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婚姻】_婚姻是什麼_佛教婚姻觀是怎樣的?

【婚姻】_婚姻是什麼_佛教婚姻觀是怎樣的?

時間:2019-05-20 10:17:08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婚姻】婚姻是什麼?佛教的婚姻觀是怎樣的?

婚姻

婚姻可理解為: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系,是對兩個人結合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一種社會現象的表述。

婚姻,古時又稱“昏姻”或“昏因”。一般而言,婚姻一詞的起源有三種說法:漢朝的鄭玄說,婚姻指的是嫁娶之禮。在我國古代的婚禮中,男方通常在黃昏時到女傢迎親,而女方隨著男方出門。這種“男以昏時迎女,女因男而來”的習俗,就是“昏因”一詞的起源。換句話說,婚姻是指男娶女嫁過程。

佛教的婚姻觀是怎樣的?

婚姻是人道的境界,是人類立場所需,是欲界眾生所免不瞭的。若以色界眾生而言,色界眾生則無男女之欲,無飲食之欲,以禪為食,清凈自得,無此男女之欲所累贅,依此循次漸入,色界無色界,乃至出三界,便無婚姻之欲。有婚姻之欲是處於欲界眾生之所須要,畢竟,眾生是以欲為依為命,乃六道中的一環;若已證果或出三界的聖者,對婚姻已解脫,不須受婚姻所束縛,因而牽纏不得自在,乃至不受塵欲所染。

總而言之,聖者已證得聖位,不受婚姻所累,婚姻與不婚姻已無法束縛聖者的境界,猶如蓮花處於污泥而不染,清凈自得故;六道眾生於種種之欲未得解脫,故須以婚姻來襯托,以達人倫次第,帶來人道美好和樂為通途。

婚姻是業力、因果的產物

佛教對婚姻的基本看法是,婚姻是由於人們內在的愛欲需求,累世的會聚因緣,以及業力的牽引,導致今生男女兩人遇合,組成傢庭,乃至生兒育女。

這中間,有其必然的因果關聯。一對美滿的傢庭如此,一段痛苦的婚姻也有其必然性。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婚姻的美滿與痛苦,來自各人前世與今生的行為和造作,非是上天安排,也非他人強加。故每個人都要為自己過去、現在、將來的行為負責。

同時,佛教也教導人們要遵從所在國傢的法律、道德,保持和維護傢庭的穩定和幸福,從這個觀點出發,也可以說佛教是反對離婚的。

婚姻的本質:無常、無我、無自性、唯識

婚姻建立在愛欲的基礎上,是諸因緣和合的產物,愛欲是內因,其它的條件均是外緣。它的本質,是“緣起性空”,虛幻不實的。即:事相上是有的,本體(自性)上則是“空”的。

一般人聽見“空”,便以為一無所有,空空如也的意思。其實,空是無自性義:即萬物萬物皆是發展、變化的,有條件的;非永恒不變、無條件的存在。不僅愛情、婚姻是有條件的,世間萬事萬物均是因緣合和而成的。雖然沒有永恒不變的愛情和婚姻,但是有條件的、因緣聚合的婚姻,還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所謂有因有緣則諸法(事相)生,無因無緣則諸法(事相)滅。固定的、一成不變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婚姻源自愛欲心

“一切眾生皆以愛欲而正性命”,愛欲是三界眾生輪回的根本。如《圓覺經》雲:“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也就是說有愛欲之心,就會輪落三界之中而不得解脫。

佛教把有意識的生命稱為“有情”,如人、狗、鬼、神等皆是,佛教認為其組成要素,除地、水、火、風、空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識”,即有知覺與認知的功用。在《增一阿含經》卷十二“三寶品”:“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因緣識來受胎,雲何為三,於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處與共止宿,然若無外識應來報,便不成胎”這段話說明受胎,除瞭父母外,還要有外識(神識)前來參與才可。

“神識”即現代人所說的靈魂,“神識”之所以來投胎,驅使它的力量就是愛欲心。

故佛陀曾指出:眾生對淫欲的執著,甚深甚巨;如果對世上還有一種事物,其迷戀程度若能與它相等的話,那麼,便沒有任何眾生能超越生死,我也無法度眾生瞭!如《佛說四十二章經》雲:“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由此可見,淫欲的力量何等巨大,這也是眾生始終在六道中的輪回之因。

