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孔子為何送大雁?老子為何伸舌頭?

孔子為何送大雁?老子為何伸舌頭?

時間:2019-05-25 13:15:19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根據記載,孔子和老子是肯定見過面的,並且不止一次,各種說法有的準確,有的可能不太靠譜,其中有一個說法是這樣的。

話說孔子當年三十多歲,在魯國為官,一心想到都城洛陽學習先王禮制,並且聽說當時國傢圖書館館長老子是得道之人,也想向老子學習大道的秘密,於是便帶著顏回、子路等幾個弟子到瞭洛陽。

當時老子智慧之名無人不知,年齡也比孔子大得多。孔子特意準備瞭重禮去拜見老子。他們等瞭好幾天,終於見到瞭老子。孔子獻上瞭重禮:一隻大雁。

孔子送給老子的見面禮有何深意,為什麼說是貴重的呢?

從大雁飛行的特點來說,大雁通常結伴遷徙,形成有規則的隊列,或成“一”形或成“人”形。在隊列中年長的在前面,幼小的在後面。這樣就叫作“雁行有序”,它象征著禮教。

孔子是在告訴老子,我是奔著周禮來的,我倡導的是長幼有序、尊貴有別,我是做為學生來向您請教的,您是長者,表示謙恭的意思。孔子既然有如此誠意,老子當然不吝賜教瞭。

大傢都知道“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句詩,它是金朝詩人元好問,在去考試的路上,發現一對死雁,詢問得知,是一個獵人射殺瞭一對大雁中的一隻,另一隻殉情哀傷而死,元好問很感動,做瞭一個土丘將兩隻情侶大雁埋葬,隨後寫瞭《雁丘詞》,這句詩就是《雁丘詞》裡面的,所以大雁自古以來就代表著忠貞不渝、以死相許。

另一方面,大雁被稱為鴻鵠,鴻鵠在古代代表隱士。孔子意思是說,老子是真正的高人隱者,老子和我一樣對學問、對道德無比忠誠,我是在向一位大學問傢請教。孔子這是一方面恭維老子,一方面介紹自己的,表明他們雖然道不同,但志向相同。

見到如此重禮,老子很欣慰,便把孔子師徒幾人引入大堂,待入座之後,孔子便迫不及待地表明來意:“我久慕先生威名,這次帶愚徒幾人特來拜謁。請問先生近來修道進展如何?”

老子微笑,他早就聽說瞭孔子的為人和行事,就告訴孔子禮樂不能拯救世界,在亂世做人要像黃河水一樣,上善若水。見孔子有點不以為然,老子接著說道:“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我不能算是富貴,勉強冒領仁人的稱號,送你幾句話。”

孔子幾人神情凝重,準備洗耳恭聽,不想老子卻張嘴大笑道:“你們看我這些牙齒如何?”孔子師徒莫名其妙地看瞭看老子的牙齒——七零八落,早已參差不全瞭。

於是,他們搖瞭搖頭,誰也不明白老子的意圖。這時候,老子伸出自己的舌頭問:“那麼,我這舌頭呢?”孔子師徒又仔細看瞭看老子的舌頭,這時孔子腦子裡靈光乍現,微笑著答道:“先生學識淵博,果然名不虛傳!”

老子這時說:“想必先生已經清楚我修道幾成瞭吧?”孔子會心地點瞭點頭說:“如醍醐灌頂,方才大悟呀!”

午後,師徒幾人便辭別老子,起身返回魯國。途中,孔子如獲至寶,面若桃花。弟子子路卻疑雲重重,不得釋然。顏回問其何故,子路說:“我們大老遠跑到洛陽,原本想求學於老子,沒想到他什麼也不肯教給我們,隻讓看瞭看他的嘴巴,這也太無禮瞭吧?”

孔子聽後拂須大笑不止。顏回答道:“我們這次來不枉此行,老子先生傳授瞭我們別處學不來的大智慧。他張開嘴讓我們看他牙齒,意在告訴我們:牙齒雖硬,但是上下碰磨久瞭,也難免殘缺不全;他又讓我們看他舌頭,意思是說:舌頭雖軟,但能以柔克剛,所以至今完整無缺。”

子路聽後恍然大悟,說道:“火看上去可怕,而水看上去很柔和,但是死在水裡的人要遠遠多於死在火裡的人!”

顏回繼續道:“這恰如征途中的流水雖然柔軟,但面對當道的山石,它卻能穿山破石,最終把山石都拋在身後;穿行的風雖然虛無,但它發起脾氣來,也能撼倒大樹,把它連根拔起……”

孔子聽後大贊:“你們今天算是大有長進,能夠舉一隅而以三隅反,窺一斑而知全豹,聞一言而通萬裡呀!”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