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印光法師:深信因果(白話文)

印光法師:深信因果(白話文)

時間:2019-05-26 14:42:30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的,說渺茫無稽.就成瞭舍棄善因善果,而取惡因惡果瞭.因為信因果,就會戰兢惕厲,甚至沒有親眼看到聽到的,也會因為怕受惡報而去持戒不犯,努力修持自己的德行.不信因果,就會放僻邪侈,天命毫不畏懼,聖人的言辭也敢輕視侮辱,肆無忌憚.所以,書經上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經上說,積善之傢,必有餘慶.一傢的興衰,一國的治亂,沒有不是由此而來的.

所以,孔子為瞭讓人明明德,而以格物為本.物是什麼呢?就是自己心裡不合理的私欲.格是什麼呢?就如同勇士與賊戰鬥,必定要讓私欲之賊落荒而逃.自己心裡的私欲去掉以後,本來具有的正知正見自然顯現.是是非非,一目瞭然.意念誠,心念正,身就得到修煉瞭.然而,格物這件事,是明明德的根本.既然能格私欲這個物,就決不會有不合理的邪知謬見.由此而不停的進步,想不達到聖賢的地位都不可能.可惜世人不知道這些,草率的用自己所知道的那點東西,去解釋天下一切事物的道理,以此為致知格物.這是以枝末作為根本,以根本作為枝末,過失可太大瞭.唯聖妄念作狂,唯狂克念作聖.最初一步,隻在能不能格物而已.能格物則高登聖賢之域,不能格物則容易墮入禽獸之倫.

學佛的人,修戒定慧,斷貪嗔癡,也是致知格物的意思.必須敦論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認真地修世間的善法.同時又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平日裡常常稱念.久而久之,與佛的氣氛相合.自然可以活著的時候成為聖賢,死後升入佛國瞭.

--------三編.卷三.無錫佛教凈業社第二期年刊序.P875

世人不知道因果,常說,人死後就一瞭百瞭,沒有什麼善惡報應.這是最誤導天下後世的邪見.要知道,人死後神識不滅.如果人人都能知道神識不滅,就會樂於向善.如果不知道神識不滅,就會任意縱欲,殺父殺母,種種罪惡,由此而生.這種極其惡逆的行為,都是斷滅邪見所導致的結果.人人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天下太平,人民安樂.

而且,人的信心,必須在小的時候培養.凡是做父母的人,在子女幼小的時候,就應當教他因果報應的道理,敦倫盡分的道德.如果等他長大,習性已經形成,就無能為力瞭.

--------三編.卷四.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P1204

道德仁義,是我們本來具有的性德.因果報應,是天地化育的大權.人生在天地之間,以這藐小的七尺身軀,能與廣大高厚莫測的天地並立而稱為三才,是因為人能仰體天地之德,都可以成為堯舜,都可以成佛.因為可以參贊天地的化育.所以,聖人在"易"中的乾坤兩個卦象中,一個以自強不息法天,一個以厚德載物法地,借此來教化世人.自強不息,就要閑邪存誠,克己復禮.非要達到明明德,止至善,人欲凈盡,天理流行,以恢復本來具有的性德不可.厚德載物,就要仁民愛物,推己及人,應當本著忠恕,而行慈悲,胞與為懷,物我同觀,非要盡到參贊的天職不可.

假使人人各秉誠心,各盡孝悌,各行慈善,矜孤恤寡,救難憐貧,戒殺放生,吃素念佛.那麼人以善感,天以福應.自然風調雨順,民康物阜.決不至於常降水旱,瘟疫,蝗蟲,風吹地震等災害.而時和年豐,人民安居樂業,慈和仁讓,成為風氣.縱使有一兩個愚頑的人,也會化為良善瞭.

--------增廣.卷二.挽回劫運護國救民正本清源論.P459

由於沒有克念省察的功夫,明德被幻妄私欲所遮蔽,不能顯現而得到受用.明明德的方法,在於克念.克念的工夫次第,在於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物是什麼?就是隨著境界所生出來的,不合天理,不順人情的幻妄私欲,不是外在的什麼東西.由於這個私欲固結在心中,所有的知見,都隨著私欲而成為偏見邪見瞭.

--------續編.卷下.挽回世道人心根本同治錄序.P359

世上沒有無因的果,也沒有無果的因.就好比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聲音和則回響順暢,形體直則影子也端正.

--------增廣.卷三.紹興何閬仙傢慶圖序.P517

苦樂吉兇都是自己的罪福所感召的.不是上天降下來的,也不是別人給予的.因此君子聿修厥德,素位而行,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所以經上說,菩薩畏懼因,眾生畏果.畏因則以戒定慧,制服其心,讓貪嗔癡念,無從生起,居心動念,所說所做,無非六度萬行,利人濟物之道.等到積極功純時,福慧兩足,徹證自心,以圓成佛道.

--------增廣.卷四.因果為儒釋聖教之根本說.P838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