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佛教的信仰是純理性的,也是純倫理的

佛教的信仰是純理性的,也是純倫理的

時間:2019-05-29 17:22:52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na mo a mi tuo fo
無 阿 彌 陀 佛


信仰三寶,這是佛教最特殊的內容。佛教因為是無神論的宗教,所以不把佛陀當做神道來崇拜,也不以為佛是獨一無二的,更不以為佛陀能夠創造萬物或赦免人類的罪惡。佛教徒看佛陀,如同學生看老師,老師能教導學生,能使學生改變氣質、充實知能、修養身心,卻不能代為學習,也不能代替升學。因此,佛教的信仰是純理性的,也是純倫理的。

佛教對於佛陀的崇拜,相同於子女對於父母的孝敬,是出於報恩的情懷。一個正信的佛教徒,決不會是為瞭避禍致福而崇拜佛陀,佛陀的願力雖能藉著祈禱的心力感應而產生神跡,但那主要的還是祈禱者自己,如果是自己的定業現前,縱然祈禱,佛陀也是無能相助。若能依照佛所說的正法而行——如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修定、習慧等,便可以改變往昔的業力,或者重罪輕報,或者輕罪消除——因為業力的現形受報,也像種子的發芽生長,需靠助緣的促成,同樣一粒種子,遇到陽光、空氣、水、土、肥料、以及人工的培植,必然長得快長得大,相反地,如果缺少這些助緣,乃至沒有這些助緣,種子便會長得緩慢瘦弱乃至根本不能發芽瞭。

佛教看善惡因果的造作與受報,也同這個道理一樣。


所以佛陀的崇高偉大,不是由於造物與赦罪,而是由於佛所親證的解脫之法,並且將此解脫之法說瞭出來,供給大傢去如法修行,修行之後,便可解脫,乃至可跟佛陀一樣,使得大傢都能成佛。

因此,佛教徒們往往不自稱為佛教徒,寧可自稱為三寶弟子。

因為,佛教的發明者雖是佛陀,佛教所重視的,與其說是佛,倒不如說是法。

佛不能代人解脫,法能夠使人自行解脫。

崇拜佛陀,是為崇拜佛陀修證說法的恩德,佛陀經過無數劫的長期修行菩薩道的結果,親證瞭解脫之法,親證之後,便毫不保留地給我們奉獻瞭出來,這一恩德的崇高偉大,要比世間一切恩德的總和更加崇高偉大到千百萬倍——何止千百萬倍,簡直是無法比喻,也是不可思議的!

但是,佛法的流佈,必須仰賴佛的幹部,那就是僧。

僧有菩薩僧(如文殊、彌勒、觀音、地藏等),有聲聞僧(如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等羅漢),有凡夫僧(如一切持戒清凈自修正法並能說法度眾的比丘和比丘尼)。由於僧能把佛陀的正覺解脫之法,傳流傳佈傳授給瞭我們,為瞭法的理由,所以僧的恩德也是無量的。

宏揚佛法,不限出傢人,在傢的佛子同樣可以。住持佛法,則非出傢的佛子不可。

所謂住持佛法,是指代表佛法、象征佛法、並守持佛法而住於世間的意思。比如一般人同樣見到一個佛弟子,見到出傢的,就會連想到佛教,見到在傢中的,就不會產生佛教的印象(除非自行表白)。

所以,佛法的發明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眾。正因為如此,佛教尊稱佛法僧為三寶,三寶之中主要的是離苦得樂的法寶,法寶是由佛陀所證所說,由僧能持能傳,所以佛和僧也都稱之為寶。

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為歸依的中心,佛陀滅後,佛教則以僧團為歸依中心;歸依三寶,是為瞭要學法寶,要學法寶,需由僧寶作良導——包括思想的傳授和行為的影響。

