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瑜伽師地論》譯文_瑜伽師地論白話_妙境法師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譯文_瑜伽師地論白話_妙境法師瑜伽師地論

時間:2019-05-20 11:10:01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瑜伽師地論》譯文《瑜伽師地論》五識身相應地第一

什麼是瑜伽師修行的次第呢?即十七地。是哪十七地呢?嗢柁南頌說:

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等三地、三摩地、非三摩四多地、有心地、無心地、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這樣,就具足瞭三乘。還有有餘依地、無餘依地。這就稱為十七地。

第一、五識身相應地,第二、意地,第三、有尋有伺地、第四、無尋唯伺地,第五、無尋無伺地,第六、三摩四多地,第七、非三摩四多地,第八、有心地,第九、無心地,第十、聞所成地,第十一、思所成地,第十二、修所成地,第十三、聲聞地,第十四、獨覺地,第十五、菩薩地,第十六、有餘依地,第十七、無餘依地。這就簡略列出十七地,做為瑜伽師修行的次第。

本地分--五識身相應地第一

什麼是五識身相應地呢?就是五識身的自性、所依、聽緣、助伴、作業,總括起來,就稱為五識身相應地。

哪些稱為五識身呢?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什麼是眼識自性呢?就是依據眼根,瞭別色境。

眼識的所依如下:第一、俱有依,即眼根;第二、等無間依,即意識;第三、種子依,即執受一切種子、為一切種子所依止,屬於異熟果體的阿賴耶識。

這就簡略說明瞭二種所依,包括色法和非色法兩種。眼根是色法,其餘的是非色法。這眼根有三大特徵:㈠是四大種所造,㈡指的是凈色根(而非扶塵根),㈢凈色根無法為肉眼所見,卻有質礙性。意識,是眼識緣境以後相續傳遞過去的。一切種子識,是無始以來,耽著戲論,輾轉熏習於眾生心中,成為種子,等待未來成熟受報的果報體。

眼識所緣的對象,是可見的,有質礙的色境,這種色境又有很多種,簡略來說有三種,即顯色、形色和表色。顯色包括青、黃、紅、白、光、影、明、暗、雲、煙、塵、霧和空一顯色。形色包括長、短、方、圓、粗、細、正、不正、高、下色。表色包括取、舍、屈、伸、行、住、坐、臥,這些都是色。

而且,所說的顯色,假若色境顯現明瞭,是眼識所緣的外境。所說的形色,從顯色的積集之上,假立長、短等種種不同的形狀。所說的表色,就是這種積集色剎那生滅相續,由於變更位置的原因,在原來出現的地方不再出現,轉而出現在其它地方,就時間上來說,或者是無間斷的,或者是有間斷的。移動的位置,或者遠,或者近,差別而生,或者是就整件物體不離本處而變更其形相,這就稱為表色。而且,所說的顯色,是光線明暗的差別。所說的形相,是長、短等積聚色的差別。所說的表色,是以思業作用為依,然後顯色、形色有種種差別的變動。顯色、形色和表色三種色都是眼根的所行,即活動的對象,也是眼根的境界,即活動的范圍,也是眼識和意識的所行和境界。三種色都是眼根、眼識和意識所直接攀緣的對象,隻是名字有別而已。

而且,就是這種色,又有三種,或者是好顯色,或者是惡顯色,或者是俱異顯色,好像是色境在顯現。

眼識的助伴,是與之相應而起的各位心所法,即作意、觸、受、想、思,及其他與眼識同時相應而起的各位心所法。而且,眼識及其相應的各種心所法,攀緣同一對象,心法、心所法行於境界時的相狀,並非一種,同時存在,而且相應,各有自性,一一生起。而且,它們一一各自從自己的種子而生。

眼識的作業,應當知道有六種。隻能瞭別自己所緣的外境,這是它的第一種作業;隻是瞭別自相:隻能瞭別現在:隻能是一剎那間進行瞭別;眼識還有二種作業,隨意識而生起,隨意識善而善,隨意識染而染,隨意識所發的業而轉;眼識又能夠緣取可愛的樂果和下可愛的苦果,這是眼識的第六種作業。

什麼是耳識的自性呢?是依據耳根,瞭別聲境。

耳識的所依如下:第一、俱有依,即耳根;第二、等無問依,即意識;第三、種子依,即攝藏一切種子的阿賴耶識。耳根有三大特徵:㈠四大種所造,㈡耳識所依凈色,㈢不可見有質礙。作為等無間依的意識和作為種子依的阿賴耶識,和上述眼識所說的一樣。

耳識的所緣,是不可見的有質礙的聲境。聲境又分為很多種,螺貝聲、大鼓聲、小鼓聲、舞聲、歌聲、各種音樂聲、演出雜耍滑稽戲的叫聲、女人聲、男人聲、風林等之聲、明悟瞭義聲、不明悟瞭義聲、正直的言語聲、不正直的言語聲、下聲、中聲、上聲、江河等之聲、鬥諍喧嘩嘈雜聲、領受憶誦佛法之聲、講演宣說佛法之聲、論議聲、決斷聲。這很多種類的聲音,有眾多之聲。

這些聲音,簡略來說有三種,即因執受大種聲、因不執受大種聲、因執受不執受大種聲。第一種,隻是內緣聲;第二種,隻是外緣聲;第三種,是內外緣聲。

這些聲音,又可以分為另外三種,即可意聲、不可意聲、俱相違聲。而且,這些聲音又可以分為無語義的鳥叫聲、宣說理義聲、揚顯佛法的贊嘆聲等種種差別之名。

上述聲音,能夠引起耳根相對它們的行運活動,成為耳根所緣取的境界。能夠引起耳識相對它們的行運活動,成為耳識所緣取的境界,成為耳識覺知識別的對象。能夠引起意識相對它們的行運活動,成為意識所緣取的境界,成為意識覺知識別的對象。關於耳識的助伴和作業,如前述眼識的有關部分,讀者以此類推,應當知曉。

什麼是鼻識自性呢?即依據鼻根,瞭別香境。

它的所依如下:俱有依,即鼻根;等無間依,即意識;種子依,即攝藏一切種子的阿賴耶識。鼻根有三大特徵:㈠四大種所造,㈡鼻識所依凈色,㈢下可見有質礙。關於意識和種子,和前面論述眼識的有關部分相同。

鼻識的所緣,是不可見有質礙的香境。香境又分為很多種,包括好香、惡香、平等香,通過鼻識所嗅所感知植物的根、莖、花、葉、果實之香。像這樣的種類,還有很多種。而且,所說的香境,有鼻所聞、鼻所取、鼻所嗅等不同的名稱。

上述香境,能夠引起鼻根相對它們的行運活動,成為鼻根所緣取的境界。能夠引起鼻識相對它們的行運活動,成為鼻識所緣取的境界,成為鼻識覺知識別的對象。能夠引起意識相對它們的行運活動,成為意識所領取的境界,成為意識覺知識別的對象。鼻識的助伴和作業,如前述眼識的有關部分,讀者以此類推,應當知曉。

什麼是舌識自性呢?即依據舌根,瞭別味境。

舌識的所依如下:俱有依,即舌根;等無間依,即意識;種子依,即攝藏一切種子的阿賴耶識。舌根有三大特徵,㈠四大種所造,㈡舌識所依凈色,㈢不可見有質礙。關於意和種子,和前面論述的眼識有關部分相同。

舌識所緣的對象,是不可見有質礙的味境。味境又分為很多種,即苦、酸、辛、甘、咸、淡,可意、不可意、或中容味,都是舌所嘗的味。而且,味境又有應嘗、應吞、應瞰、應飲、應舐、應吮、應受用,如此很多的不同名稱。

上述味境,能夠引起舌根相對它們的行運活動,成為舌根所緣取的境界。能夠引起舌識相對它們的行運活動,成為舌識所緣取的境界,成為舌識覺知識別的對象。能夠引起意識相對它們的行運活動,成為意識所緣取的境界,成為意識覺知識別的對象。舌識的助伴和作業,如前述眼識的有關部分,讀者以此類推,應當知曉。

什麼是身識自性呢?即依據身根,瞭別觸境。

身識的所依如下:俱有依,即身根;等無間依,即意識:種子依,即攝藏一切種子的阿賴耶識。身根有三大特徵:㈠四大種所造,㈡身識所依凈色,㈢不可見有質礙。意和種子,和前面論述的眼識有關部分相同。

身識所緣的對象,是不可見有質礙的觸境。觸境又分為很多種,即地、水、火、風的屬性,還有輕性、重性、滑性、澀性,還有冷、饑、渴、飽,還有力、劣、緩、急,還有病、老、死、癢、悶、黏、疲、息、軟、怯、勇。如此種類,有很多種觸。觸又可以分為三種,即好觸、惡觸、非好非惡的觸,都是由身體所觸感的。而且,所說的觸還有擦摸、碰觸的、硬的、軟的、動的、暖的,如此很多種不同的名稱。

上述觸境,能夠引起身根相對它們的行運活動,成為身根所緣取的境界。能夠引起身識相對它們的行運活動,成為身識所緣取的境界,成為身識覺知識別的對象。能夠引起意識相對它們的行運活動,成為意識所緣取的境界,成為意識覺知識別的對象。身識的助伴和作業,如前述眼識的有關部分,讀者以此類推,應當知曉。

而且,雖然眼沒有壞,色境也顯現在面前,假若能發動心識行運的作意不是正好起動,要產生的眼識也一定不會產生。要是眼沒有壞,色境顯現在面前,能發動心識行運的作意也正好在面前起動,要產生的眼識才會產生。像眼識的產生一樣,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的產生,應當知道,也是這樣。

而且,由於眼識的產生,三種心就可以獲得。按次第排列,即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上述第一種心念局限在眼識,後二種心念在意識。決定心以後,才有染凈問題。在意識具有瞭善、不善性之後,才能有善、不善的意識,致使眼識產生善、不善性的同性流轉。然而眼識識別善、不善,不是由眼識本身所具有的識別能力起作用的結果,而是隨意識流轉的結果,自此意識也不再趣向其它境界。經過這一番過程,眼識和意識的行運,或者是善凈或者是不善染污,便連續地流轉著。像眼識的產生形成三心一樣,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的產生形成三心,應當知道,也是這樣。

而且,還應當這樣來觀察思考,五識所依托的,就像去他方的人所乘的車。五識的所緣,就像人們所做的事一樣,伴隨五識流轉生滅並影響它們的各種心理活動,就像同行的伴侶一樣。五識的造作,就像各自的功用能力。五識的所依、所緣、助伴、作業之間的差別,還應當這樣來觀想思考,五識所依托的,就像居傢人的傢。五識所緣取的對象,就像人們享用的物品一樣。伴隨五識流轉生滅並影響它們的各種心理活動,就像主人的仆人使女一樣。五識的作業,就像主人的作為一樣。

《瑜伽師地論》意地第二之二地分--意地第二之二

接下來論述這阿賴耶識中的一切種子,如果是修習涅盤解脫法的人,有漏無漏的種子就具備瞭所有,其阿賴耶識中,如果是沒有修學湼盤解脫法的人,其阿賴耶識中就缺少聲聞道、獨覺道、大乘道三種覺悟的種子。阿賴耶識隨順著在現在受生的處所獲得的果報身的自身,其它體身的種子也全都隨在不離,所以阿賴耶識作為欲界的自身中,也存在能使身生在色界、無色界的一切種子;在作為色界的自身中,也存在能使身生在欲界、無色界的一切種子;在作為無色界的自身中,也存在能使身生在欲界、色界的一切種子。

而且,凝滑體在逐漸增長的時候,心識和根身同等地增長,直至圓滿為止,像這樣增長直到心識有依根形完滿,理應知曉,由於有地的堅性,所以心識依托的根體才得以形成長大;由於有水的濕性,所以它能吸收攝取物質而不潰散;由於有火的暖性,身體得以成熟、堅硬;由於有虛空的融潤性,風的動長性,人身各種肢節得以分別按空間部位長定。

而且,一切種於識,雖然依清凈和不清凈的業種子,召感未來的總報體,然而隻有樂意執著戲論才是最主要的導因。在導致獲得一定傢族、形相、能力、壽命、資財等果報的原因中,清凈與不清凈的造作才是最主要的原因。而且,所有凡夫,對於自身認定自我、自我所有的身外物是真實的,並由於妄認自我是真實的主宰,而產生傲慢待人的心念。而一切修習佛法獲得果位的聖人,卻憑借佛法智慧認定世間的一切都是苦。

而且,處在胎中的生命體,依不苦不樂的感受,隨阿賴耶識而得增長。隻有這種感受,是阿賴耶識攝持的果報所生。其他的一切感受,或者由過去的造作導致的果報所產生,或者受到外境界的影響而產生。而且,苦的感受、樂的感受,或者在一時隨外界影響現起,或者不現起。

又含藏種子的阿賴耶識,是無始以來連續不絕的,它的體性雖然是無始以來一直存在的,然而必須通過清凈和不清凈的不同造作的影響發動才能生出果。相對於反復熏發種子以成熟為果的現象來說,就說那些種子是新熏的。如果種子已成熟為果,就說這種子是已受果。種子識正是按照這個道理,處在生死流轉中連續不絕,以至於不得涅盤。又各種子未能生果的,或者在次生生果;如果次生不能生果,就會在以後的若幹世中生果,即使歷經百幹漫長時節,還是能從種子熏發之中,成熟出一定的果報來。雖然其他果報的產生,也要由同類種子熏發,但到壽盡的那一剎那,已現行的種子就叫已受果;其他未現行的種子,就不能叫已受果。而且,各種子,應當就在這身中生成果報,如果種種條件因緣皆不具足,種子便無法成熟為果。然此種子,仍然會被含藏在阿賴耶識中,為阿賴耶識所攝持。

所以,每一種阿賴耶識自體中,都有其他一切自體的種子。

如有情眾生在三界六道中某一處生污染心性的自愛欲,就說他無論轉生在哪一處都生有污染心性的自愛欲。如有情眾生在三界六道中某一處斷絕自愛欲徹底證悟涅盤,就說他無論轉生在哪一處都能斷絕自愛欲徹底證悟涅盤。

而且,在各阿賴耶識自身中,所含藏的種子,如果是由煩惱統攝,稱為粗重,也稱為隨眠煩惱;如果是由果報類統攝,和其餘的非善非惡類統攝,隻稱為粗重,不稱為隨眠煩惱。如果是信等善法類統攝的種子,就不稱為粗重,也不稱為隨眠煩惱。什麼緣故?因為這些法生的時候,隻有消除煩惱的能力,沒有不能消除煩惱的劣能。所以一切種子依托的阿賴耶識自身中,由於有粗重的煩惱種於隨附,由於有粗重的種子所生的不能消除煩惱的劣能,由於異熟的果報種子本性粗重,所以諸佛如來把它們劃定在苦的范疇裡,這是因為那些種子遇緣成熟以後,能使一切煩惱眾苦產生。

而且,各種種子,有許多種不同的名稱,有稱作界的,稱作種姓的,稱作自性的,稱作因的,稱作薩迦耶的,稱作戲論的,稱作阿賴耶的,稱作取的,稱作苦的,稱作薩迦耶見憑依的處所的,稱作我慢憑依的處所的,等等這些不同的名稱,理應知道其中的差別。

而且,人們修習佛道證悟涅盤的境界時,就能轉舍所有雜染法的種子,令一切有漏善及無記的種子缺緣不生,而得內心之自在如意。

又胎兒在胎中經三十八七日,所有的肢節全都具備。從這以後,再經歷四日,才算是出生。如同世尊在《入胎經》中廣泛論述的,這經的論說是極其充分的。或者有在胎中經歷九個月,或者還有超歷九個月的。如果在胎中僅經八個月,這稱作完滿,但還不能稱作極其完滿。如果在胎中隻經歷七個月、六個月,就不能稱作完滿。或者在胎中經歷的時間還有更少的。而且,這胎兒長到根形完滿的階段,就由母親口嚼食吞飲的生粗食物資養長大。胎兒在凝滑等形體微細的階段,由母親體內微細的營養品資養長大,這些理應知道。

而且,這胎兒有八個階段的差別。哪八個呢?就凝滑、如皰、軟肉、凝厚、初分肢、毛發爪齒、根完備、形完備。如果受孕體已經結凝,像箭傷心一樣招致痛苦煩惱的五蘊身體還很稀少,稱作凝滑。如果胎形表裡如同半凝的奶酪,還沒有長到肉質階段,稱作如皰。如果已經成為肉質,但還極其柔軟,稱為軟肉。如果胎形的肉質體已經長堅厚,達到稍微能夠受摸觸的程度,稱作凝厚。這肉團胎體不斷生長,各部分肢節的模樣顯現出來,稱作初分肢。從這以後,發毛指爪現出,就稱作發毛爪齒階段。從這以後,眼等感覺官能生出,稱作根完備階段。從此以後,感覺官能依托的處所一一分明呈現,稱作形完備階段。

而且,又在胎中,或者是由於先世自己造作的勢力招致的結果,或者是由於他的母親不能避開危害生命健康的因緣,胎體的生長隨順著風性的動勢,使得這胎兒,或者發毛、或者肉體、或者表皮以及其它的各種肢節,畸形生長。胎兒發毛畸形生長,是由於他在先世作瞭導致這現世惡果的不善行為,以及他的母親習慣多吃灰鹽類食物飲料,使這胎兒發毛稀少。胎兒肉體畸形生長,是由於他在先世作瞭導致這現世惡果的不善行為,以及由於他的母親習慣接近暖熱,使那胎兒肉色長得極黑;又他的母親習慣居住在極寒冷的房裡等,使那胎兒肉色長得極白;又由於他的母親多吃熱食,使那胎兒肉色長得極紅。胎兒表皮畸形生長,是由於他在過去作瞭導致這現世惡果的不善行為,以及由於他的母親多次追求淫樂,使那胎兒的表皮生出疥癩等惡疾。胎兒肢節畸形生長,是由於他在先世作瞭導致這現世惡果的不善行為,以及由於他的母親舉止習慣奔跑跳躍和不註意避開影響生命健康的事,使那胎兒各種感覺器官、肢節生得殘缺不全。

