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事】_佛教法事活動包括哪些_佛教法事儀軌
法事,在佛教中是指供佛、禮懺、打醮、修齋等宗教法會、儀式。法事是寺院道場首要行事之一。在所舉辦的法事傍邊,有的是自我悔過的方法,如懺摩;有的是經群眾附議經過者,如佈薩;有的是對群眾宣說佛法,如升座說法;也有於新春時為國傢、檀那祈福祝禱者,甚至到山門迎春等;一年傍邊更有春秋二祭,及三皈五戒、八關齋戒的屢次舉辦等,便利社會群眾參加修持。下面略數佛教法事活動:
一、佈薩羯磨:僧團中,僧眾若有犯戒者,則於群眾前發露悔過,稱為“佈薩”。凡與群眾有關的決策,須經群眾三次抉擇經過,稱為三番羯磨。
二、懺摩請戒:三壇大戒中,每於登壇受戒前夕,由羯磨和尚引導戒子悔過發願,以便身心清凈,納受戒體。
三、護戒誦戒:僧團中受過菩薩戒的僧眾,每半個月誦菩薩戒法一次,藉以勉勵自個不忘發心,行菩薩道。
四、升座說法:森林中,大和尚晉山上任,或逢節日慶典,甚至素日對群眾說法,都稱為升座。升座便是正式對外宣告、佈告。例如新春升座即正式昭告一年的行事。
五、年慶請求:森林中,在大年初一的早課時,群眾一起唱贊、誦經,為國傢請求國泰民安,為護法檀那請求福慧滿意。所以寶鼎贊中有“端為國際祈平和,地久天長”。
六、山門迎春:森林日子,僧眾素日不容易走出山門,唯過年時,在初一到十五的某一天,早課後,由大和尚或監院領導群眾,從大雄寶殿到山門外巡禮參訪,藉此接觸大自然。
七、上燈勝會:燈代表光亮,點燈首要是點亮自個的心燈,因而,信徒在佛前點燈,是表明佛與人的心光相互輝映。通常寺院均在新春時期舉辦上燈法會,江蘇省的揚州,有所謂:“十三上燈,十八落燈,十九算帳,二十倒閉。”在臺灣的北港燈會是從陰歷二月一日才開端,佛光山則自陰歷正月初一開端舉辦半個月的春節平安燈法會。
八、結夏解居:結夏便是結夏安居,日期為每年陰歷四月十五日,解居則於陰歷七月十五日。還有冬安居,是於每年十月十五日至隔年一月十五日解居。
九、大座講經:以講經為主,演說前先唱香贊、鐘聲偈等,並有信徒請法等典禮,是一種解行偏重的佛事法會。
十、三皈五戒:指皈依三寶及受持五戒。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寶”,甚至“自性三寶”,皈依便是必定自個、尊敬自個;受持五戒則是尊敬別人、不侵略別人的善行。
十一、八關齋戒:供給在傢信徒學習落發日子,培養出離心,而於一日一夜遠離傢庭,進住寺院,並持守八條戒。曩昔通常均於六齋日舉辦,現在通常寺院均在周日舉辦,一個月舉辦四次。
十二、傢庭普照:以信徒傢中為集會場所,通常均約請法師掌管並說法,透過輕松的佛法座談方法,增進參加者對佛法崇奉的瞭解及解答有關崇奉、行持上的疑問。
十三、供佛齋天:供養三寶並請諸天吃飯,臺灣風俗稱為“拜天公”,佛教則稱為“供佛齋天”。通常於陰歷元月初九舉辦。
十四、春祭秋祭:指陰歷四月清明法會與七月孝道月的回報法會,稱為春秋二祭。
十五、生亡普佛:指延生普佛與薦亡普佛。延生普佛用於消災、作壽、喜慶;薦亡普佛用於往生、超薦、冥壽。普佛者,即對三世全部諸佛遍及恭順,遍及禮請,遍及結緣的意思。
十六、三時系念:元朝中峰明本禪師著。屬凈土法門,首要意圖是藉著系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超薦亡靈往生西方極樂國際,永離業海,直證不退,滿意無上菩提。
十七、蒙山施食:為超度亡者舉辦的施食法會,有巨細蒙山之分。源於宋朝不動法師(也稱甘露法師)於蒙山所建議,後由上海興慈法師大力倡議,今天通常寺院大都於晚課後隨堂施放小蒙山。
十八、盂蘭盆會:是藉著供佛齋僧的積德行善,以挽救餓鬼脫離苦趣,並且酬謝七世爸爸媽媽恩德的佛事法會。通常寺院道場均於陰歷七月十五日舉辦。
十九、瑜伽焰口:施放焰口,能令餓鬼得度,也是對亡者追薦的佛事之一。除瞭施食,以免除餓鬼的饑虛以外,最首要的是為他們說法、皈依、授戒,令其具足正見,不再造罪遭受痛苦,以祈提前脫離苦趣,成果菩提。
二十、水陸法會:中國佛教中,典禮最盛大、積德行善最殊勝的法會,側重對水陸眾生的普濟,除瞭施食,並有誦經持咒的法施,可令遭受痛苦眾生心開意解。
佛教法事儀軌(一)諸佛菩薩聖誕儀軌正月初一彌勒菩薩聖誕早上:
一:寶頂贊。
二:念誦早課到“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三稱
三:接:
1:彌勒八句贊:
彌勒佛化癡呆,街頭上等個人來,手提佈袋笑盈腮,張海口暢心懷,三界無安不可住,幾時鐵樹花開,常日穩坐待當來,補處上蓮臺。
2:接偈:
過去曾作智光仙,大慈三昧妙難宣,莊嚴南有海岸國,補處上升兜率天,心識圓明十方界,性修功德一時圓,幾多內院往生輩,會啟龍華授記先。南無兜率內院萬德周圓位居補處 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四:繞佛,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
五:拜願: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拜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六拜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三拜
南無普賢菩薩三拜
南無十方菩薩摩訶薩三拜。
六:國基鞏固
七:三皈依
八: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三稱。
九:韋馱贊。
十:跪念回向,我等早殿之功德,消除眾生宿現業,世界所有災難處,水風等災悉消滅,風調雨順人向善,迷途知反歸大覺,天災人禍喪生者,皆獲超升得安樂。
釋迦佛(二月初八出傢,十五涅盤)早殿同初一 十五,唯初八早殿香贊改為“戒定真香”
上午:
一:爐香贊,
二:拜八十八佛。
禮佛前觀想文:
恭敬肅穆 進入佛前,腳站八字,運氣力踩地三四遍,然後運心作觀想:八尺佛陀金身放金光,坐在八尺高的金剛寶座上,吾人心口有心爐,點心香。心香飄渺,香雲朵朵,供在佛前。香雲上有蓮花,四邊有梅花、蘭花、桂花、菊花、牡丹、芍藥,玫瑰。種種高貴莊嚴的花整整齊齊的圍繞著。
次再觀想:佛前桌上有蠟燭,燭臺一對一對,一排一排的光明照耀。空中懸掛莊嚴的宮燈,亦是一對一對,一排一排的光明照耀。上方天雨蔓陀羅花,以及種種奇妙之花。下方大地以黃金為地,平平坦坦,金光閃耀,一望無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我們眼前,西方三聖在釋迦牟尼佛之後。西方三聖之後有層層的彩雲和樓閣殿堂。
再觀想:吾人頭上有圓圓的項光,淡黃色,象月亮。身披袈裟,圓頂方袍,作地藏菩薩比丘相觀。左右有父母或祖父母,白發蒼蒼,滿面慈祥,與吾人一同拜。前面有歷代祖師,當代高僧,廣欽老和尚、印光大師、虛雲老和尚、弘一大師、慈舟大師、倓虛大師、通願老法師等,領導吾人拜。後面是一切眾生。有在世的、有故去的,有認識的、有不認識的,許多許多,隨從吾人一同拜。
或再觀想:病院中的病房、走廊、手術室、太平間,人們呻吟,瘦弱,種種病苦。監獄中陰森森,沒有一絲光線,臟兮兮,臭穢不堪,滿面垢穢的囚犯之苦。許多糾紛現場,各國議會,法院,人們彼此鉤心鬥角,爭執不休,我相人相對待之苦。以及災禍現場,火災、水災、旱災、風災、礦災、兵災戰場、地震、車禍、自殺、他殺,慘絕人寰,慘不忍睹災禍之苦。 雖然如此,在這多災多難的世界,花燈初上,人們仍埋沒在萬丈紅塵中,享受幻妄五欲之樂,樂不欲盡。但是,半夜子時以後,人們漸漸又進入無明大夢中,夢中作夢,此時若能午夜夢回,如悉達多太子,午夜猛醒,踰城出傢修行便好。否則清晨起來又是上班、議會、開店、耕田、作工、運貨,身心勞碌,奔波在生死苦海中,從朝至暮、從月竟年、從生到死,乃至生生世世都是如此。回顧山間清靜不宣,瞻仰佛前光明莊嚴。此時應發慶幸心、難遭難遇心、歡喜心、感謝心、至誠恭敬心。
註:
一:禮佛觀想文,代表意義:
供香代表五分法身香,持戒有戒香,修定有定香,開慧有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能自利利他,故名為香。
二:供花代表清凈無為的菩提果。
三:蓮花代表空有不二,中道第一義諦,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有慈悲普願眾生同生西方,同證菩提,因該果海,果徹因緣。
四:供蠟燭代表定慧,理智的光明,能照破無明煩惱黑暗,而不被無明煩惱所遮。
加持四小咒。
1:嗡 覽姆---凈法界真言(觀想能使盡法界虛空界悉皆清凈)
2:嗡 吸林姆---文殊護身咒。
3:嗡 勃魯姆---大輪一字咒(凈心)
4:嗡 仆刊姆---凈土地 變食真言(大地為黃金 琉璃)
禮三寶文
我弟子某甲,願與弟子多生現在父母師長,知識檀越,法俗眷屬,冤親債主,乃至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各各得仗觀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悲智行願,威神之力,清凈三業,分身塵剎,盡未來際,一心頂禮,盡虛空界遍法界微塵剎土中,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菩薩影現中,我身影現諸佛菩薩前,一心如法歸命禮。)嗡 灑爾乏 打他噶打叭達盤達難嗄羅彌(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一切罪障皆懺悔,一切罪根皆懺悔。)真空法性如虛空,常住法寶難思議,我身影現法寶前,一心如法歸命禮。)
一心頂禮:
南無大慈大悲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
南無大慈大悲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南無大慈大悲仟佰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慈大悲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南無大力大勢至菩薩摩訶薩。
南無西方三聖佛菩薩。
南無大慈彌勒菩薩摩訶薩。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摩訶薩。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摩訶薩。
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摩訶薩
三:跪念:南無歸依金剛上師。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南無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南無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南無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賢聖僧。
南無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四:拜八十八佛:南無普光佛---
