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星雲大師:《金剛經》之無得無說分第七(上)

星雲大師:《金剛經》之無得無說分第七(上)

時間:2019-05-29 20:31:24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金剛經第7品上

無得無說分第七(上)白話文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譯文:

「須菩提!你認為如來已證得瞭無上正等正覺嗎?如來有所說法嗎?」

須菩提回答說:「就我所瞭解佛陀說法的義理,是沒有一定的法可以叫做無上正等正覺,也沒有固定的法,為如來所說。什麼緣故呢?因為如來所說的法,都是為瞭眾生修行及開悟眾生而假設的方便之法,不可以執取,般若的實相,是無法以語言詮釋的,執著實有的菩提可得,也不可執著沒有菩提正覺,落於有和空,都是錯誤的。

「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沒有一定的法名為菩提,一切賢聖,也都是依寂滅的無為法而修,因證悟的深淺不同,才產生有三賢十聖等階位的差別。

講話:

縱貫第六分經文的脈絡,佛陀開啟我們對般若生起真實清凈的信心,及破除我們對我、法、空三相的取著,並且指陳諸佛種種示教利喜,都是方便渡岸的船筏。第七分再延伸探討我們學佛修行者都關切的問題,比如:是否有個菩提正覺可以獲得?佛陀有否演說一種無上法,能令一切眾生開悟呢?在我們空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之後,佛陀進一步粉碎我們對佛相、法相的妄執。

在生起對法的真實信心之後,佛陀在第七分以「無得無說”破除我們對佛相、法相的執著。第七分我用四點來說明。

不取著一佛一法之相,湖光水色,山花溪聲,無不深藏開悟的無上法。如《楞嚴經》說:「十方虛空界,都在如來心中,猶如片雲點太清。”

這有生滅的佛相,有限的言說,不過是佛陀手掌所握的片葉,而未說之法如林中葉數!

無得,破除凡夫以為有個正覺可得的「事障”,及破除二乘行人的「理障”,以為正覺雖不可獲取,但可以「心得”。無說,則令一切眾生,不要被語言文字障道。如《法華經》說:

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

一、佛陀無證悟無言說

佛陀三大阿僧隻劫修煉,百劫由忍辱力得相好圓滿,累劫難行能行而於人間成等正覺。天上人間廣開一十六會的般若法筵,怎麼說佛陀沒有證悟,也沒有說法呢?

我們回想第六分的經文:「如來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透露佛陀說法如筏喻,未渡則取,既渡則舍,取舍不定,因此,沒有一定的法名為菩提。佛陀出世度生,自然說法,似黃葉止小兒啼,視眾生性大小利鈍不同,應病予藥。佛陀所證之果,名為無上正等正覺,是因人而示,就事應機。

無上者,對治三賢十聖執著有個「無上法”可得的法愛;正等者,對治聲聞緣覺停滯於偏枯灰滅;正覺者,對治凡夫外道之癡邪迷夢,假名正覺。

佛陀之「無上正等正覺”,不過是遇凡說凡,逢聖說聖,證悟和言說,不過是權立方便之教,菩提本然寂滅,雖說不增,未說不減,哪裡有個覺悟可得?法性又豈能以言語文字可以詮釋?

有一個學僧,向夾山善會禪師請示。

「從古至今,歷代祖師大德都立下言教以便誨示後人,禪師為什麼卻說是‘無言之教’呢?”

禪師回答:「三年不吃飯,目前無饑人。”

學僧反詰:「既然飽足無缺,為何我沒有開悟?”

禪師答道:「隻因為有迷有悟,讓你失去瞭本性,且聽我一偈:

明明無悟法,悟法卻迷人;

長舒兩腳睡,無偽亦無真。

學僧仍是不解再問道:「十二分教及祖師西來意,都是悟法悟人,禪師怎麼顛倒是非,說沒有悟法,也沒有迷人?”

