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佈:《現觀莊嚴論》講記一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開始講《現觀莊嚴論》,此論主要講的是般若。我們實修中心有實修部、聞思部,聞思部設有般若班。以前,我們沒有講過般若方面的經典、論典,也沒有正式開設般若班。
我們已經學習過瞭戒律、中觀、因明,實修中心也開有相關的學習班。戒律班,主要學習戒律,無論在傢或出傢的修行人,都要受持戒律。關於戒律方面,佛在經中講瞭很多,這些內容都總集在《三戒論》裡。幾年前我給大傢講過《三戒論》,戒律班主要學的也是《三戒論》。中觀班,以《中觀根本慧論》為主,三年前我講過此論。因明班,我們學習瞭《量理寶藏論》。此論為薩迦班智達所著,內容非常詳細,有很多竅訣。我們從前年開始講《量理寶藏論》,直到去年才講完。目前,五部大論中還有俱舍沒有講。
今年開始講般若。般若是五部大論其中之一。如果想精通佛法,尤其是精通顯教,必須學習五部大論。隻有這樣,才能通達整個顯教。顯宗包含大乘和小乘,大乘分密乘(金剛乘)和般若乘,般若乘屬於顯宗。雖然佛經裡有很多般若的經典,但是內容非常廣泛,竅訣也分散,不易掌握、瞭知。《現觀莊嚴論》不屬於經典,屬於論典,但是內容非常詳細,有很多竅訣,學瞭就能掌握整個般若經的內容,也能通達諸佛菩薩的境界。
我們現在這個劫叫賢劫,會出現一千多尊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他在三大阿僧祇劫中苦修——積累資糧、凈除罪障,最後獲得瞭成就。以大乘、小乘共同的觀點來講,釋迦牟尼在印度菩提樹下——金剛座示現成佛。但實際上在此之前,已經在自性剎土——密嚴剎土中成佛瞭。
漢傳佛教,尤其是禪宗,經常講回歸自性,所以也可以說是在密嚴剎土中成佛瞭,在印度金剛座不是真正的成佛,是示現成佛,是為瞭所化眾生,為瞭轉法輪。
釋迦牟尼在印度的金剛座示現成佛以後,轉瞭三次法輪。初轉四諦法輪。因為當時前來親近佛陀的眷屬都是小乘種姓,為瞭照應他們的根基,佛陀宣講瞭四諦。為瞭一些大乘種姓的所化眾生,佛陀再次轉瞭法輪,主要講的是大空性——諸法的本體,這是二轉無相法輪。當時隻是小范圍地講,沒有特別公開。
佛傳法時,先會觀察所化眾生是何種種姓、根基,還要觀察機緣是否成熟,然後應機說法。因為如果法和眾生的根基不相應,即使佛講再甚深的義理,眾生也不會受益。所以佛講法會先觀察因緣,待因緣成熟。講大乘佛法之前,出現瞭大乘種姓的所化眾生,後來一些因緣具足的時候,佛就小范圍地講瞭大空性的義理,抉擇萬法皆空。據佛經中記載,當時,有些阿羅漢也聽到瞭佛宣講的大空性的教義,卻無法接受,吐血而亡瞭。所以,佛當時沒有特別公開地宣講,以此可以證明。
後來龍樹菩薩弘揚瞭空性法門,當時印度的很多學佛人,還有很多論師以及精通佛理之人,誹謗龍樹菩薩,說他是魔的化現,龍樹菩薩所宣講空性的教義都不是佛法,是邪法。龍樹菩薩遭遇瞭很多違緣,後來大乘佛法才慢慢弘揚開來。
第三轉分別法輪,提到瞭明分。不僅講瞭體空,也講瞭如來藏的光明。
佛在世的時候,日不缺講,都是看機緣應機說法,有些時候在固定的時間講,有些時候不是在固定的時間講。比如一些弟子聚在一起,佛觀察機緣,發生瞭什麼事情,便開始講。