五:跪念:如是等,一切世界,諸佛世尊,常住在世。是諸世尊,當慈念我。若我此生,若我前生,從無始生死以來。所作重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若自取,若教他取,見取隨喜。五無間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應墮地獄,餓鬼畜生,諸餘惡趣,邊地下賤,及篾戾車,如是等處,所作罪障,今皆懺悔。
今諸佛世尊,當證知我,當憶念我。我復於諸佛世尊前,作如是言:若我此生,若我餘生,曾行佈施,或守凈戒,乃至施於畜生一摶之食,或修凈行。所有善根,成就眾生;所有善根,修行菩提;所有善根,及無上智;所有善根,一切合集,較計籌量,皆悉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作回向。我亦如是回向,眾罪皆懺悔,諸福盡隨喜,及請佛功德,願成無上智,去來現在佛,與眾生最勝,無量功德海,我今歸命禮。
所有十方世界中,------
六:贊:八十八佛,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知,十號證菩提,仗佛慈力,罪障盡消除,南無懺悔師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七:回向,禮懺功德殊勝行---
八:三歸依
九:回向:願消三障諸煩惱---
二月十九觀音菩薩聖誕(六月成道,九月出傢)早殿:
一:戒定真香
二:念誦同常
三:1:唱贊:
菩薩號圓通,降生七寶林中,千手千眼妙真容,端坐普陀宮,楊枊枝頭甘露灑,普滋法界薰蒙,千層浪頭顯神通,光降道場中。
2:唱偈:觀音菩薩妙難酬,清凈莊嚴累劫修,三十二應周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南無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四:繞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五:拜願: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拜
南無阿彌陀佛三拜
南無觀世音菩薩六拜
南無大勢至菩薩三拜
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三拜
六:三歸依等後面同早殿
上午誦普門品。
1:爐香贊。
2:坐下,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接開經偈。
3:誦普門品三卷,大悲咒一遍,心經一遍。
4:觀音偈。
5:稱 南無觀世音菩薩數聲。
6:贊觀音文:(敲引磬念)
南無過去正法明如來,現前觀世音菩薩,成妙功德,具大慈悲,於一身心,現千手眼,照見法界,護持眾生,令發廣大道心,教持圓滿神咒,永離惡道,得生佛前,無間重愆,纏身惡疾,莫能救濟,悉使消除,三昧辯才,現生求願,皆令果遂,決定無疑,能使速獲三乘,早登佛地,威神之力,嘆莫能窮,故我一心,歸命頂禮。(大眾起立,禮佛三拜)
7:發願。跪念: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願我早得智慧眼,願我速度一切眾,願我早得善方便,願我速乘般若船,願我早得越苦海,願我速得戒定道,願我早登涅盤山,願我速會無為舍,願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消滅,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8:三歸依。
9:唱贊:觀音大士,悉號圓通,十二大願誓宏深,苦海度迷津,救苦尋聲,無剎不現身。南無施無畏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10:回向: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二月廿一普賢菩薩聖誕早上:
一:戒定真香贊。
二:念誦 楞嚴咒等,到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三稱畢。
三:接
1:普賢八句贊:
普賢行願深,勸發菩提大心,三賢十地諸聖倫,令見彌陀尊,十大願王若遵循,利益非佛莫陳,果覺因心相符泯,證清凈法身。
2:普賢偈:大行菩薩稱普賢,重重願海浩無邊,端嚴示作六牙象,智慧化生七寶蓮,一切三昧皆自在,本來妙德盡周圓,寶威如來娑婆化,靈感神通震大千,南無峨嵋山銀色界大行普賢王菩薩。
四:繞念:南無普賢王菩薩。
五:拜願:
本師三拜 文殊三拜 普賢六拜 彌勒三拜 十方菩薩摩訶薩三拜。
六:三歸依等後面同早殿。
上午:
一:爐香贊。
二:坐下誦行願品一卷。
三:稱念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聖號。
四:起立回向:誦經功德殊勝行---
五:三歸依,次第出堂。
四月初四文殊菩薩聖誕早上:
一:戒定真香贊。
二:正常早課到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三稱。
三:接:
1:文殊八句贊:
文殊輔法王,智慧非佛莫量,圓頓教中振玄綱,妙義徹底彰,聞者直下亡情見,達本菩提道場,願如善財沐恩光,究竟證真常。
2:文殊偈:
具大慈心妙吉祥,三世覺母智難量,左持利劍煩惱斷,右執青蓮德相彰,孔雀神獅共乘馭,毒龍猛獸伏清涼,童行五髻知權現,本是如來歡喜藏。南無清涼山金色世界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四:繞念:南無妙吉祥菩薩。
五:拜願,同上普賢聖誕。
六:三歸依等後面同早殿。
上午:
一:爐香贊。
二:大眾僧一起長跪,本師三稱,修文殊法:
歸依發心(三遍):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永歸依,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懺悔受戒:
我今歸依三寶尊,罪障一切各個悔,有情眾善盡隨喜,大覺菩提亦能持。
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我歸依,自他益利極成故,菩提心者令生起。
(二)迎請儀軌迎請佛像入寺儀規一:迎接,大眾到佛像前頂禮三拜,長跪,合掌
和尚雲:香花迎,香花請,弟子眾等一心奉請,娑婆教主千百億化身本師釋迦牟尼佛,惟願不違本誓,哀憫有情,分身現相,降臨道場(三請三拜)迎請站前。
上座白:
佛身充徧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
隨緣赴感靡不周,慈光攝照入蓮位
接稱聖號,鐘鼓齊鳴,至請佛到殿安置好,(大眾隨佛至殿)
二:舉寶頂贊。
上座白:
皈命世尊無有上,為眾依怙大法王,
我今如法安聖位,唯願慈悲哀納受。
三:贊十佛偈(華嚴經第十六)
1,迦葉如來具大悲,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2,拘那牟尼見無礙,(下餘三句皆同1)
3,迦羅鳩馱如金山,4,毗舍浮佛無三垢,
5,屍棄如來離分別,6,毗婆屍佛如滿月,
7,弗沙明達第一義,8,提舍如來辨無礙,
9,波頭摩佛凈無垢,10,燃燈如來大光明。
四:唱佛寶贊。
五:贊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
六:繞念佛號若千聲---
七:三歸。
八:贊:菩提樹下,不動而升,天王帝釋遠相迎,敷座已圓成,覺帝揚聲,萬象悉皆聽。
九:回向:請佛功德殊勝行, ----
迎請法寶入寺儀規一:維那呼:大眾一起向上排班,禮佛三拜,
呼:鐘鼓齊鳴,迎請法寶,(請什么唱什么)
二:滾引磬,迎請隊伍出班。
三:大眾隨迎請隊伍出,口中唱法寶名,請入大殿,隊伍唱回來,收板,展具,頂禮,長跪合掌
主者拈香迎請雲:香花迎,香花請,弟子眾等一心奉請,大乘妙法蓮花經,權實教典,離欲眞凈,甚深法寶,謹運一心,皈命頂禮。三請三拜。
四:稱聖號安置經藏。
五:本師三稱,接念大悲咒,十小咒,心經。
六:唱法寶贊。
法寶實難量,如來金口宣揚,龍宮海藏散天香,覺者誦瑯涵,玉軸霞條金寫字,似排秋雁成行,昔因三藏取來唐,萬法為敷揚。
六:供養,八供隊伍出班。唱:
遍地香塗鮮妙雜花敷,須彌四周日月頂莊嚴,以此所緣諸佛佛土現,願諸眾生清凈佛剎行。三遍
七:回向:迎請功德殊勝行---
八:三歸
九:拜法寶。
迎請法師一:禮佛三拜,上下引磬
二:迎請法師,隊伍依次去法師處,次序為:
一對香盤經書盤,二對雙引磬,三對香,四對花,五對幡,六對拜者四人,七對八供八人。
註:一般不太大的迎請,花幡各兩人即可。
三:到法師處,向上排班,展具,頂禮法師三拜,起具問訊,末後先行,回到講堂,香二位侍邊,其它人歸位。
四:三大磬慢敲,在迎請隊伍一一放回花幡等物時 敲完,壓磬,舉爐香贊,香雲蓋菩薩滾引磬,
頂禮法師三拜,法師上座,唱:遍地香塗……
八供在唱中間上。
五:法師說,大眾請坐,答阿彌陀佛,坐下,維那敲報鐘,唱:鐘聲傳三千界內---
接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接開經偈,師父拍經堂開講,講畢,下課,折小被
六:回向:學法功德殊勝行--師父當中拜三拜。
七:維那呼:禮謝法師三拜,送法師回寮,香盤,經書盤先走,後師父侍者,八供。
八:維那呼:禮佛三拜等香經書盤回來,八供人回 來後呼次第出堂。
靈骨(舍利)入塔儀式一:打犍槌集僧(但請一二十人,在塔前站班,塔前設一供桌,香花羅列,供果齊全)
維那呼:大眾一齊向上排班,展具,頂禮三拜,起具,分班。
二: 唱大彌陀贊,主法人拈香,禮拜。維那白雲:是上某下某老和尚依法荼毗,三載已過,今乃藏骨入塔,裂百年塵勞之網,入一路涅盤之門,仰憑大眾恭謹念誦,資助覺靈。
三:誦經:彌陀經一卷,往生咒七遍,三真言各三遍。
四:主法人說法。接稱阿彌陀佛聖號請舍利入塔,接舉蓮池贊,願生西方凈土中……
五:維那舉:上來念誦,資助往生,唯願上某下某老和尚,常寂光中無見頂相常圓,娑婆世界有漏塵軀永脫,荼傾三奠,香熱一爐,奉送雲程,和尚奠靈。
六:維那呼:大眾一齊向上排班,展具,頂禮老法師三拜,起具,問訊,分班。
(三)諸戒法儀軌誦戒偈誦
菩薩戒
南無千花臺上盧舍那佛 三稱
三聚凈戒難得聞,經於無量俱胝劫,
讀誦受持亦如是,如說修行者更難。
鐘聲傳華藏界內, 佛法揚萬億國中
功勛祈世界和平, 利益報檀那厚德
聲聞戒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三稱
別解脫戒難得聞, 經於無量俱胝劫, 讀誦受持亦如是, 如說修行者更難
鐘聲傳三千界內, 佛法揚萬億國中
功勛祈世界和平, 利益報檀那厚德
虛雲老和尚威儀偈
舉佛音聲慢水流, 誦經行道雁行遊,
合掌當胸如捧水, 立身頂上似安油
瞻前顧後輕移步, 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儀動靜常如此, 不妄空門作比丘
學戒上課念偈誦
歸敬如來是我師, 歸敬正法正教體,
現前僧眾賢聖等, 直至菩提永歸依
和合共住樂無邊, 修學法喜滿心間,
日日學習正法教, 時時行持不空談.