又那胎兒,如果應是女性,胎位就在母體內左脅靠近脊柱的地方,面朝腹部;如果應是男性,胎位就在母體內右脅靠近腹部的地方,面朝脊柱。又這胎兒長到極完滿的時候,他的母親不能承受這重胎,體內風性的動勢就發生,於是產生很大的痛苦煩惱。又這胎兒由於先世造作的報應,在生產時的風性動勢發生時,使得頭向下,足向上,被胎衣裹纏著趣向產門。當胎兒剛產出時,胎衣接著裂開,兩腋從中分出。胎兒出產門的時候,稱作正生階段。出生後的嬰兒的觸感就漸漸生出身觸以外的各種觸,即眼觸、耳觸、鼻觸、舌觸、意觸。

接下來,新生兒又隨順地落到現實生活的學習過程中,就是所說的處世的事、見聞覺知中的一切言論談說。接著貪迷執著傢庭,即在嬰兒和童年時期,身體逐漸長大,成長為某種人;從少年階段以後,各種感覺官能都生長成熟。接著再作各種行為,生起把握世間各種工藝技巧的心念。接著再享用身外境界,就是所說的色境、聲境等,對它們產生喜歡與不喜歡的感受。對外境的苦樂感受,或者是由他在先世的造作導致的,或者是現在外在現實境界作用的結果。他隨順現實外在境界作用結果的牽引,未來再投生到地獄、畜生、餓鬼、人、天等五趣,或修學佛道,得涅盤不再受生。

又各有情眾生自身隨順這類有情眾生生長時,那些有情眾生對這些有情眾生作四種緣接關系,就是由那些有情眾生自身阿賴耶識種子的牽引,受到這些有情眾生的食物資養長大,跟隨這些有情眾生受到守護,跟隨這些有情眾生學習身、語的造作行為。他們出生前是父母精血牽引生長;出生後,懂得自己希求什麼,才求飲食來使自己成長;後來常常跟隨大人,專心得到守護,不使自己作不適時的行為和影響生命健康的行為;其次學習世間習俗言語等生活事。由於嬰幼時期身體逐漸長大成長為某種人的緣故,少年時期各種感覺官能生長成熟的緣故,這些有情眾生對其他的有情眾生也是這樣,這些有情眾生對其他的有情眾生也是這樣。

這樣輾轉地互相緣接,各有情眾生無始以來感受著苦樂,在諸佛尚未證得徹底覺悟以前,不曾獲得脫離苦樂的方法。如果能夠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再加上自己內心堅持斷妄契真的正思惟,由於經過這樣的努力修習,才能斷絕虛妄煩惱不再漏落到三界六道受生。

如此語句諦義是很難領悟的,即:我本沒有什麼死生分界、種類誰屬、體性造作,我與其他的一切有情眾生也都不是具有什麼死生分界、種類誰屬、體性造作的。

如上概略地論說完內在部分的死和生。

什麼是外在部分的壞和成呢?就是由諸有情眾生身、口、意行為所作,能感招外在世界的形成和壞滅。

如果有能感招壞滅的造作現實發生,就有外在部分壞滅的因緣條件發生,外在部分壞滅的緣由是那外在世界的全部散壞,不像內在現象的死滅是由於壽命限量已到盡頭。什麼緣故?由於一切外在部分所有的粗形物質,由地、水、火、風四大種構成,能長久地連續存在,不像內在部分不能長久地連續存在。而且,能感招形成眾生生存的物質世界的眾生造作,它的性定不變就能招致世界所經歷的漫長住劫時值不變,眾生壽命既不增也不減。如果有情眾生的造作反復不定,漫長時節的時值就不確定。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由於眾生造作種種業行感招的結果,或者壽命超過一劫,或者不斷減少,甚至壽命減到僅有一歲。

又那壞劫,由三種災致壞。一是火災,能使從最底層的無間獄直到色界諸天的世間壞滅:二是水災,能使一切世間甚至二禪諸天壞滅;三是風災,能使一切世間甚至三禪諸天壞滅。四禪天沒有什麼災能使它壞滅,它的壞滅是由於四禪天的天眾和他們所居的宮殿同生同滅,此外再沒有能使它壞滅的因緣條件。還有所謂三災之頂的說法,指的是二禪天是火災的頂,三禪天是水災的頂,四禪天是風災的頂。

又這世間歷經二十個中劫變壞,在壞滅後有二十個中劫呈現大冥空處,歷經二十個中劫形成世界,已生成的世界有二十個中劫處在安住狀態,如此八十個中劫,立名稱作一個大劫。又色界世間眾生壽量作為一劫,這世間是最後壞滅,也是最初形成。應當知道這色界世間壽量的一劫的定立,諸天並不相同,就是梵眾天是二十個中劫合成一劫,即依照這劫來設定眾生的壽量。梵前益天四十個中劫合成一劫,即依照這劫來設定眾生的壽量。大梵天六十個中劫合成一劫,即依照這劫來設定眾生的壽量。

火災如何能使世間壞滅?

指的是有這樣的時期,世間的有情眾生壽量原是無限的,從這時開始逐漸減少,直到壽量成為八萬歲。那些眾生由於又接受奉行不善法,所以壽量轉變甚至減少到僅十歲。他們又獲得瞭厭棄遠離世間的心意,接受奉行善法,由於有這因緣,壽量又逐漸增長,以至達到八萬歲。如此眾生壽量的一減一增,就合成一個中劫。

又在這中劫裡,還有三種小災出現,就是儉災、病災、刀災。儉災,就是人的壽量在三十歲的時候才開始形成,在這時期,精妙的飲食再也得不到,隻有煎煮朽骨充作宴會,如果偶然得到一粒稻、麥、粟、稗等子,競當作珍珠一樣珍重,藏在箱篋裡加以守護。那些有情眾生大都沒有氣力,跌倒在地上僵臥著再也不能起來。由於這饑荒橫行,有情眾生死亡幾乎盡絕。這饑荒,歷經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才過去。那諸有情眾生再聚集在一起,共同生起下等厭棄遠離世間的心意,由於有這因緣,壽量就不再減少,饑儉災荒也隨著停息。

又如果人的壽命減到二十歲時,原本產生的厭棄世患的心意,現在退轉舍棄,這時就有許多的疫氣虐疾等病災肆虐、體熱惱人的禍患相繼發生。那些有情眾生遭受各種病,大都殞命。這病災歷經七月七日七夜才能過去。那許多有情眾生又聚集在一起,共生中等厭棄遠離世間的心意,由於有這因緣,壽量不再減少,病災停息。

又人的壽量減到十歲時,原本已產生的厭棄世患的心意,現在又退轉舍棄,這時有情眾生反復交遇沖突,各人都生起兇狠的殺人心念。由於有這因緣,隨手握著的草木瓦石,都變成瞭銳利無比的刀劍,他們相互殘忍地殺害,死喪幾乎盡絕。如此刀災,歷經滿七日才得過去。

這時有情眾生還有三種最嚴重的衰弱損失,就是壽量衰損、依止衰損、資具衰損。壽量衰損,就是所說的眾生的壽量減少到最高不過十歲。依止衰損,指眾生心意依托的肉身減到最高不過一手掌或一握長。資具衰損,指的是這時有情眾生隻有將粟稗當作食物中第一精的,將粗毛佈衣當作衣中第一美的,將鐵當作裝飾物中的第一貴重的。五種最佳味道的食品全部消失,這些食品即酥、蜜、油、鹽等及甘蔗變味。

這時,有情眾生反復聚集產生上等的厭棄遠離世間的心意不再退減,又能舍棄招致壽量減損的惡不善法,接受奉行導致壽量增長的善法,由於有這因緣,壽命、身體能力、物質享樂、通達自在程度全都漸漸增長,甚至壽量增長到八萬歲。這樣二十次減、二十次增,合成四十增減,就結束瞭住劫。增歲到頂,這時地獄中的有情眾生隻有不斷死亡,不再出生,如此這世間漸漸消盡,理當知道這就稱作地獄世間的壞滅。與地獄的壞滅一樣,畜生、餓鬼世間的壞滅也是如此。這時眾人裡有一人自然得法獲得生入二禪天的功德,其它人反復隨他修學也是如此。人世間眾生都在死後生入瞭第三禪天的極凈光天的天眾同分中,應當知道在這時就稱作人世間壞滅。人趣世間既然是這樣,天趣世間當然也是這樣。

到這時候,地獄、畜生、餓鬼、人、天五趣世間居住的處所,沒有任何一處有隋眾生能夠獲得,所有的資養身命的條件也都不能得到。不僅資養身命的條件再也不可能得到,這時天上的雨水也不可能得到。由於沒有雨水,大地上所有的藥草、叢林全都枯幹。又由於無雨的影響,使得這太陽熱勢增大。又由於眾有情眾生作能感招壞滅的言行力勢增強,及壞滅憑借六種燒烤的事,就有六個太陽逐漸依次出現。那新出的眾太陽與原來的太陽相對,所有的熱勢超過原有的四倍。既然有七個太陽瞭,熱勢也隨著增強七倍。

什麼是六種燒烤的事?第一種,大小溝坑,由第二個太陽照烤枯幹;第二種,大河小河,由第三個太陽照烤枯幹;第三種,無熱大湖,由第四個太陽照烤枯幹;第四種,大海,由第五個太陽和第六個太陽的一部分照烤枯幹;第六種,因須彌山及大地體質堅實,由第六個太陽的一部分和第七個太陽燒烤。就此火焰被風鼓動,反反復復越燒越熾,一直燒到色界。又如此燒烤的事,概略為三類:一是燒烤由水資養生長物的事,即藥草等,由原來的太陽烤枯;二是燒烤承受水的溝池、大海等物的事,由五個太陽烤幹;三是燒烤長久連續存在的體質堅實物的事,由二個太陽燒毀。如此世界全都燒盡,甚至連灰燼及其它殘影都不可能得到。經中已廣泛論述,從此,稱作物質器世間已經壞滅。歷經二十個中劫足,如此壞滅停息,接著是歷經二十個中劫冥冥虛空不變。

什麼是水災?指經過七次火災後,在二禪天中,有大水和世界一起生成,它壞滅器世間如同水消溶鹽。此大水與物質器世間一時同滅。如此世界全部消失後,接著是歷經二十個中劫冥冥虛空不變。

什麼是風災呢?指七次水災過後,又有七次火災,從此以後沒有間斷,在第三禪天中有大風與世界一起生成,壞滅物質器世間就像風將眾生屍體各部分吹幹縮消一樣。這大風和物質的器世間一時同滅,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麼呢?大風使物質器世間壞滅,就像現前見到一生物體內風的活性發動,使得他的骨全都松散化消無存。從這壞滅停息後,接著是歷經二十中劫冥冥虛空不變。

如此概略地論說瞭世間的壞滅。

世間是如何形成的?指的是如此歷經二十個中劫以後,由於一切有情眾生共同造作增強的勢力,使世間又形成瞭。

這形成時期的最初,在虛空中第三禪天的物質器世間形成。就像第三禪天一樣,第二禪天和初禪天的物質器世界也是這樣形成的。這時作為第三災頂的第四禪天,有許多的有情眾生由於壽命已盡、造作已盡、福受已盡的緣故,在那裡死去,投生到第三禪天。其他一切天處的有情眾生,也逐漸依次如此投生。又有許多有情眾生在第二災頂即第三禪天死去,投生到第二禪天,其他一切天處的有情眾生,也逐漸依次如此投生,是應該知道的。又在第一災頂即第二禪天,有一個有情眾生由於壽命等已盡的緣故,在那裡死去,投生到初禪天的梵世界,成為梵世界之王的大梵天。他因為自己孑然一身太孤獨心懷不悅,就產生希望:現在該怎樣使其他的眾生也投生到這裡來呢?正當他生發這種心念時,許多其他的有情眾生由於壽命等已盡的緣故,在第二禪天死去,投生到初禪天與他同伍。這樣第四禪天下面的三重禪天的物質器世間和眾生有情世間就形成瞭。在虛空中的欲界四層天的宮殿逐漸依次形成,應當知道那許多虛空中的宮殿都是通過變化很快形成的。而且,許多有情眾生在極凈光天眾的同類中死去投生到這許多虛空宮殿中,其他天處的有情眾生依次生到虛空宮殿的過程和前面說的類似。

從此以後,有大風輪,面積與三千大千世界相等,從下面生起,為那三千大幹世界作依托,為的是要安頓沒有宮殿可居的有情眾生類。這大風輪有二種相狀,即縱向

吹佈和橫向吹佈,憑借這種勢力大風輪托持住水使它不散流墜落。其次由於那些有情眾生共同造作增強的勢力導致,在虛空裡有金色的雲興起,從此降雨,註在風輪上。接著又興起風,風鼓動水使水上形成堅質地輪,這就稱作金性地輪即金輪,它上面能承受水雨的激註,下面能抵擋暴風的沖迫,這金性地輪就形成瞭。

又由於那些有情眾生共同造作增強的勢力導致,空中又興起含藏許多物類的雲。又從那雲中降下種種的雨,那些雨就憑依金輪聚存。接著又有風起,鼓動水使水中產

生堅硬物質,隨即又由此風的導引,許多具有清凈的第一最超卓精妙性質的物形成蘇迷盧山即妙高山。這山形成瞭,由四種寶作為它的體身,即金、銀、玻璃、琉璃。

這些堅硬物質中隻具有中等品性的就形成七列金山,即持雙山、象鼻山、馬耳山、善見山、簷木山、持軸山、持地山。這許多山,它們的山峰陳列,各因不同的形狀得名,順次環繞妙高山周匝座落。妙高山高八萬由旬,廣度同高,從入水起到接金輪的根底部分的長度也同山高。又持雙山高度等於它的一半,從此排下去,其它六列金山的高度逐漸減低,每一列金山的高度都等於前列金山的一半。

這些堅硬物質中隻具有下等品性的,就在妙高山四邊的七金山以外,形成四大洲、八中洲和輪圍山(這山如圓輪圍住四大洲座落,高度等於持地山的一半)。還形成似天非天眾生居的宮殿,此宮殿在妙高山下,臨水座落。還形成大雪山和無熱池周圍的崖岸。其次形成最下層部分的八大地獄中的各大熱地獄,以及許多分散孤獨地獄、八大寒冷地獄、八大熱地獄周圍的遊增地獄。還形成一部分鬼、畜生的居住處。四大洲,就是南方的贍部洲、東方的勝身洲、西方的牛貨洲、北方的拘盧洲。那贍部洲形狀像車箱,勝身洲形狀像半月,牛貨洲形狀像圓月,北拘盧洲形狀呈四方。贍部洲縱廣度有六千五百由旬,勝身洲縱廣度有七千由旬,牛貨洲縱廣度有七千五百由旬,拘盧洲縱廣度有八千由旬。

又七列金山,每列金山中間有海水,海水具有八種好處,稱作內海。還形成瞭許多龍宮,有八大龍王都經歷整整一劫住在宮中,即持地龍王、歡喜近喜龍王、馬騾龍王、解脫龍王、意猛龍王、持國龍王、大黑龍王、醫羅葉龍王。這許多龍王,憑藉帝釋的勢力多次與似天非天眾爭鬥。那許多龍和龍統領的各類眾生有四種,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金翅鳥中也有這樣的四類。還有其他的水域在內海以外,所以稱作外海。

又從妙高山入水面往上數有上下重疊的四級,從初級往四旁展開一萬六千由旬,再以這個廣度為基數,每上一級減半,按次第每一級的廣度應當知道。有堅手神,住在最初級;血手神,住在第二級;常醉神,住在第三級;持鬂神,住在第四級。妙高山頂,四角上面,有四大峰,各高五百由旬,有許多食人夜叉即金剛夜叉居住在上面。又在持雙山的四方,有四天王都,東南西北依序,就是持國、增長、醜目、多聞四大天王居住處所。其他各金山上是四大天王所統領的村邑部落。

又靠近大雪山有大金崖,名叫非天脅,它的大小縱廣五十由旬,善住龍王常在這裡居住鎮守,又天帝釋有時也到這裡來遊樂。這裡有棵大樹,名叫善住;又有一種棕閭樹成行排列,圍繞善住樹有七重。還有大池名叫漫陀吉尼,四周有五百小池成為它的附屬。善住龍王在它統領的五百雌象前後圍繞下,在那池中遊戲,隨心所欲變現,饑乏瞭就入池中,采摘蓮花根作為食物。就在非天脅旁有無熱大池,它的縱廣、深度都是五十由旬,有極細的金沙遍佈在池底,有八種好處的水彌滿在池中,極美的景色,把它裝飾得令人喜見。從這大池分流出四條大河:第一條叫恒河,第二條叫印度河,第三條叫徙多河,第四條叫博叉河。

又其次在妙高山頂中間,形成帝釋天宮,縱廣有十千由旬。其他的處所是山頂三十三天的村邑聚落。妙高山四方面對四大洲,山四面分別由四種寶物構成,對著贍部洲的那一面由琉璃構成,對著勝身洲的那一面由白銀構成,對著牛貨洲的那一面由黃金構成,對著拘盧洲的那一面由玻璃構成。

