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自立法師:佛學與學佛

自立法師:佛學與學佛

時間:2019-05-31 20:18:49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有好多朋友都曾這樣問過我:“佛學與學佛究竟有什麼不同呢?”這雖然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是,在沒有接觸過佛教的朋友們看來,仍然是莫名其妙的!我相信還有很多朋友,對這個問題也不太清楚,所以我不妨就以這個題目簡略地來談談。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總以為佛教除瞭幾座莊嚴的寺廟做幌子,和幾個光頭的和尚尼姑撐門面,還有那一套專門從事“拜懺”而令人反感的宗教儀式以外,其他什麼也沒有瞭。試問:佛教當真這樣空洞而貧乏的話,那早已被時代所唾棄瞭,哪裡還能流傳到三千年後的今天,以至於永遠的未來呢!可是佛教為什麼能享有這樣悠久的歷史,並能影響全世界數十種民族文化,和擁有七萬萬龐大的信眾呢?這當然決不是偶然的,除瞭美觀的寺院和善良的僧尼之外,還有那無上奧妙的真理。這真理就是佛學,那寺院和僧尼,不過是宣揚佛學的場所和研究佛學的人員罷瞭。
 
 然而,什麼叫做佛學呢?要明白佛學的定義,必先要瞭解“佛”字的意思。佛是梵語佛陀的簡稱,譯成中文是覺者。因此,佛既不是什麼三頭六臂的怪物,也不是什麼創造及主宰天地萬物的萬能之神;佛也是人,是一個大覺大悟的人!佛在沒有成道覺悟以前,本來也和我們是一樣的。不過,所不同的:佛的頭腦卻比我們富有思想,佛的意志又比我們堅強。佛因感到人生充滿瞭痛苦和缺陷,所以時時想要從無盡的痛苦中解脫出來,而建設一個理想中完美的人生!經他不斷地努力,終於揭開瞭宇宙人生的大謎,擺脫一切生死煩惱的束縛,而親證瞭究竟妙樂的聖果。當佛成道以後,他並不以自己獲得解脫為滿足,進一步更將他所發現的真理,貢獻給整個的人類,希望世間每一個眾生,都和他同樣地獲得解脫,這是佛的慈悲心,也正是佛的偉大之處!佛在世說法49年,所發表的一切言論,無非是令人“去妄求真、離苦得樂、轉凡成聖”的指南針,後來經佛弟子再三地整理、紀錄,便成為世界最偉大的一部文獻,這就是所謂佛學。
 
 我們既明白瞭佛學的意義,也就可以知道學佛是怎麼一回事瞭。學佛,就是實踐佛學上所記載的佛陀一切偉大的言行,以完成圓滿的人格;說明白一點,學佛也就是學做人,是由一個極平凡的人,而做到最偉大的聖人。世界上誰都不甘墮落,都想做一個好人。佛的為人,那是最完滿最究竟的瞭,隻要我們能依照他的聖言去力行,將來同樣可以會證得那無上的正覺聖果。
 
 其實,佛學與學佛本來是分不開的。大凡學佛的人,必先要瞭解佛學的真理,然後才能貫徹實行;而研究佛學,也應該把學佛當作歸趣,能夠行解相應、心到身到,才不失佛學與學佛的真義!
 
 然而,事實告訴我們:一般研究佛學的人未必是學佛,而學佛的人也未必就研究過佛學。有很多人因為羨慕佛學包羅萬象,他為瞭擴充學問的領域,而到佛門來獵取一點應用的材料,以這種態度研究佛學,頂多隻能獲得佛學局部的知識,並不能把握到整個佛學的全貌,更談不到於現實的人生有所受用瞭!所以單把佛學當作一種學問來研究,隻能稱為一個學者,並算不得學佛。再次,有些虔誠的善男信女們,一輩子在那兒吃齋念佛,如果問問他們“佛”字究竟作何解釋,他們卻回答不出來所以然來。這些人沒有好好地研究佛學,算是盲目地學佛。但他們雖然盲目,多走些冤枉路,隻要有堅固的信仰和正確的見解,將仍可達成學佛的偉大志願。可是,若單單側重知識的探討來研究佛學,而舍棄身體力行的學佛,那等於“說食數寶”,等於“如人說食,終不能飽”,對於自身並沒有多大的利益的。所以佛學對比是一本《旅行手冊》,你雖然把它記熟瞭,如果仍住在傢裡不動,外面所有的風景和名勝,於你終不相幹!假使你真要欣賞那阿裡山的風光和日月潭的美景等,就必須你親自去探訪,那才能享受到大自然的樂趣啊!如果我們想要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怎能不由研究佛學,而再進一步來學佛?
 
 我們並不願勉強你們一下子就來學佛,盲目的信仰不免要被人斥為迷信,那也不是我們所歡迎的!不過,為瞭充實你的人生,我很希望你能抽出一點時間來研究佛學,因為佛學當中多少總有一些合乎你口胃的珍品。將來你會覺得津津有味,而對它發生濃厚的興趣。為瞭你的心靈永遠有所歸宿,當然希望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而走上正信學佛的途徑。
 佛門永遠敞開著,真理正向你招手,來吧!來為今日多難的世界和苦惱的人生,向佛法的寶藏中尋求解救的答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