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學會從失去中得到

學會從失去中得到

時間:2019-05-30 10:19:33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來源:《甘露》作者: 遠 塵

唐代偉大文學傢柳宗元在《蝜蝂傳》中說有一種善於背東西的小蟲蝜蝂,行走時遇到東西就拾起來背在背上,高昂著頭往前走。它的背發澀,堆放上去的東西掉不下來。結果它背上的東西越來越多,越來越重,不停止的貪婪行為,最終導致它累倒在地。

聽朋友講,一位旅客去三峽旅遊,站在船尾觀賞兩岸的景色時,不小心將手提包掉落江中,包中有不少貴重物品,他當即不假思索地躍身投水撈包,雖然包抓到手中瞭,可是人再也沒有上來。這位旅客如果學會習慣失去,就不至於連性命也賠進去瞭。

人赤條條地來到這個世界上,又赤手空拳地離去。人的一生不可能永久地擁有什麼,一個人獲得生命後,先是童年,接著是青年、壯年、老年。然而這一切又在不斷地失去。在你得到什麼的同時,你其實也是在失去。所以說人生獲得的本身就是一種失去。人生在世,有得有失,有盈有虧。

有人說得好,你得到瞭名人的聲譽或高貴的權利,同時就失去瞭做普通人的自由;你得到瞭巨額財產,就失去瞭淡泊清貧的歡愉;你得到瞭事業成功的滿足,同時就失去瞭眼前奮鬥的目標。我們每個人如果認真地思考一下自己的得與失,就會發現自己在得到的過程中也確實不同程度地經歷瞭失去。整個人生其實就是不同程度的得而復失的過程。

一個不懂得什麼時候該失去什麼的人,就是愚蠢可悲的人。誰違背這個過程,誰也會像貪婪的蝜蝂,累倒在地,再也爬不起來。

所以說得和失是並存的,這是一對永遠也不可以分開的親兄弟,關鍵是你如何掌握住機會,如何正確看待得和失這一辨證關系。讓自己在失去的同時,得到比失去的還多的東西。

居裡夫人的一次“幸運失去”就是最好的說明。1883年,天真爛漫的居裡夫人中學畢業後,因傢境貧寒, 無錢去巴黎上大學,隻好到一個鄉紳傢中去當傢庭教師。她與鄉紳的大兒子長西密爾相愛,在他們計劃結婚時,卻遭到瞭男方父母的反對,這兩位老人深知居裡夫人生性聰明,品德端正,但是貧窮的女教師怎麼能與自己傢庭的錢財和身份相匹配呢,父親大發雷霆,母親尋死覓活,最後長西密爾隻好屈從瞭父母的意願。

失戀的痛苦折磨著居裡夫人,她曾有過向塵世告別的念頭。居裡夫人畢竟不是平凡的女人,她除瞭個人的愛戀,還愛科學和自己的親人。於是,她放下情緣,刻苦自學,並幫助當地貧困農民的孩子學習。幾年後,她又與長西密爾進行瞭最後一次談話,長西密爾還是那樣優柔寡斷,她終於斬斷瞭這根愛戀的繩索,去巴黎求學。這一次“幸運的失戀”就是一次失去。如果沒有這次失去,她的歷史將會是另一種寫法,世界上就會少一位偉大的科學傢。

居裡夫人的故事告訴我們,該放棄時一定要放棄,不放下手中的東西,又怎麼會騰出手去拿另外的東西呢,天道吝嗇,造物主不會讓一個人把所有的好事都占全。古人不是說過嘛,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有所得必有所失。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獲得都是以失去為代價的。有人曾經采訪過一位成功人士,問她成功的秘決,這位人士的回答很令人意外,她說她的成功得益於“失去”。然後用其自身的經歷對此做瞭最生動具體的詮釋:為瞭獲得事業成功,她失去瞭很多:優裕無憂的生活、舒適的工作環境、數不清的假日、甚至身體健康、生命安全……人生苦短,要想得到更多,就必然會失去更多。

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在一首詩中寫道:“一切都是暫時,一切都會消逝,讓失去的變為可愛。”所以,我們如果學會瞭習慣於失去,便往往能從失去中獲得。懂得這個道理並施行的人就是得其精髓者,那麼他的人生則少有挫折,多有收獲。心靈必然從幼稚走向成熱,從貪婪走向博大。

 

閱讀全文
下壹篇:返回列表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