又循著贍部洲的邊際有轉輪王的禦路,由真金構成,有四大天王的膝部那樣高,淹沒在大海裡。當轉輪王出世以後,海水就隨著減低至四大天王膝部高度露出輪王路。又無熱大池的南部有一棵大樹,名叫贍部,所以這塊大洲依從那樹得名。其次在這大洲的北部有求寂靜修行人修道的大樹叢林,許多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的種種金翅鳥歇宿聚集在裡面。這四大洲,各有二塊中洲作為它們的附屬。還有一個洲,是食人惡魔羅剎居處。

物質的器世間就這樣形成瞭。

有許多有情眾生,在極凈光天的眾生同伍中死去,投生到這裡;其他天的眾生也有許多投生這裡,情狀如前文說的一樣,這些眾生其所以投生到這裡都是由於他們的造作感招瞭成劫的最初階段,這種造作第一最勝精微奧妙,屬於欲界的范疇。唯有在這時候,這種造作才感招這樣的果,在其他時候就不能感招這樣的果。這時候的有情眾生稱作成劫初期的眾生,從色界來的有情眾生本是具有形質的,但他們能順隨意念轉生,這一切如同佛經中全面講述過的。

那些有情眾生在這時,還沒有傢室住宅和各種村落,一切大地表面平正。從這以後,由於許多有情眾生的導致福德的造作勢力感招,大地長出食物。這樣漸漸依次,有地長的餅狀食物、樹林牽藤、非人工種植的粳稻,從地上自然地出現,米糧中沒有糠也沒有舂檮不破的硬化粒;接後長出的粳稻,有舂檮不破的硬化粒和糠;接後又處處粳稻叢生,於是有情眾生才能現前攝取作食物受用。這以後由於受用食物資養身命的緣故,有情眾生醜惡病態的形質就生起,他們生存所依托的光明就隨著消失。那些多吃的,醜惡病態的形質就越來越增,身體變得極為沈重,這許多的有情眾生互相傲視詆毀,惡的不善現象便形成普遍存在的社會現實。由於這些緣故,所有的食物逐漸從地上消失,這一切如同佛經中全面講述過的。還是由於這些緣故,許多有情眾生類更互相顧看,生起污染心識的貪愛心念。其次由於有瞭能感招男女性別的造作,一部分有情眾生的男性器官生起,一部分有情眾生的女性器官生起。男女互相追逐,發生許多不軌的行為,受到別人呵斥詆毀,於是造房屋住宅來隱蔽自己。又由於攝取受用粳稻的緣故,於是人們更貪婪地攝取受用;由於這緣故人們更互相爭奪,於是不合法地給予、奪取的現象從此產生。正由於這些緣故就設立執掌契約的人,那最初司契的王者名叫大等意,這樣就有瞭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吠舍眾、首陀羅眾出現在世間,這些逐漸依次發生的因緣,如同佛經中全面講述過的。

而且,那些有情眾生依賴的光明既然消失,世間就有大黑暗產生,於是日月星辰漸漸生起。那太陽輪的直徑有五十一由旬,應當知道月亮輪的直徑比太陽的少一由旬。太陽輪由火玻璃構成,月亮輪由水玻璃構成。這二輪中,月亮輪的運行速度和形相都不確定。又那太陽輪常在兩大部洲同時照明,又在另兩洲同時作暗:指的是在一部洲是正午,在一部洲是日出,在一部洲是夜半,在一部洲是日落。又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經妙高山半腰運行,與持雙山高相等。又太陽運行時距妙高山時近時遠,如離妙高山遠,就立為寒冷時節;如距妙高山近,就立為炎熱時節。冷熱的形成就是由於此緣故,太陽的運行本身並沒有慢快。而且,這月亮向上稍微傾斜,人們就見到半月;由於那其他部分障蔽瞭靠近部分,就使人看不見;漸漸地側過來,這樣就漸漸顯現圓滿;如果黑暗的部分漸漸低側,這樣就顯現虧缺。由於大海中有魚鱉等身影映現在月亮上,所以在月亮內有黑色影相顯現。各星宿中,那直徑大的,有十八個五裡長;直徑中等的,有十個五裡長;直徑最小的,僅有四個五裡長。

又次,在世間的四種姓產生以後,人們方才作起隨順愛或者不愛的招致五趣中的各種感受的行為。從此以後,隨即有一個有情眾生由於大作污染心性的業行感招的緣故,投生到地獄中作閻羅王。從此沒有間斷,有瞭地獄卒,如同化生來此;還有種種刑具,即銅、鐵刑具等燒熾成地獄的大火。然後有情眾生隨順自己的造作感招的結果在這裡投生,或投生到其他的趣處。

如此百百萬四大洲、百百萬妙高山、百百萬六欲天、百百萬梵世間、三千大千世界一起處在從形成到壞滅的變化過程中。這三千大千世界中有三種千數:一小千世界,意指有一千個日月、梵世,總概為一個千數;第二中千世界,意指有一千個小千小世界;第三大千世界,意指一千個中千世界。合此三個千數為三千大幹世界。這樣四方上下,無邊無際,三千大千世界,有的正在形成,有的正在壞滅。如同天雨,雨線像車軸一樣下註,沒有間斷,那雨接連下註,落在各個方所的每一處。就這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稱為一佛土即佛教化的領土,如來在其中現行獲得徹底覺悟,在這無邊的世界裡作著教化眾生的佛道事業。

就這樣世界安頓建立完成瞭。

在這世界中,有五種趣處可得,即地獄、畜生、餓鬼、人、天;有四種投生方式可得,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還有六種眾生賴以生存的條件;還有十種時分,即時、年、月、半月、日、夜、剎那、怛剎那、臘縛、目呼剌多;還有七攝受事,十種養身條件,十種受用欲求,這內容與《中阿含》中說的相同;還有八種生活隨常事;還有八種世相,指有得、不得、頌譽、詆毀、稱贊、譏諷、苦、樂;還有三種情品,即怨恨、親愛、不怨恨也不親愛;還有三種世事;還有三種言教;還有二十二種生憤的現象;還有六十二種有情眾生類別;又有人的八個生長階段;還有四種入胎相;還有四種行為舉止的合則有威;還有六種謀生方式;還有六種武裝守護力量;還有七種苦;還有七種輕慢;還有七種憍傲;還有四種對別人表達自己思想的講述;還有許多種類的表述詞句。

《瑜伽師地論》意地第二之三本地分--意地第二之三

接下來論述,即前面講述過的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等五種事項,應當知道它們都由三類普遍現象統攝,指由極微聚積結合的物類統攝,由心法、心所法品類統攝,並由無為法統攝。其餘的假有性的不相應行法除開。

現在該先講述極微聚積的物類的各種法。

問:既然一切事物現象的產生都是由它們自己的種子萌發的,為什麼說構成世界的各種基本元素能生成由這些元素構造的物類呢?為什麼說被構造成的有形質的物類依賴那構成世界的各種基本元素、由那些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具體地造成、由那些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保持一定的特性質量、由那些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長久地資養呢?

答:因為一切構成眾生主體內的具有執受性的肉體的世界構成基本元素、構成眾生主體外的不具有執受性的物質的世界構成基本元素,以及這兩類的世界構成基本元素所構造的眾生主體內外一切物類的種子,全都依附主體內在的流變連續不斷的心,乃至構成世界的各種基本元素未能作為此類基本元素進行物類的構造,被構造的物類的種子始終不能生出物類。隻有通過那些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來構造物類,被構造的物類才從自己的種子生成,所以說那被構造的物類種子能生成被構造的物類,必須由那些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構造物類作為前提導因。由於有這些道理,所以說構成世界的各種基本元素是那些被構造的物類產生的原因。

為什麼說被構造成的物類依賴那構成世界的各種基本元素呢?因為被構造的物類生成瞭,它的動變不能脫離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的存在處所。

為什麼說被構造成的物類由那些構成世界的各種基本元素具體地造成呢?因為構成世界的各種基本元素被損壞或增益,被構造的物類的安危也與它相應。

為什麼說由那些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保持被構造的物類的一定特性質量呢?因為被構造物類的形質順隨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它的質量與構成世界的各種基本元素的本量相等,它的形體受構成世界的各種基本元素的力勢保持才不壞潰。

為什麼說被構造成的物類由那些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長久地資養?由於人通過飲食、睡眠、修習清凈行、禪定法等,長久資養瞭構成人體各部分的世界構成基本元素,體內被資養增長的世界構成基本元素長久地資養身體各部分,使它們長壯長大,所以說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是被構造的物類的資養因。

如此構成世界的各種基本元素相對由這些基本元素構成的物類,有五種作用是應當知曉的。

又次,在聚集的物類中,本沒有實體的由極微構造物類的過程存在。物類從自己的種子生成的時候,就有所謂的聚集相同時顯現,有的體量細小,有的體量中等,有的體量碩大。而且,這並非是由極微集合成聚集相的物類,隻是人們憑藉覺悟的智慧分析各種物達到不可再細分的微小量的邊際,並在思量識別這微小量的邊際時借用極微的名詞來稱呼它。

而且,聚集的物類有空間方角處所及其顯現,極微也有空間方角處所及其顯現,然而聚集的物類雖然可以細分,極微就不能再細分。為什麼呢?因為極微就是物類細分的結果,它歸聚集成的物類所有,並非極微還可以分析出其他更細小的極微,所以極微就不能再細分。

而且,極微與極微聚集的物類不相離的義蘊有二種,一是同處不相離,即世界基本元素極微與由世界基本元素極微聚集的物類在處所方式上是同一不相離的,意指世界基本元素與色、香、味、觸等,在不存在感官的主體外物質器世間生成沒有感官的聚集物類,在存在感官的主體內生成具有執受性的感知功能的聚集物,這就叫同處不相離。二是和雜不相離,意指這些世界基本元素和那些基本元素的極微,聚集生成不同物然後相結合,它們與這些相結合的物類在處所方式上同一不相離,這就名為和雜不相離。

而且,這和雜不相離的結合物,各種物全面緊密的結合,應當知道這如同將各種物,同石磨磨成粉末,然後混合起來用水調勻,使它們密合互不相離;不是像把許多胡麻、綠豆、粟米、稗子混合在一起那樣。

而且,一切被構造的物類,都就其本體依居世界基本元素的處所,它們的體量不會超過世界基本元素;乃至世界基本元素存在的處所,各種被構造的物類也就此作為存在的處所。由於這些因緣,就說被構造的物類依賴世界基本元素;根據這道理,就說眾生世界基本元素的名是大種--由於是大種,所以它們的本性周遍廣大,它們作為種,能造生物類。

接下來論述。在一切聚集成的物類中,概略說包括有十四種事項,指的是地、水、火、風、色、聲、香、味、觸及眼等五根。除開內在精神活動的狀相。

在一切聚集成的物類中,眼、耳、鼻、舌、身等五種屬於物質性的感官體所統攝的,包括一切聚集成的物類,如同前面說到的各種性質不同的事物。如物質感官體統

攝的事物的聚集相是這樣,物質感官體所依賴的世界基本元素所統攝的事物聚集相也是這樣。所餘的聚集物類,指的是除眼、耳、鼻、舌、身以外的其他物界,即自有性質界限的地、水、火、風、色、聲、香、味、觸。

又按事物自身相狀統攝事物,將其中事物概略劃分,就有十四種事項,即按事物相狀的差異歸劃極微並借用事物的名來命名極微。如按事物本性差別統攝一切事物,歸隨在這些物類中的物有一定的界屬,就說這些物被這一切事物各界中一定的物界統攝。如按世界基本元素與這些基本元素所構造的物類不相離來統攝事物,有的是主體內的根體物類,有的是主體外的自然物類,這一切物類,歸隨在這一切的聚集成的物類中,乃至有其中一定的現象相狀可以觀察獲得,就說這些根體、非根體物被這一切事物中一定不相離狀統攝,此道理是應知道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在有的物類中,隻有一種世界基本元素相狀可以獲得,如在石、寶珠、真珠、琉璃、玉具、璧石、珊瑚等物中;或者在池、沼、溝、渠、江、河等事物中;或者在火焰、燈燭等事物中;或者在四方旁達的風輪的有塵風、無塵風等事物中。在有的物類中,有二種世界基本元素相狀可以獲得,如在雪漬濕樹葉、花、果的事物中;或者在熱的寶珠等事物中。在有的物類中,有三種世界基本元素相狀可以獲得,如在熱樹等事物中,或在動搖的樹的事物中。在有的物類中,有四種世界基本元素相狀可以獲得,如世尊說的:在各人身內,如發毛等以至糞穢,屬於主體內的地性;如小便等,屬於主體內的水性;如在主體身內所有溫暖的事項等,屬於體內的火性;如身體上部呼吸運行等類風,屬於體內的風性。如此如在這世界基本元素與世界基本元素聚成的物類不相離的所有聚集物中,有那一定現象相狀可以獲得,就說那現象相狀是有;如果不可以獲得,就說那現象相狀是無。

接下來說,聲音在一切聚集成的物類中,它的特性界限固然可以說是有,但是它的現象相狀在當即現前卻不確定,這是因為現前方便的條件隨機發生的緣故。

風有二種,即恒常不間斷地連續和非恒常不間斷地連續。恒常不間斷地連續的風,指的是在那些物類中有恒常不間斷的來回旋轉的風動。非恒常不間斷地連續的風,指的是旋風和空中運行的風。

又闇物、明物,稱它們是空界和孔隙。又恒常不間斷連續的闇物類,指的是世界演變中的空劫空界。非恒常不間斷連續的闇物類,指的是其他的空界。如此恒常不間斷連續的明物類,指的是在眾天人自身自然地輝耀、光明。非恒常不間斷連續的明物類,指的是在其他的趣處。又明闇之間的物,指的是在現出顏色的物上面再增添其他的有顏色的物,其中道理是應知的。

又由於聚集成的物類要依賴它們的種子生發增長的功能,如果種子各自與自身相同的種子結合,在剎那間生成聚集的物類,就有的是細小的物無間隔地在剎那間結合生成大的物,有的是大的物無間隔地在剎那間化成小的物。由於這些緣故,在安頓眾物的時候,有的增長著,有的在減少,如佛經中講到的堅性、堅性統攝的物類、近心識的范疇所統攝的物類、非近心識的范疇所統攝的物類、具有攝取領受功能的物類,以至廣泛論說。

堅性指什麼?指地界。堅性統攝的物類指什麼?指那些種子。又堅性即那具有堅性的界別;堅性統攝的物類,指發毛等,或土塊等。近心識的范疇所統攝的物類指什麼?指具有攝取領受功能的物類。具有攝取領受功能的物類指什麼?指主體內根體范疇統攝的物類。非近心識的范疇所統攝的物類是指什麼?指沒有攝取領受功能的物類。沒有攝取領受功能的物類是指什麼?指主體外非根體物類范疇所統攝的物類。又心法、心所法所持的種子,稱作近心識的范疇所統攝的物類,稱作具有攝取領受功能的物類;與此相違悖的,稱作非近心識的范疇所統攝的物類,稱作沒有攝取領受功能的物類。又由於有的物類具有隨逐不離自身的生因的緣故,稱作近心識的范疇所統攝的物類、具有攝取領受功能的物類,這理由如前面所說的。和上面說的地界一樣,水、火、風界的自性等事項也當作這樣的解釋,是理應知曉的。

又在一切聚集成的物類中,在一切時間裡都具有一切世界基本元素,如世間現實見到的幹柴等物,加以旋鉆就生出火,石塊碰擊也能生出火來;又銅、鐵、金、銀等,用溫度極高的火燒烤就銷融成液態。面對月亮鐘愛月輪中玻璃寶水珠的冶照光,如清水的月光便流泄下來。又獲得神通的人,由於有心超卓地勝解的力勢,就可以將大地等變成金銀等。

又聚集成的物類的流轉變化有三種方式;一是長養,二是因果相似,三是前世因後世果報變異。長養有二種;一是長養使物體達到豐滿,二是長養使物相顯現盛壯。

因果相似的流轉有四種;一是對因果相似的流轉的長養,二是前世作業感招後世果報有相似相的流轉,三是前後因果體狀變異性質相似的流轉,四是因果本性不變的流轉。前世因後世果報變異的流轉有二種:一是前世造作招致後世異熟果體生,稱作異熟生;二是阿賴耶識的異熟果所生,稱作異熟生。

而且,一切聚集成的物類,概略說是依托六種存在方式流轉變化,六種存在方式即對世界起造建托持作用的物類存在方式、使有情眾生得以藏身的物類存在方式、作為人的養身條件的物類存在方式、感官外體物類存在方式、感官內在形式的存在方式、修行禪定法所生的自在物境存在方式。

又次,在心法、心所法中,有各種心法可以獲得;及有五十三種心所法可以獲得,即作意等,直到最後的尋和伺,如前面說過的。

問:如此眾多心所法中,有幾種是依托一切處發生,依托一切尋伺境地、一切時間的發生,其中一種心所法發生就引起其他心所法的發生呢?答:有五種,即作意等,到後邊的使內心在通過思惟領取境界後產生相應善、惡、非善非惡性的心理活動。心所法中有幾種是依托一切處發生,依托一切尋伺境地、不在一切時間裡發生,其中一種心所法發生不會引起其他心所法的發生呢?答:也有五種,即欲等,到後邊的慧。心所法中有幾種是依托善法卻不在一切處發生,然而在一切尋伺境地、不在一切時間裡發生,其中一種心所法發生不會引起其他心所法的發生呢?答:即信等,到後邊的不害。心所法中有幾種是依托污染心性的煩惱卻不在一切處發生,不在一切尋伺境地、不在一切時間裡發生,其中一種心所法發生不會引起其他心所法的發生呢?答:即貪等,到後邊的不正知。心所法中有幾種是依托一切處發生,不在一切尋伺境地、一切時間裏發生,其中一種心所法發生不會引起其他心所法的發生呢?答:惡作等,到最後邊的伺。