說欲法
一:與欲,受欲,除瞭自恣時,雲“與欲自恣”,其他一切羯磨皆應雲“與欲有罪待懺”.
註:本為"與欲清凈",願老法師改之,若無清凈雲清凈,有欺妄之過故. 自己有說欲緣,不能參加羯磨,應找一尼說欲。二人先互頂禮,小禮大,對面長跪,與欲雲:
大姊一心念,我某某比丘尼如法僧事,與欲有罪待懺。一說竟。受欲人雲:善。與欲答:爾。一拜起立,問訊。若有兩種羯磨即須說兩次。如誦聲聞戒則須兩次,一:懺罪羯磨,二:說戒羯磨。
二:若自恣時有說欲緣,不能參加,應找一尼説欲自恣。一説。受欲人雲:大姊一心念,我某某比丘尼如法僧事與欲自恣。一説。受欲人雲:善。答:爾。
三:僧中傳欲:說戒及一切羯磨的傳欲文,當僧中作法時,羯磨者先作前方便。當說到不來諸比丘尼說欲及清凈,維那答:有。此時傳欲人即出位至中間,展具,頂禮三拜,或一拜,長跪合掌雲:
大姊僧聽,某某比丘尼,我受彼欲,有罪待懺,彼等如法僧事,與欲有罪待懺。一說。若受眾多人欲,“彼”後應加“等”字。作羯磨者雲:善。傳欲人答:爾。起具,問訊,歸位。自恣時傳欲文:
大姊僧聽,某某比丘尼我受彼欲自恣,彼如法僧事,與欲自恣。一說。
受式叉摩那戒法儀規一:打犍椎集僧已,不來者與欲。
二:維那呼:大眾一齊向上排班,聞磬聲至誠禮佛三拜,問訊分班。
三:呼:沙彌尼向上排班禮佛三拜。
四:迎請三師如前沙彌尼戒法,大眾序坐。
五:維那呼:諸沙彌尼展具聞磬聲至誠頂禮和尚三拜,問訊 長跪 合掌。
如是乞雲:大姊僧聽,我沙彌尼某甲,今從眾僧乞二歲學戒,和尚尼某甲,願眾僧與我二歲學戒,和尚尼某甲,慈愍故(三說三叩首)
師雲:善。回答:爾。
乞已,維那呼:起立,禮謝大眾僧三拜,起具 問訊,末後先行,至眼見耳不聞處。
六:大眾僧作羯磨法稱量。作前方便答:受二歲學戒羯磨。
大姊僧聽,彼沙彌尼某甲今從眾僧乞二歲學戒,和尚尼某甲,若僧時到,僧忍聽,與沙彌尼某甲二歲學戒,和尚尼某甲,白如是。
大姊僧聽,彼沙彌尼某甲,今從眾僧乞二歲學戒,和尚尼某甲,僧今與沙彌尼某甲二歲學戒,和尚尼某甲,誰諸大姊忍,僧與沙彌尼某甲二歲學戒和尚尼某甲者默然,誰不忍者說(三說)。僧已忍,與沙彌尼某甲二歲學戒和尚尼某甲,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七:次當喚沙彌尼來入眾,維那呼:諸沙彌尼一齊入堂,向上排班,展具頂禮大眾僧三拜,問訊,長跪合掌。
八:和尚尼為說六法名相,某甲諦聽,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六法不得犯。
1:不得淫欲法,若式叉摩那行淫欲法非式叉摩那,非釋種女,若與染心男子身相觸 缺戒,應更與戒,汝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否?
2:不得偷盜,乃至草葉,若式叉摩那取人五錢若過五錢 若自取 教人取,若自斫 若教人斫,若埋壞色 非式叉摩那 非釋種女,若取減五錢缺戒 應更與戒 汝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否?
3:不得故斷人命,乃至蟻子,若式叉摩那故自手斷人命求刀授與人教死,贊死,若非藥墮胎厭禱咒術 自作教人作 非式叉摩那 非釋種女,若斷畜牲不能變化命者,缺戒應更與戒 汝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否?
4:不得妄語乃至戲笑若式叉摩那不真實非己有自稱言,我得上人法,得禪解脫 得三昧正受 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言天來 龍來 鬼來供養我非式叉摩那 非釋種女,若於眾中故作妄語 缺戒 應更與戒汝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否?
5:不得非時食 若式叉摩那非時食缺戒 應更與戒 汝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否?
6:不得飲酒 若式叉摩那飲酒缺戒 應更與戒 汝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否?
具學三法分三:
1:學根本法,即:四重。若犯,應滅擯。
2:學六法:若缺,應更與二年羯磨。
3:學行法:學一切大尼戒行,若違,須懺。
九:維那呼:諸式叉摩那等一齊起立,聞磬聲至誠禮謝大眾師父三拜,起具問訊,分班。
十:大眾起立,維那舉回向偈受戒功德殊勝行---和尚至中禮佛三拜。
十一:再呼:諸式叉摩那一齊向上排班展具 聞磬聲至誠禮謝和尚阿舍梨三拜,起具,問訊 分班。
十二:維那呼:大眾一齊向上排班,禮佛三拜問訊,送和尚(阿舍梨)回竂(指羯摩教授阿舍梨),送和尚時羯磨教受阿舍梨禮佛三拜。
十三:諸式叉摩那等一齊向上排班,展具聞磬聲至誠禮謝大眾師三拜,禮佛三拜,起具 問訊 分班。次第出堂。
受沙彌戒儀規一:集僧於作法處,不來者與欲,受戒人著眼見耳不聞處已,作“法同單白羯磨”,令僧知其得法。
作前方便:問: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作“法同單白羯磨”。
大姊僧聽,是某甲從此比丘尼某甲出傢,若僧時到,僧忍聽,某甲從比丘尼某甲出傢,白如是。
二:喚戒子入堂。維那師呼:諸善男女等一齊向上排班,展具,聞磬聲至誠禮佛三拜,起具,問訊,分班。為首一人執香,隨二引禮迎請羯磨教授阿舍梨。二師至法堂先禮佛三拜。
三:維那呼:諸善男女等一齊向上排班,展具,聞磬聲至誠頂禮羯磨教授阿舍梨,起具 問訊 分班。為首一人執香,四人隨二引禮及二舍梨往和尚處迎請。
四:和尚至門,維那敲三大磬,舉香贊。和尚拈香三拜畢升座,二師頂禮和尚三拜,亦升座。
維那呼:上香。
五:諸善男女等一齊向上排班,聞磬聲至誠頂禮和尚三拜,長跪合掌。(以下正式開始受戒,詳見沙彌尼正范)
六:請師:維那呼:聞磬聲至誠禮佛三拜,大眾僧序坐,諸沙彌尼頂禮大眾僧三拜,長跪合掌雲:
大姊一心念,我某甲等今請大姊為沙彌尼十戒和尚,願大姊為我作沙彌尼十戒和尚,我依大姊故,得受沙彌尼戒,慈愍故(三請三叩首)。
大姊一心念,我某甲等今請大姊為沙彌尼十戒阿舍梨,願大姊為我作沙彌尼十戒阿舍梨,我依大姊故,得受沙彌尼戒,慈愍故(如前)。
師雲:諸善男女等,汝等既已殷勤申請,我今可爾為汝等作十戒和尚(阿舍梨),精進莫放逸。
戒子答雲:依教奉行。
七:請聖:引禮雲:汝等一齊起立,聞磬聲至誠頂禮三拜,長跪合掌(隨師語)
三師雲:香花迎,香花請,(眾接)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請:
1: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西方接引阿彌陀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惟願不違本誓,慈光攝照,證明受戒(三請三叩首)。
2:大小二乘,毗尼律藏,五篇三聚,解脫木叉,十二分經,權實教典,離欲真境,甚深法寶,謹運一心,歸命頂禮(如前)。
3: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清凈海眾,諸大菩薩,律藏會上,優波離尊者,西天東土歷代祖師,傳南山中諸大律師,中興律祖慧雲馨公大和尚,某某堂上上某下某為和尚,惟願不違本誓,慈光攝照證明受戒(如前)。
4:光明會上梵釋四王,天龍八部,伽蘭土地,護戒神王,金剛力士幽顯靈祇惟願不違本誓 監壇受戒(三請三問訊)。
八:懺悔,我弟子某甲,從於無始以至今生毀破三寶,作一闡提,謗大乘經,斷學般若 殺害父母,出佛身血,污僧伽蘭,破他梵行,焚毀塔寺,盜用僧物,起諸邪見,拔無因果,狎近惡友,違背良師,自作教他見聞隨喜,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故於今日,生大慚愧,克誠披露,求哀懺悔,惟願三寶慈悲攝受,放淨光明,照觸我身,諸惡消滅,三障蠲除,復本心源,究竟清凈。
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訶薩(三稱)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
九:正受沙彌尼十戒三皈得體。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盡形壽歸依法,盡形壽歸依僧,我今隨佛出傢,某甲為和尚,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慈愍故。(如是隨師三說三叩首,每一拜如法作觀)。
十:更加三結作法圓滿,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我今隨佛出傢已,某甲為和尚,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亦如是隨師三說三叩首。
十一:宣戒相:
1,盡形壽不殺生是沙彌尼戒能持否?答能持。
2,盡形壽不偷盜是沙彌尼戒能持否?
3,盡形壽不淫欲能持否?
4,盡形壽不妄語能持否?
5,盡形壽不飲酒能持否?
6,盡形壽不著香花蔓香油塗身能持否?
7,盡形壽不歌舞倡伎故往觀聽能持否?
8,盡形壽不得高廣大牀上坐能持否?
9,盡形壽不非時食能持否?
10,盡形壽不得捉生像金銀錢寶能持否?
