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達真堪佈:入行論講記6[菩提心利益]

達真堪佈:入行論講記6[菩提心利益]

時間:2019-05-27 13:32:33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入菩薩行論》分二:一、論名;二、論義。

論義分三:一、入造論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圓滿結尾。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二、入者之意樂;三、趨入之方法。

丙二(入者之意樂)分二:一、發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丁一(發心之功德)分三:一、真實之功德;二、具功德之合理性;三、贊嘆具發心之補特伽羅。

戊一(真實之功德)分二:一、共同功德;二、特殊功德。

己一(共同功德)分五:一、斷除罪業;二、成辦利樂;三、滿足願望;四、名義轉移;五、以喻贊德。

庚三、滿足願望:

欲滅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眾不安,

欲享百種快樂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發菩提心能滿足一切願望。

“欲滅三有百般苦”:若是想滅除三界輪回中的種種痛苦。“三有”指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分六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道、天道。六道中充滿瞭痛苦,一處也沒有安樂,包括在人間、在天界都沒有絲毫的安樂,都不離三大根本苦——變苦、苦苦、行苦。所謂人天的這些福報,實際也是種痛苦。

變苦。一切有為法在剎那當中生滅,這種無常本身就是一種痛苦。若是你自己認識到瞭,就不會痛苦;若是沒有認識到,就是痛苦。若是認識到瞭,有變化是正常的,一切有為法剎那變化、剎那生滅,生滅就是變化。無常有粗大相續之無常和細微剎那之無常。粗大相續之無常,比如一年四季的變化,比如生老病死。為什麼有粗大相續之無常呢?因為一切法都不離細微剎那之無常。粗大、相續的變化,我們能觀察得到;但是剎那、細微的變化,我們一般人都觀察不到。為什麼有這些粗大的變化呢?就是因為有細微剎那的變化。若是沒有細微剎那的變化,就不能有粗大相續的變化。這種變化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煩惱和痛苦。發生變化時,我們就會煩惱,其實變化是正常的。

為什麼我們始終沒有得到真正的安樂?因為都是無常。真正的安樂是恒常的、不變的。隻要是無常的,都是痛苦的;隻要是變化的、遷變的,都是痛苦的。我們這些眾生不知不覺就在遭受痛苦,有錢也痛苦,沒錢更痛苦,有傢痛苦,沒傢更痛苦,無論怎樣都是痛苦的。為什麼?就是因為無常。一切在變化,無論是在山上,還是在山下,無論是有傢,還是沒傢,無論是有錢,還是沒錢,都一樣不離遷變,所以不得安寧,不得解脫。

行苦。我們所做的或者所得到的,要麼是痛苦的因,要麼是痛苦的果,始終不離痛苦,這叫行苦。《前行引導文》裡講:我們吃一碗糌粑就相當於吃一碗昆蟲。現在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吃一碗米飯就相當於吃一碗昆蟲。為什麼呢?產大米的過程都是造業的。農民產大米給誰吃?給我們吃。現在我們吃一碗大米就相當於吃一碗昆蟲,都是痛苦的因。

以前講過,若是有菩提心攝持,行住坐臥都是在修福,吃喝玩樂都在行善。但若是沒有菩提心攝持,行住坐臥、吃喝玩樂都在造惡業。為什麼叫行苦?就是這個原因,都不離痛苦的果,不離痛苦的因。

苦苦,即苦上加苦。

三界一切眾生不離三大根本苦。“百般”是形容三有輪回中的這些痛苦無量無邊。若想消滅三界之苦,唯一的依靠、唯一的出路就是發菩提心,沒有別的。

“及除有情眾不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心願,想幫助他人,想遣除眾生的不安。如果你想幫助他人,想遣除這些如母眾生的不安,唯一的依靠、唯一的辦法也是發菩提心,沒有別的瞭。

