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信心清凈,即見實相”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裡面的“信心清凈,即見實相”是什麼意思?
久晃法師答:信,是很重要的,“信為道源功德母”,菩薩的五十二階位也是從十信開始。離開瞭信,其它的一切無從談起。這個信心沒有什麼高難度的,就是我們要相信三寶,相信佛,相信佛陀給我們講的法。我們必須清楚的知道,佛陀的法就是給我們說的,是適合我們的。再具體點說:這個法就適合於我們自己的。因為佛陀講法是為眾生所講,尤其是為人所講,而我們就是眾生就是人就是佛陀悲憫的對象。佛陀反復強調“人身難得”“做人好修行”。
我們作為一個眾生,今天輪回做人,並且成為瞭一個有佛法的人,這是非常非常難得的事兒。世界上的眾生太多太多瞭,而能夠做人太不容易!佛陀曾經說過:眾生的數量和我們人的數量比,就如同大地的土和我們指甲中的灰塵的量,沒法比,太少太少瞭,少到可以忽略瞭。佛陀說過:做人的機會,就如同我們在須彌山下放一根兒針,再到須彌山上投下來一根線,這根線飄飄悠悠,飄飄悠悠,一直飄落到山腳下,恰巧就穿到瞭那個針眼兒裡去。你說這種幾率有多難啊?幾乎就不可能。佛陀還說過:一個眾生能夠有機會做人,就如同大海裡面一個瞎眼烏龜,一百年到海面上來呼吸一次新鮮空氣。恰好這次上來的時候,海面上正好有一個木板,木板上有一個鵝卵大的眼兒。這個瞎眼睛烏龜升到水面時,它的頭恰巧通過這個孔伸瞭出來。你想這個幾率有多少?我們很多人都見過大海,平時海上能見到木板嗎,能見到一個有鵝卵大的孔兒的木板嗎?
所以,我們能做人又能聽聞佛法,更是難上加難。我們這個世界上一共有七十多億人口,這其中能聞得佛法的有多少呢?曾經有過一個統計,在我國曾經到寺廟燒過香的有二億五千萬。我們如果勉強把他們歸為信佛,那麼這其中想學佛的人有多少呢?一百個裡能有一個嗎?而這些人中,每天念佛、悟道、持咒、誦經、拜懺,或者打坐,甚至能弘法的就更少瞭嘛。所以,我們不要小看瞭自己,應該珍惜自己,應當精進!
怎麼才能信呢?其實信就是一個決定,是給自己一次探索真理的機會,是你當下對於佛法,對於三寶,對於未來自己得大解脫乃至要成就佛道的一個確定。皈依的時候那是一個簡單的信,對於能不能成佛這個事兒,大部分人都還沒有生起深信。之後通過學習、領悟才知道我們確實是可以成佛的。眾生無邊,能夠成就佛道的人很稀少。想成就佛道,就必須放下我執我慢,實實在在向佛學;必須有一個堅固的信心,沒有任何疑慮,無條件的精進於佛道。
所以真正的皈依是寧舍身命,絕不皈依邪魔外道;寧舍身命,絕不皈依外道典籍;寧舍身命,絕不皈依外道邪眾。也就是說,我們真正認識瞭佛法才是對我們生命的意義所在,那麼我們就要堅定,沒有二話可說。這就是真信。真信,道心堅固,沒有疑慮,直趣成就。
信,就要凈信。如果信得不純不清凈,一手抓著天,一手抓著地,這樣好難受,更不可能成就。所以我們學佛要真信,真正的信沒有夾雜,不夾雜其它的外道的信。
什麼是外道?佛法以外的都屬於外道,包括有人信科學,信儒傢,信道傢,佛道雙修。無明者才佛道雙修,一個是天道,一個是佛道,想想看這兩個道怎麼雙修?隻能讓自己更迷糊。
凈信,佛道就是清凈道。什麼是清凈?離一切垢、離一切染、離一切分別、離一切念、離一切想,就是清凈。清凈就是空,清凈是無所得、無所有。
什麼是染?一切的輪回的東西都屬於染。佛陀曾經說:我們眾生是顛倒的,我們眾生是愚癡的,我們眾生是無明的,我們眾生是糊塗的。就是我們從生下來以後,在這個世界所學的所有的東西完全都是錯的。既然在這兒學的都是錯的,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就要把我們這些錯的都給它凈除,包括色受想行識,也包括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塵染。也就是說這個世界的一切,包括你心裡的一切,都是由我們心產生的,是我們的錯覺。所以佛陀把我們對這個世界學習的、見到的、認可的這些東西,說成是一個人眼睛有病瞭以後所能看到的空中飄的那些花兒,空中泛起的那些光,也把它比喻是水中月,把它比喻夢幻,把它比喻泡影等等,說這些是假,把這些通通清除瞭。清除之後的這種清凈,就是我們說的空。
空什麼樣?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乃至於無智亦無得,是清凈。真信才能真清凈。清凈是實相,是真實相。我們平時看到的都是假相,都是妄想心所產生的相。離妄才能歸真,所以信心清凈,則見實相,實相無相。
為什麼說實相無相?我們平時所想到和看到的這些,都是我們心的顯現,而且是我們妄心的顯現,是心的造作。心如果不動,如如不動,這些相就沒瞭,這就是清凈。心凈下來就回歸本來瞭,那才是真實的。實相就是真相,真相就沒有這個世界的這些種種種種的相,甚至沒有內相、外相,離一切相。所以真實相沒有相,實相無相。
真清凈,就是《心經》上所說的那個空: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空中無色,無色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乃至無智亦無得。這才是真正的法身。所以法身無相、無分別,是能所雙亡的。這個清凈很重要,清凈才能見實相。真清凈究竟清凈本身就是實相,是無分別的、無造作的。
大傢反復思量,反復體悟。
原標題:信心清凈,即見實相。怎麼理解?|久晃法師答疑系列
轉自微信公眾號:久晃講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