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滅度的時候說的四個依據,留給我們判別到底什麼樣的法才是正法:
第一、依法不依人;
第二、依義不依語;
第三、依瞭義不依不瞭義;
第四、依智不依識。
第一、依法不依人:佛不在世瞭,我們能守住佛的遺教「四依法」,就等於佛在世沒有兩樣。特別是在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現前這個階段,「魔強法弱」,魔多佛少,現在這個時候!《楞嚴經》裡面講,我們現前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我們怎麼能辨別?所以必須要記住佛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不管什麼人講的,他對也好、不對也好,我們不理會,對自己就沒有損害。法是什麼?經典,經典要以《大藏經》為標準。這個經典《大藏經》有沒有?《大藏經》裡頭沒有,這個經靠不住,我們不要相信它,連註解都是如此。
第二,佛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義」是佛講的意思,你要明瞭,佛講的話沒有關系。「語」,記錄下來就是文字,就是現在稱之為經典,文字不過是語言的符號而已,用符號來代表,把這個語言記錄下來。所以我們要依義,語沒有關系,多說幾句、少說幾句無所謂,隻要意思對就行瞭,這是重要的一個標準。
第三,那就更重要,這四句一句比一句要緊,「依瞭義不依不瞭義」。什麼樣的話才叫瞭義?能夠幫助我們這一生真正超越輪回,永斷生死,成佛作祖,這個法子、這個開示就叫瞭義。佛所講的一切大乘經都是以這個為目標。理沒錯,我們自己程度夠不夠?瞭義的經很多,我們仔細去觀察一下,哪一個瞭義經能符合我這個瞭義的根性?他的經是瞭義,我這個根不瞭義,這沒有用處,學他那個法門,不能瞭生死,也不能出三界,這對我來講就不瞭義。所以在末法時期,一切經裡面,真正能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瞭生死出三界的就是凈土三經。除這個三經之外,你要想瞭生死出三界,不是那麼簡單,普通人決定做不到。除非你是天才,你是上上根,你是再來人,那沒有話說,那個可以成就。中下根性人沒有法子瞭生死,唯有念佛帶業往生。所以這個經典是究竟瞭義、圓滿的瞭義。為什麼稱它做究竟圓滿?華嚴會上,文殊、普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念佛求生凈土,這是上上根人,他們也學這個法門。下下根人,惡道眾生,無惡不造的,臨終遇善知識,至心懺悔,十念也能往生,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所以這個法門叫究竟瞭義,叫圓滿瞭義。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的,我們要學瞭義經,不學不瞭義經。我們這一生得人身,壽命不長!不要看到幾十年的光陰,一百年的光陰,一彈指就過去瞭。想想兒時的時候,就像在昨天的事情一樣,你看多快!縱然再活上百年,也是一彈指就過去瞭。我們的壽命太短,光陰太寶貴,浪費在不瞭義經典上,那太可惜瞭。所以要把時間、精神集中,專修專弘,專弘就是專修,專修就是專弘,自利利他是一不是二,這就對瞭。所以說依瞭義經不依不瞭義經。
第四,當然就更重要,佛教我們「依智不依識」。這是給我們很大的警惕,為什麼?凡夫感情很重,往往被感情拉跑瞭,明明曉得這個地方是不瞭義的,可是你幾個好朋友,他們相信,今天這個來勸你,明天那個來拉你,為瞭人情面子不好意思不去,那就壞瞭。所以佛教給我們依智不依識。「智」是理智,「識」就是感情,依感情沒有不墮落的,依理智才能夠超越!所以我們要以理性做主宰,不可以感情用事,那你就對瞭,你的路子就走正確瞭。
這是佛涅盤之前交代我們後人四句話,叫「四依法」。這四句開示,我們真的明白瞭,我們確實遵守瞭,那就無異在佛的身旁,跟一天到晚跟在佛的旁邊就沒有兩樣!可見得釋迦牟尼佛設想很周到,對於千萬年後世的學生所遭遇的種種環境他都瞭解,他都教給我們很好的方法、很好的原則,能夠在一切境緣當中不障礙我們的道行,我們都能夠成就。這是很高的原則,一定要把握到,然後看許許多多枝枝節節問題,自然就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