接下來論述,如果人的感官沒有損壞,境界能順利地呈現在感官面前,有作意恰好發動,這時隨從各根的識體才能產生。

什麼是感官不損壞呢?有二種原因:一是不被全部壞滅,二是不殘損劣弱。

什麼是境界順利呈現在感官面前呢?意指或者由於有情眾生賴以生存的物類呈現出人世間的或自然界的差別,或者境界在自身性質上呈現出相狀、作用、分位的差別,或者境界顯現出東南西北等方位的差別,或者境界顯現出過去、未來、現在的時間差別,或者境界的顯現有著能讓意識明瞭和難以讓意識明瞭的差別,或人的感官對呈現在前的物類有著全部感知領受和部分感知領受的差別。如果對境界順利呈現在感官面前起障礙作用的四種事因都沒有發生,境界又不是處在感官達不到的極遠狀態,境界就能順利地呈現在感官面前。四種障礙即由黑闇無明、混濁不清的事物覆蔽所形成的障礙、由藥草力或咒術力使得境界隱沒所形成的障礙、由少的小的事物被多的大的事物掩蓋所形成的障礙、由外境變化幻相或內精神迷糊昏惑所形成的障礙。極遠有二種,即境界的處所離感官極遠;事物被分析到極微,感官作用不到,成為極遠。

什麼是作意能夠恰好發動?由四種原因導致:一由希求心念形成的勢力導致,二由想念形成的勢力導致,三由境界具有的勢力導致,四由對一定境界反復接觸作用所形成的心理勢力導致。什麼是由希求心念形成的勢力可以導致?因為如果對境界處懷有執著的愛心,內心就有作意產生。什麼是由想念形成的勢力導致?因為如果對過去很好地攝取領受過的一定境界的相狀,已作過極刻苦的思惟,內心就有作意產生。什麼是由境界具有的勢力導致?因為如果那境界或者極其廣大,或者極合人意,並正呈現在感官面前,內心就有作意產生。什麼是由對一定境界反復接觸作用所形成的心理勢力導致?因為如果對那境界反復接觸觀察次數非常多,已經極為熟悉,內心就有作意產生。如果與前面講述的由四種原因引起內心多有作意產生的情況不同,那麼就應該是對於一種境界,隻有一種作意在一切時間裡產生。

而且,五識體不會有兩次剎那間隨所對的境界同時而生,也不會沒有間隔地轉去換來。而且,一剎那間五識體產生瞭,從此意識就一定沒有間隔地產生。意識從此沒有間隔地運行,有的當時心態散亂無著,或者在有聲相呈現在面前時就產生耳識,或者在有其他境相呈現在面前時就隨著產生其他的識;如果當時心態不是散亂無著,那麼意識就一定會在第一種尋求心念後生發第二種決定識別的心念。

經過這尋求心、決定心二種意識階段後,意識就識別思量境界對象瞭。又由於有瞭二種原因,或者染污心生,或者善心生,這二種原因指的是對境界的識別思量,和前面決定心的導引。意識中所有的染污心、善心,是由二種原因帶來的結果;在眼等五識中的染污心、善心,隻是由意識中的決定心導引所產生,為什麼會是這樣呢?因為由於染污性的和善性的意識勢力的導引,才從此無間隔地在眼等五識中產生染污和善的感知現象。眼等五識其所以不能由思量性識別生出染污和善的感知現象,是因為它們本身沒有思量性識別的功能。由於這個道理,就說眼等五識是跟隨著意識流轉變化的,如同佛經中說的:發一種心念,如同有眾多的心念。

這一心是怎樣形成的呢?就是世俗所說的剎那間產生一個心念的過程,不是剎那間造作產生果報的業報過程。什麼是世俗所說的剎那間產生一個心念的過程呢?指的是識體以一種感官為依托,對於一種境界事物,有瞭這一種識體的感知識別的異體活動發生,就總括這一種識體感知識別的全過程,稱作剎那間產生一個心念。又相似性的連續運行的心理活動也稱作一心,這是因為一心念與後面接著的第二個心念極為相似。

而且,意識漫不經心散亂無著地接觸從未感知過的境界時,沒有什麼希求心念發生,這時的意識稱作率爾墮心,它這時隻能作用過去的境界對象。由五識體無間隔地帶生出的意識,或者是尋求心,或者是決定心,都應隻有一個結論,說意識接觸作用現在的境界。如果是這樣,意識接觸作用境界進行認知的心理過程就產生。

又識能夠識別對象事物的總體相狀。就在這對象事物總相中有還沒有識別的部分,其中又有應識別的部分,對這應識別部分產生能識別的精神活動,就稱作作意。就在這對象事物總體相中的樂意的、不樂意的、既非樂意又非不樂意的事相,由觸識別。就在這對象事物總體相中的讓人攝受的、損害人的、既非讓人攝受又非損害人的事相,由受識別。就在這對象事物總體相中的作為事因的言論相,由想識別。就在這對象事物總體相中的作為邪、正、非邪非正的行為原因的事相,由思識別。所以說那從作意到後邊的思,稱為能在一切處、一切尋伺境地、一切時間、一切心理活動互相連帶的現象中發生的心理活動。

作意是什麼?指調動內心各種活動一起轉向所要作用的境界對象。觸是什麼?指使感官、境界對象、感知識別三者結合交涉,從而使內心各種活動作用境界對象。受是什麼?指領納外境後的內心感受。想是什麼?指對事物種種相狀進行思惟並形成言語概念加以表述。思是什麼?指內心造作形成善、惡、非善非惡的心念。欲是什麼?指對樂意的事,心理隨著那些事物現行狀產生希求作什麼的心念的特性。勝解是什麼?指對已經決斷的事,心理隨著那些事物的現行狀進行審定不移的特性。念是什麼?指對曾經感知過的事,心理隨著那些事物的現行狀產生明確記憶的特性。三摩地是什麼?指對所觀想的事,心理隨著那些事物的現行狀一心思慮所對境界不移的特性。慧是什麼?指所觀想的事,心理隨著那些事物的現行狀進行推度決定斷絕疑念的特性,推度決定或者依循真實的理,或者依循不真實的理,或者依循既非真實又非不真實的理。

又作意造作什麼?引發內心活動使它作用境界對象。觸造作什麼?使受、想、思得以生起。受造作什麼?使愛得以產生。想造作什麼?使心對境界對象產生概念言語進行思惟。思造作什麼?使心思考造作並使身體言語造作。欲造作什麼?用希求心念激發身語意的造作。勝解造作什麼?對於境界審定功德過失並堅持不移。念造作什麼?對很久以前曾經思考、造作、講述過的事明確記憶。三摩地造作什麼?使內心得以斷疑悟真。慧造作什麼?它是在戲論的染污法、清凈法基礎上進行思惟推求。

怎樣劃分確立三種世?由於阿賴耶識含藏的種子離不開它們所變生的現行,所以要按現實現象來劃分確立三種世。又由於有阿賴耶識種子取果、未取果的關系存在,如從各種種子所變生的現行果論說,如果已取生的現行果相滅沒瞭,就是過去世;有種因但未生現行果,將來遇有機緣就一定會生成現行果,就是未來世;種子已在生現行果,而且還在接受種子因的導引,就是現在世。

怎樣劃分確立生、老、住、無常呢?即在三界一切有情眾生居處,在一切阿賴耶識的連續生轉中,受阿賴耶識含藏的一切種子也相應地連續流轉,對生、老、住、無常的劃分確立就以這連續過程的階段差別為依據。由於有緣接條件的勢力影響,原先沒有連續地發生的現象現在開始生發,這稱作生發階段的有造作、依因緣的事物相狀。就這已經生發的事物處在體性變異的階段,稱作老化的有造作、依因緣的事物相狀。這種老化有二種狀況:一是性質漸變的體性變異,二是性質回變的體性變異。由於有相似性的異相連續生成,就設立性質漸變的體性變異概念;由於有不相似的異相連續生成,就設立性質回變的體性變異。就在這生出的時候,在生的那一極短時間裡就隨阿賴耶識流轉,稱為安住形成階段的有造作、依因緣的事物相狀。事物在那產生的極短時間過後,由於沒有一剎那不變,所以稱為沒有恒常不變的有造作、依因緣的事物相狀。這樣就將眾多事物現象變化的階段差別加以概略區分,劃分確立四種有造作、依因緣的事物相狀。

又有四種緣:一是因緣,二是等無間緣,三是所緣緣,四是增上緣。因緣,指的是種子。等無間緣,意指如這個心識念頭無間隔地導生出其他已定體性的心識念頭,那麼這個心識念頭就是那個被導生出的心識念頭的等無間緣,即前後心念平等無間隔地產生的前提條件。所緣緣,指的是眾多內心活動攀緣認知的境界對象。增上緣,指除種子以外的各識所依托的根體、意念,以眼識為例,眼根和作為眼識助伴的心理活動就是眼識的增上緣,即對眼識起作用影響的因素,其他識的增上緣也是這樣;又心識的善不善性能夠生出自己所喜愛和不喜愛的現象結果,如此等類,稱為增上緣。

又由於是種子,就確立因緣。由於眾多識各有不同的自性,各識在各識基礎上前後念相等無間隔,就確立等無間緣。由於眾多識攀緣作用的境界對象影響眾多識,就確立所緣緣。由於眾多識有所依托的根體、意念及伴隨、影響它們的眾多心理活動,就確立增上緣。如佛經所說的眾多因眾多緣能使識生的,那就是這四種。因緣這一種,既是因也是緣,其他的三種隻是緣。

又如佛經所說的善性、不善性、非善非惡性,他們的差別怎樣?眾多善性現象的差別:

有的確立一種,依據行事不會帶來罪報的理義。有的確立二種,指由原先的努力感得的,現已成為本性的善和聽聞正法依理修行的善。有的確立三種,指自性清凈的善,與自性清凈善相應生起的心理活動,由自性清凈善和相應的心理活動所引起的善性身、語造作。有的確立四種,指行的善能導致生到諸天或富貴傢族受樂的果報、修習解脫塵世煩惱的善、修習達到初生無漏智照見真理階段的善和修習達到永斷煩惱涅盤出世的善。有的確立五種,指修行佈施的善、持戒修行的善、勤修佛道的善、能導引入人天可愛趣居的善、能導引脫離塵世入涅盤清凈的善。有的確立六種,指善性的色、受、想、行、識等五蘊和通過無漏智的判斷選擇達到寂滅清凈的善。有的確立七種,指念住所統攝的善、正勤所統攝的善、神足所統攝的善、由五根所統攝的善、由五力所統攝的善、由覺支所統攝的善、由合佛道的正理所統攝的善。有的確立八種,指起迎合掌、問訊禮敬的造作一類的善,贊頌別人的妙說、稱揚別人的實德一類的善,供養侍奉病人一類的善,尊敬對待師長一類的善,隨著他人善行心生喜悅一類的善,虔誠祈禱諸佛傳法一類的善,將自己修行獲得的功德回施給眾生一類的善,修習最高佛乘無量功德一類的善。有的確立九種,指普度眾生的種種機智方法、剛斷惑並且不再受惑間隔的無漏智慧、已斷惑並證悟真理的智慧、已獲解脫道後更努力達到果德圓滿等四種所統攝的善,以及脫離不瞭利養的修道、修習自利小乘道、修習自利又利他的大乘道、修習世間行善的道、修習出世間涅盤清凈的道等五種所統攝的善。有的確立十種,指為求得名利回報作的善、隻為利益眾生不求名利回報作的善、聽受有道人的妙說產生的善、自己思惟悟得佛法產生的善、遵守佛教規定的身語意戒律一類的善、既不遵守也不反對佛教規定的身語意戒律所行的善、作為佛道根本善的附屬的十種善、修習聲聞乘教法所統攝的善、修習獨覺乘教法所統攝的善、修習大乘教法所統攝的善。

還有確立這樣十種的,即欲界所系的善,初、二、三、四禪天所系的善,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所系的善,修習不再落入三界生的佛道所統攝的善;另有確立這樣十種的,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等十善業道;還有確立這樣十種的,即屬於學道圓滿無需再學境界的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所統攝的善;還有十種劃分確立法,指能感招投生八種受福處的善,以及生為轉輪王的善,以及能趣向徹底覺悟契悟真如的善。

以上種類,就是眾多善的種種差別。

概略說善有二種涵義,指能獲得生在可樂的人、天趣的果報,能正確透徹地認知事物以及那些事物現象所導致的果報。

不善法,指與善法相違悖以及對善法的障礙,因為它會獲得不可樂的地獄、鬼、畜生趣的果報,以及不能正確地認知事物現象。

非善非惡法,可概略分為四種,指造作導致的果報生,以及一部分有軌則的舉止、工藝技巧和變化心。如果眾多工藝技巧的操作僅僅是為瞭娛樂,不是為瞭謀生,不是想依賴它們養命去操習它們,更不是為瞭對善的抉擇,那麼這種操習工藝技巧的心念就是污染心性的;其餘的是非善非惡性的。如同操習工藝技巧的心念一樣,對有軌則的威儀的劃分也是這樣。

變化心有二種,指善性的和非善非惡性的。

再次,眼有的確立一種,指能看見色。

有的確立二種,即長養眼、異熟生眼。

有的確立三種,即肉眼、天眼、慧眼。

有的確立四種,即有瞚眼、無瞚眼、恒相續眼、不恒相續眼。恒相續,是隻能見色界的眼。

有的確立五種,指地獄、餓鬼、畜生、人、天等五趣眾生不同的眼。

有的確立六種,即自相續眼、他相續眼、端嚴眼、醜陋眼、有垢眼、無垢眼。

有的確立七種,即有識眼、無識眼、疆眼、弱眼、善識所依眼、不善識所依眼、無記識所依眼。

有的確立八種,即依處眼、變化眼、善業異熟生眼、不善業異熟生眼、食所長養眼、睡眠長養眼、梵行長養眼、定所長養眼。

有的確立九種,即已得眼、未得眼、曾得眼、未曾得眼、得已失眼、應斷眼、不應斷眼、已斷眼、非已斷眼。

確立十種的,沒有。

有的確立十一種,即過去眼、未來眼、現在眼、內眼、外眼、粗眼、細眼、劣眼、妙眼、遠眼、近眼。

如同眼一樣,耳等的劃分差別確立種數也是這樣。耳等的種數差別與眼不同的地方,在三種、四種分法中有部分增減:

三種耳,指的是凡人依托肉體的耳、能聽受凡人無法聽到的聲境的天耳、能精核真理言聲的耳;四種耳,指的是因果相續不住的耳、因果相續有住的耳、能聽受佛道高義的耳、不能聽受佛道高義的耳。

三種鼻舌,指的是光凈的鼻舌、不光凈的鼻舌和被損壞的鼻舌;四種鼻舌,指的是因果相續不住的鼻舌、因果相續有住的鼻舌、能生識的鼻舌、不能生識的鼻舌。

三種身,指作為容納滓穢處所的不凈身、不容納滓穢的清凈身、一切各種感官全面附隨的身體;四種身,指的是因果相續不住的身、因果相續有住的身、自身放光的身、自身不放光的身。

意有的確立一種,指以識別法境界為根據。

有的確立二種,指局限在世界萬有安頓的心意、不局限在世界萬有安頓的心意;最初的意指僅僅能懂得世人名稱語言的意,後階段的意指凡夫、小乘學道的道;還有一種說法,指前階段的世間塵染意,後階段的超脫世間意。

有的確立三種,即心、意、識。

有的確立四種,即善、不善、雖隱覆聖道但顯不善不惡意、雖沒有隱覆聖道但顯不善不惡意。

有的確立五種,指的是五種方面的差別,即第一因位、第二果位、第三樂位、第四苦位、第五不苦不樂位。

有的確立六種,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體。

有的確立七種,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阿賴耶識。

有的確立八種,指內心觸及言語相應產生的意、由前五識觸及對象境界所相應起的意、依托沈迷所嗜好的世俗生活的意、依托出離世俗生活的意、有貪愛的意、無貪愛的意、世間范疇的意、超脫世間范疇的意。

有的確立九種,憑依九種果位的有情眾生的意。

有的確立十種,無具體羅列。

有的確立十一種,如同前面所說的眼的十一種分類法。

有的確立十二種,即十二心,指的是欲界的善心、不善心、雖本障覆善道但顯不善不惡心、雖本不障覆善道但顯不善不惡心;色界中有三種心,即同上述欲界四種心中除不善心外的三種,無色界也同這三種心;出世間有二種心,修學戒、定、慧過程中的心,修學達到最高果位無須再學的心。……

又次,屢次觀看眾多的物境,看後隨即放舍,所以稱作眼。多次地對在耳邊響著的各種聲音能聽清楚,所以稱作耳。多次因這緣故能嗅眾氣味,所以稱作鼻。能解除饑餓瘦弱,多次地發表言論,述明道理,呼稱召請諸佛菩薩及眾生,所以稱作舌。有眾感覺器官隨附並遍及所附的肉體,所以稱作身。愚人在長夜裡,得晶亮美物裝飾珍藏,將它們固執地據為已有,於是認為身外的萬物都是自己所擁有的、自身存在永恒的主宰中,並固執地以永恒的主宰自居;又眾世間眾生,依據這些人的狀況假借種種想出的名字來稱呼他們,稱呼他們為有情、人、命者、生者、意生、儒童等,所以稱作意。

屢次可以顯現存在什麼方角處所,質量可以增加,所以稱作色。多次地宣發出又多次地消逝,隨著增添各種不同的言論,所以稱作聲。能脫離質地潛隱形相,屢次地隨風流轉,所以稱作香。可以用舌品嘗,屢次招致疾苦,所以稱作味。屢次可被身體驗證,所以稱作觸。能被意識普遍地把握而作為意識的對境,所以稱作法。