“欲享百種快樂者,恒常莫舍菩提心”:即使是想享受百種快樂,即世間這些名聞利養,包括神通、神變等種種安樂,也永遠不要舍棄菩提心,不要離開菩提心。

有些註疏裡面則這樣解釋:“欲滅三有百般苦”講的是中士道的修行人,是求自我解脫者。“及除有情眾不安”講的是上士道修行人,就是想利益眾生、救度眾生者。“欲享百種快樂者”講的是下士道的修行人,是求世間福報者。這三種根基的人都不能遠離利他心、菩提心。無論你是想享受世間的福報,還是想獲得自我解脫,還是想承辦眾生的利益,都不離菩提心,都不離利他心。若是你離開瞭利他心,離開瞭菩提心,就不能實現,也不能成功。

若是按前述這樣的解釋,也許有些人會有疑惑:“發菩提心是大乘一切修法的基礎,是入大乘之門。而求人天安樂和求自我解脫者,不是都不用發菩提心嗎?”但是這裡講的利他心、菩提心有很多種。若是沒有利他心、菩提心,連世間的福報都很難獲得,自我解脫也很難,更不用說要成佛、度化眾生瞭。在此處強調的是利他心、菩提心的功德。如果沒有一般的利他心,連世間的福報都得不到。小乘修行人也有慈悲心,但是與大乘的菩薩所具有的慈悲心不一樣。小乘修行人想幫助眾生、利益眾生的心情,如同斷臂的母親想救落水的兒子一樣,她沒有手臂,自己的兒子被洪水沖走瞭,她特別想救,卻無能為力。小乘修行人也想幫助眾生,也想度化眾生,但是他沒有這個能力,主要是他沒有那種勇敢的心態,他不敢,他害怕輪回。他們也不是沒有慈悲心,但是他們沒有那麼勇敢的心,心力沒有那麼大。大乘修行者想幫助他人、度化眾生的心情,就象一個英雄父親親赴戰場解救自己的兒子一樣。他的兒子淪陷在戰場,英雄的父親會不顧一切地沖進去解救自己的兒子,大乘修行人利益眾生的心情也是如此。總之,小乘修行人不是沒有慈悲心,不是沒有利他心,他們也有慈悲心,也有利他心。無論是求世間的利益、自我的解脫,還是要度化眾生,都不離菩提心、利他心,都要有利他心和菩提心才能承辦。由此可見,如果你想獲得人天的福報,需要發菩提心;如果你想獲得自我解脫,要發菩提心;如果你想獲得圓滿的佛果,去度化如母眾生,也要發菩提心。這個偈頌也可以這樣解釋。

當你有瞭利他心,有瞭菩提心:第一,你能度化眾生;第二,度化眾生的同時也能獲得自我解脫。在自我解脫的同時還能度化眾生,這說明能自度度他,也可以說是在把握自己的同時,還能幫助別人。

所謂“把握自己,還能幫助別人”,這個話題聽起來很普通,但是意義很深。什麼是“把握自己”?是具有出離心,自己不被世間八法所束縛。什麼是“幫助他人”?度化眾生,讓眾生從痛苦中獲得解脫。所以,雖然我們現在發菩提心、利益眾生很重要,但是首先要把握自己,否則會讓自己陷進去。有些人當時發心很好,說要度化眾生、利益眾生,下山以後跟世人接觸,時間一長,把自己都卷進去瞭,這樣還是不行。所以不要著急利益眾生,先要把自己修好,披上出離心的盔甲,手持菩提心的兵器,然後去面對紅塵,去接觸世人,絕對沒問題。否則很難啊!若沒有出離心的盔甲,自己容易受傷,容易丟失慧命。

利他心的功德不得瞭,利益眾生也是必須的,但是大傢首先要把自己修好,要有這個能力。不然不但度不瞭別人,甚至會把自己的慧命都搭進去,到時候吃虧的是你自己,那時候你就完瞭!所以我說,利眾的事業先放一放,先把自己修好,先把出離心修出來,把菩提心發出來,然後再去利益眾生。生起出離心,發出菩提心,那是工具,那是兵器啊!若是沒有這些,赤手空拳,你怎麼去度化眾生?怎麼去面對這些?