此是沙彌尼十戒盡形壽不得犯。能持否?能持。
註:沙彌法雲:應知慚愧善住,奉事師法中不應懈怠放恣,當自慎身口,卑己敬人,常樂持戒,莫新人新事調戲,不應自恃才力復莫輕躁,應知羞恥,不說無定亂言,唯庠序合理。
誦式叉摩那戒儀規一:到僧中告清凈,諸式叉尼一起禮佛三拜,次禮大眾師三拜,長跪合掌,每三人齊言:阿舍棃耶僧,我某甲式叉尼有罪待懺,僧憶持,三說,比丘尼(誦戒者)言:善,小眾答:爾,說畢,禮謝大眾師三拜,禮佛三拜,退出。
二:誦戒的儀式同比丘尼的菩薩戒誦法,
三:維那唱偈完,起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竟,維那先念:佛滅度後於末法中應當---序,戒本中有,誦戒者或三人禮佛已白:某甲稽首和南,敬白大眾我等誦戒恐有錯誤,願同誦者慈悲指示,
四:先誦沙彌尼十戒,次誦威儀門,至此,沙彌尼起座禮佛而去,式叉尼接誦六法,比丘尼的行法不誦,
五:回向誦戒功德殊勝行---。
誦菩薩戒法儀規一:初八,二十三掛牌。告示上寫“今日誦戒”.
二:鳴槌集僧已,次第入堂,查人到齊否. 維那呼:大眾師一齊向上排班,展具,禮佛三拜.
三:作前方便。誦戒師問:僧集否? 維那答: 已集. 和合否? 和合,末受具戒者出否? 已出,不來諸比丘尼說欲及清凈?有或無說欲者. 如果維那答有,持欲人到中央展具,禮佛三拜長跪白雲:大姊僧聽,某甲比丘尼,我授彼欲,有罪待懺,彼如法僧事,與欲有罪待懺. 一說畢。誦戒師言:善。彼答:爾。一拜歸位。誦戒師即問: 僧今和合何所作為? 維那答: 懺罪羯磨。
四:懺悔,僧中上座法師或和尚至中間向上問訊. 作白雲:大姊僧聽,此一切眾僧犯罪,若僧時到,僧忍聽,此一切眾僧懺悔,白如是。一說問訊歸位。大乘懺。維那呼:大眾師一齊向上排班,接舉:往昔所造諸惡業---東西單皆一句一拜,三遍畢,接呼:禮佛三拜,然後,大眾轉身對面立.
五:維那敲三大磬,舉爐香贊。此時誦戒師上香畢,呼:展具,誦戒師答:免展具。又呼:頂禮誦戒師三拜。誦戒師答雲:不敢當,禮佛一拜。呼:大眾師一齊就座而坐。誦戒師三禮佛已,長跪白雲:某甲稽首和南敬白大眾,僧差誦戒恐有錯誤,願同誦者慈悲指示。就地一拜,起具問訊,緩步升高座。同時維那敲報鐘三陣後,唱鐘聲偈:鐘聲傳華藏界內, 佛法揚塵剎國中, 功勛祈世界和平, 利益報檀那厚德。唱畢舉:南無千花臺上盧舍那佛三稱。 唱接:三聚凈戒難得聞, 經於無量俱胝劫, 讀誦受持亦如是, 如說修行者更難。
六:正式誦戒,誦戒師撫尺一下,開始誦戒。至終。誦畢下座到中間展具禮佛三拜,跪曰:某甲敬謝大眾僧差誦戒,三業不勤,戒文生澀,坐久延時令眾生惱,望眾慈悲佈施歡喜。白已,就地一拜起具問訊歸位,維那呼:大眾師一齊起立。悅眾敲一引磬。
七:回向:誦戒功德殊勝行----同時戒師禮佛三拜. 歸位. 維那呼:大眾師一齊向上排班,展具,誦戒師雲:免展具。禮謝誦戒師三拜。誦戒師雲:不敢當,禮佛一拜。再呼:禮佛三拜,問訊,次第出堂。
誦聲聞戒儀規註:誦戒日,先須作白。每月大月:十五,三十。小月:十五,二十九。
A:作白法:
一: 於晨朝小食即早齋已,結齋前維那師具足威儀打靜三下,由小到大已,問訊歸位。
二:上座出位至中間,問訊合掌白雲:大姊僧聽,今白月(上半月)或黑月(下半月)十五日(下半月若小月則言十四日)眾僧和合, 於今日下午若幹時在講堂處說戒, 白僧令知。白已,問訊歸位。
B:誦戒法:
一:大眾師父聞犍槌聲齊集誦戒堂外。維那師擊三下引磬雲:降伏魔力怨,除結盡無餘,露地擊犍槌,眾尼聞當集,諸欲聞法人,渡流生死海,聞此妙響音,盡當雲集此。維那呼:大眾師一齊對面問訊,次第入堂。分東西兩序而入。
二:維那呼:展具,聞磬聲至誠禮佛三拜,問訊。上座出位至中間作前方便法:僧集否?已集。和合否?和合。未受具戒者出否?已出。不來諸比丘尼說欲及清凈?有。 傳欲人出位至中間展具頂禮三拜,長跪,合掌,如是白雲: 大姊僧聽,某甲比丘尼,我受彼欲, 有罪待懺。彼如法僧事,與欲有罪待懺。誦戒師答:善。傳欲人答:爾。 僧今和合何所作為? 懺罪羯磨。 上座至中間問訊,合掌, 白雲: 事先列好,共犯之罪相,告知大眾僧然後作白雲:大姊僧聽,此一切眾僧犯罪,若僧時到,僧忍聽,此一切眾僧懺悔,白如是。白已,歸位。
三:維那去打靜一下回位。 傳欲人出位至中間問訊白雲:大姊僧聽,僧差我比丘尼某甲,往比丘僧中求教授尼人,而僧無教授尼人,亦無善說法者。雖然,上座有敕,語囑尼眾,當勤精進,如法行道,謹慎莫放逸。眾答: 頂戴受持。傳教誡人問訊歸位。維那呼:大眾師一齊就座而坐。
(四)安居儀軌受籌儀規一:
a:四月十五日在觀堂前懸掛一牌,上書“今日受籌,明日安居”.
b:於大殿正中供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位,下面朝上左隅供護法韋馱尊天位,並須香花羅列,燈燭輝煌.
c:殿中央左右半圓形敷眾僧座,上面左隅敷和尚座,眾僧是東西序對面站.
d:看人多少辦籌幾盤. 應置二大籌,一佛前, 一韋馱前. 籌不得粗惡曲戾. 極短並五指,極長長一拳. 粗不過小指,細不減粗箸.以香水洗過放凈盤中,鮮花覆上. 應設一籌盤,一空盤,人多可再增盤,皆敷鮮花,置水盆,毛巾盤.
二:
1:大眾聞板聲盡集大殿,不來者與欲,按夏臘排列.
2:維那呼:大眾師一起向上排班,展具, 聞磬聲至誠禮佛三拜,問訊, 分班,迎請和尚(不起具). (迎請順序: 香盤,經書盤,上下二引磬,二人執香,四人捧花,二幡,上座四人六人或八人同往方丈竂迎請).
3:至和尚前,上引磬呼:迎請和尚. 四上座站中間,下引磬呼:大眾一齊向上排班,上引磬呼:展具,下引磬呼:頂禮和尚三拜,上引磬呼:起具,下引磬呼:問訊,上引磬呼:未後先行.
4:回來時順序:四位上座,幡,花,香,引磬,經書盤,香盤,和尚侍者.
三:殿內儀式: 回到殿前,放迎請物中間敲三大磬,等花和香盤放好,端香盤人正好歸位,二引磬滾完,起香贊, 和尚拈香. 二執香對立門邊,等第三遍香雲蓋時上香,二引磬剎板,執香者正好歸到本位.
1:維那呼:大眾一齊禮佛三拜.拜時,和尚雲:至誠作觀禮拜,求諸佛菩薩慈悲加被, 使我等九旬之中,精進辦道無諸魔障. 三拜. 第二三拜不復說.
2:維那呼:起具,問訊,大眾師一齊向下排班. 兩位引磬引和尚到韋馱菩薩前, 上引磬舉韋馱贊,和尚拈香,問訊已,大眾師一齊聞磬聲至誠問訊韋馱菩薩. 和尚雲:至誠問訊,願為擁護,使我等內魔無嬈,外魔潛消. 一問訊起,第二三問訊不須說.二引磬引和尚歸位,大眾轉身向上排班.
3:維那呼:展具,頂禮和尚三拜,起具,問訊. 和尚雲:大眾各序坐.(和尚先坐,大眾從容而坐),答:阿彌陀佛. 和尚開示後,雲:今差某甲比丘尼行籌,某甲比丘尼收籌,我今集僧後,次第作法。
四:次第作法。先作前方便。作羯磨人問,維那答。
1:僧集否? 已集。和合否? 和合。未受具戒者出否? 已出。不來諸比丘尼說欲有否? 無說欲者。僧今和合何所作為? 答: 受籌羯磨。堪能作羯磨人起具出位,至中央禮佛三拜,歸位,作白: 大姊僧聽,今僧伽十六日欲作夏安居,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日受籌,明日安居,白如是。(若自恣時,應說:大姊僧聽,今僧伽十五日欲作自恣,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日受籌,明日自恣,白如是。)
2:僧集否?已集.和合否?和合.未受具戒者出否?已出.不來諸比丘尼說欲有否?有. 索欲人即應出位至中間,長跪,合掌雲:大姊僧聽,眾多比丘尼,我受彼欲,彼如法僧事,與欲受籌,一說。或言: 無說欲者。僧今和合何所作為?差行籌人羯磨。和尚雲:作法者白。羯磨師合掌白雲:大姊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差某甲比丘尼行舍羅,白如是。大姊僧聽,僧今差某甲比丘尼行舍羅,誰諸大姊忍,僧差某甲比丘尼行舍羅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差某甲比丘尼行舍羅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五:次第行籌:
a:受差行籌者出位,禮佛三拜,再回原處,白雲:大姊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我某甲比丘尼為僧行舍羅,白如是.
b:白已,同收籌者俱從座起出班, 向上頂禮一拜,問訊,出殿外.行者取水盆,收者取毛巾盤.行者端盆,收者執盤並進,至上座處,執盆者跪,執巾者站.洗手者說偈:
八功德水凈諸塵,盥掌去垢心無染,執持凈戒無缺犯,一切眾生亦如是. 執盆者起,執巾者跪,應次第說,不得同時說.