如此等等類,眾多法的差別應知曉。就此再念一首略語偈:

自性和所依、所緣、助伴及業,從此五個方面,使心法的差別產生。

此偈內容述明瞭眾心意識現象隨著五法、六識體相應產生的差別流轉,作為流轉因的五法指的是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

又還應知曉五蘊范疇的善巧方便的義理、十八界范疇的善巧方便的義理、十二處范疇的善巧方便的義理、十二因緣范疇的善巧方便的義理、善惡因果范疇的善巧方便的義理、二十二根范疇的善巧方便的義理。

又還應知曉諸佛宣諭的道理,統攝到九個方面,九個方面的內容是什麼?第一是關於眾生方面的內容,第二是關於眾生攝受作用外境對象方面的內容,第三是關於眾生的因果流轉方面的內容,第四是關於眾生如何現實生存方面的內容,第五是關於眾生心識的污染與凈化方面的內容,第六是關於世間萬有現象差別方面的內容,第七是關於宣講真理的聖賢方面的內容,第八是關於聖賢所宣講的真理方面的內容,第九是關於會合的各類眾生方面的內容。

關於眾生方面的內容,指五蘊。關於眾生攝受作用外境對象方面的內容,指十二處。關於眾生的因果流轉方面的內容,指十二因緣。關於眾生如何現實生存方面的內容,指段、樂、思、識四種食。關於眾生心識的污染與凈化方面的內容,指四聖諦。關於世界萬有現象差別方面的內容,指無數事物現象的差別的識別。關於宣講真理的聖賢方面的內容,指佛及他們的弟子。關於聖賢所宣講的真理方面的內容,指四念住等三十七菩提分法。關於會合的各類眾生方面的內容,即所說的八眾:第一剎帝利眾,第二婆羅門眾,第三長者眾,第四出傢修道人眾,第五四大天王眾,第六三十三天眾,第七焰摩天眾,第八梵天眾。

又略語說:

色聚以及六識身與五法的相應,世、相和各種條件。善等屬性及上述各種差別,巧便及事放在最後強調。

《瑜伽師地論》有尋有伺等三地第三-五本地分--有尋有伺等三地第三-五

已說完意境界。

什麼是有尋有伺地呢?什麼是無尋唯伺地呢?什麼是無尋無伺地呢?總地用略語界、相、如理、不如理、雜染等的生起,放在最後強調。

如此三地可概略地從五個方面加以確立:第一、從世間眾生差別方面加以確定,第二、從尋、伺的相狀方面加以確定,第三、從尋、伺趨向善性真理方面加以確立,第四、從尋、伺悖離善性真理方面加以確立,第五、從種種善惡雜糅現象俱起方面加以確立。

什麼是從世間眾生差別方面加以確立?分立的略語說:

數、處、量、壽、受用、生、自體和因緣果,各有差別。

應當知曉從世間眾生差別方面加以確立通由八種相狀:第一、從眾生所處的界數加以確立,第二、從眾生所居的處所加以確立,第三、從有情眾生的身量加以確立,第四、從有情眾生的壽命加以確立,第五、從有情眾生的受用加以確立,第六、從眾生不同追求生不同欲樂加以確立,第七、從眾生自體形態及生存命運加以確立,第八、從因、緣、果的關系加以確立。

什麼是從眾生所處的界數加以確立呢?概略分有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

如此三種界,稱作墮落世間法統攝的界。由不墮落世間法統攝的界,指修習道諦和滅諦圓滿所處的界,以及無戲論的不漏落世間法的界。

這些界中,欲界及色界的初靜慮,除開初靜慮與第二靜慮中間的大梵天,稱為有尋有同吔。

即初靜慮與第二靜慮中間的大梵天,稱作無尋唯伺地。任何一位有情眾生,隻要在初靜慮修習上品善圓滿,就能成為大清凈的大梵天。

從第二靜慮天起,包括其餘的有色界天和全部無色界天,稱作無尋無伺地。此境界由於脫離瞭有貪欲煩惱的尋伺這一道理,才稱名作無尋無伺地,這樣稱名,並非由於完全沒有慧思處於對境匆略推尋、精深思考境界的心意運行現象的緣故。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未脫離欲界中的貪欲的人,由於有瑜伽師教導使心識慧思入定趨向不同的境性,在某一時間,也有無尋無伺的心意運行現象出現:脫離瞭有貪欲煩惱尋伺的人,也有尋伺的心理運行現象出現,如修定的人出離那禪定狀態和生入那禪定境界的時間。

如果處在通入無漏界的有為性范疇的初靜慮,也稱作有尋有伺地。這是依據尋伺處在有為法,以真如為對境進入此定的緣故,不是以存在尋伺心理活動現象為依據的綠故。……

其次,什麼是從尋、伺的相狀方面加以確立?略語說:

體、所緣、行相、等起和差別、抉擇、流轉,略辨其相狀,即應知曉。

應當知曉此相狀略分有七種:第一、本質性,第二、對象,第三、運行相狀,第四、同時起動者,第五、分類差別,第六、如何判定,第七、流轉變化。

尋、伺的本質性,指對事理對象不加以深入推求審度,即以思尋為本質性;如對事理對象加以深入推求審度,即以智慧為本質性,上述是應當知曉的。

尋、伺的對象,指依托名身、句身、文身的意義為對象。

尋、伺的運行相狀,指對這對象匆略尋求的運行相狀,是尋;對這對象精細審察,是伺。

與尋、伺同時俱起的,指發出的語言。

尋、伺的分類差別有七種,指有相、無相至不染污,如前面意地說過的。

尋、伺的判定,如尋、伺就是一切心心所法嗎?或一切心心所法就是尋、伺嗎?不對!尋、伺必然是心心所法的范疇,或有的心心所法並非尋、伺。相對出世的智慧,除開出世智能和尋、伺,其他的一切三界的心心所法都不是尋、伺。

尋、伺的流轉變化,如地獄眾生的尋、伺,在怎麼的情狀下運行?接觸什麼對象?由什麼感受引發?與引發的感受相應的情緒是什麼?企求什麼?以什麼造作導致流轉變化?如同地獄眾生,畜生、餓鬼、人、欲界天、初靜慮地天的所有眾生的尋、伺,在怎樣的情狀下運行?接觸什麼對象?由什麼感受引發?與引發的感受相應的情緒是什麼?企求什麼?以什麼造作導致流轉變化?地獄眾生的尋、伺,全是愁戚的運行,接觸不可愛的對境,由苦的感受引發,與憂傷情緒相應,常常企求脫離苦,由不離煩擾心的貪愛欲造作導致流轉變化。如同地獄眾生的尋、伺始終受苦,餓鬼的尋、伺也是這樣。畜生、人、大力餓鬼所有的尋、伺大都是在愁戚中運行,較少在欣悅中運行;大都接觸不可愛的對境,較少接觸可愛的對境;大都由苦的感受引發,較少由樂的感受引發;大都與憂傷情緒相應,較少與歡喜情緒相應;大都企求脫苦,較少企求遇樂;由不離煩擾心的貪愛欲造作導致流轉變化。欲界諸天眾生所有的尋、伺,大都在欣悅中運行,較少在愁戚中運行;大都在接觸可愛的對境,較少接觸不可愛的對境;大都由樂的感受引發,較少由苦的感受引發;大都與歡喜的情緒相應,較少與憂傷的情緒相應;大都企求遇樂,較少企求脫苦;由不離煩擾心的貪愛欲造作導致流轉變化。初靜慮地天眾生所有的尋、伺,始終在欣悅中運行,始終接觸可愛的境界,始終由樂的感受引發,始終與歡喜的情緒相應,隻企求不離樂,由離煩擾心貪愛欲的造作導致流轉變化。

又次,什麼是從尋、伺趨向善性真理方面加以確立?略語說:

依處以及事、求、受用、正行,還有兩種菩提資糧和到達涅盤彼岸的方便法門。應當知道此方面的確立大略通由八種相狀,指各種善法依托處、種種功德事、企求的軌范、受用的軌范、行為的軌范、資助二種修習覺悟道成功的善根功德、度到涅盤彼岸的法門。

與趨向善性真理的尋、伺相應的各種善法依托處有六種:第一、在決定道義時,第二、在止息煩惱時,第三、在造作流轉時,第四、在修世間善法離欲時,第五、在修出世間法離欲時,第六、在攝教利益有情眾生時。

與趨向善性真理的尋、伺相應的種種功德事有八種:第一、通過佈施成就順利事業的事,第二、通過持戒成就福利事業的事,第三、通過修習定慧成就福利事業的事,第四、通過聽聞學習成就的事,第五、通過思惟抉擇成就的事,第六、通過其他的修習成就的事,第七、以智慧抉擇斷滅煩惱、證得真如的事,第八、通過攝教利益有情眾生成就的事。

與趨向善性真理的尋、伺相應的企求軌范,意指如追求財物通過合法度和不兇險的方式,不能用非法度和兇險的方式。

與趨向善性真理的尋、伺相應的受用軌范,指如在將財物追求到後,不樂得享受、不守財不舍、不愛財不已、不被隨得到財物生的煩惱束縛、不因考慮得失生悶、不享用無度,也不固執隨起的種種邪見,深知隨財物來的過咎禍患,深明出世脫離塵世煩惱的真理來軌范自己的受用。

與趨向善性真理的尋、伺相應的行為軌范,指如深知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傢族尊長等的尊勝,恭敬地供養他們,承擔有利他們的事。在今世、後世作的罪過中見到果報的苦痛產生大的恐怖畏懼心,從而行佈施、作福事、受齋法、持戒禁。

資助聲聞乘修習覺悟道成功的善根功德,我將要在「聲聞地」中詳說。資助獨覺乘修習覺悟道成功的善根功德,我將要在「獨覺地」中詳說。度到涅盤彼岸的法門,我將要在「菩薩地」中詳說。

又次,什麼是從尋、伺悖離善性真理方面加以確立呢?略語說:

執著因中有果、顯瞭、有去來、我、常、宿作因、自在等、害法、邊無邊、矯亂,主張無因、斷、空、最勝、凈、吉祥,這是十六種外道的不同言論。

通過十六種外道的不同言論與本論的種種差別,來顯示悖離善性真理,是應當知曉的。哪十六種?第一、因中有果論,第二、從緣顯瞭論,第三、去來實有論,第四、計我論,第五、計常論,第六、宿作因論,第七、計自在等為作者論,第八、害為正法論,第九、有邊無邊論,第十、不死矯亂論,第十一、無因見論,第十二、斷見論,第十三、空見論,第十四、妄計最勝論,第十五、妄計清凈論,第十六、妄計吉祥論。

因中有果論,指的是如有一位沙門或婆羅門心起如此見解,確立如此言論:每一時間、自始至終在眾因中具有果的體性。這講的是雨眾外道作這樣的度想。問:什麼緣故那眾外道生起如此見解,確立如此言論,顯示眾因中具有果的體性?答:由於教傳和理論。教傳原因,指那些外道先師造下教義典藏,門徒隨師聽教輾轉傳到現在,奉立因中先有果性的教義。理論原因,指有的沙門或婆羅門,作匆略推尋性的思尋,作細致察糾性的思考,局限在有貪欲的尋、伺,局限在自持辯才立論的境地,局限在凡夫無明的境地,局限在無聖賢引導的自己隨意思惟推究的境地。

他們作這樣的思考:如果依從甲體性,乙體性才得產生,那麼世間一切人都知道並確立甲是乙的因,不會立其他的什麼為因。又求取乙果的人,隻會取這甲作為因,不會取其他的什麼作為因。又隨即在甲上進行種種勞作加功,而不是對其他的什麼進行勞作加功。又如那甲作為果就隻依從那甲的因產生,不依從其他的什麼產生。所以那果在因中先已有。如果不是這樣,就應當把一切現象作為一切現象的因,為求得一種果就應該取一切現象作為因,應對一切事物進行勞作加功,應該是從一切事物中生出一切果。由於經如此確立甲因乙果、由於須從甲因求乙果、由於須通過對甲因的勞作加功才決定乙果生、由於甲作為果又依從甲的因生出,他們便認定因中常有果的體性。

應細問他們:你們希求什麼?什麼是因相?什麼是果相?因、果兩種相是異,還是不異?

如果因、果二相不異,便不存在將因、果區分為二種的判定。由於因、果兩者沒有差別,說因中有果,就不合道理。如果因、果相有差別,你們如何想?因中的果體是未生相,還是已生相?如果是未生相,在因中果的體性就還沒有生出,然而你們說成是因中已有果體性,就不合道理。如果說果是已生相,即在因中果的體性已經生成,然而你們的理論意味著果體性須再次從因中生出,這就不合道理。所以因中並非先就有瞭果體性,而是果體性先要有因,因在其他有關條件具備並起作用後才生成果。

又存在有造作因緣呈現相狀的諸現象,對這些現象須通由五種相狀才能詳知:第一、通由處所可以得知,如甕中的水;第二、通過識別現象所依賴的識體可以得知,如眼中的眼識;第三、通由自身體相可以得知,如因自體種子成熟,不須經由其他因素度成;第四、通由自己的造作可以得知;第五、由於因發生變異,果也會隨著變異,或者由於有關條件發生變異,果也會隨著發生變異。所以他們說每一個時間、自始至終因中有果,不合道理。

由於這些原因,他們所確立的言論是悖離善性真理的說法。如此有不異相、異相、未生相、已生相的緣故,都使他們的說法不合道理。

從緣顯瞭論,指的是如有一位沙門或婆羅門心起如此見解,確立如些言論:一切事物現象,體性本是實有,一事物現象就從各種相關條件的其他事物現象中顯示出來,不是在各種相關條件的其他事物現象作用下由因生成。這講的就是因中有果論者和聲相論者作這樣的度想。問:什麼緣故,因中有果論者認定眾因中先有果的體性從各種相關條件的其他事物現象中顯示出呢?答:由於教傳和理論。教傳的原因如前文所說。理論的原因,指的是如有一人作匆略推尋性的思尋,作細致察糾性的思考,詳說也如前文。

他們這樣思考:果先就有瞭,又再從因生成,就不合道理。然而不勞作加功就不能辦成果,那果還能通過其他什麼方式作用形成果呢?難道不是隻從相關條件的事物現象顯示果嗎?他們作出如此分析後,就確立瞭從緣顯瞭論。

應當問他們:你們希求什麼?是無障蔽性的能使事物外現的外緣接事物卻顯示有障蔽的果,還是有障蔽性的不使事物外現的外緣接事物顯示有障蔽的果?如果是無障蔽性外緣接因素,無障蔽性的外緣接事物顯示有障蔽的果,不合道理。如果是有障蔽性外緣接因素,有障蔽性的外緣接事物顯示不障蔽的果,對於與果密切聯系的因為什麼不障蔽?因為因與果都是現象存在,所以因不被障蔽不合道理。譬如黑闇,既障蔽甕中的水,也障蔽甕。如果說有障蔽性的外緣接事物也障蔽因,那麼它也應顯示果與因都被障蔽,然而卻說隻顯示因中先有果體性而不顯示因,這就不合道理。

還應問他們:是存在的現象體性被有障蔽性的外緣接事物顯示,還是果體性被有障蔽性的外緣接事物顯示?如果是存在的現象體性被有障蔽性的外緣接事物顯示,這就成瞭存在的現象體性常常不能顯現出,所以不合道理。因的體性也是存在的現象體性,為什麼不被障蔽?如果說是果的體性被有障蔽性的外緣接事物顯示,然而同一事物現象既是因又是果體性(例如芽既是種子的果,又是莖等的因),這就成瞭同一種事物現象既被顯現又不被顯現,所以不合道理。

現在又問你們,隨你們的言意作答。因中有果論與從緣顯瞭論是相異的,還是不相異的?如果是不相異的,果性事物現象應該是常常顯示的,既從因中顯示瞭又從外緣接事物中顯示,不合道理。如果說是相異的,那從外緣接事物中顯示出的是有因體性,還是無因體性呢?如果說無因體性,沒有因卻顯出果體性,不合道理。如果有因,隻有果體性可以顯示,不是因體性可以顯示;因不能顯示因,隻能顯示果,與有因相悖,所以不合道理。如此無障蔽性的外緣接事物、有障蔽性的外緣接事物、存在的現象相狀、果體性相狀、因中有果論與從緣顯瞭論不相異、因中有果論與從緣顯瞭論相異,都使他們的說法不合道理。

所以你們說的如果事物現象本性是無,這就是無相;如果事物現象本性是有,這就是有相。事物現象的本性如果是無,就不可能顯示出;事物現象的本性如果是有,才可能顯示出。不合道理。

我現在應當說:雖然有的事物現象還是有存在的相狀的,但是人們不能獲取它們的相狀。指的是或者由於存在的事物現象極遠,雖然存在卻不能獲取它們的相狀;又由於有四種障礙人們獲取事物相狀的因素作用,而不能獲取它們的相狀;又由於存在的事物現象極其微細,而不能獲取它們的相狀;或者由於人心散亂不專,而不能獲取事物相狀;或者由於人的根體損壞,而不能獲取事物相狀;或者精深崇高的義理雖也有相,但是不具備相應的智慧也獲取不瞭。

如果因中有果論、從緣顯瞭論不合道理,應當知曉聲相論也不合道理。它們之間的差別在於,外道聲相論師心起如此見解,確立如此言論:音聲的相狀是恒常存在的,既無生又無滅,然而隻有通由宣發吐出,才能顯示出。所以此論如同從緣顯瞭論,是不合道理的言論。

又次,什麼是從種種善惡雜染現象俱起方面加以確立?指由三種善惡雜染現象確立。哪三種?第一、煩惱的善惡雜染現象,第二、造作的善惡雜染現象,第三、受生流轉的善惡雜染現象。

煩惱的善惡雜染現象是什麼?略語說:

