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_感情是什麼_佛教說的“感情”是什麼
感情解釋:①對外界刺激的比較強烈的心理反應、動作流露。②對人或事物關切、喜愛的心情。
佛教說的“感情”是什麼?佛教所說的“情”的概念非常廣泛,包括親情、人情、友情、愛情,以及我們各種各樣的情緒,如快樂,歡喜、孤獨、憂愁、寂寞,所有這些都屬於情的范疇。感情既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因此,隻要合乎法律、道德,都是佛教容許和肯定的。
佛教並不排斥感情,但卻主張以慈悲來升華感情,以般若(智慧)來化導感情。佛教鼓勵夫妻之間要相親相愛,同事之間要互敬互諒,朋友之間要相互惜緣,進而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亦即將一己的私愛,升華為對一切眾生的慈悲。
感情釋義感情,是人內心的各種的感覺、思想和行為的一種綜合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是對外界刺激所產生的心理反應,以及附帶的生理反應。如:喜、怒、哀、樂等,感情是個人的主觀體驗和感受,常跟心情、氣質、性格和性情有關。
感是思維概念,是感覺,情是依托依賴。思想的相互依賴就是感情。感情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最普遍、通俗的情緒有喜、怒、哀、驚、恐、愛等,也有一些細膩微妙的情緒如嫉妒、慚愧、羞恥、自豪等。情緒常和心情、性格、脾氣、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爾蒙和神經遞質影響。無論正面還是負面的情緒,都會引發人們行動的動機。盡管一些情緒引發的行為看上去沒有經過思考,但實際上意識是產生情緒重要的一環。
查爾斯·達爾文在1872年寫過一本《人與動物的感情表達》。達爾文認為,情緒幫助動物們適應環境。表達情緒和表現動物的身體特點有同樣作用,例如,狗在地盤被侵略的時候憤怒狂吠,讓敵人認為它比實際上更具有攻擊性。達爾文認為,情緒大多有目的性,因此是自然選擇的產物。
為瞭生存,人類必須探索環境(好奇)、吐出不小心吃的異物(惡心)、建立社會關系(信任)、避免傷害(恐懼)、繁衍(愛)、戰鬥(憤怒)、尋求幫助(哭泣)、重復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歡樂)。在原始人類的日常生活中,情緒可以讓人類自動趨利避害,做出更利於生存的選擇。盡管憤怒看起來沒什麼好處,但在原始部落裡,可以讓一個人被人害怕並建立起威望。羞恥和驕傲可以促使一個人維護自己的社會地位。
在社會生活上,情緒幫助我們:
與其他人交流感情(如嬰兒不會說話也能成功交流)。影響其他人對我們的態度。表示善意(如不是出於喜悅,隻是禮貌性的微笑)。
生物學解釋感情本來,就主體存續而言,對肯定或否定的狀態變化作出評價的主觀的現象。但因為同時也產生身體的表現,所以生物學上就有可能對此進行研究,客觀地考察感情的發生、經過的條件及其機制。感情狀態變化較弱而持續的稱心情(mood),比較強而且急劇的稱激動或情緒(emotion,喜、悲、恐、怒、驚等)。因為激動有一定的統一過程,此時身體有顯著變化,所以對人以外的許多動物也容易進行生物學的研究,亦即激動時。
行為方面:
例如肌肉變得不能隨意地運動,或不隨意地哆嗦,出現平時看不到的混亂狀態。
因此,作為生物學上研究激動的手段。對人除瞭進行表情、姿勢等肌肉反應的觀察外,還要測定呼吸、脈搏、血壓、腦電波以及皮膚所產生的電阻等情況,最後一項特別靈敏,對激動現象的精密分析非常有效。這種現象被認為是因植物神經中樞和交感神經的興奮,引起皮膚的分泌腺細胞(汗腺、粘液腺)的離子透性增大,以及由分泌物本身的電傳導所致,所謂“測謊器”就是依據此理。
男女的情欲有四個層次,這四個層次本質是一樣的,但是程度有差別。
第一層次是色。也就是貪著外在的美貌。
第二個是情。所謂情是兩個人心靈有瞭溝通點,不管任何溝通點,都會產生情。不但情侶之間如此,朋友之間也是這樣。所以,有時專傢建議夫妻或伴侶之間要找共同的愛好,其實就是找溝通點,也就是感情的培養。
第三個是愛。愛已經是一種執著,就是不管你愛不愛我,反正我愛你!這跟情是不一樣的,它是不需要溝通的。
第四個層次是淫欲。淫欲是生理的反應,比較污濁,不管有沒有色、情、愛,它隻是一種須要解決的心理反應。
這四個層次,就是情侶之間互相貪戀的情感。
感情定義1、心理學對於“情感”的定義。
心理學把情感定義為:“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對於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的體驗。”
2、對於“情感”定義的轉換。
從這個心理學定義可以瞭解到:情感是一種主觀體驗、主觀態度或主觀反映。屬於主觀意識范疇,而不屬於客觀存在范疇。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主觀意識都是人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情感是一種特殊的主觀意識,必定對應著某種特殊的客觀存在,問題的關鍵在於能否找到這種特殊的客觀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