真正把菩提心修出來瞭,真正能利益眾生的時候,自我也就獲得解脫瞭,世間的福報自然而然就有瞭。所以佛講瞭,世間的福報不用特意求,自然就有,不求才有。“求”本身就是一種苦,不求是樂,知足才有常樂。

當你發出菩提心,真正能利益眾生的時候,自我就解脫瞭,可以享受世間的福報,這時就沒有三大根本苦瞭。這是發菩提心的功德。

庚四、名義轉移:

生死獄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

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

在輪回的牢獄中,被業與煩惱緊緊束縛的苦難眾生,如果在相續當中能生起菩提心,那麼瞬間,也就是說從此以後,名稱上可以堪稱一切如來之子。這是名稱的變化,是從名義上來說的。從意義上來說,則成為人天世間的應禮處,即頂禮供養的對境。

“生死獄系苦有情”:生死輪回就像牢獄,那裡面有被業與煩惱緊緊束縛的可憐眾生。可是,我們卻沒有感覺到自己有多麼可憐,經常覺得自己很瞭不起。有什麼瞭不起的?你在六道輪回的牢獄中,被業力、煩惱緊緊地束縛著。你為什麼不得自在呢?為什麼不得安樂呢?因為你始終在輪回的牢獄中,始終沒有逃脫業力和煩惱的束縛。我們這些人在輪回裡已經習慣瞭,所以很多時候覺察不到。

真的,我們這些凡夫、這些眾生,就和那個小小籠子裡的鸚鵡等鳥類一樣,還能自在嗎?還能獲得解脫嗎?真的,我們很難覺察到啊!所以佛在第一轉法輪時,首先講的就是苦諦,告訴我們要認識苦,因為我們認識不到啊。六道輪回裡有什麼好的?世間有什麼可留戀的?一切都不離三大根本苦,要麼行苦,要麼變苦,要麼苦苦,有什麼可留戀的?一切行為,一切作法,都要麼不離痛苦的因,要麼不離痛苦的果。一切都變化無常,那麼虛假,這裡有什麼可留戀的?但是大傢卻不知道,不明真相,不明真理啊,這叫愚癡!所以,認識苦很重要。

大傢都爭名奪利,都不顧一切地賺錢,有瞭權力、地位,有瞭金銀、財寶,卻依舊煩惱、痛苦,真是大失所望。為什麼呢?因為你始終在六道輪回的牢獄中,始終被業力和煩惱束縛著,因此,你始終是痛苦的,始終是煩惱的,想逃避是逃避不瞭的。在山下的時候,認為到山上就沒有事兒瞭,但到瞭山上還是煩惱、痛苦。到山上瞭,就覺得到山下就好瞭,想著:“傢裡多舒服啊,傢人給我做的飯菜多好吃啊,和傢人相聚是多麼快樂的一件事啊。”然後就迫不急待地下山瞭。下山當天也許還可以,從第二天開始就不行瞭:“哪有山上好啊!”又開始煩惱、痛苦。

想逃避、去逃避,這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大傢應該依佛法、依智慧去對治,去解決,才能解決問題。若是有佛法,有智慧的話,在山上、山下都一樣。所以,大傢應該好好修習佛法。為什麼呢?因為若是不擺脫輪回,不擺脫業和煩惱的束縛,就不會有究竟、真正的安樂,在哪兒都不會自在的。所以,不要再去分別那麼多,不要再去想那麼多!真的,心態應該放下來,讓心平靜下來。什麼叫“妄念”?妄念是愚癡的本性,它就是愚癡。就像剛才講的:在山下想山上的好處,在山上想山下的好處;有傢的時候想沒傢的好處,沒傢的時候想有傢的好處。這都是妄念,是愚癡的!

