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凈界法師:當你出現這些征兆,你必須趕快懺悔瞭

凈界法師:當你出現這些征兆,你必須趕快懺悔瞭

時間:2019-05-26 16:27:39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凈界法師

先看看罪相的判斷。我們念一遍。

然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茍一類此,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

我們怎麼知道身口意已經背負瞭重罪要懺悔呢?

以下有六種情況,都必須要趕緊地利用時間把這個罪懺掉,否則臨命終的時候就不吉祥瞭。有六種,越後面越嚴重。

先看第一個,“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你經常覺得心老是昏昏鈍鈍的,就表示你明瞭性的外面有一層罪業在遮住你瞭,因為這不正常。正常人的心明瞭性很強,你覺得精神昏昏鈍鈍的,心識昏昏鈍鈍的,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無事而常起煩惱”。這更嚴重瞭。不但是昏鈍,你經常莫名其妙躁動不安,這個業力就比之前那個更嚴重瞭。它不但是遮蔽你,已經有一種活動力開始活動瞭,因為罪業是躁動性的,善業是寂靜性的。

第三個,“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你見到有德行的君子,應該要隨喜贊嘆,結果你反而心虛,這個就是你罪業的第三種狀態。

到這個時候,問題都還不大,都隻是業力的問題。但如果這時你不懺悔,繼續造作下去,那就不是業力問題,就是破壞善根瞭。前面三個是增長罪業,是罪業的增長相狀,四、五、六就是善根的傷害瞭。

第四個,“或聞正法而不歡喜”。聽到正法,你應該要歡喜贊嘆,結果你反而排斥,表示你已經是無慚無愧瞭,你的善根已經失掉瞭。

第五個,“或施惠而人反怨”。你幫助別人應該得到贊美,結果人傢反而傷害你。這就是《金剛經》說的,你在弘法或者在做義工,本來是在造善事,結果反而產生很多的問題,表示你過去一定有罪業。這種情況就是好現象瞭,重報輕受瞭,這第五個。當然這也表示你的罪業要懺悔瞭,因為善業跟罪業互相地沖擊,它會先把罪業逼出來。

第六個,是最嚴重的,“夜夢顛倒,妄言失志”。這個人已經顛三倒四瞭,根本談不上善根瞭,已經沒辦法判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功德相,什麼是過失相瞭,內心的觀照善根完全喪失瞭。

以上六種都是罪孽之相,就是有重大罪業之相。那怎麼辦呢?“茍一類此,即須奮發,舍舊圖新。”要把握時機好好懺悔瞭。

這是說什麼呢?因為造罪要得果報,先有一個種子的過程,但這個種子是沒有形相的,所以我們很難去看到內心的種子,到底我是不是有業種子,你看不到。那怎麼辦呢?佛菩薩的智慧,就是當你有這個罪業種子時,它有些征兆出來,我們知道山雨欲來風滿樓,你看到風吹就知道明天要刮風瞭,這是一種征兆。

正常人的內心,在唯識學上說,一個修行的內心有三種功德。修行人,有修戒定慧。第一個,明瞭性很強。你的心平常是明瞭的;第二個,它是寂靜的。明瞭,就是不暗鈍,是寂靜,它絕對不能躁動。你平常沒有事在那個地方,你的心是寂靜的,安穩的;第三個是法喜,帶有一種淡淡的歡喜。但那個法喜不是外境的刺激,是你內心有一個法,念佛持咒,自然會產生一種法的力量的歡喜,由內心生出來,它不是靠外境的刺激。

前面的六種情況,跟這三種功德都不相應,它既不明瞭,也沒有寂靜,沒有法喜。所以合理地推論,你那個明瞭的心已經有罪業遮住瞭,有一片烏雲遮住瞭,要趕緊處理瞭。

這是判斷懺悔的對象。

 

閱讀全文
下壹篇:返回列表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