d:行完凈水,再次第行香湯. 作法和行凈水同. 偈雲:
香水熏沐澡諸垢,法身具足五分充,般若圓照解脫滿,群生同會法界融.
e:大眾洗手畢,行收籌者至殿外,大眾僧能見聞處,對跪洗手說偈,同上。因人多, 如果八人,兩對先說,再交叉說,四人正式, 四人幫忙。
f:行收籌者,各取己籌盤,二行者站東單,二收者站西單,對舉後進大殿. 四人進後,站定並定舉,對面齊舉,交叉,向東單者往下走,向西單者往上走,面朝上向上齊舉,走至供桌前,後二人站定不動,前二人對面站,齊舉盤. 行籌者將盤放收籌者盤上,向上展具,禮佛三拜,問訊,長跪,從己盤中取一大籌, 用二食指頂住大籌兩端,高舉齊眉,高聲報雲:歲次某某年,夏三月安居會上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受第一籌。白已,將籌放在佛前香爐上起立,頂禮一拜,起具,站回原處,接己盤後,收者將空盤放行者盤上,收者如前儀,收佛前之籌,置己空盤上,四人站定變成1字形,齊舉盤行收。
六:二人至第一上座前,二人至第二上座前,向上座齊舉盤行前收後,二人對舉,行者將盤放在收者上,行者向上座問訊展具一拜長跪,如前拿籌,上座說偈:
金剛無礙解脫籌,難得難遇如今果,我今頂戴歡喜受,一切眾生亦如是。上座接籌後,行者隨地一拜起具問訊接己盤,收者亦向上座展具,一拜長跪上座前。上座說偈:
具足清凈受此籌,具足清凈還此籌,堅固喜舍無缺犯,一切眾生亦如是。收者將籌收回放己盤中如前儀,二人站定對舉向上座舉,轉身向上, 等待著第二上座行籌的兩人,四人站定齊舉盤如前儀交叉,西單二人至東單第三上座處,東單二人至西單第四上座處,第一排行籌儀式皆如此,第一排行畢, 各直往第二排,行在前,收在後。至後收行交叉換位置,向眾中人舉盤,如前儀直跪下,一切如前儀,比己臘長者跪,臘小者唯問訊後彎腰與籌卽可,如是次第行畢,四人各至殿外,眾見聞處,行收者對舉盤對跪,行者將盤放收者上,自己取一籌說偈:金剛無礙解脫籌,難得難遇如今果,我今頂戴歡喜受, 一切眾生亦如是;具足清凈受此籌,具足清凈還此籌,堅固喜舍無缺犯,一切眾生亦如是。後己將籌放入收者盤內,收者如前受籌,有小眾者,此時可入,行者收者如前儀行水行籌。
七:眾皆受籌畢,為首二人取盤,至韋馱前,餘二人數籌,至韋馱前向韋馱舉盤,二人對舉, 行者將盤放收者上,向韋馱三問訊,取一大籌,大聲報雲:歲次某某年夏三月安居會上, 護法韋馱尊天受最後籌。收者如前儀。收籌畢,對面舉,向韋馱舉盤,二人出至殿外。
八:數籌畢,四人各放己盤於門外,齊入大殿,二行二收兩行排列,入殿站定收籌人報數:歲次某某年夏三月安居會上,座中比丘尼多少人,式叉尼多少人,沙彌尼多少人,報數後,四人同時至佛前,齊問訊,向外轉身至殿中排一字形,為首行籌者雲:為僧行舍羅竟。和尚雲:善.四人齊聲答:爾。一拜向外轉身,各回本位。
九:和尚雲:今日受籌,明日安居,同居大眾各自收攝身心,九旬之中---受籌已竟,念偈回向,維那舉腔,受籌功德殊勝行---。
十:維那呼:大眾一齊向下排班,二引磬引和尚至韋馱前.和尚問訊,維那呼:大眾一齊向上排班,展具,禮謝和尚三拜,(禮佛一拜),送和尚回寮(免送)。
維那呼:禮佛三拜,起具,大眾一齊向下排班,聞磬聲至誠問訊韋馱菩薩(三),維那呼:大眾一齊向上排班,展具,禮佛三拜,起具,問訊,次第出堂。
安居儀式一:集僧:打板集僧,次第入堂.
維那呼:大眾一齊向上排班,展具,禮佛三拜,起具,問訊,分班。
二:維那呼:迎請和尚。二引磬同持香花者到和尚(法師)竂。上引禮呼:迎請和尚,下引禮呼:至誠頂禮和尚三拜。和尚雲:免禮。上引禮呼:未後先行。侍者持和尚經書,和尚在未後行.
三:舉香贊,敲上下引磬,和尚上香,侍者展具,滾雙引磬畢,和尚往下左邊站。維那呼:大眾師一齊向上排班,禮佛三拜。和尚開示雲:至誠禮佛,懇請諸佛,願慈悲加被,九旬精進辦道。一拜起,第二三拜不用說,維那呼:向下排班。
四:至韋馱前,和尚隨二引禮至韋馱前,舉韋馱贊,和尚上香,三問訊畢。維那呼:大眾一齊至誠問訊韋馱菩薩。和尚開示雲:至誠問訊,仰祈護佑,使我等九旬辦道,魔障潛消。一問訊。第二三不用說。
五:維那呼:大眾師一齊向上排班,頂禮和尚三拜。和尚雲:禮佛一拜。和尚於是上中間座雲:大眾各序坐。眾答:阿彌陀佛。即坐。照作持上給大眾講安居的緣起及意義。
六:正式安居。大眾依次序來安居。第一位上座給和尚安居。給和尚安居者禮一拜,胡跪和尚面前,和尚對彼雲:大姊一心念,我某甲比丘尼,今依某寺作法界前三月夏安居。三說。對和尚者雲:知莫放逸.和尚答:受持。對和尚者問:依誰持律者?和尚答:依上某下某律師。對和尚者問:有疑當往問?和尚答:爾。待和尚安居畢,從上到下依次排列,至和尚前一一安居。先展具,頂禮三拜,胡跪合掌如上說文問答,最後式叉尼,沙彌尼作法。
七:回向,大眾對首法安居竟,各歸位,維那舉回向偈,結夏功德殊勝行---同時和尚禮佛畢,至韋馱前三問訊。
八:禮謝和尚。維那呼:大眾師一齊向上排班,禮謝和尚三拜。和尚雲:禮佛一拜。維那呼:送和尚回竂。免送。大眾師一齊向下排班,至誠問訊韋馱菩薩。大眾師一齊向上排班,展具,禮佛三拜,起具,問訊,次第出堂。
註:安居日早上應掛一牌,上書“今日安居”.
一:作法安居後,每日在早齋時,念供養文竟,白槌(擊地三聲)。時僧值師至齋堂中間一問訊,大聲白雲:大姊僧聽,安居已過若幹日,餘有若幹日在,大眾當勤精進如法行道,謹慎莫放逸。大眾齊答“頂戴受持”.僧值一問訊,眾人開始用齋.(白至八十九日).
二:安居必須要請依止律師! 請依止律師時,不用作羯磨差,隻派二三位比丘尼去依止律師所即可.至後給依止律師頂禮,直雲:大德,某寺比丘尼結夏安居,派我等請大德做我們安居依止律師,彼雲:爾。
安居策修一:安居時間,中印度,一年分三季,春夏冬,與中國不同,分四季故.由夏中壞行義多,招譏復重,故文雲:自今已去聽三月夏安居,春冬過少,必無事不依同結吉羅.
a: 夏中無閏月,前安居四月十六日,中安居四月十七至五月十五日,後安居五月十六日.
b: 夏中有無閏月:
閏月 安居時間 住夏日
四月十六日至閏月一日 一百二十天
四月 閏月二日至閏月三十日 隨日減
五月一日至五月十六日 九十天
五月
四月十六日至五月十六日 一百二十天
六月
四月十六日至五月一日 九十天 七月
五月二日去 一百二十天
二:安居緣:
a: 總明五法:1,處所有覆.2,3,必是十六日限,約明相出.4,安居心三種: 為自行,為他行,為料理三寶,修治房舍.一腳蹋界,起安居心即成,住處無五過:太遠聚落求須難得,太近城市妨修道業,多蚊蟻難,或噆嚙人踐傷彼臨,無可依人.
其人具五德: 1: 謂未聞令聞. 2: 聞已能令清凈.3: 能為決疑令通達. 4: 除邪見得正見. 5: 無施主施食湯藥. 無此五過乃可安居.
b: 安居所依,僧坊房舍自然處,聚落,蘭若,俗舍作法界等.
c: 明難處,欲安居時,先思量有難無難.無難應住.
三:能安居人,比丘, 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彌,沙彌尼.
四:安居目的: 文偏約夏月,情在三過,意存修道:
1: 無事遊行,妨修出業.
2: 損傷物命,違慈實深.
3: 所為既非,故招世謗.
五:釋名. 安:形心攝靜. 居:要期在住. 策:隨時警勵. 修:三業運善.
六:正安居法,有四種: 對首,心念,忘成,及界.
1: 請師法. 四分雲:持律五種,春冬制依四種,夏中多緣故須善通塞,制依第五,謂廣誦二部律. 若夏中不依第五律師得波逸提.春冬不依,突吉羅. 若住處都不知律,佛言,往持律處安居. 若房舍迮者,聽近持律師七日得往返處,於中安居心念遙依,有疑往問. 若以前有請,沒有舍,則不須再請. 若無,須更請之. 尼眾墻角遙依法. 正請法: 至師所,具儀,互跪合掌雲:大德一心念,我某某比丘尼,今請大德為依止阿舍梨,願大德為我作依止阿舍梨,我依大德故,得如法住. 三說. 師言: 可爾與汝依止,汝莫放逸。
2: 對首法: 此對首法通諸界. 今且就依伽蘭安居. 於安居日,在伽蘭內對一比丘偏袒右肩,脫革屣,互跪合掌白雲:大姊一心念,我某某比丘尼,某某僧伽蘭,前中後三月安居,房舍破,修治故,三說. 彼告言,知 莫放逸? 答言: 受持,義加問雲:依誰持律者? 告雲:依上某下某律師. 有疑當往問? 答雲:爾. 若依大界聚落村舍等, 改前伽蘭住處隨名牒入,料理修治隨事有無,修治僧房,用通三世,若病不修,三世不續. 若中後安居,隨文準改. 若伽蘭本有大界,則依大界安居,若無大界,則依伽蘭安居.