《佛說四十二章經》又雲:“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佛言:愛欲於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佛說八師經》:“淫為不凈行,迷惑失正道;精神魂魄馳,傷命而早夭。受罪頑癡荒,死復墮惡道;吾用畏是故,棄傢樂林藪。”

凡夫皆執著於婚姻傢庭

我們希望擁有婚姻和建立傢庭,這個欲望是與生俱來的。這個欲求潛藏於內心深處,生生世世,根深蒂固,它就是佛法所說的“愛欲”。愛欲,包括瞭性欲,但它的范圍更廣。愛欲,即貪愛之法。與愛著、愛染、愛執同義。愛,意為貪戀執著於一切事物。欲,又作樂欲,意謂希求、欲望。

愛欲主要有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等五欲∶

(一) 財欲,財即世間一切之財寶。謂人以財物為養身之資,故貪求戀著而不舍。

(二) 色欲,即一切男女由互相之貪染,而起造諸種淫欲之事。故心貪求戀著,不能出離三界。

(三) 飲食欲,飲食即世間之肴膳眾味。謂人必藉飲食以資身活命,故貪求戀著而無厭。

(四) 名欲,名即世間之聲名。謂人由聲名而能顯親榮己,故貪求樂著而不知止息。

(五) 睡眠欲,謂人不知時節,怠惰放縱,樂著睡眠而無厭。

婚姻的起源

追溯到原始時代,就有瞭所謂的婚姻,這是一種群居高等生命的本能屬性,自然法則會用異性相吸的力量,使哺乳類生命繁衍生息。人類的婚姻存在形式以及結合方式,受人類社會環境的影響。不同時代和地區的社會環境,造就瞭多樣的婚姻模式,以及結合方式。科學的意義上看,如果沒有婚姻,很多血統就會出現混亂,不利於人們的優良繁衍。

值得指出的是,由於婚姻產生於私有制,所以它一直與人的財產關系密切相關。由於男子是私有制社會的主體,所以女子一直被看作男子的財產,於是多數古代社會是一夫多妻制。而且搶婚、買賣妻妾等現象也源於此。由於私有制的財產由血緣關系中的男性繼承,為瞭保證血緣的純凈,就有瞭“處女情結”和對女子性行為的嚴格約束。

當出現瞭部落和國傢等社會組織之後,婚姻又成瞭一種政治籌碼。從部族的通婚,到國傢統治者之間的“聯姻”,都是試圖通過婚姻來達到政治目的。直到今天,婚姻仍被富豪傢庭用於結盟和理順財產繼承關系。

至於在自然小農經濟社會中,婚姻則是一種勞動的分工組合,即所謂“男耕女織”,“男主外女主內”。而在現代社會中的老百姓,婚姻則是為瞭組成一個傢庭,在滿足人的正常生活需要的同時,承擔為傢族和社會養育後代的責任和義務,也是人的一種歸宿。

綜合看來,婚姻是自然的法則,違背這一法則的人,會給自己帶來一些煩惱。人類的婚姻發展史大約經歷瞭這樣幾個階段:雜亂性交時期、群婚(血緣群婚、族外群婚)、對偶婚、一夫一妻制。

群婚及對偶婚

男人的力量優勢開始挑戰母親的權威,同時也挑戰父親的權威,這必定在性的分配上有瞭沖突,而大沖突,爭奪性伴侶,甚至會導致群體滅亡。人類學傢發現十幾萬年前,歐洲有一個被稱為尼德特人的種族,根據骨骼化石表明,其身材高大,體魄強健,後卻神秘消失。是否就是在這樣的內部爭鬥中相互殘殺而亡的呢?一方面是生存的本能和性的本能促使力量強大者要獲得權利和地位,從而瓦解現有的族群;一方面則是人類的發展要求維持穩定的群體。怎麼辦?蘇聯史學傢謝苗諾夫《婚姻和傢庭的起源》認為,原始人依靠“性禁忌”來維持相對時間的穩定。“性禁忌”要求在狩獵時期或者捕魚時期,禁止任何的性交活動,甚至禁止接觸與女人有關的東西,否則就被認為是觸犯神明,乃是死罪。因為狩獵和捕魚的活動,關系族群的生存,這時候如出現因為性的爭奪引發的內亂,勢必導致族群的覆亡。