為瞭體現佛法的高上,也是給眾生表法,彰顯佛法的尊貴,有時候佛會親自鋪設法座,清理場地。以此分析,佛也有在固定的地點、時間,有目的而講法的情況。但很多時候不是這樣。
從佛經中我們也能瞭知,佛在某處一坐,眾弟子就圍繞過來,佛就講一些法。很多時候是通過問答的方式講的,有些是通過神通力而宣講的。
佛陀總共轉瞭三次法輪,均具改革性。佛宣講的佛法裡,有很多地方看似矛盾沖突,但實際上並不矛盾,都是針對眾生的根基而講的。眾生根基不同,佛講的法也有所不同,所以佛經有瞭義的說法,也有不瞭義的說法。其實不瞭義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都是為瞭所化眾生宣講的,是佛度化眾生的一種善巧方便,對於眾生來說都是佛法,都是正法,因為都能對治內心的煩惱和痛苦。
《現觀莊嚴論》這部論典所描述的內容,都是般若經典的涵義。般若經典屬於第二轉法輪——無相法輪。佛講般若經的時候,是以隱晦的形式講的。直接講的是諸法的究竟實相——大空性,間接講瞭佛菩薩的境界,也可以說是智慧。
《現觀莊嚴論》裡講的也是諸佛菩薩的境界,以及所證悟的智慧。這是很重要的。現在很多學佛修行人,完全不知道這些境界和所證悟的智慧,這樣就無法衡量和辨別自己所證悟的是否正確,自己的境界到底在哪裡,自己在凡夫地還是聖者地。
通過學習《現觀莊嚴論》能夠掌握和通達諸佛菩薩的境界,以及所證悟的智慧,這樣就能知道自己的見解是否正確,辨別自己在哪一個道。比如講五道十地,現在很多人不知道什麼叫十地。地有一地到十地,七地以下是不清凈地,八地以上是清凈地。道有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五道十地講的都是佛菩薩的境界,以及所證悟的智慧。如果通達瞭這些內容,我們也能證悟佛菩薩所證悟的這些智慧。
比如,我們要知道什麼叫資糧道,什麼叫加行道。資糧道和加行道屬於凡夫地。一說加行,很多人就以為是大圓滿前行,是我們現在所修的這些加行。其實二者完全不同。還有見道也很重要,已經修到加行道的時候,意味著即將親見諸法的究竟實相。見道就是親自見到瞭諸法的究竟實相。見道之後是修道,修道之後是無修道,無修道就成佛瞭。
《現觀莊嚴論》裡面主要講的是諸佛菩薩所證悟的智慧。但是,佛宣講的般若經直接講的是諸法的究竟實相——大空性,也叫對境,間接講瞭現觀的智慧,佛菩薩證悟的境界。這都是般若經的內容和含義。
《現觀莊嚴論》這部論典,在人間,是無著菩薩所著。此論是慈氏五論之一。慈氏指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有五部論典,其中之一就是《現觀莊嚴論》。但為什麼說是無著菩薩所著?因為這是無著菩薩到兜率天,從彌勒菩薩那裡得到的法,是彌勒菩薩給他宣講的論典,由無著菩薩在人間弘揚的。“慈氏五論”都是這樣傳下來的,所以可以說是彌勒菩薩所著,也可以說是無著菩薩所著。
眾所周知,佛教的發源地是印度,但是印度也出現過很多滅佛的運動。在一次非常嚴重的毀滅佛教運動中,有一位叫明戒的比丘尼,她想:我是個弱小的女子,沒有能力護持佛教,若是生兩個兒子,讓他們去學習佛法,就可以護持佛教瞭。她帶著這樣清凈的發心還俗瞭,跟一個婆羅門種姓的男子生瞭無著菩薩。後來又跟一個國王種姓的男子生瞭世親論師。