佛法裡經常講“黃金和牛糞等同”,這講的是境界,是一個修行人、一個成就者的境界!如果有修行,有智慧,在哪裡都一樣,無論是在地獄,還是在天堂,都是快樂的;如果沒有修行,沒有智慧,在哪裡也都一樣,無論是在地獄,還是在天堂,都是痛苦的。

真的,如果自己有修行、有智慧,在哪裡都是快樂的;如果自己沒有修行,沒有智慧,在哪裡都是痛苦的。很多人都問類似這樣的問題:我應該在山上,還是應該下山?我是繼續留在這個單位,還是換個單位?這些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隨緣而做就行瞭。成傢、不成傢,找工作、不找工作,換工作、不換工作,換身邊的眾生、不換身邊的眾生,都一樣,真的。

現在大傢都明白瞭吧?如果真想獲得解脫,想獲得安樂,你現在就要想盡辦法擺脫六道輪回的牢獄,你要想盡一切辦法從中逃脫,擺脫業力和煩惱的束縛!你想輕易地逃脫輪回的牢獄,難啊!那怎麼辦?先解決業與煩惱。如果沒有業和煩惱的束縛,就能很容易地逃脫輪回的牢獄。所以現在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業消掉,把煩惱斷掉。把自己從業和煩惱的束縛當中解脫出來,才能逃脫輪回的牢獄;你逃脫瞭輪回之牢獄,就可以獲得自在,獲得解脫。若想利用別的辦法,統統都是徒勞無益,沒有用!

“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在三有輪回的牢獄中,被業和煩惱緊緊束縛著的萬分可憐的眾生,如果能在相續當中生起菩提心,那麼在一瞬間就變成瞭佛子,名稱上可以堪稱一切如來之子,這是名字上的變化。還有意義上的變化,那一刻就成為人天的頂禮處——供養的對境。

剛才沒有發菩提心,沒有生起菩提心的時候,還在輪回的牢獄裡,被業和煩惱緊緊束縛著,地位特別卑微,飽受痛苦;而在生起菩提心的同時,卻變成瞭佛子,成為瞭人天的供養處。人天的眾生,包括國王、大臣以及天界的帝釋王、梵天王等,都膜拜你,稱呼你為菩薩、佛子。

這裡說的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主要是願菩提心。在相續中生起願菩提心的時候,你就成為瞭菩薩,你的稱呼也變瞭,都叫你佛子。之前你是一個凡夫俗子,現在變成瞭佛子。還有,世間上這些人和天人都會膜拜你,頂禮你。

在《入中論》裡講,生起勝義諦的菩提心,即證悟空性的智慧,現量見到諸法究竟實相的同時,稱之為“佛子”。但是《入行論》中講,生起願菩提心的同時,稱之為“佛子”。這二者並不矛盾,一個是勝義諦的菩薩,一個是世俗諦的菩薩。“佛子”就是菩薩。在現量見到諸法究竟實相的同時,你就成瞭菩薩,成瞭佛子瞭,這個是勝義諦的菩薩。而在這裡講,你發願菩提心的同時就成為菩薩、佛子瞭,雖然還沒有證悟諸法的實相,但是你成為世俗諦的菩薩瞭。成為瞭菩薩以後,相續當中有瞭菩提心,就能很順利、很快速地證悟、成就,所以可以作為頂禮和供養的對境。

庚五(以喻贊德)分六:一、以點金劑之喻說明由劣變勝;二、以如意寶之喻說明難得與珍貴;三、以妙樹之喻說明果不窮盡而增上;四、以護送者之喻說明救脫罪業之果;五、以火之喻說明徹底摧毀罪業;六、經中所說其他功德之理。

辛一、以點金劑之喻說明由劣變勝:

猶如最勝冶金料,垢身得此將轉成,

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

“猶如最勝冶金料”:一兩點金劑,能使百千兩鐵塊變成黃金。

“垢身得此將轉成,無價之寶佛陀身”:我們這個肉體由三十六種不凈物構成,發菩提心的同時,就變成瞭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佛陀身。