但是,隨著狩獵和捕魚時期不斷延長,“性禁忌”也越來越頻繁,這不能解決問題,必須有新的限制。恩格斯認為,人類最古老的傢庭形式是群婚,他將群婚階段分解為:一、血緣傢庭,即僅僅排斥祖先和子孫之間、雙親和子女之間互為夫妻,其他兄弟姐妹皆可。二是,普那路亞傢庭,即同胞(母方的)姐妹和兄弟間,不可性交。他沒說明為什麼要有這樣的限制。至於限制嫡親間的通婚是為瞭保證後代質量的說法也被證明是不科學的。而謝苗諾夫所說的,為瞭避免內部的混亂和沖突的提法是可認同的:第一種形式,為瞭防止犯上作亂;第二種,是維持成年雄性的相互寬容,消除嫉妒。

普那路亞傢庭形式,必定會使得族群分化為一些氏族。在同一個氏族中,姐妹與兄弟之間,不可通婚。這就開始瞭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進入瞭族外的群婚階段。一群男人,共同地與另一氏族的一群女人通婚,反之也是。族外婚,維持瞭本氏族的和諧,消滅瞭嫉妒,發展瞭族群。族外群婚發展到新階段,就是對偶婚,即,一個男子以一群女子為妻子,其中有個主妻;反之,一個女子也有一群男子為夫,其中有主夫。現代中國雲南摩梭人在正常的一夫一妻制下,還維持“走婚”的形式,其實就是對偶婚的殘留形態。

但是,隨著男性在生產活動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必定要挑戰母權,久而久之,女人從屬於男人,成為瞭男人的財產。

一夫一妻制

父權的確立,財產的私有化,為瞭保證後代子息能夠繼承父親的財產,要求子息血脈的純潔性,同時孩子須確認父親的身份。這就意味著對偶婚中,將以一夫多妻的形式保存下來;也對女子的貞潔性提出瞭要求。而血脈的正統性要求,即便是一夫多妻制,也需有個主妻,像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為瞭讓兒子以撒繼承財產,將使女夏甲及其孩子趕走。而一夫一妻制的傢庭,是這種要求的最終結果。

所以恩格斯說,一夫一妻制是不以自然條件為基礎的,而以經濟條件為基礎的,是私有制對原始公有制的勝利。傢庭就是一個經濟結合體,女人是男人的從屬物,是財產。因而,不存在婚姻的離異性。但是,現代的婚姻傢庭,要求以愛情為基礎,而男女的獨立,尤其是經濟的獨立,消解瞭經濟結合體是必需的形式,女性也不再從屬於男性,而同時,愛情也並不一定能夠持續。這就是為什麼現代傢庭離異現象日趨嚴重。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應該解體一夫一妻制,尋求以愛情或性本能維持的婚姻關系呢?值得討論。

婚姻的本質

構成婚姻是有前提條件的;前提條件可能是自己有的,對方沒有,或者雙方的某些地方都比較薄弱,需要結合互補來達到強盛和繁衍的目的;結婚的本質也是有目的的,就是為自己生活的更好.所以“婚姻”這個詞條,不僅限用於形容人類姻緣的結合關系,還可以用於形容事件、物體的結合關系。

婚姻關系

婚姻的第一重點就是處理好夫妻關系,即兩性關系。你需要處理的是:你和他的關系,你和他的前任的關系,你和你的前任的關系,你和第三者的關系……而你和他的關系又衍生出很多內容:比如私人空間,比如經濟大權,性關系等等。

第二,職場關系。不管男人還是女人,都是要工作的。特別是如果你或者他是工作狂,那處理工作和伴侶之間的關系,那就尤為重要。當然,在工作中,你要處理和上司、同事、下屬、客戶的關系。很多人就會把職場中的關系帶到傢庭中帶到夫妻關系中來,那就容易產生矛盾。所以,通常夫妻店最後都要分傢,那就是關系沒分開,混為一談,互相影響瞭。

第三,傢庭關系。這是婚姻中最難處理的關系,也是最復雜的關系。其中,婆媳關系是最關鍵的一環。七大姑八大姨以及親媽和婆婆的關系,這些都是最為微妙的。而與孩子的關系也是最讓人操心的,一旦沒處理好,絕對能把一段原本穩固的婚姻給瓦解瞭。

第四,朋友關系。朋友關系在婚姻中的位置變得不再那麼重要。很多女人甚至因為傢庭而放棄瞭朋友。這點當然也是不可取的。處理好瞭朋友關系對婚姻是一個潤滑劑。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