她的兩個兒子之所以都非常出類拔萃,都是菩薩再來,是因為她發心非常清凈,以清凈心感召的。這兩個兒子長大以後,就向自己的母親詢問父親的事業(以前印度有規定,父親從事何種事業,兒子也要繼承這個事業,不可以做其他的事)。母親就告訴他們:“你們二人不是為瞭繼承父親的事業而來,是為瞭弘揚佛法而生。但願你們好好學修佛法,將來弘揚阿毗達磨妙法(釋迦牟尼佛的教法)。”
他們兩個知道瞭這個事情以後,世親論師去瞭克什米爾,親近眾賢尊者,在那裡學修佛法。無著菩薩想先修本尊,想在本尊那裡得到與自己相續相應的法門。他知道自己的本尊是彌勒菩薩,於是就到瞭雞足山專心修彌勒菩薩。
他在雞足山修瞭六年。六年的時間也不短,在這六年當中,他沒有做其他任何事情,一直特別精進,專門修持彌勒菩薩。雖然晝夜不停地刻苦、精進地修行,但是連個吉祥的征兆都沒有。他覺得修成本尊、親見本尊是不可能的事瞭,便心灰意冷地下山瞭。
途中看到路邊有個人拿著柔軟的棉佈在擦拭一根很粗大的鐵棒。無著菩薩不明白他在幹什麼,就走到跟前問:“你這樣擦做什麼用呢?”那個人說:“我沒有針,我要把這根鐵棒磨成針,用它來縫補衣服。”無著菩薩想:他不可能把鐵棒磨成針,即使磨成瞭針,那時他也不一定在世瞭。世間人為瞭這麼一點利益都如此付出,我為瞭究竟的解脫,更應該努力。隨即返回雞足山又修持瞭三年。
在這三年中還是一點驗相都沒有,他很失望地下山瞭。途中看到瞭一個人拿著羽毛沾水,拂拭一座很高很大的山。他覺得很奇怪,就好奇地問:“你這是在做什麼呢?”那個人說:“我傢在山後面,山太高、太大瞭,陽光無法照到我傢,我要將這座山拂盡。”
無著菩薩又想:他不可能成功的,即使成功瞭也沒有什麼意義,但是他還如此堅定地做。無著菩薩對這個人不屈不撓的精神甚感訝異,對自己的缺乏決心感到羞恥,於是,他又回到瞭雞足山閉關房修持瞭三年。
可這三年還是沒有任何征兆、任何驗相,連祥兆之夢也沒有出現,他真的是萬念俱灰,不禁失望地想:現在看來,這一輩子可能沒有辦法修成本尊,無法親見彌勒佛,無論如何也無法成就瞭。他便失望地下山瞭。
下山的途中,無著菩薩看到一隻狗,狗的下半身都腐爛瞭,裡面生瞭很多蛆蟲。即使這樣,它還有嗔恨心,還想咬人。當時無著菩薩生起瞭強大無偽的悲心。他想除去狗身上的蛆蟲,但用手拿可能會捏死小蟲,於是想用舌頭舔。他是婆羅門種姓,此種姓者都特別愛幹凈。狗的下半身已經腐爛,充滿瞭膿汁,眼睜睜地看著實在是舔不下去,他就閉上眼睛用舌頭舔。結果舌頭沒有碰到狗的身體,卻碰到瞭地上。他睜眼一看,狗不見瞭,至尊彌勒菩薩金光燦燦地出現在他的前上方。
無著菩薩激動而又略帶抱怨地說:“您也太不慈悲瞭,我在山上晝夜不停地修持十二年,您也不現前。”彌勒菩薩說:“從你祈禱我的那一刻起,我跟你就沒有分開過,是你業障深重看不見我。現在你生起大悲心,因此業障得以清凈,自然能見到我。你若不信,我可以坐在你的右肩上,你去市集繞一下,問遇到的人,能否看到我。”他就到處詢問,人們都說什麼也沒看見。隻有一個業力較輕的人,說看見瞭一隻腐爛的狗。
今天為什麼講這個故事?因為雖然大傢都在修行,有些人甚至修行十年、二十年瞭,但是開始退失道心,甚至徹底沒有信心瞭。作為一個修行人,不應該有這種心態。
