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依_什麼是轉依
轉依,佛教專有名詞,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教義體系中的重要觀念,意指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以證得涅盤與菩提之果。亦即‘轉識成智’。
轉依概述佛傢實踐的總內容,可用‘觀行與轉依’來加以概括。佛傢實踐全程所經的各階段,都和智慧分不開來。像它開始的‘勝解’,相繼的‘加行’,一概由智慧來指導、推進,乃至最後究竟的‘正覺’,也以智慧的圓滿為標準。還有,佛學看做行為規范的‘八正道’即以對於實相的正確知解(即‘正見’)發端,而推廣到‘四攝’、‘六度’也以高度的智慧(即‘般若’)為終極。這樣由智慧構成的見解所謂‘觀’,便始終和‘行’聯系著,並稱為‘觀行’。觀行的效果在於內而身心,外而事象(在認識上作為對象的事物),從煩惱的雜染趨向離垢的純凈,又從知見的偏蔽趨向悟解的圓明,隨著觀行開展,提高程度,終至本質上徹底轉變,這便是‘轉依’,它又是和觀行密切相關的。所以,現在說‘觀行與轉依’,便可概括瞭佛傢實踐的全體內容。
‘轉依’是觀行的結果。這個范疇是在佛學發展的盛期──即無著的時代,才用來替代‘解脫’的。它更能積極地表示解脫的本質,並說明如何由基本上解決問題。在此以前,佛傢註意到定的功效,可以抑制或消滅下地或下一級的煩惱,而生起或增長上地或上一級比較安靜的心思,以為這在身心的負擔上減輕瞭粗重感覺而增加瞭輕安感覺,‘依止’轉變,就稱那樣的狀態為‘轉依’。但到瞭無著引用這一范疇,意義便大有不同。它並不限於身心的轉易,又還聯系客觀事象的變革。要是略加分析,在主觀方面,這是註重認識的質變,而用名想或概念的認識來做關鍵的。名想認識和行為本可有相應的關系,某些名想認識常連帶著為某種行為的準備或助力,所以行為的錯誤常常緣於認識的錯誤,而改變瞭認識也會間接改變瞭行為。至於一切名想認識相互間的聯系,自成一種系統,又常依著各人生活環境而各有其類型和特點。這在心理方面的基礎,可以從它們存在的依止處──佛傢所謂之‘藏識’──去瞭解。因此,隻要藏識上名想習氣的染凈種類互有消長,自然發生粗重或輕安的不同感受。而由於人生正向是從染趨凈的,其間逐漸轉變,終至染盡凈滿,身心面貌突然改觀,這樣說為‘轉依’。至於客觀事象的一面,不是簡單地從名想認識的轉移便直接有瞭改變,卻是由認識的不斷矯正,事象實相的顯現益加瞭然,這再引起行動,革新事象,使它更和實相隨順地發展。所以,在認識和行為的聯系中,主客兩面平行的前進,而真正的轉依即是由這樣的途徑完成的(從前也區別主客為‘染凈依’和‘迷悟依’,分別解釋,用意大同)。
那麼,轉依的動因又是什麼呢?據我們所理解,佛傢並未將主客觀各自內在的矛盾一並提到重視地位,而隻註意主客觀之間的矛盾,看它做推動轉依的主要原因。他們關於緣起的理論原來從業感緣起出發,即是說,人們由個別的和共同的行為積習構成環境,作為生活的基礎,從而限制瞭生活的一切。這裡存在的因果規律是‘業力不可轉’,但是業果的實現仍有待各種條件,所以對於將來可以把握、轉變,並還常常要轉變的。佛傢在這一關鍵上,肯定瞭受環境限制的人生之主客觀間的矛盾,必須有瞭對於全人生應盡一定責任的覺悟以後,才發起‘善法欲’(即是凈化人生願望),來逐漸解決矛盾,而開辟出轉依的途徑。(呂澄〈觀行與轉依〉)
否認“轉依”過患與瞭知之勝利。彌勒菩薩《辨法法性論》:通達過患謂若無轉依有四種過,謂無不起煩惱所依之過,無發起道所依之過,無般涅槃補特伽羅安立名言所依之過,無安立三種菩提差別名言所依之過。與彼相違有轉依,應知是四種勝利。當知彼等實相,如實通達轉依。無法顯現,如夢幻等,轉依之喻,如虛空金水等。
