傢長的好意會毀瞭孩子
我們先來看看傢裡經常出現的一些場景:
1.“叫你好幾遍瞭,還不起來?要遲到瞭!”(為什麼不讓孩子養成自己起床的習慣?到處都是鬧表)
2.“趕快洗洗,吃早點!”(被子誰來疊?不做早餐難道連碗都不刷嗎?)
3.“回來啦!你去看書吧,飯好瞭我叫你!”(讀書高於一切)
4.“吃點兒水果!”,“喝杯牛奶!”,“要不要點心?”(伺候少爺小姐呢?)
5.“孩子!隻要你能考上理想的學校,其他的什麼都不用你管!”(讀書還有理瞭?)
這些話傢長們不陌生吧?
我想在這裡提醒傢長們(順便說一下,上面的部分話我也說過,不能脫俗!)上面說的所有的話本心都是為瞭孩子好。但是,時間久瞭你可能會後悔,現在的孩子怎麼都這樣呢?其實,都是當初的這些好意導致的結果。
上面的這些話會帶來怎樣的結果呢?
1.傢長無意中剝奪瞭孩子勞動的權利。勞動本身可以讓孩子養成一種習慣:我是傢庭中的一員,這是我應該做的。勞動還可以鍛煉孩子的生活能力。勞動還可以為今後的創造性思維積累素材。
2.傢長無意中改變瞭孩子的心態。傢長的這種做法會導致孩子認為:我在這個傢中最重要。父母為孩子所做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孩子的自我意識會迅速膨脹。
3.傢長無意中剝奪瞭孩子的生存能力。任何人的成長都是不斷積累,並不斷從失敗到成功,獲取一定的經驗。傢長讓孩子放棄一切,等於放棄瞭讓孩子學習生活、積累經驗的成長機會。現在高智低能出現的笑話比比皆是。
4.傢長無意中埋下瞭心理不健康的隱患。人們會發現,隔不瞭幾天就有報道說某學校學生自殺;學生搶劫;學校暴力等等。這些問題學生都和早期的傢庭教育及不良習慣不無關系。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傢”,這話說的沒錯。前段時間各媒體都在報道一個初一的孩子馬鵬飛。由於特殊原因,從小就和奶奶相依為命,生活來源就是奶奶的幾百塊錢的退休金。5歲開始,由於奶奶的眼睛失明,傢裡所有的傢務全部由5歲的孩子來承擔,不但要幹活,還要算計。每天的時間表排的滿滿的。雖然承擔著繁重的傢務,卻還保持著班級前10名的學習成績。像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從農村出來的大學生生活與工作能力強,無不與他們的成長環境有關。
付出就一定有回報,過去有句老話叫“出力漲力”就是這個道理。
很多應該是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就讓他自己做,哪怕是做的慢一點,結果不盡完美。誰天生就會做?做自己該做的事兒,適當做些傢務,對學習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對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
傢長們不要因為孩子的學習,放棄瞭原本比學習更重要的東西:
1.讓孩子做自己該做的事兒;
2.讓孩子適當的做些傢務;
3.讓孩子對傢庭的重大事件發表自己的觀點;
4.讓孩子關註新聞;
5.讓孩子記住長輩的生日;
6.讓孩子學會關愛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