3: 心念法: 因無所對人可白,當具儀偏袒右肩,脫革屣,互跪合掌,至靈廟前佛像前,發願乞安穩修道等,正作法,心念口言: 我某某比丘依僧坊或茅蓬前中後三月夏安居,僧坊或茅蓬破修治故. 三說.
4: 對事受日長短,但使前是應法之緣,隨為生多少得合受之,若一天,至七天受七日,若八天至十五天,受十五日,若十六天至三十天受三十日.
七:白安居日,四月十七日,於一切僧集時,食時粥時,漿時,安居上座或維那打槌告雲:大姊僧聽,安居已過一日,餘有八十九日在,大眾當勤精進,謹慎莫放逸,每天作白,餘日準此增減. 若獨安居白日,準開頭一句,改自名字,我某某比丘餘文同之.
受日法:
1: 大義: 夏中有緣故聽受日,必準聖言,依法加受. 妄自誑心,受而破夏,虛損信施. 可悲之甚.故略示之.
2: 受日緣,父母兄弟姐妹等事,必生善滅惡,衣缽藥事,道俗病患等生善滅惡事.
3: 所對人,五眾各對自本眾受日,比丘對比丘,比丘尼對比丘尼,式叉尼對式叉尼,沙彌對沙彌,沙彌尼對沙彌尼.
4: 眾法,受半月日,一月日法,受者至僧集處,具儀告雲:比丘某某欲受十五日,出界外為某事故,還來此中安居,白大姊知.
索欲問和: 羯磨師問,維那胡跪答,僧集否? 已集. 和合否? 和合. 未受具戒者出否? 已出. 不來諸比丘說欲有否?無說欲者. 若有,受欲者出位,禮僧,胡跪,合掌雲:大德僧聽,某某比丘尼,我受彼欲,清凈,彼如法僧事,與欲清凈. 僧今和合何所作為? 受半月一月日羯磨. 白二羯磨,正加法: 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比丘某某受過七日法十五日出界外,為某事故,還來此中安居,白如是.大德僧聽,比丘某某受過七日法十五日出界外,為某事故還來此中安居,誰諸長老忍,僧聽比丘某某受過七日法,十五日出界外為某事故還來此中安居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聽比丘某某受過七日法十五日出界外為某事故還來此中安居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準一月法同羯磨之中訶,改十五日為三十日.
5: 對首法,在作法地,自然地都可,具儀胡跪脫革屣,對比丘言: 大德一心念,我某某比丘,今受七日法,出界外為某事故還來此中安居,白大德知.三說.
6: 明餘日法,若受七日未用,下次有本緣事,可隨用七日,用滿即可謝. 餘日白文,我受七日,若幹日已過,餘有若幹往彼出界. 四分律雲:比丘尼隻開受七日,上來受日作法通日不通夜,事訖應返界,否則失夏. 若依大界安居,戒場及餘小界內不成受日,沙彌安居受日同大僧,必無實事虛構成緣或倚傍昔言,彷像未實,輒便乞法,不成得罪,由事虛限濫,日數妄置,法不相授故,賞前罰後,四月十六日是前安居,得五利,四月十七日已去結者並不得五利,遇緣出界,忘不受七日,出界行,即作憶悔,返界,一夏不過三次,依大界安居,入戒場及餘小界,明相出破夏,若依大界內伽蘭者,出門破夏,小界亦爾,尼眾隻有對首法.
(五)開光、放生、剃度儀軌開光儀式(1)一:灑凈儀式,到心經止
二:念偈:
佛面猶如凈滿月,亦如千日放光明,圓光普照於十方,入於此會現佛座,一切塵中悉如是,佛身無來亦無去,所有國土皆明現,蕩滌塵垢光燦爛,洗凈人間萬慮憂,皆令眾生增福慧。
點眼眼通圓照法界,點耳耳通妙聞十方,點鼻鼻通遍嗅諸香,點舌舌通善說妙法,點身身通分身塵剎,點意意通普潤群機。
三:佛心我心心心相印,心光佛光光光互照,我與諸眾同入如來大光明藏。
四:開光咒:
唵 珂慕伽 缽頭摩遜那隸 陀羅陀羅 曼那隸吽。
唵 拶克芻 拶克芻薩滿怛拶克芻 尾刷達尼娑訶。
請永住咒:
唵 蘇巴拉底思茶 跋舍羅耶 娑訶。
開光儀軌(2)一:灑凈
二:剪彩,在院進行,請法師,施主頭,宗教部門致詞。
三:開光:
1:維那呼:迎請和尚或主法(鐘鼓齊鳴)
2:維那舉“戒定真香”或“佛寶贊”,主法拈香,禮佛畢。
3:維那擊大磬三聲。
4:主法向佛合掌雲:萬德莊嚴相,法性清凈身,湛然應一切,普利濟眾生。蓋聞:妙應本虛,唯至虛而能應,真空無相,乃假相而顯真,極大難名,圓光普照。(應開啟頭上蓋佈)
5:維那舉唱迎請佛菩薩,各三稱。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眾等,一心奉請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消災延壽藥師如來,西方接引阿彌陀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唯願不違本誓,哀憫有情,居慈蓮座,降臨道場。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眾等,一心奉請幽冥教主本尊地藏王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大勢至菩薩,藥王菩薩,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大菩薩,唯願不違本誓,哀愍有情,居慈蓮位,降臨道場。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眾等一心奉請,護法韋馱菩薩,伽藍菩薩,四大天王,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護法藏菩薩,護持聖教,光臨道場。
6:主法向佛合掌白雲:佛身充遍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糜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
伏以:紺月金容,現四八之妙相,眉間玉毫放百億之寶光,諸佛菩薩,依正莊嚴,何待弟子為之開啟,然而,實際理體一法不存,度人化世,須仗事顯,理應如是,事應為之。
7:維那舉:佛面猶如凈滿月,亦如千日放光明,圓光普照於十方,喜舍慈悲皆具足。如於此會見佛坐。一切塵中亦如是,佛身無來亦無去,所有國土皆明現。
8:主法雲:今者某某寺院,某某佛菩薩塑裝金身功德圓滿,將為開點靈光,利益有情。
主法用毛巾擦佛面雲:拂去塵埃真性顯,洗凈人間萬慮憂,主法以筆於鏡面畫(梵語吽字)後雲:圓光普照於十方,咸令眾生增福慧。
或:佛面猶如凈滿月,亦如千日放光明,圓光普照於十方,入於此會現佛座,一切塵中悉如是,佛身無來亦無去,所有國土皆明現,蕩滌塵垢光燦爛,洗凈人間萬慮憂,皆令眾生增福慧。
主法呼:開!
點眼眼通圓照法界,點耳耳通妙聞十方,點鼻鼻通遍嗅諸香,點舌舌通善說妙法,點身身通分身塵剎,點意意通普潤群機。
三:佛心我心心心相印,心光佛光光光互照,我與諸眾同入如來大光明藏。
9:維那舉開光咒七遍。唵,珂暮伽,缽頭摩,遜那隸,馱羅馱羅妮,漫拏隸吽。
唵 拶克芻 拶克芻薩滿怛拶克芻 尾刷達尼娑訶。
請永住咒:
唵 蘇巴拉底思茶 跋舍羅耶 娑訶。
10:維那舉“佛寶贊”,偈後,大眾念佛號(給某某佛開光念某某佛號)。
11:維那舉吉祥偈頌,大眾同念。
佛身充遍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糜不周,而恒此處菩提座,皈依世尊無有上,諸佛菩薩共垂慈,我今依教安聖位,唯願慈悲哀納受。
迦葉如來具大悲,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迦羅鳩陀如金山,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毗舍浮佛無三垢,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毗婆屍佛如滿月,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弗沙明達第一義,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提舍如來辯無礙,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摩頭摩佛凈無垢,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燃光如來大光明,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恒吉祥,一切時中吉祥者,願諸上師哀攝受。願諸三寶哀攝受。願諸護法常擁護。
12:三皈依。
13:回向:開光功德殊勝行----
放生儀軌一:楊枝凈水贊。
二: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三稱。
三:法師說水文:菩薩柳頭甘露水,能令一滴遍十方,腥膻垢穢盡蠲除,令此壇場悉清凈。接教有真言謹當持誦。
四:大悲咒繞生靈灑凈若幹遍,接心經,一遍,往生咒三遍。
五:唱“南無甘露王菩薩摩訶薩”三稱。
六:請聖:法師白雲:十方三寶,釋迦本師,彌陀慈父,寶勝如來,觀音菩薩,流水長者子,天臺永明諸大士等,惟願慈悲,證知護念,今有水陸飛行諸眾生,為他網捕,將入死門,弟子某甲等發慈悲心,學菩薩行,贖其身命,放使逍遙,承順大乘經典,代為懺悔,授與三皈,稱揚十號,及說十二因緣,但以此類罪障深重,神識昏迷,不能瞭知,方等深法,仰乞十方三寶,威德冥加,令其開悟,早得解脫。佛子,念汝多生業重,墮在畜生,今為汝等,對三寶前,發露罪愆。汝當志誠,隨我懺悔。
七:懺悔:法師唱一句,大眾唱一句。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一切罪障皆懺悔,一切罪根皆懺悔。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心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接南無求懺悔菩薩摩訶薩(三稱)。