無著菩薩一瞬間生起瞭無偽的悲心,立即見到瞭彌勒菩薩本尊。其實他下山時遇見的那些人和情景,都是彌勒菩薩的化現。由此可知,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遇見的對境,有時候覺得很奇怪,有時候覺的很不好——其實這都是一種示現,是本尊的化現,也是上師的化現。有這樣的見解才是正確的。
修行的過程很漫長,應該先有出離心,再有菩提心。有的人想:這麼多年,我連出離心都沒有。但也不一定,講的時候有次第,但是相續真正成熟瞭,真正產生這些功德的時候,也可能沒有次第,出離心和菩提心會同時產生。所以不要退失道心,不要失去信心,一定要堅持。
之前也和大傢說過,主要是有正確的方向、目標、方法,感覺好或不好,有覺受或沒覺受,都不重要,都不要在意。堅持到底,在修行的過程中,做一個認真老實的人。
要腳踏實地。如果心總是飄浮不定,不可能有成就。當我們的心穩定瞭、心態放下瞭,在相續中就會產生這些功德。有時候會同時產生,有時候會次第產生。而且會很快產生,可能隻間隔幾分鐘、幾個小時、幾天、幾個月。
我們在講加行的悲無量心時講瞭這個故事,也是強調大悲心的功德。其實任何善念、正念都一樣。主要是這顆心,如果你的信心真的到位瞭,心到位瞭——塵埃落定瞭,一下子會見到本尊,一下子會見性,這些功德會一下子在你的相續中產生。
奇跡一定會發生在你身上。如果你信心不足,信念不堅定,心一直飄著,心態不穩定,“我是不是該學某種法門?我是不是該修某種法?我這樣也不行啊!”有的人在凈土班修往生四因,總是懷疑自己:“我能不能修成?到時候能不能往生?”懷疑,就是心在飄,沒有定下來。一心不能二用!如果心是兩個,不可能有成就。好比一根針有兩個尖,肯定無法縫衣服。主要是把心放下來。
他親見瞭彌勒菩薩,就是想求法。這時無著菩薩還沒有神通,彌勒菩薩也知道他的心願,就通過神通把他帶到瞭兜率天,然後給他傳瞭《慈氏五論》。後來他就到人間宣講瞭這些論典,《現觀莊嚴論》是其中之一。
《現觀莊嚴論》講的即佛菩薩的境界,所證得的智慧。這是隱晦的般若。《般若經》直接講的是大空性、諸法的究竟實相,也叫對境;間接講的是有境,即佛菩薩的境界,證悟的智慧。境界是所證,不是能證。但是彌勒菩薩、無著菩薩在《現觀莊嚴論》裡,主要講的是他們證悟的境界,即智慧。
諸法的究竟實相,是龍樹菩薩弘揚開來的。所以,藏傳佛教大乘佛法有兩大車軌,一個是甚深派,一個是廣行派。甚深派是文殊菩薩傳給龍樹菩薩,由龍樹菩薩傳下來的。廣行派是彌勒菩薩傳給無著菩薩,由無著菩薩傳下來的。也有其他般若的傳承,但是都可以包含在這兩大車軌裡。
《現觀莊嚴論》是無著菩薩所著,也可以說是彌勒菩薩所著,是《慈氏五論》之一,是佛三轉法輪的內容,有這樣的來歷。
《現觀莊嚴論》主要講瞭三種智慧,即基智、道智、遍智;講瞭四個加行,即正等加行、頂加行、次第加行、剎那加行。加行是菩薩的修行方法和過程,也是他們的境界;也講瞭法身。
最後有八事,《現觀莊嚴論》的主要內容是八事。八事展開是七十義。八事也可以總結到三智裡。為上根者宣講瞭三智,為中根者宣講瞭八事,為鈍根者講瞭七十義。其實講的都是一個內容,隻是講解的方式不一樣,角度不同而已。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師仁波切宣講於2018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