禪師答道:「那些西來意不過是老僧的坐墊罷瞭!你苦苦探問西來意,為什麼不問你自己的來意?”

學僧已仿佛見到一絲曙光,隻是心眼還未開張。

「難道聖教言論,皆一無可取嗎?”

「可取的都不是聖教!”

「若無言教,學僧如何開悟?”

禪師大喝一聲道:「自己的西來意,何勞他人言教?”

學僧終於心有所悟。

菩提與證悟是離心緣相,離語言文字相,要能「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法性的實相就會向我們顯露!心取著聖教言說的「法相”,心地昧惑於迷悟差別,心不平等,向外貪求,空墮五百年野狐身,不得解脫。

二、菩提正覺無有定法

佛陀猶如大醫王,所說的法,如療病的藥方,蓋眾生病情不同而有差別。比如:說佈施法治貪欲病,說持戒法治不凈病,說忍辱法治瞋恚病,說精進法治放逸病,說禪定法治散亂病,說般若法治愚癡病。《大方等頂王經》:

佛猶良醫,經法如藥;由疾病故,而有醫藥;無病,則無藥。一切本空,無形無名,亦無假號。心等如空,無比無侶,忽然無際,爾乃應道。

有一天,佛陀來到孫陀利河邊。當時,有一位水凈婆羅門住在附近,他以為佛陀要到河中洗浴,急忙的跑向佛陀。

婆羅門問:「你是要到孫陀利河中洗浴嗎?”

佛陀反問:「到河中洗浴,可有什麼利益?”

婆羅門歡喜地答道:「久遠以前,有仙人在孫陀利河度化眾生,如果你以此聖水洗浴,即能消除一切罪業,獲得清凈和吉祥。”

佛陀微笑說道:「世間的河水,隻能洗凈我們身體上的污濁。即使跳進聖河洗浴,歷經百千年,也無法袪除內心煩惱的塵垢。如果要消除內心的罪業,隻有靠清凈的法水才可以做到。”

「那什麼是清凈的法水?”

「保持清凈的心,受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凈戒,以此深信因果罪福之力,對他人不貪、不瞋、不癡,如此清凈的法水,才可以為我們洗凈內心的塵垢。”

向河水求得清凈安穩瞭不可得!就像開發覺性,證知人人有個不增不減的菩提自性,求聖教言說,求佛法諸相,徒增心魔妄念。佛陀說證悟的果,說有證悟的法,為滿足眾生種種的欲求,在法性平等中,因中修,果上證,不過是「借路返鄉”的假名罷瞭!

佛陀的此時說有,彼時談無,隻為破除眾生心地的迷闇。如溥畹大師:

妙有不有,故將真空而遣有;

真空不空,特假妙有以除空。

就如同禪門慈悲的示教,你沒有拄杖子,我給你拄杖子,你有瞭拄杖子,我就奪取你的拄杖子!

有一天,一位在傢居士,向智藏禪師請教。

「禪師,有沒有天堂地獄?有沒有佛和菩薩?有沒有因果報應?”

居士連著發問幾個問題,禪師都一一回答:「有呀!有呀!”

這位居士聽後,搔搔頭,不以為然的說:「禪師,你答錯瞭!我請教徑山禪師和你相同的問題,他都說:‘沒有呀!沒有呀!’你怎麼說‘有’呢?”

智藏禪師知道這位居士的根性,於是反問他:「你有老婆嗎?你有金銀財寶嗎?你有房舍田產嗎?”

居士答:「這些我當然都有。”

禪師附上這位居士的耳邊說:「你擁有妻兒傢小、財寶田產,徑山禪師有嗎?”

「當然沒有。”

智藏禪師於是正色地說:「所以,徑山禪師跟你說無,我跟你說有。”

這段公案,徑山說:「無”,是指覺者湛然空寂的無限法界;智藏說「有”是指吾人泥陷於耳聞眼見的虛假世界。就如本分的經文:「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泯除瞭有無二邊,法非法法相,真實自性朗朗現前。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