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語:中國在千萬年前,老祖宗就發現瞭“人性本善”,,就非常重視傢庭教育
摘自凈土法門法師《2014凈土大經科註》第186集2015年3月2日講於香港
老祖宗怎麼教我們?老祖宗教小孩從小教起。先教什麼?教德行。德行怎麼教?母親做出來給兒女看。怎麼做法?《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自覺老老實實把它落實,在傢庭裡面做到。因為父母還年輕,他的父母還在(孩子的祖父母),做父母的人做出孝順父母,讓孩子看,是這樣教法的,所以《弟子規》,不是教小孩念的,不是教小孩背的,那個沒用處,是要做父母的人,全傢的大人,都要依照這個去做,讓小孩看到,個個人都是這樣做法,他就學會瞭。
孩子一出生,睜開眼睛他就會看,他耳朵就會聽,雖然不會說話,他還在懷抱當中,他看得很清楚、聽得很清楚,他就學會瞭。所以這個紮根教育三年,一千天,他出生滿一千天,這是紮根教育。這個根要沒紮好,以後可難瞭。他長成習氣瞭,要他改不容易。
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一舉一動都要有規矩,都要有禮節不能隨便,孩子就學會瞭。
聖賢的祖宗們,把這些理念、智慧、方法、經驗都寫在文字上,《三字經》前面八句,就是中國傳統教學的理念跟方法,首先要承認、要肯定“人性本善”,說人性本惡是錯誤的。“人性本善”,我們過去在湯池做實驗,實驗出來瞭,我們不再懷疑瞭,人性真的是善。所以“性相近,習相遠”。“相近”大傢都一樣,本性,大傢都一樣、都是本善。習性變瞭,形成習慣,養成不好的習慣很難改,那是習性。所以古人看到這個情形,才想起教育重要,“茍不教,性乃遷”,你要不好好教他,他變壞瞭。他本來是個本善的人,以後變成不善,變成惡人,這教育多重要。
中國在千萬年前,老祖宗就發現瞭,就非常重視傢庭教育,怎麼教法?“教之道,貴以專”。這是中國教學的理念,不能教很多,教很多教雜瞭,不行,教雜瞭,孩子會胡思亂想,他同時裝東西太多瞭,所以不可以,隻能教一門。一門什麼?他能專註。決定不能同時教兩門東西。像唱歌、跳舞這個沒關系,這等於是運動,體育。教他讀書決定是一本,一本念完之後再念第二本,不可以同時兩種東西同時教。現在學校排課它就不一樣,第一堂課跟第二堂課,就科目不一樣,頭一堂語文,第二堂數學,第三堂外國語,亂瞭,小孩很辛苦,很難學到東西。
所以中國人教法,是一樣一樣教,你看語文,語文最重要,所有一切學術的根本,所以它排在第一。
教孩子從哪裡教起?認字,識字教起,把說文可以跟遊戲合在一起,他學得很有興趣,學得很快樂,他就學會瞭,三年,能夠把《說文解字》五百四十個部首學會,根紮下去瞭,以後學什麼東西都好,他就有悟處,他才會開悟。
所以“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就是“教之道,貴之專”,這個方法好!這是理念。方法呢?“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一部書就叫他念,目的是什麼?目的是叫他不要胡思亂想,不要有雜念。
小孩再小,你不用方法,他也會胡思亂想,他也有妄想、有雜念,這就不好瞭。如何把他妄想,雜念堵死?就叫他讀書,一遍一遍讀,不必講解,讀上一千遍,他開悟瞭,他自己明白瞭,為什麼?智慧開瞭。
所以讀書的方法就是對於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喜歡讀書,就叫你念這部書,天天念,一直念下去,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完全在修定。定到一定的程度,豁然開悟。
開悟,就是讀的書老師沒有講他全懂,這個時候講給老師聽,老師給他印證,點頭,對;或者哪個地方錯瞭,就是錯瞭,不必講出來,讓他下一次再悟入。你要把它說出來瞭,悟門就堵塞瞭,他就沒有機會悟瞭。所以老師不告訴,老師隻教他念,好好的一直念下去,念到最後全明白瞭,老師的任務。
讀書是持戒,一遍一遍的去念是修定,“戒、定、慧”,定瞭之後開智慧,這種方法外國沒有,隻有大乘佛法裡頭有,隻有中國傳統文化裡頭有。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