八:唱“南無清涼地菩薩摩訶薩”三稱,接念七佛滅罪真言(三遍)接:唵,薩斡巴缽,月斯普吒,怛賀囉,斡資囉耶娑訶。(七遍)。
九:傳授皈依:諸佛子,汝等不聞三寶,不解皈依,所以輪回三有。汝今諦聽!諸佛子等: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說。法師說一遍,眾答一遍。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三說如前。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傍生。三說如前。汝等佛子,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從今以往稱佛為師,更不皈依邪魔外道。三說如前。從今以往稱法為師,更不皈依外道典藉。三說如前。從今以往稱僧為師,更不皈依外道邪眾。三說如前。諸佛子等,皈依三寶已,我今更為汝說十二因緣生相滅相,令汝等瞭知生滅之法,悟不生滅之法,當處究竟,當處清凈,當處自在,一究竟一切究竟,一清凈一切清凈,一自在一切自在,同於諸佛,證大涅盤。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無明無性,本是諸佛不動之體。汝等執著,妄起無明,譬如病目見空中花。既知是已,無明即滅。佛子,再為汝等稱四宏誓願,令汝得聞,依佛發願,依願修行,汝今諦聽。
十: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三遍,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三遍。
十一:稱贊如來名號:諸佛子,我更為汝稱贊如來吉祥名號,能令汝等永離三途,八難之苦,常為如來真凈佛子。南無多寶如來,南無寶勝如來,南無妙色身如來,南無廣博身如來,南無離怖畏如來,南無甘露王如來,南無阿彌陀如來。三遍。
十二:放生:諸佛子等,此七如來以誓願力拔濟眾生,三稱其名,千生離苦,證無上道。惟願汝等既放以後,永不遭遇惡魔吞啖,網捕相加,獲盡天年,命終之後,承三寶力,隨緣往生西方凈土,持戒修行,見佛聞法,授菩薩記,轉化眾生,更願放生。弟子某甲等菩提行願,念念增明,救護眾生常如己想,得生安養,見阿彌陀佛,證無生忍,分身塵剎,盡未來際,廣度眾生,並願捕生人等,回心向善,同得解脫,共證真常。
十三:唱贊:胎卵濕化,多劫沉迷,皈依三寶發菩提,籠網捕免離,海闊天飛,隨佛生西天,南無生佛界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十四:念佛: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繞生靈處三匝,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各三稱)。
十五:回向:願以此功德---放生功德殊勝行---。
剃度儀規一:選處設座,據律,令在露地灑以香水,周匝七尺,四角懸幡等,今時多在大殿,或在法堂,亦無不可。和尚及舍梨二師之座,當須左右相對,今多背佛而坐,大乖尊敬,罪過匪輕。南山律中屢痛戒之,諸有智者幸宜改悛。應預以縵衣一件,置於和尚座前,眾僧座處隨宜鋪設。行者應預先洗浴,著俗人凈衣,頂鬢留少發,立於殿堂門外。彼之父母尊長等應立於階庭之下。被剃發人,事先洗浴,換凈衣(除白衣世俗氣),剃發以後,預以五、七兩頂縵衣、具、缽用具等。
二:師僧入堂,打鐘集僧,入禮佛三拜竟,至佛前拈香禮佛。二師禮佛時,大眾同唱供養偈雲(或依常例改唱爐香贊亦可,須上供):
戒香定香解脫香,光明雲臺遍十方
供養十方無量佛,見聞普熏證寂滅。
(若拈香時,隻當木頭塊,那功德很小)
觀“此一瓣香不從天降,豈從地生,兩乂未判之前根源出在三界,一氣裁分之後,想其遍法界,非木非火非煙,即戒、即定、即慧,收來在一微塵,灑去在一法界。唱完,二師登座,大眾隨坐。
三:白眾招入,向大眾僧作白,招要剃發的人入,作白前,舍梨雲:敬白大眾,今有某寺行者某甲,厭世出傢,將從和尚乞求剃發,今令教授座主引入道場與其披剃,教授座主(今時謂之引請師或引禮師)即從座起,至眾前,合掌白僧竟,即出去引彼行者。
(五法入眾):
1,以慈心入眾,重法尊人,端正態度(把每位人看成聖賢之人,有分別錯誤見聖賢人機會。
2,入眾應自卑下,如拭塵巾,離貢高過,推舉與他,引屈向己,常思己過,不尋彼短,願法師開示師父:出傢人不要起分別心,選悲智師父,不挑人毛病,不傳人是非,抱著一個目的學習。蓮老法師說,學習在大廳廣眾中學,找善知識,不離善知識。
3,應知坐起,若見上應安坐,若見下應起立。於眾中舉動合適,俯仰合時,離亂大眾過失。
4,不應雜話,於中隻能說法,或己說,或請別人說,可說四種:
a:不傳惡言,不挑拔離間。
b:指導愚人,使他向善。
c:遇人謗佛,為其解說糾正。
d:說善言愛語,使聽者發心學佛道,於眾中護口業,護身業最為重要。
慈:視人之善,如己之善。
悲:視人之惡,如己之惡,勿令愧作。
喜:視人之樂,猶己之樂,視己之樂,猶人之樂,除嫉妒心,所遇與樂,分享大眾。
舍:善惡性空,無可喜,無可樂。
5,於眾遇不可說事,若無人替你解說,己不善說,應默然離觸惱。
開示:高潔尊嚴人天師,如來親子不自棄,出傢應珍惜。
四:入眾請師,和尚開示:
四威儀:行如風,住如松,坐如鐘,臥如弓。
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憑和尚的力量完成法身慧命,視己如木,讓師父來雕刻,不可怕痛,方可成器。
阿舍梨開示:你想出傢,因厭世流,欣參寶位 要去世俗形相(剃除須發)理應警誡,策勵自己。
引請師前引,行者後隨至佛前,教行者作禮已,復引至和尚前。行者作禮已,長跪合掌,引請師雲:
夫以儒敦事父,唯重於成身,釋制依師,務存於學道,庶使四儀軌度,藉此以琢磨,五分法身,因茲而成立,理須竭誠事奉,克志陳詞,恐汝未能,我今教汝: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請大德為和尚,願大德為我作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剃發出傢,慈愍故(三說)。
和尚告雲:可爾為汝作剃發和尚。次引至舍梨前,行者作禮已,長跪合掌,引請師雲:
夫以厭處凡流,欣參寶位,將欲剪除於俗態,理宜警策於蒙心,矧在中人,必由名匠,今為汝請某人作剃發阿舍梨。此師誨人無倦,接物有方。故須專秉一心,恭陳三請。恐汝未能,我今教汝: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請大德為剃發阿舍梨,願大德為我作剃發阿舍梨,我依大德故,得剃發出傢,慈愍故(三說)。
舍梨告雲:可爾為汝作剃發阿舍梨,所有教示,須當諦聽。
五:辭親脫俗,
舍梨雲:出傢之人高超俗表,為世福田,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應受人天恭敬供養。是故剃發著袈裟已,至於君父尚無設禮之義,況餘人乎?然父母生汝,養育恩深,當往顯處拜辭父母尊長竟,卻入道場,為汝剃發。言訖,行者即起,引請師引至階庭之下,於彼父母尊長前,行者作禮已,長跪合掌,引請師教唱辭親偈雲: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棄恩入無為,真實報恩者。
唱偈訖,行者即起,除俗衣,著僧服,但不著袈裟。
傢有二意:1:俗傢,2:三界傢。出傢人尊貴,王不敢以臣對待你,父不敢以子對待之。為報恩故,一方面學,為以後行菩薩道奠定基礎。一方面紮實用功,從懺悔入手,不放棄分秒時間。
六:策導禮佛:人道有智慧,人形能用功辦道。出傢人生厭離心,思無常苦空無我。
丈夫:
1:智大:能上求下化,志向遠大,超一切人。
2:潔操高尚:不流世俗,修清凈無為法。
3:行有始終:所行始終如一。
4:心不輕動:如不被境轉,認準一條路,堅持走下去。
四怨: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
煩惱魔:指貪嗔癡等習氣能惱害身心。
五陰魔:指色受想行識等五蘊能生一切之苦。
死魔:指死能斷人之生存命根。
天魔:指能壞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是。
引請師復引入眾,至舍梨前,行者長跪合掌。舍梨雲:
善男子善女人諦聽,六道之中,人身難得。人倫之中出傢者難。汝今生處人道,值佛出傢,自非宿植素深,何由至此,當須達出傢心,立丈夫志,誓勤學道,以求解脫。南山律師雲:真誠出傢者,怖四怨之多苦,厭三界之無常,辭六親之至愛,舍五欲之深著,戀著於三界,情纏於六親,心耽於五欲。由是流轉生死,經百千劫舍身受身,無由解脫。汝當舍諸虛妄,回向真實,持戒修定習慧,行六度萬行,學無量法門,於未世中建立法幢,續佛慧命,令三寶不斷,使眾生獲益。若能如是,是名真出傢,可以為六道福田,作三乘因種,堪受信施,不負四恩。是以佛言,若人以四事供養四天下滿中羅漢,盡於百年,不如有人一日一夜發心出傢功德。又雲:若人起七寶塔高三十三天,亦不如出傢功德最勝。廣在大藏,不復繁引。即知己身如此尊勝,彌生珍敬,勿得自輕。(如是隨機勸誘,臨時自述,不必誦語)
舍梨說已,即取香湯以指滴少許,灌於行者頂上,說偈雲:
善哉大丈夫,能瞭世無常,舍俗趣泥洹,希有難思議。(此偈舍梨一人直聲白說)。資持記雲:
(六)動土、上梁儀軌動土灑凈儀規(初動工)一:1,楊枝凈水贊;
2,大悲咒繞念灑凈;
3,歸位念十小咒,心經;
4,安土地真言三遍;接三真言各三遍;
5,土地神贊:當山土地,護教伽蘭,一十八位並合堂,義勇武安王,蓋世無雙,永鎮大安幫,南無護法藏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二:師父開示;