猶如依靠冶金料使鐵塊變成瞭黃金一樣,我們由三十六種不凈物構成的這個軀殼,依靠發菩提心就變成瞭圓滿的佛陀身。

想改變命運,唯一的方法也是發菩提心,總打妄想沒有用。誰都想當人上人,誰都想有所成就,但是你隻想沒有用,現在我們知道瞭方法——發菩提心。發瞭菩提心,立即就變成瞭菩薩,變成瞭佛,立即就變成瞭人天的供養者,圓滿的佛陀身。

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但是改變命運要靠自己,不是靠別人。有些人想靠佛,想靠上師,沒有那麼容易啊!佛講瞭,自己才是自己的主宰,自己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有些外道說命運不能改變;有些外道說命運可以改變,但是要靠神。內道和外道不一樣。成佛最終要成的是自性佛,回歸自性瞭叫成佛。如果成瞭一個他佛,那就“成神”瞭,不是“成佛”瞭。

怎樣依靠自己來改變命運呢?就是改變心態。改變心態才能改變命運,在外境上改變不瞭命運。你掌握瞭心態,同時就掌握瞭命運;你改變瞭心態,同時就改變瞭命運。真的太殊勝瞭!所謂“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自己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確實是這樣。大傢想學佛嗎?想做一個智者嗎?如果真心想學佛,真心想做一個智者,就要這樣做,不要再到外境上找原因,不要再到外境上改變命運,否則是沒有用的。一個愚者永遠改變不瞭自己的命運,掌握不瞭自己的命運,這是因為什麼?他去外境上找原因,在外境上解決問題,這是愚癡的做法。

在這裡我們講一個公案:有兩個人都想解決一個問題,即避免走路的時候紮腳。其中一人想把整個大地都鋪上牛皮,這樣到處走就不會紮腳瞭。若是你能做到的話,確實能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你能做到嗎?到哪裡弄那麼多牛皮啊?即使弄到瞭,怎樣才能把整個大地都鋪上牛皮?根本不現實。現在我們這些世人的想法就是這樣,就想在外境上解決問題;另外一個人就想用牛皮給自己做一雙鞋穿上,一樣能解決問題。一塊牛皮很容易就能弄到,一雙鞋很容易就能做出來,穿上它就可以到處走瞭,問題這麼容易就解決瞭,這就是智者。愚者和智者的差別就是這樣的。

如果大傢真的想改變命運的話,就去改變自己的心態;大傢想掌握命運的話,就去掌握自己的心態。佛現在教給我們的就是這個方法:怎樣去改變心態,怎樣去把握心態、掌握心態。隻有有智慧,才能改變心態,才能掌握心態,之前不能!若沒有智慧,你掌握不瞭自己的心態,也改變不瞭自己的心態。佛法是這個時候用的,智慧是這個時候用的。若是有佛法、有智慧,你就可以改變心態,你就可以掌握心態。改變心態的同時,就改變瞭命運;掌握心態的同時,也就掌握瞭命運。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這就自在瞭!

可見,一個人若想改變命運、掌握命運,就去觀察自己的心、改變自己的心就行瞭,太容易瞭。若是以智慧觀察,自己的內心自己能知道;若是有智慧、有定力,自己的心自己能掌握。所以,無論在地獄或天堂都一樣,在哪裡都一樣。

希望大傢都能明白真正的佛法,希望大傢都有真正的修行。在學佛的行列中,在學佛的道路上,很多人都不三不四的,所學的若說是佛法卻還不是佛法,若說不是佛法卻還像佛法,若說他沒修行卻還像在修行,若說他在修行卻還沒有修行,就是這種情況。不要這樣吧!

