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_痛苦是什麼_人為什麼會痛苦?
痛苦,一種廣泛的而復雜的人類感受,意指會讓人經驗性地感到不舒服、不快樂等負面情緒的任何事物,它通常與受傷,或會讓你受到傷害的威脅連結在一起。肉體受到傷害而產生的痛苦感受,通常被稱為疼痛。
人為什麼會痛苦?人從哇哇墜地到老死病榻最多不過百年,這在歷史長河裡隻不過是短暫一瞬。人的一生無時不與痛苦相伴,少時有少時的痛苦,青年有青年的痛苦,中年有中年的痛苦,老年有老年的痛苦,人的一生就是在痛苦中掙紮。回顧人生,真可謂是“人生苦短”。
那麼痛苦從何而來呢?欲。欲望。沒完沒瞭的欲望。曾有智者說:“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是你自己讓自己痛苦。”這話說得對,恰如其分。其實就是這樣,欲越盛,苦越多;欲與苦伴,苦與欲連;苦隨欲而來,苦也隨欲而去;無欲則無苦,無苦即得樂。
人,都會有欲望。欲望是人性的組成部分,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它是本能的一種釋放形式,構成瞭人類行為最內在與最基本的根據與必要條件。在欲望的推動下,人不斷占有客觀的對象,從而同自然環境和社會形成瞭一定的關系。通過欲望或多或少的滿足,人作為主體把握著客體與環境,和客體及環境取得同一。在這個意義上,欲望是人改造世界也改造自己的根本動力,從而也是人類進化、社會發展與歷史進步的動力。
但是,作為一種本能的欲望,無論是生理性或心理性的,不可能超出歷史的結構,它的功能作用是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欲望的有效性與必要性是有限度的。滿足不是絕對的,總有新的欲望會無休止地產生出來,所以欲望是無休止的,永遠不能滿足的,這就必然會引發出許多難以調節的心理矛盾和社會矛盾。
凡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但應該是有限度的。欲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貪欲。貪欲是萬惡之源,萬苦之根。解決貪欲的問題沒有別的辦法,隻有戒欲。佛教的基本教義就是戒欲。我們學佛學的就是戒欲。我們步入佛門的第一堂課:三皈五戒,就是講怎樣戒欲。
這世間,人皆有欲,有欲故有求,求不得故生諸多煩惱,煩惱無以排遣故有心結,有瞭心結人就陷入“無明”狀態中,從而造下種種惑業。戒欲,是指要戒除的那些超出合理范圍(人生存、生活的基本需求)以外的貪欲。
欲,要從眼、耳、鼻、舌、身、意戒起,從不殺生、不盜竊、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戒起。戒欲,要打“主動仗”,要從心而戒,隻有心清凈瞭,欲才能調伏。戒欲,要打“持久戰“,克服貪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個長期的修行課題,這個課題可能要一直做到死,甚至死瞭還要做。
讓我們把欲望壓縮到最小最小,把無我放大到最大最大,在無限的空靈中回歸自我。讓我們放棄貪欲,尋找清凈,享受無欲之妙,明心見性,菩提得渡,離苦得樂。
痛苦詳細解釋1.指人心理感到難過或不愉快而表現出來的一種心理。漢王充《論衡·變動》:“李斯、趙高讒殺太子扶蘇,並及蒙恬、蒙毅,其時皆吐痛苦之言。”《隋書·儒林傳·王孝籍》:“痛苦難以安,貧窮易為蹙。”魏巍《壯行集·祝福走向生活的人們》:“懂得瞭生活就是鬥爭,就不會因一點點小的挫折而痛苦。”
2.使身體或精神感到非常難受的事。巴金《傢》三:“‘你也有痛苦?你有什麼痛苦?’ 覺民 驚訝地問。”老舍《全傢福》第二幕:“據我看,他們都不光為顧全封建性的那點體面,而是有實在說不出口的痛苦!我們必須幫助他們解除瞭痛苦。”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隱隱的幸福和歡樂,使 道靜 暫時忘掉瞭一切危難和痛苦,沉醉在一種神妙的想象中。”
3.疼痛苦楚。《古今小說·吳保安棄傢贖友》:“那新丁最惡,差使小不遂意,整百皮鞭,鞭得背部青腫,如此已非一次。仲翔熬不得痛苦,捉個空,又想逃走。”《說嶽全傳》第七三回:“隻見黑風滾滾,飛戈攢簇其身,痛苦非常,血流滿地。” 清劉大櫆《方氏庶母傳》:“及大夫病且革……﹝ 林氏 ﹞因割肉和藥以進。蓋 林氏 固知大夫疾不起,而心冀其生,不自知其痛苦也。”
4. 指使疼痛苦楚。晉葛洪《抱樸子·博喻》:“忍痛苦之藥石者,所以除伐命之疾。”
5.猶沉痛,深刻。毛澤東《我們黨的一些歷史經驗》:“對民族資產階級要采取‘又團結、又鬥爭’的政策……隻有鬥爭,不要團結,是‘左’傾錯誤;隻有團結,不要鬥爭,是右傾錯誤。這兩種錯誤我們黨都犯過,經驗很痛苦。[1] ”
其他相關精神痛苦≥肉體痛苦詩人千百年來就一直在向我們傾訴愛情帶來的痛苦磨難。現在科學傢證明,這原來不光是想像的東西,而是確實可以用儀器檢測出來的事實。
“你跟感情受到創傷的人交流,經常都會聽他們用描繪肉體感覺的字眼訴說精神痛苦,諸如腦袋要炸開瞭,腸子要攪斷瞭等。其實這兩種疼痛有很多雷同。”位於蘇格蘭阿伯丁市羅伯特·格登大學的創傷研究中心主任戴維·亞歷山大教授多年來幫助許多人治愈瞭自然災害和工傷事故所造成的心理創傷。他對這種發現絲毫不感到驚訝。
美國加州大學神經科學傢瑪麗·弗朗西絲·奧康納,近年來一直推動對情感痛苦的研究。她說,“我們現在終於進入瞭可以觀察大腦與情感關系的年代。”她在加州大學的同事內奧米·艾森伯格利用大腦掃瞄,確定瞭大腦內感受精神痛苦的區域。
艾森伯格利用專門設計的電子遊戲,故意讓做遊戲者感到自己受到旁人的冷落排斥,使得他們受到感情上的痛苦。同時對他們進行的大腦掃瞄顯示,這時的疼痛反應與肉體疼痛反應非常相似,都呈現在大腦的疼痛感覺區域——“前扣帶回皮層”。
為什麼會這樣呢?艾森伯格的解釋是,社會關系對於人類的生存是至關重要的。在危險時刻,單獨一個人難以生存下去,但是結為集體的話,機會就大一些。“形成社會依賴體制,並且把這種體制的運作施加在肉體疼痛感覺之上,有助於確保我們和周圍的人保持緊密關系。”
艾森伯格說,肉體疼痛警告我們不要做這樣或那樣危害身體的事情,譬如腳受傷瞭就不要用它走路。情感的疼痛也能起到類似的警告作用,“就好比是告訴你,以後要盡量躲開能讓人精神痛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