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放下】_佛教的放下是什麼_如何理解佛教說的放下

【放下】_佛教的放下是什麼_如何理解佛教說的放下

時間:2019-05-19 23:35:24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放下】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佛教說的放下?

放下(佛教解釋)

放下,是指把握著﹑提著或負載著的物件從高處放到低處或者是擱置;停止進行。放下,現在不單單指行為上的放下,更多的是指心靈上的放下。

佛教的放下是指放下心中的執著。金剛經中的“心無所著”,就是指心靈不要被香色味觸法所迷著並束縛住,才能達到完全解脫的涅槃境界。

正如禪宗裡的很多教人放下的公案:禪宗二祖慧可,為斷臂求法,請達摩祖師給他安心。達摩說:“把心拿來,我給你安。”這就是教他把心放下,所以慧可才開悟。另一個是當年六祖慧能受傳五祖衣缽向南去後被慧明等弟子追趕,當慧明要搶回衣缽時,才醒悟到不是為衣缽而來,而是為法而來,這時六祖才出來為他開示說:“不思善,不思惡,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意思是叫他拋棄人我,把善惡念頭都放下,這樣才能獲得心靈的解脫。

放下的基本解釋

1. [put down;lay down]∶放在一邊或放棄。

號召他們放下武器。

2. [pull down]∶從較高位置降到較低位置。

放下百葉窗。

引證解釋

1. 把握著、提著或負載著的物件從高處放到低處。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八回:“隻見刑房書吏拿瞭一宗案卷進來。 繼之 叫且放下,那書吏便放下,退瞭出去。” 柳青 《銅墻鐵壁》第十二章:“ 石得富 兩手在秤桿上挪著秤錘系子,調轉頭說:‘東西放下,趕緊動手!’”

2. 擱置;停止進行。

《朱子全書》卷二:“雖是必有事焉而勿正,亦須且恁地把捉操持,不可便放下瞭。”巴金《真話集·悼念茅盾同志》:“一直到死,他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筆。”

佛傢的放下道理

做人,要像一隻皮箱,能夠提得起,也要能夠放得下。光是提起,太多的拖累,非常辛苦;光是放下,要用的時候,就會感到不便。所以,做人要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放下。

我們經常聽到別人說:要放下,要放下!我們對於功名富貴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貴裡;我們對於悲歡離合放不下,我們就在悲歡離合裡痛苦掙紮;甚至有人對是非放不下,對得失放不下,對善惡放不下,你就在是非、善惡、得失裡面,不得安寧。

放下固然很好,但是提起更難。一個人如果無論什麼傳統都放下瞭,他的人生還能擁有什麼呢?所以正念要提起,正行要提起,正語要提起,正見要提起,慈悲要提起,道德要提起,善緣要提起,精勤要提起,不把這些提起,人生的價值、意義在哪裡呢?

所以,佛法叫人要放下,但是放下之後,更要能夠提得起;佛語叫人要能提得起,但是當你提起之後,還要能夠放得下。人生最大的放不下,就是傢庭、妻女、親情、財富等,所以人永遠負重、辛苦。佛語勸我們有時候要能放得下,不是沒有道理的。

人的心裡,嗔恨嫉妒、憂悲苦惱,負擔太重,應該放下;責任公理、慈心悲願,應該提起。放下的未必是好,提起的也未必是不好。總之,還是一句話:人,要像一隻皮箱,當提起時,你要提得起;當放下時,你也要能放得下。

道傢的放下哲學

放下,現在不單單指行為上的放下,更多的是指心靈上的放下。放下一點欲望,放下一點執著,放下一點愚昧,放下一點牽絆……

然而,放下並不等同於放棄。放下,不是要你去放棄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而是叫你放下多餘的、惡意的、悲傷的、不需有的事物。

放下,是為瞭騰出更多的空間裝其他必須的東西。放得下,才能再提起。這說的就是道傢的“心齋”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