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是一個傢庭的福氣!
《論語》有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初讀此句,並無什麼特別感受,隻能大概理解其中的意思:當父母還健在的時候,不要到太遠的地方,如果非去不可,也當有一個明確的去處,才能令父母安心。 近年來,年輕人留下年老父母,到城市工作已蔚為潮流趨勢。不少老人,子女不在身邊,有瞭病痛,也隻能拖著病體與老伴相依為命。更有些子女,還將孩子留給老人照看,於是老人不但要照顧自己,還要替子女照顧孫兒輩,生活更顯艱辛。
人,總是會有老的一天,也會有病的時候。在老病交迫時,正需要親情的陪伴與照料,子女不管怎樣都要留在身邊照顧。換成我們自己,誰不想此時能有親人在身邊呵護照顧呢?可如今,子女在外工作,與老人分開,難以在最需要的時候盡到孝心,也使在病苦中的老人,更添加瞭不少的寂寞與孤獨。 有些年輕父母,因為不習慣老人,所以不願意跟老人住在一起。比如,年輕人的飲食與老人不一樣,老年人喜歡柔軟一些的食物,年輕人卻覺得這樣的食物太爛不好吃。其實就分兩次起鍋就行,老人傢的就多燜三兩分鐘就好;又有些長輩喜歡嘮叨,看哪樣不好就要念叨上幾句,常常念,常常說,晚輩聽多瞭也會心煩難受。但我們千萬不能說老人愛嘮叨,想我們小時候何嘗不也是那樣老愛問,問東問西,同一件事不知問過多少遍還在問。又或者,有些晚輩愛幹凈,嫌老人傢生活隨意。其實小時候自己怎樣走過來的,傢裡的環境不也就是如此嗎?對於老人傢的節儉,我們既要能體諒,也要能學習。 這些事,仔細看,也都是一些瑣事,需要互相諒解與包容。
對子女而言,孝敬長輩,令長輩歡喜,是我們的本分。而長輩對於晚輩,也需關懷愛護,瞭解子女在職場上的工作壓力也挺大的,一兩句體貼的話,會讓彼此的心更加靠近。傢人間,常以這樣溫馨的話語來調和,傢庭會更顯和睦。
唐朝張公藝為何能九代同居,使傢族和睦興旺?其關鍵就在一個“忍”字,因此留下“公藝百忍”的佳話。傢庭中的很多瑣事,的確需要彼此的寬忍。忍,實際也是愛的一種表現,因為愛,便會退讓、禮讓、忍讓,於是許多沖突,會化之無形。特別是在大傢族中,更需彼此的寬容與忍讓。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在父母健在之時,因工作不在父母身邊,也需常以電話關懷。到瞭父母年老之時,理應陪伴在側,多給予關懷與照顧,這是一個傢庭的福氣。
-
4
-
7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