三:誦無常經;
佛說無常經(亦名三啟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靜奉 制譯
稽首歸依無上士 常起弘誓大悲心
為濟有情生死流 令得涅盤安穩處
大舍防非忍無倦 一心方便正慧力
自利利他悉圓滿 故號調禦天人師
稽首歸依妙法藏 三四二五理圓明
七八能開四諦門 修者咸到無為岸
法雲法雨潤群生 能除熱惱蠲眾病
難化之徒使調順 隨機引導非強力
稽首歸依真聖眾 八輩上人能離染
金剛智杵破邪山 永斷無始相纏縛
始從鹿苑至雙林 隨佛一代弘真教
各稱本緣行化已 灰身滅智寂無生
稽首總敬三寶尊 是謂正因能普濟
生死迷愚鎮沉溺 咸令出離至菩提
生者皆歸死 容顏盡變衰
強力病所侵 無能免斯者
假使妙高山 劫盡皆壞散
大海深無底 亦復皆枯竭
大地及日月 時至皆歸盡
未曾有一事 不被無常吞
上至非想處 下至轉輪王
七寶鎮隨身 千子常圍繞
如其壽命盡 須臾不暫停
還漂死海中 隨緣受眾苦
循環三界內 猶如汲井輪
亦如蠶作繭 吐絲還自纏
無上諸世尊 獨覺聲聞眾
尚舍無常身 何況於凡夫
父母及妻子 兄弟並眷屬
目觀生死隔 雲何不愁嘆
是故勸諸人 諦聽真實法
共舍無常處 當行不死門
佛法如甘露 除熱得清涼
一心應善聽 能滅諸煩惱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有三種法。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何者為三。謂老病死。汝諸比丘。此老病死。於諸世間。實不可愛。實不光澤。實不可念。實不稱意。若老病死。世間無者。如來應正等覺。不出於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是故應知。此老病死。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由此三事。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外事莊彩咸歸壞 內身衰變亦同然
唯有勝法不滅亡 諸有智人應善察
此老病死皆共嫌 形儀醜惡極可厭
少年容貌暫時住 不久咸悉見枯羸
假使壽命滿百年 終歸不免無常逼
老病死苦常隨逐 恒與眾生作無利
爾時世尊。說是經已。諸比丘眾。天龍藥叉健達婆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常求諸欲境,不行於善事
雲何保形命,不見死來侵
命根氣欲盡,支節悉分離
眾苦與死俱,此時徒嘆恨
兩目俱翻上,死刀隨業下
意想並章惶,無能相救濟
長喘連胸急,短氣喉中幹
死王催伺命,親屬徒相守
諸識皆昏昧,行入險城中
親知咸棄舍,任彼繩牽去
將至閻魔王,隨業而受報
勝因生善道,惡業墮泥犁
明眼無過慧,黑暗不過癡
病不越怨傢,大怖無過死
有生皆必死,造罪苦切身
當勤策三業,恒修於福智
眷屬皆舍去,財貨任他將
但持自善根,險道充糧食
譬如路傍樹,暫息非久停
車馬及妻兒,不久皆如是
譬如群宿鳥,夜聚旦隨飛
死去別親知,乖離亦如是
唯有佛菩提,是真歸仗處
依經我略說,智者善應思
天阿修羅藥叉等 來聽法者應至心
擁護佛法使長存 各各勤行世尊教
諸有聽徒來至此 或在地上或居空
常於人世起慈心 晝夜自身依法住
願諸世界常安穩 無邊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業並消除 遠離眾苦歸圓寂
恒用戒香塗瑩體 常持定服以資身
菩提妙花遍莊嚴 隨所住處常安樂
四:念偈回向:願消三障諸煩惱--
破土儀式前方便:破土處設供桌,供釋迦佛像,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像,供果香花羅列,凈水楊枝,大眾齊集,法師中間作白:
僧人福地建法堂,供奉三寶法運昌,
是日舉行破土儀,天龍護持降吉祥
仿有某寺於此處興建法堂,持擇吉日良辰,施行開工破土儀式,請眾僧依法灑凈,動工期中,恐有斬伐草木,墾掘土地,觸擾諸神,傷害蟲類,乞諸神含識,歸依三寶,移居他處,助成盛舉,三寶得以興隆,僧眾籍於閱法修道,功德無量矣;三寶依斯久住,有情賴此得度,拉腔:如法灑凈(前四與動工灑凈同)
五:三歸,
六:禮謝法師三拜,送法師回寮,
七:大眾師向上排班,向佛三問訊。
上梁儀式一:寶頂贊,
二:本師三稱,
三:普庵咒三遍:
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普庵祖師菩薩,南無百萬火首金剛王菩薩。
唵 迦迦迦研界,遮遮遮神惹,吒吒吒達那,多多多檀那,波波波梵摩。摩梵波波波,那檀多多多,那達吒吒吒,惹神遮遮遮,界研迦迦迦。
迦迦迦研界,迦迦雞雞俱俱雞,俱雞俱,兼喬雞,喬雞兼,迦研迦迦迦。迦迦迦研界,遮遮支支朱朱知,朱支朱,占召支,召支占,惹神遮遮遮。遮遮遮神惹,吒吒知知都都知,都知都,擔多知,多知擔,那怛吒吒吒。吒吒吒怛那,多多諦諦多多諦,多諦多,談多諦,多諦談,那檀多多多。多多多檀那,波波悲悲波波悲,波悲波,梵波悲,波悲梵,摩梵波波波。波波波梵摩。摩梵波波波,那檀多多多,那怛吒吒吒,惹神遮遮遮,界研迦迦迦。
迦迦迦研界,迦迦雞雞俱俱雞喬兼,兼兼兼兼兼,驗堯倪,堯倪驗,界研迦迦迦。迦迦迦研界,遮遮支支朱朱支召占,占占占占占,驗堯倪,堯倪驗,惹神遮遮遮。遮遮遮神惹,吒吒知知都都知多擔,擔擔擔擔擔,喃那呢,那呢喃,那怛吒吒吒。吒吒吒怛那,多多諦諦多多諦多談,談談談談談,喃那呢,那呢喃,那檀多多多。多多多檀那,波波悲悲波波悲波梵,梵梵梵梵梵,梵摩迷,摩迷梵,摩梵波波波。波波波梵摩。摩梵波波波,那檀多多多,那怛吒吒吒,惹神遮遮遮,界研迦迦迦。
迦迦迦研界,迦迦雞雞俱俱耶,喻喻喻喻,喻喻喻喻喻,迦研迦迦迦。迦迦迦研界,遮遮支支朱朱耶,喻喻喻喻,喻喻喻喻喻,惹神遮遮遮。遮遮遮神惹,吒吒知知都都耶,奴奴奴奴,奴奴奴奴奴,那怛吒吒吒。吒吒吒怛那。多多諦諦多多耶,奴奴奴奴,奴奴奴奴奴,那檀多多多。多多多檀那,波波悲悲波波耶,母母母母,母母母母母,摩梵波波波。波波波梵摩。摩梵波波波,那檀多多多,那怛吒吒吒,惹神遮遮遮,界研迦迦迦。
迦迦迦研界。唵波多吒,遮迦耶,夜蘭訶,阿瑟吒,薩海吒,漏盧漏盧吒,遮迦耶,娑訶。無數天龍八部,百萬火首金剛,昨日方遇,今日佛地,普庵到此,百無禁忌。
四:接三真言,
五:普庵贊:普庵大德,慈化弘通,神咒方隅妙無窮,邪魔化真宗, 惡煞歸崇,嚴護法王宮,南無普庵祖師菩薩摩訶薩,
六:回向,願以此功德---
七:三歸依。
梁上對聯
前門:橫批:吉祥如意,
豎聯:三寶加被常平安,立柱喜逢黃道日;
上梁正遇紫微星,四海歸敬修佛殿。
後門:橫批:福祿常安,
豎聯:佛助眾聖立功德,紫微星降萬事興;
黃道立柱萬年吉,眾聖奮力修化殿。
合龍上梁實物
古建築屋頂正脊中央與建築物中軸線相交位置
俗稱“龍口”傳統做法是在屋面施工即將完成時,往往要鄭重其事地在龍口內放入一個金屬或木制的盒子(俗稱寶匣,內裝“鎮物”,然後把正脊筒上的脊瓦蓋上,這一做法稱為“合龍”或“龍口”;
講究的工程在合龍時敲鑼打鼓,舉行祭祀儀式,選童男(實為未婚的瓦作工人)放置寶匣,扣好脊瓦;
裝在寶匣內的鎮物,一般為五金元寶(用金銀銅鐵錫五種金屬各制一個小元寶,五谷雜糧(常用稻麥,粟豆),五彩絲線(紅黃蘭白黑)絲線各一縷,有的還放入貴重藥材,銅錢(十二或二十四枚)珠寶彩石,以至經書弄物,故也有人把盒子叫“寶匣藥味”,民宅正房有的也在龍口內放吉祥物,一般是紅紙包的銅錢,放置寶匣和這些鎮物,顯然有祈求吉祥喜慶,財物豐盛,避邪消災的寓意。
上梁實物清單
萬年吉地大殿合龍所用寶匣內有金銀銅鐵錫各一錠,五色緞丁,寺色線,既五經,五香,五藥,五谷弄物;
五色緞丁:蘭綠紅黃白五色緞各一尺,
五色線:蘭綠紅黃白五色線各一兩,
五香:蕓香,降香,檀香,合香,沉香,各三兩五藥:鶴風,生地,木香,防風,黨參各三錢;
五谷:高梁,粳米,白薑豆,麥子,紅谷子各一撮
法事活動分類佛教活動宣揚佛法或指修行之意。或亦稱誦經、講經、齋會等法會為法事。又作法要、佛事。法住記(大四九·一四上):‘於今釋迦牟尼佛正法中,能為法事,自種善根。’[楞嚴經卷一](參閱‘法會’3411)
寺院活動是寺院道場重要行事之一。在所舉辦的法事當中,有的是自我懺悔的方式,如懺摩;有的是經大眾附議通過者,如佈薩;有的是對大眾宣說佛法,如升座說法;也有於新春時為國傢、檀那祈福祝禱者,乃至到山門迎春等;一年當中更有春秋二祭,及三皈五戒、八關齋戒的多次舉行等,方便社會大眾參與修持。
道教活動武當山道教的法事活動稱做“醮”,有著嚴格的程式,首先要設壇,而後上香、鳴鼓、迎駕、祝神、唱神等等。整個過程伴隨著念咒頌經,步罡踏鬥等規定儀式,充滿著濃厚的宗教氣氛。
實際上,這是一種與神溝通的儀式。道教認為祈福禳災,求仙延壽,超度亡人等等人力所不及的事情都能通過這種形式求得神的威力而得以實現。據記載,武當山專為皇帝舉行的“金篆大醮”時間長達四十九天,皇帝的命臣及武當山的法師、高功、經師等上千人參加。
在齋醮等法事活動中,音樂貫穿始終。明成祖朱棣營建瞭武當道場後,從全國各大道教名山欽選四百名精通經典和道樂的高功道人來武當山辦道,使武當山道教音樂薈萃瞭道樂精華而形成瞭自己的獨特風格。“……嘎玉撞金,鳴絲吹竹,擊金鼓鏜*,鳴玉*瑯瑯……”這段來自古人的描寫,是說武當山道教音樂美妙得象是從仙國雲端飄來的天籟之音。
抒詠性的誦唱是武當道教音樂的一個組成,保持瞭最純、最古老的道樂本色。每日清晨和黃昏誦頌經文真誥,是武當山出傢道人自我修持的日常功課,被視為升仙者的階梯。每次誦唱時間約一個小時,其目的是陶淑性情、虔誠其心,以做到一心向道。
在飛梁繞柱的鐘磬之聲中,出傢人的心靈在凈化,出傢道人在住行坐臥、一思一念上都要遵行道教的清規戒律。道教的戒律多達上千條,其宗旨就是要求入道者自我約束身心,超脫入勝、悟道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