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藏_什麼是論藏_論藏都有什麼經
論藏,梵名為阿毘達磨藏。佛教三藏之一。指佛以自問答的方式論辨法相為經﹐佛弟子及諸菩薩又據此解釋經義﹑論辨法相的有關著作。佛經中的論藏有《釋經論部》《昆曇部》《中觀部》《瑜伽部》《論集部》《經疏部》《律疏部》《論疏部》《諸宗部》《史傳部》《事匯部》《外教部》《目錄部》《古逸部》《疑似部》。(如有不對之處,請反饋)
論藏簡介【詞語】:論藏(Abhidhamma Pitaka)
【註音】:lùn cáng
【註】:佛教上座部大藏經的第3部分並為其中最晚出的一部分。前兩部分是經藏和律藏,均被視為佛陀的作品,但《論藏》則被認為是他的弟子和一些學者的話,內容涉及倫理學、心理學和知識論。
論藏,音譯阿毗達磨藏、阿毗曇藏,意譯為對法、大法、無比法、向法、勝法、論。原指有關教法的研究,例如研究律藏者,稱為阿毗奈耶,後來廣至對經、律二藏的論述,乃至以論解論者,都稱為阿毗達磨。
根據《俱舍論》卷一載:「勝義的阿毗達磨系以智慧對觀四諦之理,而對向涅槃之最高智慧,具有慧、無漏的意義。」也就是說,論藏旨在明示教法,引導佛子入佛知見。《大乘莊嚴經論》亦指出,設立論藏是為對治自心的見取,為成就慧學,為通達法、義,故知論藏實通於三學中的慧學。
佛陀的教法,經過弟子數度結集,分為經、律、論三藏。論藏約成立於公元紀年前後,此時佛教已由原始佛教進入部派佛教,並隨著部派的分裂,對教理和戒律產生種種的異說和諍論,各個有力的部派都成立各自的論典,於是在二、三百年間,分初、中、後三期,完成瞭阿毗達磨論典七部。部派佛教完成論藏,三藏典籍至此完全成立,這是部派佛教的一大特征。
原始佛教所結集的經藏中,實際上已含有不少能歸入論藏的經典,隻是最初僅為簡單歸納一些佛教名詞,後來逐漸演成解釋、論義的形式,也就是藉著往復問答以顯揚教義的「論議」。論藏原本是對經典所說的要義加以分別、整理或解說,後來隨著僧團的紛諍日起以及外道邪說猖狂,論藏於是負起摧伏外道,破邪顯正的任務。例如:佛陀入滅後八百餘年,外道紛然,異端競起,邪辯逼真,殆亂正道,提婆菩薩於是作《百論》用以防止閑非,彰明宗義。
此外,龍樹菩薩有感修行人或因內心滯惑,或生倒見,或執偏誤,於是作《中論》,令離二邊之相。又著《十二門論》,以「十二門入於空義」,除正面闡述佛教「緣起性空」的理論外,更針對當時印度思想界流行的勝論(主張因中無果)、數論(主張因中有果)和小乘部派佛教等做有系統的批判。乃至佛陀入滅後九百年,針對當時印度佛教界對世界本質問題,有人執空,有人說有,爭論不已,於是有世親菩薩所著作的《辯中邊論》一書問世,以辯明中道和兩邊,目的為剔除邊見,求得中道。
《百論》與《中論》、《十二門論》合稱三論,為三論宗的依據論典。佛教的各個宗派中,凡是以經立宗者,如華嚴宗、凈土宗、密宗等,皆稱為經宗;以律立宗者為律宗;以論立宗者,如俱舍宗、成實宗、三論宗、法相宗等,稱為論宗。
佛教的出傢僧侶中,精通經、律、論三藏者,稱為三藏法師;深通經藏者,稱為經師;精通律藏者,稱為律師,精通論藏者,稱為論師;造論弘揚佛法者,稱為論主或論師。佛陀曾被當代各傢稱為論師,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迦旃延善演佛陀所說之法義,助益於弟子對佛法的理解,故稱論議第一。印度佛教史上以法救、妙音、世友、覺天等四師,合稱「婆沙四大論師」;大乘佛教則以馬鳴、龍樹、提婆、童受等四師,合稱「四日論師」;龍樹菩薩與世親菩薩則有「千部論主」及「千部論師」的美譽。
論藏含義論藏其實包含經藏與律藏,經、律、論三藏是佛陀的教法,是佛教的教義,是修行的指南,佛弟子依之修行,必能開發無漏智慧,獲得無上涅槃妙法,因此三藏稱之為「法寶」。
《論藏》是對世尊的教法、要義給予精確的、系統的分類以及詮釋。南傳上座部佛教的《論藏》一共有七部,稱為上座部七論或者南傳七論,它們分別是《法集論》、《分別論》、《界論》、《人施設論》、《論事》、《雙論》和《發趣論》。
1.《法集論》,又作《法聚論》。dhamma是法,sa.ga..是聚集、集合在一起。此論是整個論藏的根源,極廣泛地探討瞭諸究竟法。
2.《分別論》。vibha.ga的意思是分別、解釋。在這部論裡,把蘊、處、界、根、諦等法義分為經分別、論分別和問分三種方式來討論。“經分別”是把經藏的內容羅列出來討論,然後又以論的方式進行分析,再用問答來反復抉擇。
3.《界論》。以問答的方式編排,依蘊、處、界討論一切法。
4. 《人施設論》。puggala是人;是概念。這部論主要討論不同種類的人。
5.《論事》。這一部論是在第三次結集的時候由摩嘎利子帝思所著的,目的是批駁流行於阿首咖王時期的邪見。當時有很多外道假裝僧人,混進僧團中來,所以摩嘎利子帝思大長老在三藏結集時造瞭這部論,破斥當時的各種邪見。
6.《雙論》。《雙論》的目的是為瞭解除種種名相術語含糊不清的地方,再解釋它們的正確用法。因為這部論所提出的問題都是以一對一對的方式來討論,比如說:“是否一切善法都具有善因?是否一切善因的都是善法?”以這種方式來提問,所以稱為《雙論》。
7. 《發趣論》。此論在《論藏》裡是最重要的一部論,傳統上稱它為《大論》。此論和前面六部論不同。前面六部論側重在分析諸法的名相,這一部論則用二十四緣的方法貫串一切諸法。緣的意思是條件、關系,把前面所講的諸法都貫串在一起。如果把前面幾部論所探討的諸法比喻為珠寶,《發趣論》則是用二十四緣這條金線把所有的珠寶都串在一起,所以它的價值和意義就可貴在這裡。上座部佛教的正統傳承把這部論視為佛陀具有一切知智的證明。因為這部論非常復雜,必須先熟悉前面幾部論,才有可能通達這部論。它屬於組織法,把前面幾部論所講的諸法整理、統合起來。
-
1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