一人暫時的安穩而選擇出傢,雖然出傢的行為值得贊嘆,出傢功德也殊勝無量,但以這種避世、避難、避煩惱的心出傢,絕非法器之流,如果心態不改,也不可能成為佛教的龍象砥柱。

求各人的離苦得樂出傢,這起碼可以入小乘的法門,有一個徹底解脫的希望。而以世間層面的心態面對佛法,佛法也僅是滿足世間用度罷瞭。你需要心靈安慰,佛法就是心靈雞湯;你需要找一個談資話柄,佛法就是百案條陳;你需要找世間的某種圓滿,佛法就可以是那個圓滿。但就像你拿錢去賣東西瞭,錢用完瞭,你還想再用原來的錢買其他東西一樣,這就不行瞭,還想再買其他的東西,就要重新換置學佛的心態心量。

我們把佛法用小瞭,一定是我們的心態心量小瞭,絕對不是佛法本身就是小格局的。所以任何的一個修法,加以大乘的廣闊心量,都可以有無限無邊的受用和收益。舉例來說,大傢在吃飯的時候用《普門施食》,因為很簡單,舉起筷子夾到菜,送到嘴裡這一個過程還沒完,《普門施食》已經做完瞭,簡單、方便、快速而且不露痕跡;不像傳統的施食,全套的儀軌整下來,要是餓的緊的那個就得餓倒下瞭。既然如此方便又不用等,又不用表情凝重的念各種咒,又不用像閃電哥一樣的看著碗(註:閃電哥,電影《瘋狂動物城》裡的動物形象),然後遲鈍幾分鐘才端碗吃飯。我們的心態心量在其中如何起作用?理論上說:任何有情眾生的心念波動,一念間都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也就是說,理論上有情眾生的任何一個心念的波動,整個虛空裡能接受、能感知到的高級別的佛菩薩等,都是巨細無遺地接受到的。既然我們的心念如此強大,為什麼用來傳遞垃圾廢物的妄想雜念?也是一念間就傳遞那麼遠,為什麼不想著做點好事?

《普門施食》就是利用瞭打妄想的原理,你妄想能打那麼遠,施食就做不瞭那麼遠嗎?都是念頭,有什麼差別?既然可以傳遞那麼遠,而傳遞的就是一個信號,就像我們電腦手機和網絡間都是通過電信號的上下傳遞完成工作,都是電信號,為什麼你現在看到的是這些,而不是那些?為什麼有的人看到瞭這些,覺得很好?我們傳遞瞭一個什麼感覺,對方就會接受到一個什麼感覺,僅此而已。隻不過是越高端的感受,越難用言語、詞匯、文字去描述,但是食物簡單的很,我們不需要去描述他任何,你知道那是食物,對方也知道這是食物,這就夠瞭。所以理論上是如此簡單,就看我們的心量有多大瞭,你的心就是方圓三十裡,一個小的城市那麼大也不錯,可把盡虛空遍法界的心念的本來狀態,就用三十裡,是不是有點太誇張瞭?

3.出傢發願的過程,令天魔很恐懼

比丘有三個義,我過去記不住,所以就調換瞭順序就記下瞭:乞破怖。乞是上乞佛法以養慧命,下乞食物以活軀命;破是破惡,破各種惡,什麼貪嗔癡啊,能叫得上是惡的都要去破,這就代表比丘要堅定的奉行止惡的,所以在戒律層面也會對此提出要求;怖是怖魔,令魔恐懼的意思。

我們知道經文常常提四魔,分別是:死魔、蘊魔、煩惱魔、天魔或有的經文叫做天子魔。當然現在有人把各種莫名其妙的也加裡瞭,什麼病魔啊,或者睡魔啊等等,這都不算在四魔之列的,你樂意封他一個什麼頭銜,那是你的事情,正統魔就是如此四個。這四魔的提法就完全應瞭梁武帝沒改魔字時的本意瞭,磨就是消磨、折磨的意思,遇到這幾個貨,會消磨人的意志。煩惱這個大傢都知道,莫名其妙地就煩惱瞭,從火從頁,就是這火啊又燒過一遍,代表這個事情沒完沒瞭地出現,令人煩惱。人為什麼煩惱啊?因為有貪念,因為有執著,因為有堅固分別,所以才會有煩惱。就像某明星結婚瞭,這和我有一毛錢關系?我也沒打算隨禮,他也沒請我去吃飯;如果你對這個明星有貪戀,就有煩惱瞭,他的愛人配不上他啊,日子會不會好過啊,以後會不會出鏡少啊,這心操稀碎,煩惱不煩惱?