“故應堅持菩提心”:應該好好發菩提心,應該以堅定的信念去受持菩提心。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中,無論在何種心情下,解脫的心、利益眾生的心永遠都不能改變,這叫堅定。

我經常給大傢講,心情有好的時候,也有不好的時候,環境有好的時候,也會有不好的時候,但是自己的理想不能舍棄,自己的願望不能改變,不能隨環境,不能隨心情。有些人心情好瞭就學,心情不好瞭就不學;環境比較有優勢的時候想利益眾生,環境不好、條件不具備的時候就不想利益眾生。不能這樣啊!環境隨時都會變,心情、感覺隨時都會變,感覺好是暫時的,感覺不好也是暫時的,好的環境會變,不好的環境也會變,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大傢不能舍棄自己的願望,不能舍棄菩提心,這就是堅持菩提心。

辛二、以如意寶之喻說明難得與珍貴:

眾生導師以慧觀,徹見彼心極珍貴,

諸欲出離三界者,宜善堅持菩提心。

“眾生導師以慧觀”:“眾生導師”指佛陀。佛陀以圓滿的智慧,在無數劫當中觀察。

“徹見彼心極珍貴”:佛通過圓滿的智慧去觀察,最終發現瞭這樣一個道理:所有的珠寶裡面,如意寶是最珍貴的、最稀有的、最難得的;在所有的善法當中,菩提心是最珍貴的、最稀有的、最難得的。這是誰知道的?佛知道的。佛是以什麼方式知道的?以其圓滿的智慧知道的。

“諸欲出離三界者,宜善堅持菩提心”:若是想脫離輪回,超出三界,就應該利用一切方便來恒時修持菩提心。隻有以菩提心才能擺脫輪回,隻有以菩提心才可以逃出三界,這不是通過神通,而是通過究竟的智慧所發現、瞭知的。

若是真正獲得瞭如意寶,就能解決世間的一切問題。如意寶可以賜予你吃的、喝的、用的等世間的一切受用,所以它是一切珠寶裡最珍貴的。若是有菩提心,就能很容易地消業積福,能擺脫輪回,獲得安樂,所以它是一切善法中最珍貴、最稀有、最難得的。所以大傢應該好好地修菩提心,發菩提心。

這幾天都在講菩提心的功德,大傢有沒有什麼感觸?有沒有想盡一切辦法去發菩提心,去修菩提心?沒有吧!得過且過,一切錯過。過兩天菩提心的功德就講完瞭,你又錯過瞭。

辛三、以妙樹之喻說明果不窮盡而增上:

其餘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

菩提心樹恒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

沒有被菩提心攝持的其他所有善根如同芭蕉樹一般,生果以後自然窮盡。但是菩提心之妙樹恒常都會生長果實,非但不會窮盡,反而會蒸蒸日上。沒有菩提心攝持的一切善根,隻產生一次異熟果就會窮盡。若是有菩提心的攝持,這個善法的異熟果直到成佛都沒有窮盡的時候,非但不會窮盡,反而還增長。真的,誰能明白啊?

我們法語中有這麼一句:“在逆境中消業,在順境中積福。”若是有利他心、菩提心,享受福報的同時也是在積累福報,福報沒有窮盡的時候。否則,你享受一世的果報後就窮盡瞭。現在世上有些人,有錢瞭,有名氣瞭,有地位瞭,暫時很得意,但是這個果報很快就會窮盡的,這不是享受福報,而是浪費福報。大傢可以享受福報,但是不能浪費福報。享受福報的同時若是能積累福報,那就是沒有浪費福報。吃、喝、睡的時候都要發心,這樣就不會浪費福報。真正的修行在生活中,你的行住坐臥其實都是修行,都可以積累福報。

辛四、以護送者之喻說明罪業之果:

如人雖犯極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脫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如人雖犯極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即便是造瞭危害三寶等不堪設想的彌天大罪,以及殺人、放火等重罪,若是有個勇士護送,也許你就能逃脫,就能消除心靈上的畏懼。即便你觸犯瞭法律,若是通過一些方法,就可以解決,可以不坐牢,可以不受懲罰。同樣,如果你造惡業瞭,造五無間罪這樣的決定罪瞭,若是有菩提心,也可以不遭受痛苦。