自性若分別,因位及與門,上品顛倒攝,差別諸過患。

應當知曉煩惱的善惡雜染現象的確立通由煩惱的本性、分類、成因、不同階段、惱門、嚴重相狀、見解是非顛倒范疇、作用差別、各種過咎禍患,有關的解釋應該知曉。

煩惱的本性,指如果煩惱現象產生時,心不寂靜的相狀就自然地生起,由於那不寂靜相已經生起,心便以不寂靜的運行狀態連續流轉,這叫概略說明煩惱的本性。

煩惱的分類:有的確立一種,以煩惱雜染善惡、污染心性的涵義為依據;有的分成二種,指由見道斷絕的見惑煩惱,由修道斷絕的事惑煩惱:有的分成三種,指將眾生羈在欲界的煩惱,羈在色界的煩惱,羈在無色界的煩惱;有的分為四種,指將眾生羈在欲界的不善和無記的煩惱,羈在色界的無記煩惱,羈在無色界的無記煩惱;有的分為五種,指見苦聖諦所斷絕的煩惱,見集聖諦所斷絕的煩惱,見滅聖諦所斷絕的煩惱,見道聖諦所斷絕的煩惱,由修道斷絕的事惑煩惱。有的分為六種,指對三界塵世生活貪愛執取,對痛苦或不順利憤恨不忍、傲慢不讓,對眾事理不能明解,對是非真假見解顛倒錯誤,對佛道真理疑慮不定;有的分為七種,指七種隨身不離藏伏在阿賴耶識的煩惱種,第一、欲界貪愛執取塵世生活的煩惱種,第二、對痛苦不順利憤恨不忍的煩惱種,第三、色界、無色界貪愛執取塵世生活的煩惱種,第四、傲慢不讓的煩惱種,第五、不明解眾事理的煩惱種,第六、對是非真假見解顛倒錯誤的煩惱種,第七、對佛道真理疑慮不定的煩惱種;有的分為八種,指對三界塵世生活貪愛執取,對痛苦不順利憤恨不忍,傲慢不讓,對眾事理不能明解,對佛道真理疑慮不定,對是非真假見解顛倒錯誤,以及二種對外境的執取貪愛;有的分為九種,指九種結合苦的煩惱,第一、結合苦的對三界塵世生活的貪愛執取,第二、結合苦的對痛苦不順利的憤恨不忍,第三、結合苦的傲慢不讓,第四、結合苦的對眾事理不能明解,第五、結合苦的對是非真假見解顛倒錯誤,第六、結合苦的修難成正果的事,第七、結合苦的對佛道真理疑慮不定,第八、結合苦的對他人成就的嫉妒,第九、結合苦的秘藏財物吝惜不舍;有的分為十種,第一、認定我實有及身邊物為我實有,第二、執著偏見,第三、否定因果報應義理的邪惡見,第四、執取各種悖理見解以為最勝,第五、對外道戒律的恪守,第六、對三界塵世生活的貪愛執取,第七、對痛苦不順利憤恨不忍,第八、傲慢不讓,第九、對諸事理不能明解,第十、對佛道真理疑慮不定;有的分為一百二十八種煩惱等,指上面說的十種煩惱在三界中各別相對十二種對真諦的蒙昧形成一百二十八種煩惱……。

煩惱形成原因,指六種原因:第一、由於依托的因素,第二、由於緣接的對象,第三、由於親近他人,第四、由於聞受邪教,第五、由於反復熏習,第六、由於內心調動。由於這六種原因,才生起諸煩惱。

由於依托的因素,指由煩惱種子發起眾煩惱。由於緣接的對象,指外緣接境界出現在面前順生煩惱。由於親近他人,指由於跟隨不善的人學習。由於聞受邪教,指由於聞受非真正的道法。由於反復熏習,指由於現行煩惱反復猛力熏習先時植下的種子。由於內心調動,指內心發起違悖善性真理的趨向,眾煩惱產生。

煩惱的階段,概略分為七種:第一、種子階段,第二、煩惱纏身不脫的階段,第三、類別產生的階段,第四、各種煩惱一起產生的階段,第五、欲界煩惱階段,第六、欲界天煩惱階段,第七、上界天煩惱階段。由於二種緣故,煩惱種子隨身伏藏相續不斷,第一、由於煩惱種子始終隨附逐身,第二、由於煩惱生起後又使得隨伏的煩惱種子性更堅。

煩惱的惱門,概略說由二種門煩惱惱心,指由纏身不得出離的門及煩惱種門惱心。纏身不得出離的門又分為五種:第一、由於心處在不寂靜狀態,第二、由於障礙善法,第三、由於發起使人死後墮入惡趣(地獄、畜生、餓鬼)的種種惡作,第四、由於使人陷入種種鄙賤處境,第五、由於能感招受生果報等等苦。什麼是煩惱種門惱心?指煩惱種成為纏身不得出離的煩惱所依托的因素和能引發受生果報等等苦,此又由七門惱心,一切煩惱對於見解和修習能成為障礙是應當知曉的,指由於錯訛見解、由於對四聖諦(苦、集、滅、道)蒙昧不解、由於對佛法聖諦疑慮不決、由於迷執錯訛見解、由於對以上妄念產生的因緣(苦諦、集諦)迷惑不解,由於以上妄念產生於對怖畏果報受生的迷惑、由於修道斷絕的一切煩惱自然地現行。

什麼是煩惱的嚴重相狀?指煩惱現行猛利難伏的相狀和對微劣事現行加重的相狀。此相概略說有六種:第一、由於毀犯,第二、由於受生,第三、由於連續流轉,第四、由於種種事,第五、由於起惡造作,第六、由於不完全出離。由於毀犯,指由於此煩惱纏身,毀壞一切對真理正道的學習。由於受生,指由於此煩惱死後隻能生在欲界受苦的惡趣中。由於連續流轉,指被對三界貪愛執取等煩惱支配的人、諸根成熟的從少年階段到壯年階段的人、缺乏菩提種子的人。由於種種事引起,指面對父母師長不尊重、面對佛法僧不積功德、面對貧窮困苦的人不施恩救濟。由於起惡造作,指由於此煩惱纏身,憑著很強的適悅感受起行為、語言的惡行。由於不完全出離,指此煩惱屬於嚴重范疇,用初級不離利養的方法加以斷絕,沒有什麼功效。

煩惱的見解是非顛倒范疇,指的是七種顛倒:第一、在思惟上顛倒,第二、在見解上顛倒,第三、在心識上顛倒,第四、將無恒常不變倒視成恒常不變,第五、將苦的倒視成樂的,第六、將不清凈的倒視成清凈的,第七、將無真實的我倒視成有真實的我。在思惟上顛倒,指對無恒常不變、苦、不凈、無真實的我起常、樂、凈、我妄想性的分別。在見解上顛倒,就是指對那以妄想分別出的事理,內心認可樂受,並形成執著不舍的煩惱。在心識上顛倒,就是指那執著不舍的煩惱中的貪愛塵世等煩惱。應當知曉,煩惱概略分為三種:有的煩惱是根本顛倒煩惱,有的煩惱是自體顛倒煩惱,有的煩惱是流轉相續性質無變的顛倒煩惱。根本顛倒的煩惱,指不能明解諸事理。自體顛倒煩惱,指認定我實有及身邊物為我實有、執著偏見中的一部分、執取種種妄見認為最勝、對外道戒律的恪守和對三界塵世生活的貪愛執取。流轉相續性質無變的顛倒煩惱,指否定因果報應義理的邪惡見解、執著偏見中的一部分、對痛苦不順利憤恨不忍、傲慢不讓及對佛道真理疑慮不定。這些中間,認定我實有及身邊物為我實有是將無真實的我倒視為有真實的我,執著偏見中的一部分是將無恒常不變倒視為恒常不變,執取種種妄見認為最勝是將不清凈的倒視為清凈的,對外道戒律的恪守是將苦的倒視為樂的。對三界塵世生活的貪愛執取通有二種顛倒,指將不清凈的倒視為清凈的,將苦的倒視為樂的。

煩惱的作用差別,有許多種差別應當知曉,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暴流、梔、取、系、蓋、株杌、垢、常害、箭、所有、根、惡行、漏、匱、燒、惱、有諍、火、熾然、稠林、拘礙這些種類煩惱的作用差別。應知這些煩惱作用中,能結合苦,所以稱作結;使得奉善行不自在,所以稱作縛;一切世間強化的煩惱種子隨附逐身,所以稱作隨眠;煩惱一旦從心生反過來使心不得解脫,所以稱作隨煩惱;煩惱起反復相續不絕,所以稱作纏;煩惱像深廣難渡的流水,使人無奈地順流漂溺,稱作暴流;奉種種邪法障礙出離,所以稱作枙;能取來自身果報苦趣連續不斷,所以稱作取;使人難以解脫,所以稱作系;覆蔽真實義理,所以稱作蓋;像矮雜木壞稼田,煩惱生就阻礙人從善,所以稱作株杌;心性受污染,所以稱作垢;長久地毀害人,所以稱作常害;煩惱使身心呈不寂靜相,並長遠地隨附逐身,稱作箭;能攝取五蘊不舍,所以稱作所有;使種種不善行依托煩惱生,所以稱作根;作為種種邪行的本因,所以稱作惡行;心意識緣境流散動亂生雜染,所以稱作漏;因對受用無滿足心常恐受貧乏,所以稱作匱;使得所企求的是乖離不可愛的事物,所以稱作燒;使人愁苦衰損,所以稱作惱;能成為鬥訟爭執的動因,所以稱作有諍;像燒薪柴一樣地毀掉所有積集的種種善根,所以稱作火;如大熱病燒惱身心,所以稱作熾然;取種種苦蘊密稠如林,所以稱作稠林;能使眾生樂著種種塵世的妙欲,而且能障礙人修證超塵出世法,所以稱作拘礙。……

煩惱的過咎禍患,應當知曉煩惱有無數的過咎禍患,指煩惱生起時先惱亂人的心,其次使人對所認識的對象事理發起是非真假顛倒的見解,使得種種煩惱種子都得以堅固;使得眾煩惱互相引發作相同性質的連續流轉;能引起對自己的毀害、能引起對別人的毀害、既引起對自己的毀害又引起對別人的毀害,使人生現世罪、生後世罪、既生現世罪又生後世罪,使人承受那受生身的身心憂苦;能引來果報受生等種種大苦;能使煩惱逐身流轉不絕從而遠離出世涅盤的欣樂;能使人修習定地所獲得的眾善法退失;能使人的資財衰損散失;能使人處在大眾中不能無畏,恐懼而沒有威儀;能使人的鄙惡名稱十方流傳,經常受到智者的訶責批評;能使人在臨終時產生大的憂傷悔恨,使自身壞死後墮落到眾惡趣,在地獄中受生;使人不能修證得到具有大功德的自身出世涅盤,如此等等過咎無量無邊。

《瑜伽師地論》三摩呬多地第六本地分--三摩呬多地第六

已說完有尋有伺等三種境界。

什麼是三摩呬多境界呢?略語說:

總標和安立、作意、相差別,含攝各經要旨,最後強調的是與此相關的各種名義。

如概略說三摩呬多境界,應當知曉要通由基本范疇、概念安頓、作意差別、相狀差別、簡略攝取眾經典宗旨要義、其他有關的種種名義。

什麼是基本范疇?指此境界中概略分有四種范疇:第一、靜慮,第二、解脫,第三、等持,第四、等至。

所說的靜慮,指這樣四種:第一、從厭離欲界生出的有尋有伺靜慮,第二、從定心中生出的無尋無伺靜慮,第三、脫離因修習定法所生的喜悅情感的靜慮,第四、非苦非樂的感受和一切念想都達到極其清凈的靜慮。

所說的解脫,指這樣八種:第一、生在欲界,已離欲界欲,未離色界欲,面對外在種種事物現象作出正確殊勝思惟判斷的解脫;第二、生在欲界,已離色界欲,雖已修證到無色界定,但未能思惟此定境內的光明相,僅僅對外在種種事物現象作出正確殊勝思惟判斷的解脫;第三、修習清凈聖行圓滿,身處賢聖隨意自在的解脫;第四、在空無邊處天處已得離欲,並對無邊虛空作正確殊勝思惟判斷的解脫;第五、在識無邊處天處已得離欲,並對無邊內識作正確殊勝思惟判斷的解脫;第六、已修達無所有處天處,仍對無邊內識作正確殊勝思惟判斷的解脫;第七、已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處,已脫離下界一切關於有所有、無所有心念的解脫;第八、一切思想感受寂滅,身處聖位達到最勝清凈寂靜隨意自在的解脫。

所說的等持,指這樣三種三摩地,第一、空,第二、無,第三、無相。還有一種三分法,指有尋有伺等持、無尋唯伺等持、無尋無伺等持。還有一種三分法,指小范疇等持、大范疇等持、無量范疇等持。還有一種二分法,指修正觀法中的一部分、修止觀法中的全部。還有一種三分法,指同有喜運行的靜慮諸等持、同有樂運行的靜慮諸等持、同有舍運行的靜慮諸等持。還有一種四分法,指修定達到的境界四方面。還有一種五分法,指五種無漏無染的聖智相的等持。還有一種五分法,指諸聖賢對境專註一心的具有尋、伺、喜、樂、寂滅的等持。還有一種是有主導因和輔助因的無漏無染的正等持;還有一種是像金剛一樣堅牢能摧伏一切煩惱的等持;還有有學的、無學的、超出於小乘的有學和無學境界的等持。

所說的等至,指在修定的過程中用所掌握的真諦作五種針對性觀照,以斷離各種煩惱,達到內心安和平等;具有八種以殊勝思惟判斷治伏所緣對境的等至;從十方面對徧一切處作殊勝思惟判斷治伏所緣對境的等至;無色界四天處等至;修習背離一切念想的無想、寂滅諸心心所法的等至;修習滅凈一切念想定等等至。

什麼是安立?指的是這四種基本范疇稱為定心專註引導身心安和平等境界,是與欲界中的對境心專的性質不同的;由於此定等境界,是由無悔、歡、喜、安、樂引導的,然而欲界中的對境心專就不是由這些引導;此定境界還與欲界中對事物現象全無精細正確的觀想思考不同。

其次,在初靜慮中,因脫離塵欲煩惱心生喜悅,修習此靜慮圓足並堅持不退,從而斷除這樣五種現象,即欲引的喜、欲引的憂、不善引的喜、不善引的憂、不善引的舍。又對另五法修習圓滿,指歡、喜、安、樂及正定。

欲引的喜,指在初獲得色、聲、香、味、觸等五方面可愛事物,如果達到正享用時,或者觀賞,或者聽享,或者領略承受,由於這些緣故,所以憶想起來心生歡喜。

欲引的憂,指在謀求色、聲、香、味、觸等五方面可愛事物未成,或已經享用過這些事物不能再次謀得,或已經謀得卻隨即失去,由於這些緣故,心中生出許多的憂惱。

不善引的喜,指如有一人,在做殺生的事,同時心生喜樂,甚至生起否定因果有報的邪見。

不善引的憂,指如有一人,在做殺生的事,同時心生憂苦,甚至生起否定因果有報的邪見。

不善引的舍,指如有一人,或者是各種王中的某一位,或者是其他官吏中的某一位,或是各種尊長中的某一位,自己不樂意做殺生的惡事,然而他的仆使在做惡事時,他容忍不加制止,也不安住在戒律中,由於他放縱仆使行惡而自己處在非苦非樂,所以他也就造下瞭惡業。他是在仆使做的惡業面前表示接受理解,並非事沒有呈現在他面前。又他匆略尋求、精細察糾惡的行為方式,使情感始終處在非苦非樂狀態。又對眾惡業沈溺不絕,形成惡習以至情感處在非苦非樂狀態。又面對現在面前的不善事流轉時,產生不偏不倚的非苦非樂感受。

歡,指從起初受戒律清凈不犯的人,觀照能使自己的清凈持住不退的境地所修的清凈行;在無悔的前提下身心感到調適怡悅,內心歡欣踴躍的性質。

喜,指在修習遠離煩惱的定地諸法的前提下,深自慶幸身心調適恰悅,內心歡欣踴躍的性質。

安,指遠離使人身心沉重不舒調的贅累,身心感到協調安適的性質。

樂,指由於如此心協調安適,使得身心具有不受損害的樂和從塵累中解脫的樂。由於遠離瞭使人身心沈重不舒調的粗重贅累,所以從眾煩惱中獲得解脫。

正定,指對所緣的對象境精細正確地觀想判斷,對境定心專註不散。世尊在講授無漏慧巧方便法時,是先說正定,後說解脫,這是由於要使煩惱心永遠解脫,必須修滿正定善法功力具足。世尊在講授有漏慧巧方便法時,先說解脫,後說正定,這是由於通過種種修習方式覺知終極善果,斷絕下地的所有煩惱,才能獲得根本的正定。當對治一切煩惱的方便究竟作意和從此無間隔斷煩惱的無間道正定同時處在定境界中時,世尊就同時說正定和解脫,這是因為在這方便究竟作意和其他無間道正定中,正定與那解脫同時有。……

又次,在初靜慮中,具有全部五個分支:第一尋,第二伺,第三喜,第四樂,第五對境定心專註不散。第二靜慮有四個分支:第一遠離內心種種濁念,第二喜,第三樂,第四對境定心專註不散。第三靜慮中有五個分支:第一舍離喜,第二對喜的舍離明瞭不忘,第三對喜相加以正確識別,第四樂,第五對境定心專註不散。第四靜慮有四個分支:第一超出前三靜慮的尋和伺及喜樂,第二對以上超出明瞭不忘,第三非苦非樂感受,第四對境定心專註不散。