死魔這是輪回眾生都難免的事情,人身終究是四大和合,終究會遇到四大不合的病,和四大分離的死,所以有生就有死,你有瞭這個色身,就有失去他的那一天,每個人都早早晚晚必然面臨這個死的消磨。死期一到,昏昏然,顛倒,執著全起來瞭,過去修行得不強硬,根本抵抗不瞭死亡的各種不利因素的沖擊。死後沒出輪回,就繼續轉世,有瞭隔陰之迷就又要忘記自己是誰。就像小孩常常問:我從哪裡來啊?不是問怎麼生出來的,他是問這個生死的根源問題,這個問題,也沒幾個人能真正的給出準確答案,而很多父母枉做小人地在那考慮如何解答生產問題。

蘊魔就是蘊五瞭,也叫五陰,色、受、想、行、識這五個。因為在蘊范疇裡,任何一個領域都會形成巨大的錯誤和莫名其妙的陷阱,所以這五陰是不容易破的。天魔或者天子魔,這是純粹的算是外魔,天臺宗把外魔分的很多,我們也沒必要分得那麼細致,純粹的天道的魔這是最難對付的,餘下就是精魅之類、鬼類等等。眾生對人的幹擾雖然常常抬不上臺面,可是你也沒辦法否認他的存在,就像科學界流行證偽,如果你不能證明是真的,你可以證明他是偽的,那怕過程是偽的都可以,我們也沒辦法對眾生證偽。因為出傢人在儀軌上會發願的,魔眾不喜歡聽到這樣的事情,因為代表自己的宮殿可能又莫名其妙的被強拆,所以要提前保衛傢園,誰有強拆我傢的危險,我就提前把誰幹掉。而出傢發願的過程,就會令天魔很恐懼,但是隻嚇唬人也沒什麼用。

4.慈毒悲心解毒

優婆塞、優婆夷翻譯為近事男、近事女,是親近三寶,承事於三寶的意思。就像有的在傢人住在寺院,同吃同住同修行,但不是出傢,有什麼事情他們出人出力的幹活,這就是典型的優婆塞、優婆夷,和居士還是有區別的。優婆塞、優婆夷需要持五戒的,居士並沒有這樣的要求,隻是自律要求自己而已,但是現在這兩者間的區別也越來越小瞭,幾乎也看不到瞭。

應該以佛的四眾弟子形象來度的人,菩薩顯示對應的身相來為他講法,幫助他,成就他。所以我們可能會大面積的面對佛菩薩而不認識、不知道、沒感覺,如果把三十二應身的情況算得再仔細,也不能代表觀音菩薩就如此顯示,這隻是菩薩方便之力的萬分之一罷瞭。如之前說到的,我們走在街上,面對呼嘯而過的人群,你真的看到哪張臉是觀音菩薩那樣的臉?他既然要顯示對應的身相,就一定不會帶菩薩的那個氣息;如果帶出來,那就太業餘瞭。所以我們要如普賢菩薩那樣——禮敬諸佛,什麼意思啊?因為我們真的不知道面對的任何一個眾生是什麼來頭,無法知道他在幾萬劫前是什麼境界,更沒能力知道他在幾萬劫後會有如何證悟,所以我們輕易地得罪的任何一個眾生,都可能是在得罪佛菩薩本尊。

所以不要去傷害眾生,如果殺害眾生,你可能中大獎出瞭佛身血。得罪佛還算罷瞭,佛寬宏大量不計較,但是佛不計較瞭,在佛的三界第一良田的加持下,我們又會收獲什麼呢?所以要慈心對待一切眾生,如果其中真是有一個菩薩示現,我們就收獲大瞭,對不對?就算用財迷的腦袋想,我們也不能去傷害眾生,對不對?前文提到慈悲心解毒,現在能理解瞭嗎?我們面對一切眾生都懷以慈悲、不忍傷害,哪裡有眾生會來傷害我?既然我都以慈悲對待大眾,業力循環,那就是大眾也以慈悲心對我,如果這其中有佛菩薩,豈不是我賺大瞭?所以學會心態轉換,你會發現其樂無窮,學會用佛法的思維去看待世間問題,就會發現妙意縱橫。希望大傢也都能有這樣的體會和受用。

今天的部分就到這,阿彌陀佛。

摘自幻海迷局新浪博《普門品析74》

 

閱讀全文
下壹篇:返回列表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