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王英琦:教導“和尚”當和尚

王英琦:教導“和尚”當和尚

時間:2019-05-31 17:23:23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1996年夏,應當地基層筆會邀請,我來到九化山,下榻在一廟中。住下當日,就聽說這裡住著個居士——某大學中文系教授。

這引起我的興趣。教授當居士,必有不忍瘁說的故事。我永遠隻為生活中的稀有人物、非常規人生所吸引,而對那些附在團體與虛名上的表面價值毫無興趣。

經廟裡一小和尚介紹,次日晚我拜訪瞭教授。教授看來不會超過耳順之年。長相雖平凡,文氣卻顯見。隻是這文氣,多有吊書袋之感,少有個性和獨創性。教授是由於凡塵不遂才離婚出傢當居士的。問他今後打算:是徹底剃度為僧,還是重返塵俗,他顯得舉棋不定。我理解這心態。參破紅塵易,脫離紅塵難。是凡人誰無凡心,誰不留戀人間煙火男耕女織,誰不到無路可走才下定與古剎鐘磬伴餘生的決心。當然,這不指那些特殊人物,如李叔同者。特殊人物自有特殊的信仰及人生追求,不可拿常人的模子套。

教授肯定屬凡人。他的難點在,既非無知的盲信者,又非主動為信仰獻身的求道者。多少帶有被俗界打敗,迫於無奈才到佛門來找出路的。因此他的矛盾是必然的。但他必須選擇。必須拿出最大的勇氣,盡早結束這種一隻腳在佛門裡,一隻腳在佛門外的兩難窘地。

那日晚,我與教授的中心話題是出傢還是還俗。我以自己近年在文壇名利場、在世俗社會一系列痛苦的選擇放棄為活例子講給教授聽,希望能對他的選擇有些啟發幫助。

我的一番話顯然震撼瞭教授的精神世界。從九華山回來不久,我便收到他一封信。信上說他的靈魂從不出竅,自那晚與我一席聊,七竅出瞭三竅。他說他要認真對待我的話,確實要痛下心來抉擇瞭。

1996年底,我傢門口突然出現個身著青灰僧衣的光頭和尚。起初,我還以為是來化緣的,正待返身取錢,不料那光頭和尚竟開腔:“阿彌陀佛,你不認識我瞭?”我定神一瞅——天,是教授!

正是教授。他已至頂至踵一副出傢人打扮瞭。他告訴我今晚將乘車去北京,北京有一大廟正式邀請他去做佛經註釋工作。臨 行前他特意專程來向我告別。

落坐、沏茶。當我對教授的終於皈依佛門表示祝賀時,他興奮地說:“這多半是你的功勞。”他感激我在他最困惑最矛盾的當口,給瞭他及時的明示和鼓勵,使他下定瞭從善從佛的決心。說著他專註地看我一眼,支吾著:“再有兩個月,我就要受戒瞭。在這之前,我想表達一下對你的情感……是你成全瞭我的佛緣。” 望著教授窘紅的臉,我感到事情來的太唐突。盡管我早從教授的信中嗅出一點意思,但不料他竟會在臨別受戒前提出。這確實是個具有獨特意義的時刻。給我的感覺與罪犯臨刑前要口酒喝差不多——是個人都不忍拒絕。可我又不能違背自己的意願。我對他毫無感情可言,既沒磁場也不來電,總不能就為瞭同情他而接受他的表達……

我終於穩住瞭情緒。對教授講明瞭不能接受的原因。如果說真是我成全他的佛緣,我就要成全到底。我不能讓他拖著個世俗感情尾巴進佛門,以免他常想到我,六根不凈。說這席話,我感到自己就像個職業劊子手——感情的劊子手。七斜一眼教授,他老兄已臉如鐵灰,目似呆雞。良久,他總算回過神來,起身告辭:“看來此生再無緣相見瞭。請多保重吧。”

至此,教授一去無消息。一年後某日,我突然接到個長途電話,竟是教授打來的。說他現在又轉赴浙江某寺廟當住持瞭。說今日下山辦事,在一居士朋友開的賓館,用手機給我打的電話。

賓館、手機……我從電話裡聞到一股走味變味的佛教味。由不住拿話來刺他:“喲,現在當和尚真瀟灑。你幫我打聽一下,哪有要尼姑的我也去。”他聽出我話裡有刺,忙解釋道:“這都是施主安排的,為瞭方便佛事。”

他說的倒真方便。倘為瞭方便,寺廟建在鬧市,都聯上網,按上自動裝置,那最方便。隻怕那已不是寺廟,而是白宮瞭。倘說方便,當年佛陀繼續當他的王子,傳道佈道豈不更方便更有號召力。但佛陀畢竟還是辭去瞭王子的寶座。這個起碼的宗教形式與內容的問題都沒解決,他還出個什麼傢,侈談個什麼佛事?

之後的情形是“方便”起來的教授,隔三岔五地就用手機給我甩個電話。電話中,除瞭談佛事還談俗事。說佛門有人妒忌他,說他晚年不知什麼景況……這些俗慮使我更真徹到:人確實是由凡入聖難,由聖入凡易。

每當他扯到這些話題時,我就猛給他充電打氣。我說你到今天這步太不易,你可得守住這份善緣佛緣。我還問他記不記得那句著名佛言瞭:“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佛法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他說我真服瞭你,你比和尚還和尚。我說我是在傢出傢,住世出世。他說你要真能出傢,必是不凡之器、佛門之幸。我說我不會出傢的。真修修於世,何必去深山。我的苦難在人間,我的佛法亦在人間。你用佛經佛法佈道,我用筆用文傳道。無非傳道手段不一樣,本質都是希望破迷啟真,解脫人間苦難。

近來,教授電話顯見得少瞭。偶來一次,也多是談佛理佛事,不再扯其它瞭。聽出來,他現在是鐵心向佛瞭。前些時,他還應我所求,寄來套精致線裝清版的《釋迦譜》,使我很是感激。

教導和尚如何當和尚——在我也算人生一奇瞭。我常忍俊不禁暗自竊笑。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