在初靜慮中,尋、伺是領取境界對象的方式,正定是它的依托,喜是對境界對象的感受,樂是離除使人身心沈重不舒調的粗重贅累。在第二靜慮中,遠離瞭種種濁念的內心是領取境界對象的方式,正定是它的依托,其餘的如同前面說的。第三靜慮中,離喜、對離喜明瞭不忘、對喜相正確識別的內心是領取境界對象的方式,正定是它的依托,其餘的如同前面說的。在第四靜慮中,超出前三靜慮的尋、伺、喜、樂並明瞭不忘的內心是領取境界對象的方式,正定是它的依托,其餘的如同前面說的。眾靜慮中,雖然還有其餘的現象存在,然而由於唯有上述分支法殊勝,對修習定法的行人恩惠重,所以才將它們特立為眾靜慮的分支。

問:什麼原因使得在初靜慮中存在尋、伺呢?答:由於修行人雖能夠從厭患欲界生入初靜慮中,但在初靜慮中尚未觀照出尋、伺的過咎。在第二靜慮中,能夠觀照出它們的過咎,所以說是尋、伺相寂靜不運行。如同在第二靜慮中觀見尋、伺的過咎因而稱為尋、伺寂靜,如此第三靜慮,因觀見喜的過咎,所以稱為喜寂靜。第四靜慮,因觀見樂的過咎,所以稱為樂寂靜,超出前三靜慮一切動想並明瞭不忘的清凈。這些差別是應當知曉的。

《瑜伽師地論》非三摩呬多地第七本地分--非三摩呬多地第七

已說完三摩呬多地。

什麼是非三摩呬多地呢?應當知曉此境界相狀概略分有十二種:

有的由於本身不具有定的性質,稱作非入定境界,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五識體。

有的由於身心缺乏輕安,稱作非入定境界,指的是羈限在欲界的各種心想活動(這些心想活動雖也有對境定心專註性,然而由於缺乏輕安使修習難以順利上進,所以這種對境定心專註下能稱作入定境界)。

有的由於不生發離欲的進趣之心,稱作非入定境界,指的是貪戀欲望的人在各種欲念中生有很深的污染心性的貪欲心,並且常常享受欲望。

有的由於內心處在極其散亂狀態,稱作非入定境界,指的是剛開始修習定法的人,心趣隨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使得定心流散。

有的由於修習用功太簡略,稱作非入定境界,指的是剛開始修習定法的人,在內修定心上用心太簡略,仍免不瞭昏昧沈睡難以進趣。

有的由於還未能明識定法,稱作非入定境界,指的是剛開始修習定法的人,雖然沒有散亂不定的心態和用心簡略來煩擾苦惱他的心,然而由於內心未能獲得入定的各種趨向,所以,他的各種心想活動不稱作入定境界。

有的由於修習不圓滿,稱作非入定境界,指的是此類修習人雖然獲得趣向入定的思惟心態,然而還未獲得斷絕一切煩惱的入定趨向,所以他的內心不能稱作入定境界。

有的由於有雜糅善惡的煩惱惑污染心性,稱作非入定境界,指的是修習人雖然獲得瞭斷絕一切煩惱的入定趨向,然而被對事物的貪愛等煩惱惑污染瞭他的心。

有的由於修習尚未達到隨意自在,稱作非入定境界。指的是修習人雖已經獲得瞭斷絕一切煩惱的入定趨向,他的心也沒有煩惱污染,然而未能在入定、住定、出定等定的相狀上獲得隨意自在,不能隨他的意欲,顯出梗澀艱難。

有的由於存在著不清凈,稱作非入定境界,指的是修習人雖然入定、住定、出定能隨意欲,無澀無難,然而隻是由於修習獲得的是不能斷煩惱的世間定,不能永遠離除煩惱眾心想活動,所以他的內心不能稱為入定境界。

有的由於藉定力轉生,稱作非入定境界,指的是有的修習人獲得的定雖沒有退失功用,然而由於他已經出瞭入定境界,所以他的內心不再稱作入定境界。

有的由於功用退失,稱作非入定境界,指的是由於從定心專註引導的安和平等境界退落到修習前的境界,所以不稱作入定境界。

《瑜伽師地論》有心無心二地第八第九本地分--有心無心二地第八第九

已經說完非三摩呬多地。

什麼是有心地?什麼是無心地?指此二境界應當知曉都是通由五個方面明確它們的相狀:第一、從眾境界心想有無方面加以確立,第二、從心想顛倒混亂與否方面加以確立,第三、從心想產生與否方面加以確立,第四、從精神境界的階位差別方面加以確立,第五、從最高理義范疇方面加以確立。

從眾境界心想有無方面加以確立,指的是,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這四種境界都始終是有心地;無尋無伺地中,除瞭無想定、無想生和滅盡定以外,其他的始終是有心地;不管是無想定、無想生,還是滅盡定,都是無心地。

從心想顛倒混亂與否方面加以確立,指的是在四種顛倒上呈現出心想的顛倒,稱作亂心;如果在四種顛倒上心想不顛倒,稱作不亂心。此中說的亂心也稱作無心,因為此人的本性損壞喪失,如同在世間的人們見到心性迷狂混亂的人就說此人是無心人,這是因為迷狂混亂的心已喪失瞭本性。在此方面中,眾顛倒混亂的心,稱作無心地;不是顛倒混亂的心,稱作有心地。

從心想產生與否方面加以確立,指的是由於八種原因,心想或者產生,或者不產生,指有此八種原因即人的感受根體己破壞、對象境界不呈現面前、心想缺乏入眾定趨向、未能獲得心想產生的條件、心想產生中受到其他原因的障礙、已伏斷現行心想、永遠除掉瞭種種心想的種子、心想已經生過謝去,心想不能產生;與這八種原因相違悖,心想才能產生。其中如果具有產生的原因條件,心想就能產生,稱作有心地;如果遇上使心想不能產生的原因條件,心想就不能產生,稱作無心地。

從精神境界的階位差別方面加以確立,指的是除六種階位外,應當知曉其他階位的稱作有心境界。哪些屬於這六種階位?指處在睡眠深重第六識已不能運行的階位、處在悶絕即死第六識已不能運行的階位、無想定位、無想生位、滅盡定位、無餘依涅盤位,如此六種階位,稱作無心地。

從最高理義范疇方面加以確立,指的是唯有無餘依涅盤的范疇中的,是無心地。什麼緣故?因為在這范疇中,阿賴耶識也永遠寂滅。其他的眾階位,由於七種轉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未那識)已滅,所以稱作無心地;但是阿賴耶識未永遠滅盡,所以從最高理義范疇上說它們仍然不是無心地。

《瑜伽師地論》聞所成地第十本地分--聞所成地第十

已經說完有心地、無心地。

什麼是聞所成地?概略地說指對表述五明內容名身、句身、文身的無量差別,在具有能理解宣述的理義的智慧前提下,耳聽聞心領會,讀解誦習明記不忘;又對依寓在言語的理義內容的理解不顛倒,如此稱作聞所成地。

哪些稱作五明處?即內明處、醫方明處、因明處、聲明處、工業明處。

什麼是內明處呢?應當知曉可以概略說由四種相狀確立:第一、從統攝一切諸佛言教的事相方面加以確立,第二、從表述理義的種種名相概念差別方面加以確立,第三、從佛道教義的基本范疇方面加以確立,第四、從修道成佛所應知曉的種種教義方面加以確立。……

如何從表述義理的種種名相概念差別方面加以確立?略語說:

句、迷惑、戲論、住、真實、凈、妙、寂靜、性、道理、假施設、現觀。……

又次略語說:

思擇與現行、睡眠及相屬、諸相攝、相應、說、任持、次第。……

什麼是事物現象的次第?指六種次第:第一、十二緣起流轉的前後次第,第二、工巧作業成辦過程的先後次第,第三、宣講道義的次第,第四、隨種子自體諸方面生成的次第,第五、六種現觀的次第,第六、修習入定的次第。……

已經講述瞭九種數的佛教應該知曉的教法系統內容。接著講述十種數的,指修習觀行的徧及一切處的現象,應當知道此觀行即諸解脫所作的成就。其他的徧及一切處的完全徹底解脫法,將在<攝事分>中加以詳細說明。

又有修習至無學境界的十種分支,應當知道這十種分支由五蘊統攝,五蘊即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知見蘊。

如此已講述的十種數的佛教應該知曉的教法內容和前面所講的佛教應該知曉的教法內容等,應當知道都是對佛道義理的范疇。

什是醫方明呢?應當知道此明的內容概略有四種,指的是觀察疾病相狀高明慧巧、診斷疾病根因高明慧巧、斷滅病人的疾病高明慧巧、使病愈者不再生病的方法高明慧巧。如此四種高明慧巧的詳細內容如經中所說,應當知曉。

什麼是因明處呢?指對基本義理的思惟抉擇的各種方法軌范,這是哪些?略語說:

論體、論處所、論據、論莊嚴、論負、論出離、論多所作法。

應當知曉這略語中概略說瞭如下的七種:第一、論理的一切言語形式和內容性質,第二、論理時所處的環境,第三、論理所具有的依據,第四、論理宣說所具有的說服力和感染力,第五、論理的失敗,第六、對是否參與立論的決定,第七、宣立理論大都要遵循的作法。……

什麼是論理所具有的依據?應當知曉依據有十種,指的是所樹立的理義的基本觀點有二種,能使基本觀點成立的論證方法有八種。

所樹立的理義基本觀點有這樣二種:一是基本觀點中的最高范疇,二是基本觀點中的最高范疇下的主要概念。

所樹立的理義基本觀點中的最高范疇,指的是相對宇宙人生的現象存在性,就樹立存在性的觀點;相對宇宙人生的現象非存在性,就樹立非存在性的觀點。

所樹立的理義基本觀點中最高范疇下的主要概念,指的是相對存在上性,就立存在上性的概念:相對非存在上性,就立非存在上性的概念;相對恒常不變性,就立恒常不變性的概念;相對變化不常性,就立變化不常性的概念。諸如此類有形質性、無形質性、能眼見性、不能眼見性,有對礙性、無對礙性,有漏性、無漏性,有造作因緣性、無造作因緣性,如此等無數的差別概念,應當知曉稱作所樹立的理義基本觀點中最高范疇下的主要概念。

能使基本觀點成立的論證方法有八種:第一、立宗;第二、辯明原因;第三、引用世間人們熟習的事物現象進行比喻;第四、用同類事物進行比喻,即同喻;第五、用異類事物進行比喻,即異喻;第六、現量;第七、比量;第八、遵循聖人的正確教誨認識事物。

所說的立宗,即依二種所成立之義,即依自性所成立義,攝受自宗所許品類差別,或者攝受本派所承認的宗。……

所說的辯因,為瞭成立所立的宗義,依據同喻、異喻、現量、比量和聖言量,建立順益所立宗義道理的言論。

所說的利用比喻,也是為瞭成立所立的宗義。利用因支所依據的其他許多世間熟習公認易曉的事物現象,進行比喻論述。

所說的同喻,就此事物相對其他事物來說,它們的相狀間輾轉存在少部分相似。……

所說的異喻,就此事物相對其他事物來說,它們的相狀間輾轉存在少部分不相似。……

所說的現量,有三種:一並非不是現見的,二不是已思,但應當思的,三不是對境界認知的錯亂謬誤。

並非不是現見的現量,又分為四種:各種感覺器官沒有破壞,作意心所法出現在面前,使感知器官與感知對象境相對在同一地界;使處在上地的感知器官相對下地感知對象境的狀況;對象境界呈現面前下存在障礙;對象境界相對人的感知不處在極遠難及的狀況。……

不是已思,但應當思的現量,又分有二種:第一種,思惟一開始思取對象境界,對象境界就成為思惟運行所依托的對象;第二種,設想各種境界相,這些境界就成為正運行的思惟的作用著落的對象。

第一種,指的是對於對象境界,思惟一開始思取它,它就成為思惟運行所依托的對象。如同高明的醫生開給病人藥,藥物的色、香、味、觸藥性齊全,發揮大勢力獲得良好療效顯示威德,應當知曉這藥的色、香、味、觸起效過程的藥性,一開始作用病人,就始終在療病過程中依賴病體顯示藥性的勢力威德。藥雖有大勢力威德,如果病未治愈,稱作思惟未來的;如果病已治愈,稱作思惟過去的。如此等類,就稱作思惟一開始思惟對象境界,對象境界就成為思惟運行所依托的對象。

第二種,指的是對於對象境界,設想出它們後,它們就成為正運行的思惟的作用著落的對象。例如修行人對地界思惟水、火、風界,如果是以地界思惟為基礎,思惟與地界聯系的水界,就在對地界思惟的過程中轉向思惟地界中的水界;如果是以對地界思惟為基礎,思惟與地界聯系的火界、風界,就在對地界思惟的過程中轉向思惟地界中的火界、風界。這些思惟中,對地界的思惟,就是設想出各種境界相來對這些境界思惟領取;地界相,就是設想出各種境界後思惟領取的過程依賴這些境界相;和以思惟地界為基礎的思惟過程一樣,以思惟水界或火界或風界為基礎來思惟其他界,應當知曉也是如此。……這些思惟中,設想各種境界相,這些境界就成為正運行的思惟的作用著落的對象,不是思惟過去,不是思惟未來。地等各界,對它們的思惟未達到理解地步,稱作思惟未來;如果已達到理解地步,稱作思惟過去。如此稱為不存在思惟過去和思惟未來的,對呈現面前的對象境界本身進行的正常思量獲知。

不存在對境認知錯亂謬誤的、對呈現面前的對象境界本身進行正常思量獲知,指的是或者五種,或者七種。五種的,指不存在五種對境認知錯亂謬誤。哪五種呢?第一、思想張冠李戴的錯亂謬誤,第二、對數量認知錯亂謬誤,第三、對形體認知錯亂謬誤,第四、對色彩認知錯亂謬誤,第五、對造作動態認知錯亂謬誤。七種的,指不存在七種對境認知錯亂謬誤。哪七種呢?指就前面講述的五種和其他的二種普徧存在的錯亂謬誤共七種。其餘二種是哪些呢?第一、對前五種心生感受的錯亂謬誤,第二、對前五種生起執見的錯亂謬誤。……如果思惟不是如此對境認知的錯亂謬誤,就稱作對呈現面前的對象境界本身進行正常思量獲知。……

所說的比量,指與思惟抉擇同起的,所有對過去、未來境界的思量獲知。這類思量獲知狀況有五種:一相比量,二體比量,三業比量,四法比量,五因果比量。

所說的相比量,指的是所知境界的相狀與其他境界相狀的相互聯系,或者由現在見到的境界相狀,或者由先前見到的境界相狀,推求得知與它們有聯系的境界。例如因為看見瞭幢柄就模擬推知有車;由於看見瞭煙就模擬推知有火;……由於見到有人具有如來微妙大丈夫好相、無上智慧、寂滅清靜、慈悲善行、神通自在,就推知他是應受世間眾生供養恭敬的、徹底覺悟的、具有覺知一切法義的無上智慧的如來;通過對某人老年相中顯出的幼年時所有相狀,就能推知某老人正是幼年的某人。如此等類,稱作相比量。

所說的體比量,指由見到某事物現象的體性模擬推知某事物現象的未見到的體性,或者由當前見到的某物一部分體性類比推知某事物的其餘的部分,例如以現知的類比推知過去的,或者以過去的類比推知未來的,或者以現在相近的事物類比推知遠的,或者以現在的模擬推知未來的。……如此等類,稱作體比量。

所說的業比量,指通過起作用的行動類比推知行動者的體性。如看見遠處的物沒有動搖,有鳥棲息上面,就由這些事相類比推知那物是矮樹;如果有動搖等事相,就模擬推知那是人;……見有人側耳傾聽大聲音,就模擬推知那人耳聾……。

所說的法比量,指從某現象模擬推知與它相鄰近、相系屬的現象。例如屬於流變不常的現象,可以類比推知其中存在苦;因為這現象屬於苦,就可以類比推知其實本空不存在恒常主宰的我;……因為現象屬於有造作因緣范疇,就可以類比推知它有生成、保持、變異、消滅的現象;因為現象屬於無造作因緣的范疇,就可以類比擬推知它無生成、保持、變異、消滅的現象。如此等類,稱作法比量。

所說的因果比量,指以因與果境界輾轉相互類比推知。例如看見行走,就可以類比推知達到的其他地方;看見所達到的其他地方,就可類比推知之前的行走;……如看見有人在修習道法,就可以類比推知出傢人修行所獲得的道果;如看見出傢人修行所獲得的道果,就可以類比推知他如何修習道法。如此等類,應當知曉總的稱作因果比量。

這些稱作從已知境類比推知未知境界。

所說的聖言量,指佛自說的言教,或從佛聽聞後有所言說,或依佛法如理言說。這種思量獲知又有三種狀況:第一、不違悖佛及其弟子等聖人的言教,第二、能治伏一切煩惱,第三、不違悖萬有現象本相。……

問:一切事物現象自身成就本性,各自具有自身本性而存在著,又是什麼原因,使得人們要用言語形式建立表述事物現象本性的基本觀點呢?

答:為的是想使他人產生對所表述的事物現象本性的信心和理解,並不是為瞭生成諸事物現象的本性相狀。

問:為使所要樹立的理義基本觀點成立,為什麼先要立宗呢?

答:為的是顯揚標示自己所愛好樂意的宗之理義。

問:為什麼把辯因放在其次呢?

答:為的是想啟迪導引人們能循依現見事物體性抉擇一定道理,使他人接受所要樹立的理義基本觀點的緣故。

問:為什麼把引用世間人們熟習事物現象加以比喻放在其次呢?

答:為的是要顯示論證道理所依據的現見事物的緣故。

問:為什麼把同喻、異喻、現量、比量、正教等放在後面說呢?

