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為什麼姓釋?
苻堅進攻襄陽,既為公也為私。從公事而言,是想和朱序掰掰手腕,試探實力;從私事而言,苻堅想得到“一個半人”,都是“天王巨星”級的偶像人物。先來說“一個人”,他叫釋道安。
他一天能背上萬字釋道安出生在312年(西晉316年滅亡),常山扶柳人(今河北冀州)。從小父母雙亡,被親戚孔氏收養。7歲的時候開始讀書,學習《詩》、《書》等儒傢經典。大傢驚訝地發現,他的記憶力超常地好,什麼書隻要讀兩遍,就背熟瞭,真是神童啊。12歲時,他出傢為僧。但因長得又黑又醜,師父看不上他,說:先去做做雜事吧。
從此,他就在寺院裡掃地、砍柴,無怨無悔。一晃3年過去瞭。他一次跑到師父面前,說:能不能給我一本經書看看?
師父沒有當回事,隨手拿給他一卷《辯意經》,大概有5000字。他就帶著這卷書繼續幹體力活去瞭。第二天,他又跑到師父面前,說:這卷書還給你,能不能再借一本?
師父很奇怪,問:這本你還沒有看,怎麼又要?
他說:這本已背熟瞭。
師父非常驚訝,但還是給瞭一卷《成具光明經》,有近一萬字。
他轉身走瞭,到瞭第二天,又跑到師父面前,要求換書。師父大驚,拿著經書要他背誦,他一字不差地背瞭出來。師父明白瞭,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眼前的“醜八怪”可能是個“外星人”。從此,釋道安不再做雜活,專門讀書。過瞭幾年,這個寺院的書都被他背光瞭。於是跟師父說: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從此,他開始浪跡天涯,到處遊學。當他到鄴城時,遇到瞭佛圖澄,兩個相當投緣,談瞭一整天。釋道安心悅誠服,拜他為師。
佛圖澄的學生很多,但他後來居上。每次佛圖澄講經結束,都是釋道安重新復述一遍,然後再解釋。其他的僧人憤憤不平:這是哪裡冒出來的“插班生”,怎麼變成我們的大師兄瞭?
於是提瞭很多疑難的問題,釋道安“舌戰群僧”,對答如流。眾僧灰頭土臉,一個個敗下陣來。跟著佛圖澄一段時間後,他又告別師父,再次雲遊四方。
此時,他的名氣越來越大,已經躋身一流高僧的行列,不論到哪裡演講,無數的“粉絲”擁擠著來聽講座。
周圍的人對他無比崇拜後來北方大亂,365年,他帶著眾多弟子來到襄陽。這一年,東晉的第6任皇帝晉哀帝司馬丕吃藥太多死瞭;大詩人陶淵明也是生於這一年。隨著“大明星”的到來,整個襄陽城轟動瞭,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無數人都是他的崇拜者。當時,桓豁(桓溫的弟弟)任荊州刺史,鎮守江陵,再三邀請:請大師到江陵暫住一段時間。釋道安來到江陵,但很快,朱序屢屢請他,請大師還是回到襄陽吧。
釋道安又回到襄陽,朱序非常客氣,和他結為知己。常常感嘆說:道安法師是佛門的棟梁啊!
他在襄陽一帶住瞭15年左右,孝武帝也經常派使者問候,並下詔書表揚他,還給與王公的待遇。
襄陽本來有一個白馬寺,但地方狹小。道安決定再修建一座寺院,取名為“檀溪寺”。消息一傳出去,當地有錢有勢的人,一個個都特別興奮,紛紛來送錢,轉眼就修建一座五層的佛塔,蓋起400間房屋。
涼州刺史楊弘忠又送瞭1萬斤銅,說能不能做成承露盤。承露盤又叫金銅仙人承露盤,是什麼東西呢?在古人眼中,“露”是代表祥瑞的東西,露色濃的被稱為“甘露”。如果天上降瞭甘露,皇帝就會龍顏大悅,認為這是施行仁政、德澤萬民的征兆。漢武帝有個浩大工程,建瞭高27丈的承露盤,下面是巨大的柱子,上面是一個仙人舉托著巨大的盤,全部是用銅制成。傳說漢武帝把裡面接到的露水分給群臣喝,不論老小,凡是喝過的人病都好瞭,所以漢武帝相信喝瞭露水能長生不老。
於是漢武帝就把這些凝結的水珠,交給方士。方士再把露水和美玉的碎屑調和,成瞭特殊的藥,讓漢武帝服下,可惜漢武帝並沒有能延長壽命。其實承露盤中承接的仙露,不過是早晚由於溫差凝結在盤中的水蒸氣。
漢朝滅亡以後,魏明帝曹睿,也就是曹操的孫子,下令把承露盤從長安搬遷到洛陽。但在搬遷途中,承露盤就徹底損壞瞭,破損的部件也被丟得不知所終。
所以大傢都搶著出錢,重建承露盤。
釋道安說:承露盤已經有人捐錢造瞭。我打算用這些銅鑄一尊佛像,您看可以嗎?
楊弘忠很高興地答應瞭。於是鑄成一尊佛像,高一丈六尺,每天晚上都放出光芒,照耀殿堂。
道安覺得心願已滿足,所有的都建成後,他對弟子們說:我就是今天晚上死瞭也沒有什麼可遺憾的瞭。
苻堅早就聽說過他的大名,常常說:我想讓他到我們這邊來,讓他輔佐朕。
苻堅也為檀溪寺派人送來瞭多尊精美的佛像,每逢有法事,道安就把這些佛像擺出來。
僧人開始改姓為釋襄陽城破,釋道安被帶到長安,住在五重寺,僧眾有數千人。苻堅下令說:讀書人凡有疑難問題,都要向道安請教。長安流行一句話:讀書人如果不以道安為老師,就解決不瞭學習中的疑難問題。
有一天,苻堅要和釋道安同乘一輛車子,仆射權翼勸諫說:他長得太醜瞭,怎麼能乘皇上的車子呢?
苻堅大怒,說:安公的道德讓天下人尊敬,能與朕同乘車的,隻有安公。
隨即命令權翼扶著釋道安登上車子。
385年,已在淝水之戰的後兩年,他沒有任何疾病就去世瞭,安葬在城內五極寺中,終年72歲。
他的老師佛圖澄不同的是:佛圖澄有很多光怪陸離、真假難辨的神奇故事,而釋道安是老老實實地做學問,一直在學術界。
他翻譯瞭大量的經書,註釋的《般若道行》、《密跡》、《安般》等經書,明白準確,通俗易懂。
他本來並不姓釋,而是姓衛。當時僧人中很多姓,如果這個僧人的老師來自天竺,就改姓竺;如是老師來自安息國,就姓安,還有人以“佛、法、僧”三個字取為姓氏,他認為出傢人的姓有點混亂,不利於佛教的統一,於是提出:佛門弟子,尊莫過於釋迦牟尼,應當以釋氏為姓。
他後來得到一本書,名叫《增一阿含》,書中說:江河流入大海,就沒有江河瞭;無論任何人,一入佛門,皆稱釋種。
與釋道安的看法完全相同,他自己就改姓為“釋”,他的弟子都跟著改瞭,這是佛教中國化過程中的一個裡程碑式的重大事件。從此,出傢人普遍都姓釋。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