所以佛陀滅後的佛教,供養三寶的對象,乃是偏重於僧寶。又因為佛教主張“依法不依人”的緣故,特別重視正法的流佈與歸依,僧人的生活行為是他們個人的事,隻要他們的見解正確,能夠開演佛法,縱然破瞭禁戒,仍該接受俗人的恭敬供養——這是倫理的要求,好像一般所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又像小學的老師未必受過大學的教育,大學畢業的人,總不能否認小學時代的老師。

因此,對於一個正信的佛教徒來說,崇拜佛寶是由於法寶的理由,又為瞭法寶的信受,所以要崇拜僧寶。崇拜菩薩,也是敬僧的一種。對於聖僧大菩薩和阿羅漢,固然要恭敬供養,對於凡夫僧的持戒而能說法者,也要恭敬供養,乃至不持凈戒,但有正見能說正法的出傢人,也要恭敬供養(要緊的是要有正見能說正法)。

事實上,在佛去世已遠的時代之中,聖僧很難遇到,敬僧的對象,當是凡夫的比丘比丘尼眾,經中也說供養凡夫僧與供養聖僧無異,同有不可思議的無量功德。

佛教的高明博大,三寶兩字即可概括無遺,所以信仰佛教,即是信仰三寶。


人世間,好人有很多,他們一直在做著各種善事。這些人,是值得別人去學習和效仿的。這樣的人,我們都稱之為善良的人。不過,這雖值得稱道,但並不是善良的最高境界。所謂善良的最高境界,並不是不停地幫助別人,而是有一顆善良的心,永遠也不做不善良的事情。兩者之間的差異,一個在外,一個在內。

雲居禪師在洞山良價禪師的道場結一草庵,獨自專修禪定。有一次,接連十天都沒有到齋堂用餐,洞山良價禪師非常關心,也覺得奇怪。因此,叫侍者去請他來問話。

雲居禪師非常喜悅自得地說道:“每天都有天神為我送飯食,所以沒有到齋堂用齋。”

洞山良價禪師非常不以為然:“我以為你是個修行的禪人,所以特別允準你建茅庵在我們的寺堂專修,想不到你隻是一個執著世間福德的庸俗之輩。今天不談瞭,明天再見吧!”

第二天,雲居禪師依言拜見洞山良價禪師。洞山禪師大聲呼喚雲居禪師的名字,雲居禪師恭謹地響應。

洞山良價禪師笑著問道:“福德是第一呢,還是證悟福德性是第一呢?”

雲居禪師啞然無語,他知道福德是有修有證的:多修多功德,少修少功德。福德性就不同瞭,福德性是無修無證的,是我們本來有的。

現在他自恃人天福報,有天人供養,這是墮入有為法中去瞭。

因此,他懷著滿腹疑惑返回草庵。

在專修的草庵裡,他寂靜地思考著。在他沉浸於寂靜時,天神再也沒有來送食。不過,他很歡喜,因為這時他已進入到“禪悅為食”無為法的境界。

為修行而去修行的刻意行為並不是真的悟道瞭。因為上天雖然因為雲居禪師的福報而送給他食物,但福報是外在的,是總有一天會用完的。當這些福報用完之後,天神便不會再來瞭。

這就像一個喜歡做好事的人一樣。如果他是為瞭做好事而刻意去做好事,他也會得到別人的稱頌,但是那稱頌總有一天會消失。因為好事是有盡頭的,這個人的堅持也是有盡頭的。當到瞭這個盡頭之後,業報也就消失瞭。當然,這種人雖然並沒有達到最高境界,但也是值得別人效仿和學習的。

最高境界的善人,是那種無意識行善的。他們做善事的時候,完全沒有任何的刻意成分在裡面,是真誠的,不圖任何回報的。不過往往,這樣的人所得到的回報更多。

做人,就要做一個有善心的人,要做不圖回報的善事。同樣,做事的時候也是如此,隻有真正地投入,不圖任何所得的那種付出,才能讓你將事情做得更好。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