眾說“轉依”本論所說轉依,是依上文所說而立的。上面說︰‘諸於何流轉,說彼為所依’,所依是器世界與有情界。器界是共的,就是山、河、大地等。有情界有共與不共︰托胎生、名言、攝受、治罰、饒益、違害、功德、過失──八事,眾生與眾生間是有彼此展轉相互關系的是共。有情界的依、瞭別、苦、樂、業、死、生、系縛、解脫──九事,是不共。器世界與有情界,是生死流轉所依,現在就依此來說轉依。
‘謂共器界識,真如性轉依’︰器世界是共的,虛妄雜染共相識所現。依此說轉依,就是轉雜染世界為清凈世界,就是凈土。世親菩薩的凈土論,是無量壽佛的優波提舍,說到佛的清凈土,是第一義境界、勝義的境界,也就是這裡所說的真如性。眾生器世界,是虛妄分別所現,到轉依時,就是真如性顯現。清凈佛土的無邊清凈莊嚴,一一以真如性為體;虛妄不現而真如性顯現,名真如性轉依。
本論所說轉依,分為三類︰一是共器世界識;有情界有共,有不共,總為三類。有情界的共,是托胎生等八事,其中名言是極重要的。因為人與人間,以名言──語言文字來表達思想、感情,彼此間心意相通,主要是以語言為媒介的。如來救度眾生,主要依於說法。佛與眾生發生關系,雖也有現神通的,但主要是說法。佛所說的法,把他結集下來,就是經(律的根本,也是名為經的),所以說︰‘及契經法界,真如性轉依。’梵語修多羅,譯義為契經,因為佛所說法,一方面契合真理,一方面契合眾生的根性,契機、契理,所以譯為契經。
現在要問︰契經是妄還是真呢?眾生聽聞、瞭解、憶持、思考,隻是名言,名言是虛妄所現,那麼佛怎麼能以虛妄分別所現的語言文字,化我們趣向真如呢?眾生的名言,是虛妄分別所現的,能取、所取,能詮、所詮,聽聞佛所說的,雖還是能詮、所詮,但有一不同,佛所說的契經,是屬於法界等流的。法界的意義很多,這裡是聖法之因。一切聖法、聖道,因此,依此而生起,所以名為法界,界就是因義。法界是真如異名,與真如相應,才有無漏聖法,所以又名為法界。佛說的一切經法,是法界等流。
這是說,佛證悟瞭清凈真如──法界,悲願薰心,起方便善巧,將自己所修、所證得的說出來。佛為眾生方便開示、演說,是從證悟法界而來的,稱法界性,平等流出,所以叫法界等流。我們從佛聞法,所以能夠發心、修行、解脫生死、成佛、轉虛妄而顯真如,都因為佛說是法界等流而有可能的。佛的言教,在我們聽起來,不外乎語言文字,能詮、所詮,也不外乎虛妄分別,但從佛說的內容說,有眾生生死虛妄所沒有的成分,這是證悟瞭真如,以善巧方便宣說,有著導迷啟悟,轉妄成真的作用。
譬如說︰日月潭怎樣好,我們不知道,所以我們也不想去觀賞。有人去瞭日月潭,照瞭好多風景片,拿來給我們看,這當然不是真實的日月潭。可是從所攝的照片,使我們瞭解日月潭是如何的,而引起去日月潭旅行的動機,我們依那人告訴我們的路線,就可以發心前往,到達日月潭。這樣,佛證悟瞭平等法界、真如法界是離言不可說的,但佛有慈悲方便,從自證法界流出言教。在佛來說,這是真如性顯現,不過到眾生心中,成為一般的語言文字。
佛經與世界所有的各種學術,有什麼不同?佛是從證悟真理而宣揚出來,有引導眾生,轉迷向悟的功能。聽到瞭法界等流的契經,就在眾生虛妄識中,薰習成一種出世的種子,名為聞薰習,成為出世心的種子。聞而思,思而修,出世種子力愈來愈強,終於引發現行的無漏智慧現前。契經是語言文字,不離虛妄分別,卻可以破名言,使這虛妄分別轉化。依法界等流的契經而聞思修習,等到究竟成佛,這是‘契經法界,真如性轉依’。佛的言教,在圓成實性四種清凈中,名生此境清凈。經典的法義,能生起無二智慧等,為智慧的境,雖是名言,而屬於清凈法──圓成實性。
‘並諸非所共,有情界內識,真如性轉依’。有情界的不共,是依、瞭別、苦、樂、業、死、生,等等九事。不共的有情界,以有情的內識為主,如依、瞭別等。依或是五根,或是阿賴耶識;瞭別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末那識、阿賴耶識,與眼、耳等六識,這種種能取的識轉,轉顯真如性,都是圓成實性。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