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千年古剎活地之謎,每年生長1至3厘米

千年古剎活地之謎,每年生長1至3厘米

時間:2019-05-25 17:37:41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千年古剎“活地”之謎:每年生長1至3厘米

2010年,中央電視臺10頻道《走近科學》欄目的編導和記者,來到鎮江新區千年古剎紹隆禪寺,對寺內千百年來出現的奇異現象“活地”進行探究、實地拍攝,並邀請上海同濟大學地下建築與工程系教授蔣明鏡一行四人,攜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地下震動測量儀,進行周密細致的現場勘測,希望能解開這千年之謎。

據悉,這塊“活地”每年約以1-3厘米的速度微微隆起,使得鋪在上面的地磚自然升高,由於給僧人做佛事行走帶來不便,一般十年左右,他們就不得不鏟一次土,鏟平幾年後又會凸起如初,至今依然。千百年來有很多人試圖前來揭秘這一奇異現象,但均無結果。也有人曾認為,這個地下有膨脹礦物質,但為什麼僅僅局限於這塊方桌大的地方,也難得其解。

一日上午,《走近科學》欄目組采編人員已隨上海專傢赴同濟大學,對現場測量的數據及采集的樣土等,利用先進儀器進行科學分析。

【✔】千年古剎“活地”之謎:每年生長1至3厘米

 神奇“活地”已凸出地面30厘米30餘年來已鏟過3次

紹隆禪寺位於鎮江市東郊大港圌山風景區五峰山下,寺內古柏參天,樟木成行,紫竹婆娑,風景宜人。“活地”就位於寺內幽深的中樓懺悔堂(原藏經樓)內。記者跨進掛有“福慧雙修”匾額的懺悔堂,玉佛像前,一塊明顯隆起的地面直奪眼球。“活地”長2.5米,寬2米,上面鋪著羅地磚,由於地面自然升高,四角的羅地磚已被撐裂,分成兩開。用尺一量,“活地”已凸出地面30厘米,讓人驚訝不已。

在場的僧人告訴記者,由於“活地”徐徐向上凸起,給他們做佛事行走帶來不便,不得不鏟平。改革開放30餘年來,他們已鏟過3次,最後一次是在2001年,再過兩三年,他們又要鏟土瞭。丹徒區佛教協會副會長、極樂禪寺住持、78歲的比丘尼覺俊對記者說,從1983年紹隆寺對外開放第一天起,她在這裡生活瞭多年,先後為“活地”鏟過2次土。她回憶道,文革期間,紹隆寺成瞭農業中學,學生們成天在“活地”上蹦蹦跳跳,“活地”依然悄悄地向上漲,一刻也沒有停止過。

千年古剎紹隆寺

千年古剎紹隆寺

僧人把“活地”作為“鎮寺之寶”

紹隆寺住持、鎮江市佛教協會副會長覲雲法師介紹,紹隆禪寺始建於唐朝寶歷年間(公元825年),一高僧雲遊到鎮江大港五峰山山腳下,在荒郊野外中,突然發現這塊“活地”,認為這是“龍舌”,龍是代表神聖,代表吉祥的,便決定將寺廟建在龍頭之上,不久因一場大火夷為平地。宋紹興年間(1132年),又一高僧因為看中“龍地”,在原址重建,後又毀於火災。到瞭明朝,經比丘尼募化,於萬歷14年再次修建,名曰蓮覺寺,不久又改稱為紹隆寺。

千百年來,紹隆寺眾僧尼把“龍地”作為“鎮寺之寶”,以“龍地”為榮,把“龍地”看做比自己的性命還重要,常年用最好的羅地磚覆蓋,上面擱放著佛桌用來掩護,世代相傳,盡力保護,寺廟雖經滄桑,但“龍地”未受到任何破壞。

康熙題寫匾額

圍著“活地”轉一圈可沾“龍氣”?

據當地史料記載,清康熙23年,康熙皇帝南巡江南,來到紹隆寺(當時叫蓮覺寺),看到這裡三面環山,氣勢雄偉,如入仙境,便賜蓮覺寺為靈覺寶寺。清康熙28年,康熙皇帝再次南巡來靈覺寶寺進香禮佛,仔細觀看,發現這塊“龍地”(活地),整座寺院像龍脈,並連聲說道:“非高僧大德者不可居之”。於是,便將靈覺寶寺賜給金山寺為下院,並信手提筆題寫“靈覺寶寺”匾額一塊和一副上書“上有奇突山峰,下顯真像龍脈”的包柱匾,永存寺中,可惜的是,此禦筆在文革動亂中被毀。記者在“活地”所在的懺悔堂看到,這塊匾額和這副包柱匾,由已故原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焦山寺方丈茗山法師補寫,以作紀念。

康熙帝親駕“龍地”賜紹隆寺“真像龍脈”,不僅吸引瞭眾多高僧大德前來頂禮膜拜,而且傾倒瞭無數善男信女前來圍著“龍地”轉一圈,以沾“龍氣”。更有許多高僧和居士圓寂後安葬在紹隆寺後面的山上,鼎盛時塔林達300餘座。目前塔林內藏有鐵舟祖塔,另藏有曹寅篆額、《金山江天寺鐵舟和尚塔銘》碑,還有一塊由清朝江蘇候補道、出使日本國參贊官郭慶藩篆額,以及正文1446字的《觀心大師塔銘》等。

“活地”之謎

“活地”在紹隆寺已“生活”瞭一千多年,這一大自然之謎,自古以來無人解開。鎮江市丹徒區佛教協會辦公室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宗教部廳曾經請地質部門來勘察過,根據“活地”上長出的土是白色這一事實,專傢們初步分析,認為可能是陶土,陶土是一種礦物質,也叫耐火土和膨脹土,但為何僅僅隻有這麼一塊地方有這種土而其它地方無,且千年不變,專傢們也難以說清楚。就在“活地”前面的地上還長有兩根1米多高,被佛傢稱為“龍牙”的石筍,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壞,至今沒有再長出來,有點不可思議。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