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嘎瑪仁波切:精進波羅蜜多 修行,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不是偶發性的精進

嘎瑪仁波切:精進波羅蜜多 修行,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不是偶發性的精進

時間:2019-05-30 17:25:56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無厭足精進,是對於行持善法,不能懷有滿足感,在沒有獲證佛果之前,長久發起勇猛精進,重點就是持之以恒。

修行,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不是偶發性的精進。想出離輪回,成就佛果,隻靠一點點的努力是不夠的,修行也不隻是這一生,而是生生世世的事。就像世人對財物、權勢、贊美常常感到不滿足,總是希望越多越好;如果我們把這種不滿足,運用在修行上,那就對瞭。我們要保持永不滿足的精進,直到成佛為止。

所以,不論閉關專修,或平日持咒念佛,有一點成就時,不要因此而滿足,要活到老,學到老,永無止盡地修行。

很多人念經、持咒觀想,或行善佈施,過一段時間會感到疲倦,這時就要策勵自己,提醒自己學佛修行的目的,這樣很快就會克服倦怠感,繼續努力精進。

古代的高僧大德,以餓牛吃草來比喻精進:“修行佛法,要像饑餓的牛,嘴裡吃著草,眼睛還看看四周,尋找下一口的草在哪裡。”修行就是這樣,修好這部分,要再繼續修下一部分,這樣就會持續向前。當然,不能在念經的同時,想下一步要念什麼經,那就表示心在散亂,沒有定力瞭。

一個修行人,隨著年紀的增長,越接近老年和死亡時,越精進修持,表示沒有被業力所障礙,應該很歡喜。如果自認為是老修行者,閉關很多次,前行也做瞭好幾十萬遍等等,這種自滿是很嚴重的警訊,表示正在退步,更要提醒自己更精進。

阿底峽尊者到西藏弘法時,為瞭累積福報,每天會以印模來印制泥土材質的小佛像,稱為“嚓嚓”。

弟子們看到上師每天雙手沾滿泥巴,把僧服弄得臟兮兮,擔心信眾看瞭不莊重,就對他說:“上師啊!你不要做這些事好不好?這些雜事留給我們來做,你多休息吧!”

尊者聽瞭就說:“如果這些事讓給你們做,那我每天要吃的飯,可不可以請你們幫我吃呢?”大傢一聽就嚇到瞭,因為上師講話很少這麼嚴厲。尊者又說:“這是我幫自己累積資糧,怎麼可以交給你們做?”從此再沒有人敢說話瞭。

像尊者如此偉大的成就者,每天都精進不懈地累積資糧,何況我們?所以,直到成佛之前,我們要不斷地努力修行,讓福德往上增長。

精進波羅蜜多,概括來說:披甲精進,是學習諸佛菩薩、傳承祖師等聖者們的精神,不畏懼善法。

加行精進,就是不離開善法,關鍵在於實踐。無厭足精進,關鍵在於持之以恒。

如果我們有上等的智慧,但是精進度不夠,隻能成為下等的平凡修行人;如果沒什麼智慧,但非常勇猛精進,最後會成為最好的修行者;如果一點都不精進,不論我們有多聰明,做瞭多少功德,全都無濟於事。

吉美林巴大師曾說過:“不精進的人,無法到達成佛彼岸。就像商人有船,但船槳壞瞭,也沒有用。”就像車子的馬達一旦故障,就無法前進一樣。

所以,我們平時的飲食睡眠要節制,修行松緊要適中,要持久性地努力,而不是偶而有空閑時,才精進一下。

生起精進的方法,就是時常思維善法的功德,以及罪業的過患。比如,思維皈依、菩提心的功德,或是善法能清凈罪業,要讓善業不被嗔恨所毀等等。

以菩提心的功德來說,一旦生起願菩提心,就是佛子瞭,而且能以這種願心壓制定罪,根除不定罪,讓善果不會窮盡。

而行菩提心的利益是,不僅善果會不斷增上,善因也會與日俱增。

如果時常想到這些善法的功德,一定會精進不懈。


 

閱讀全文
上壹篇:禪者的榜樣
下壹篇:返回列表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