顯宗裡有決定罪,密宗裡沒有決定罪,我們現在修除障法、念百字明可以遣除一切罪業,包括五無間罪、舍法罪等。在顯宗裡,五無間罪是決定罪,即通過懺悔也無法消除罪業,這個果報是將來一定要產生的。但是在此處講,通過發菩提心,若是生起瞭菩提心,也能消除決定罪,可以不遭受果報。對此有很多說法,其中最終、最合理的說法是:決定罪的果報是要承受的,但是果報的成熟是一瞬間,就和沒有成熟一樣。若是你發菩提心瞭,即使是下地獄,但是一瞬間就可以出來,根本不用感受地獄的痛苦。所以,也有決定罪,但是通過發菩提心,可以不遭受這個果報。

類似這樣的公案有很多。比如,提婆達多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至少造瞭兩個無間罪,他是活著下地獄的,當時他抱著佛陀的腳求懺悔、發菩提心,他是下地獄瞭,但是一瞬間就擺脫瞭。還有很多這樣的公案,大傢可以看《百業經》等。

“若有速令解脫者,畏罪之人何不依”:即使像五無間罪、舍法罪等這樣的決定罪,依菩提心尚且可以消除,那麼其他的罪就更不用說瞭。因此,為什麼不依菩提心呢?為什麼不發菩提心呢?

辛五、以火之喻說明徹底摧毀罪業:

菩提心如末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

“末劫火”,外器世界要隱沒的時候,通過火大、水大、風大來毀滅,這個火大就是末劫火。它的力量特別強大,色界第一禪天以下的一切外器世界一瞬間就被燒盡,以此來比喻發菩提心後,能立即消除一切業障。

還有一些解釋:末劫火特別旺,力量特別強大,若是在裡面放一把幹草,一瞬間就燒光瞭,我們根本覺察不到時就燒盡瞭。同樣,如果能發菩提心,即使罪障再大,也很容易就能消盡。

辛六、經中所說其他功德之一:

智者彌勒諭善財,彼心利益無限量。

彌勒菩薩對善財童子講,菩提心的功德、利益無有限量,菩提心的功德無量無邊。

善財童子依止文殊師利而發菩提心,然後到處尋找善知識學修菩提心。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說法,但是依藏傳佛教中的說法,他一共依止瞭一百一十位善知識,最後遇到瞭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當著眾弟子的面贊嘆瞭善財童子。善財童子請問彌勒菩薩怎樣去發菩提心、利益眾生,於是彌勒菩薩給他講發菩提心的方法,講菩提心的功德。“善男子,菩提心乃諸佛法之根本,猶如種子;可令一切眾生善法增上,猶如良田;一切有情賴以生存,故如大地;能真正杜絕一切貧困,故如多聞天子;能圓滿護持一切菩薩,故如父親;能真實成辦諸事,故如摩尼寶王;能滿足一切心願,故如妙瓶;……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餘千百萬無量無邊利益……”用瞭一百三十多種比喻講菩提心的功德,最後講:“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餘千百萬無量無邊利益”。

今天講的都是菩提心的功德,大傢真的要瞭解這些。你看,發菩提心多麼重要,修菩薩道多麼重要啊!今天我給大傢講得非常清楚瞭,如果想解決煩惱,想解決痛苦,唯一的辦法就是發菩提心,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方法。真的,大傢能不能實在一點,能不能做個決定:現在別的方法都是徒勞無益的,唯一的辦法就是發菩提心,唯一要做的就是發菩提心、修菩薩道。

你們總是今天有這個事,明天有那個事,今天因為這個煩惱,明天因為那個煩惱,一個接著一個,現在若是真正想解決煩惱,想解決痛苦,想解決各種問題,沒有別的辦法,唯一的辦法就是發菩提心。所以,應該想盡一切辦法發菩提心,大傢能不能明白啊?!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