答:為的是要開啟明識展開論述因、喻這二種論證方法與各自的宗相違悖與否的智慧。又相違悖的狀況,原因有二種:第一、不決定。即因、喻不能使自宗成立,反而使他宗成立;第二、同所成。因、喻不是立、敵雙方共同承認的。不相違的情況也有二種:第一、決定。因、喻能使自宗成立;第二、異所成。因、喻二支,立、敵雙方共同承認。那相違的,對於自己所立的宗來說,不能成為量,所以不能叫做量。所說的不相違,對於所要立的宗來說,可以成為正確的量,所以叫做量。

這一切,就稱為論理的依據。

《瑜伽師地論》思所成地第十一本地分--思所成地第十一

已經說完聞所成地。

什麼是思所成地?應當知曉概略說由三種相狀確立:第一、由於心性本來清凈,第二、由於思惟抉擇觀想事理,第三、由於思惟抉擇佛教箴言、偈頌中表述的種種義法。

什麼是心性本來清凈?應當知曉指九種相狀:第一、指如有一人,在獨處空閑時,精細思惟契合他聽受的、研究通達的關於眾事物現象的道理;第二、遠離一切不應思量議論的事理,對應思惟的事理加以精細思惟:第三、能善於通曉小乘言教、大乘言教:第四、凡進行思惟,都依據事理本身內容,不是依據表述事理內容的文詞;第五、知曉佛法不多,但對它深信理解,知曉佛法不多卻能以正智慧思惟悟道;第六、對此正思惟反復加強鞏固;第七、由此正思惟通曉理義作出正確抉擇;第八、在此正思惟成就上繼續思惟不退失;第九、能使正確思惟終獲成就,不中途厭倦畏縮、退怯。由於有此九種相狀,就稱作心性清凈的善性非煩惱的思惟。

什麼是思惟抉擇觀想事理?指善於思惟抉擇所觀想的事物現象的根本理義。哪些稱為所觀想的事物現象的根本理義?指對事物現象的存在性,能明識存在的相狀;對事物現象的非存在性,能明識非存在的相狀。這樣就稱作所觀想的事物現象的根本理義。

哪些稱為所觀想的事物現象的存在性?應當知曉屬於此性的略說有五種:第一、事物現象自身存在的具體相狀,第二、事物現象間存在著的共性相狀,第三、由非實指性的抽象言詞表述的事物現象屬性或關系的相狀,第四、作為原因的事物現象存在著的相狀,第五、作為結果的事物現象存在著的相狀。……

哪些稱為所觀想的事物現象的非存在性?應當知曉屬於此性的相狀也有五種:第一、未生的未來的事物現象還不存在,第二、已滅的過去的事物現象已不存在,第三、諸事物現象間相對形成的相違相狀,第四、事物現象的相狀本性空無,第五、畢竟不存在的事物現象。……

還有五種事物現象的存在性,五種事物現象的非存在性。

哪些稱為五種事物現象的存在性?第一、圓成實相的存在性,第二、依他起相的存在性,第三、遍計所執相的存在性,第四、各事物現象的種種不同屬性的相狀的存在性,第五、不能用言語表述的事理相狀的存在性。其中,第一種是關於事物現象的真實義的相狀,第二種是由因緣產生的現象相狀,第三種是假借人為的名言概念設立的種種不同相狀,第四種是種種不同相狀所依托的體相同一相狀……第五種因為由四種不能用言語述明的相狀構成,所以稱作不可說相:第一、因為不存在真實所以不能用言語述明,指人相對於和合形成他的五蘊,不能說成是相異還是不相異:第二、因為理義很深奧所以不能用言語述明,指不能由言語表述的性相不能思量議論,例如與真如理體同一的如來法身不能思量議論,諸佛的境界、如來滅後的有無不能宣說;第三、因為能引發無利益義所以不能用言語述明,指引發無利益義的事物現象不能引發教法理義清凈事業,諸佛世尊即使證得也不宣說;第四、由於是一切事物現象的真實理體相在一切事物現象中存在,所以不能用言語述明,指的是真如理體相對於眾意念相等相,不能宣說為相異或不相異性。

哪些稱為五種事物現象的非存在性?第一、圓滿成就的真實義相本是遠離妄執相的空性,第二、依賴各種因緣產生的事物現象自身實生的體相本不存在,第三、普徧地觀想執迷為實在的諸事物現象相狀本非實在,第四、依識確立由名言表示的各事物現象種種性相原本非真實存在,第五、由語言表述的事物現象相狀原本非真實存在。

什麼是思惟抉擇佛教箴言、偈頌中的種種義法?這又有二種應當知曉:第一、思惟抉擇佛經箴言中的種種義法,第二、思惟抉擇偈頌中的種種義法。

思惟抉擇佛經箴言中的義法將在<攝事分>和關於菩薩的經典教授內容中詳說。

思惟抉擇偈頌中的種種義法又有三種:第一、確立偈頌中蘊含的最高真實理義,第二、確立偈頌中蘊含的關於戒、定、慧學趣的理義,第三、確立偈頌中蘊含的種種教法要義及種種相關理趣。……

現在確立偈頌中蘊含的種種教法要義及種種相關理趣,如頌說:

身、語、意所有方面的,一切世間的惡行都莫作;堅持正確識知斷離眾欲,莫親近能引致無利益義的苦。

現此頌中說到的惡,指種種惡行,一切種類、一切因緣、一切處所所有的惡行都不應作。什麼是一切種類的惡行都不作呢?指身體、言語、意念的種種惡都不作。什麼是一切因緣的惡都不作呢?指由貪欲、瞋恚、癡迷所生發的眾惡始終都不作。什麼是一切處所的惡都不作呢?指無論在依托眾生事的處所還是非依托眾生事的處所眾惡都不作。

什麼是堅持識知遠離眾欲?指由於斷離有情事的欲念和斷離煩惱的欲念。什麼是斷離有情事的欲念?指如有一人,在守持如來證得的真正教法的戒律中,獲得對佛法的信心,深知居傢的有情生活苦對自己的困擾壓抑像牢獄,思求脫離此苦,經常說起此心,甚至在對佛法信心的支配下,舍離居傢的生活,出傢修行;然而沒有永遠斷離欲貪,如此稱作斷離有情事的欲念。什麼是斷離煩惱的欲念?指那人既然出傢瞭,為使他斷離一切欲貪無餘存。……

哪些稱作引致無利益義的苦?指如果眾沙門或婆羅門中有一人,作出使自己痛苦的行徑,在現實生活中用種種苦行自我逼迫使自己極度痛苦,使自己全身處處受痛而苦惱,自以為自己現今因為已經受瞭現實生活苦行的逼迫惱心,所以能解脫將來要受的苦。那人雖企求解脫的事,自我煎逼,但是至終也不能獲得解脫,反而招受更大的損害惱心事,如此稱作引致無利益義的苦。眾聖弟子能對如此承受極度苦行導致自身痛苦的能引致非聖的無利益的苦行法正確認知,遠遠避開它,不親它,不近它,也不承受它那樣的苦行事。

其次,現對上面所說的理義略展開闡述。怎樣略加闡述?指諸有情眾生有二種成就結果:第一、不斷努力精進覺知更多佛道獲得結果,第二、抉擇斷欲契合真理獲取正果。

不斷努力精進覺知更多佛道獲得結果,指修習歸往離欲的善途。抉擇斷欲契合真理獲取正果,指情愛消盡,遠離欲貪,寂滅煩惱,獲得涅盤。能成就這二種結果和斷絕對這二種結果的障礙,這就稱作略加闡述的理義。如果有人在一切種類、一切因緣、一切處所不作惡行,他就能斷絕對精進覺知佛道獲得結果的所有障礙,也能做到精進覺知佛道獲得結果:如果有人能決定遠離極度的欲樂和承受極度苦行導致自身痛苦,他就能斷絕對抉擇斷欲契合真理獲取正果的所有障礙,也能做到抉擇斷欲契合真理獲取正果,應當知曉這些就稱為其中的略加闡釋的理義。

《瑜伽師地論》修所成地第十二本地分--修所成地第十二

已經說完思所成地。

什麼是修所成地?就是概略說由四個方面的修習普徧地統攝思惟抉擇成就的境界應當知曉。哪四個方面?第一、修習獲得聖賢的環境,第二、修習獲得圓滿解脫的因緣,第三、依境、行、果順次修習的成就,第四、修習達到一定的果位。如此四個方面,又由七個分支統攝。哪七個分支?第一、受生所獲得的入聖道的種種條件都完滿,第二、在宣說教法和聽聞教法時各方面都要保持清凈無染、有利法教,第三、修習聽聞正法以涅盤為最首要,第四、能使信等眾根成熟獲得涅盤解脫的智慧達到成熟,第五、修習對應破除種種煩惱執妄的教法,第六、修習世間范疇的一切種類的清凈離欲法,第七、修習出世間范疇的一切種類的清凈涅盤法。

如此四大方面七個分支所統屬的普徧性的佛聖教法理義,詳說應當知曉都依托在佛道教法的戒律中,循此修一切須學的內容都能完滿獲得。……

什麼是修習對應破除種種煩惱執妄的教法?應當知曉概略說是在三種地位中的十種修習系統內證修行法。哪三種地位?第一、在傢的地位,第二、出傢的地位,第三、遠離人眾雜居鬧區閑居修習系統內證修行法的地位。

十種修習系統內證修行法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是哪些?

指在傢的地位中,對眾妻妾有與淫欲相應的貪求,對其餘的親屬和各種財寶有與享受相應的愛欲,如此稱作在傢地位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由於這些煩惱執妄的障礙,在一切種類苦都不能獲得脫離;如果已出傢,由於對妻妾、親屬、財寶的掛念而擾亂動搖出傢修行之心形成對出傢修行的障礙,所以對出傢修行不感到喜樂。如此二種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順隨它們的次第,修習思惟欲貪情愛的不凈,修習思惟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無有恒常,應當知曉這就是修習對應破除煩惱執妄的方法。

又出傢的人在出傢的地位中,時時大略有四種作事:第一、持續不斷向上努力修習善法的作事,指我以對諸法不斷向上努力修習作為出傢依托的緣故,所以定能制伏隨各種欲念生出愛樂的一切心念,又能如實地覺知明悟一切貪愛執迷是苦的本性;第二、對不能用名言宣說的涅盤信仰理解心產生愛樂的作事,指我一定對不能用名言宣說的涅盤信仰理解心無退失轉變,不感到憂慮;指執迷有永恒真實主宰的我和身外物為我所有的心念現在在什麼地方呢?已沒有瞭;第三、在隨時遊行村邑聚落乞食時的作事,指我由於乞得食物受用,身體得到營養持久地處在強壯有力調和適悅狀態,能常久努力地向上修習善法;第四、在遠離雜居人眾的處所安靜閑住的作事,指如果愛好樂意和諸在傢、出傢的人們雜住在一起,就會遇有世間相應存在的各種見聞享受而使定心散亂的事,而現在我不使那些使定心散亂的事成為正確精細觀想的定心的障礙。應當知曉這四種所作的事中有四種所要破除的煩惱執妄:在第一種所作事中有懶惰懈怠,在第二種所作事中有顛倒的身見,在第三種所作事中有對情愛的貪求,在第四種所作事中有世間種種樂欲貪愛。如此四種所要相應破除的煩惱執妄,按它們的次第

相應也有四種修習的破除煩惱執妄的方法:第一、對應事物現象變化無常修習思惟世事一切都是苦,第二、對應世事一切苦修習思惟不存在永恒真實主宰性的我;第三、對應飲食修習思惟厭棄不樂,第四、對應一切種世間事物修習思惟不會帶給人快樂。

又在遠離雜居人眾安閑居處修習思惟的地位中,應當知曉概略說有四種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是哪四種?第一、在修習止觀想法中對正教法有暗昧不明的心想;第二、在修習各種定法中隨著獲得的成就產生愛戀心而不上進;第三、以為五蘊和合的生身是永恒真實的從而隨著身相起動搖心念;第四、推托後日又後日,隻盼其他時日有成就,隨時動搖決心,不能熱忱地勤奮修習種種教法。如此四種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現象,應當知曉有四種修習破除它們的方法:第一、修習思惟佛道佛相的光明,第二、修習思惟遠離欲貪,第三、修習思惟寂滅煩惱執妄,第四、修習思惟無常迅速,念死之將至。

又修習思惟欲貪情愛的不凈有二種:第一、由思惟抉擇的勢力統攝,第二、由修習正法的勢力統攝。屬於由思惟抉擇的勢力統攝的,應當知曉有五種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現象。哪五種?第一、親近自己出身的村邑聚落;第二、處在村邑聚落容易被物欲形色美事所惑而失去凈念;第三、居在人眾罕至的隱秘地方放逸不努力修習;第四、在隱居、顯處都存在的由習慣勢力導致的不凈;第五、雖勤奮努力修習思惟欲貪情愛的不凈,但是發起思惟的心意錯亂瞭,指不去觀想欲貪情愛的不凈,反而念著欲貪情愛是凈,如此稱作發起思惟的心意錯亂。屬於由修習正法的勢力統攝的,應當知曉有七種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現象。哪七種?指對本來作的修習事不能堅持而心意流散混亂;本來作的修習事不能堅持心意而趣向色相欲貪運行;修習方法思惟觀想不完善巧慧,這是由於沒有恭敬地勤問修習有成的瑜伽師;又由於不能努力防止信等眾根動搖,雖然處在空閑狀態,還是有種種污染心性尋思擾亂他的心;又由於對飲食不知道量度節制,使得身體不調和適悅;又因為被污染心性的尋思所擾亂,不樂意遠離雜居人眾的傢及內心寂靜止息欲貪情愛;又由於他身體不調和適悅,不能正常善

巧地修習種種觀想法,不能如實地觀想諸法。如此一切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現象,應當知曉總說為一門十二種,或一門十四種。又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現象,能破除煩惱執妄的白凈善法及所要對應破除煩惱執妄的不善法,在修習二種思惟欲貪情愛的不凈過程中,應當知曉,大都會發生。

又在修習思惟變化無常的現象都是苦時,略說有六種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現象。哪六種?第一、在還沒有生出善法而最初應當生的時候,懈怠懶惰不再努力;第二、在生出善法後,本應該不讓善法退忘,不斷修習使它圓滿、使它增強廣大,卻在這些方面松懈懶怠;第三、在恭敬師長向其請益之中,不能堅持不斷;第四、在恒修善法常隨師父學習的過程中,遠離對善法的信;第五、由於遠離對善法的信,所以不恒常修習善法;第六、在內心觀修上放逸不專,由於放逸不專,在經常修習眾善的過程中不能恒久地隨著善法轉化。如此六種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現象,還有六種法能相應破除它們,是在修習過程經常發生的,與所要破除的六種煩惱現象相對立的,應當知曉它們的相狀。

又修習思惟佛道佛相的光明,多以光明為緣接的境界,如同三摩呬多地中已說過的。現在所要說的這一理義中,進一步展開說以佛法光明為緣接境界的問題。所謂修習思惟佛道佛相的光明,是意指多聽受修習善法達到究竟圓滿明記不忘的境界,稱為佛法光明;與這境界同起同滅、同時相應的心想,應當知曉稱作光明想即思惟佛道佛相的光明。是什麼原因呢?真實能夠使得內心暗昧者,即以各種方法修習止觀時,對已得諸法忘失的人,與暗昧相悖,應當知道這就是光明。

為成就第一涅盤義與思惟和修習所成的智慧同起運行的光明想,有十一種現象是它們所要對應破除的。哪十一種?指與思惟所成的智慧同起運行的光明想有四種,與修習所成的智慧同起運行的光明想有七種,如此所要對應破除的現象合計有十一種。與思惟所成的智慧同起運行的光明想有四種所要對應破除的現象:第一、由於不修正確觀想思惟、不能抉擇善法,所以在他的思惟中常有對善法的疑念跟隨追逐;第二、由於在夜晚時分懶惰懈怠,多習慣睡眠,所以使時光虛度;第三、由於在白日時分習慣親近邪惡食物,使身體不調和柔適,因而不能適應精細深入地觀想諸法;第四、和在傢、出傢的人雜住在一起,對任何所聽到的、所要獲得終極的教法不能循依真理發起思惟。如此因疑念隨身追逐不舍、障礙遣除疑念的因緣,這四種煩惱現象是與思惟所成的智慧同起運行的光明想所要對應破除的,它們使得所要成就的智慧和觀念不清凈。

哪些稱作與修習所成的智慧同起運行的光明想所要對應破除的七種煩惱執妄現象?第一、隻對躁動不安的心相修習極其用功而形成的所要對治的煩惱現象;第二、隻對止息煩惱的心相修習極不用功而形成的所要對治的煩惱現象;第三、對舍棄欲愛的心相修習隻是貪愛人定境,所生起的入定喜悅與貪愛相應;第四、指對寂滅涅盤心懷恐怖、在瞋怒憤恨情感的同時,內心怯弱不敢加以寂滅這二種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現象;第五、就依如此方式發起思惟,即對於諸法過分地努力議論抉擇,對要立或要破的宗門太多發出言論而且連續不已,這樣在寂靜思惟正法時就形成障礙;第六、相對色、聲、香、味、觸,不合理地執取它們的好相,不能正確地尋思,使得內心流散倒亂;第七、對不應加以思惟抉擇的義項強要心意加以思惟抉擇。如此七種是與修習所成的智慧同起運行的光明想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現象,對與修習所成的智慧同起運行的光明想形成極大的障礙,使修習所成的智慧或觀念不能向清凈方面轉化。這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現象,還有十一種與這些煩惱現象相對立的能破除它們的方法,這些方法能斷絕這些煩惱現象,應當知曉這些方法也使思惟所成的、修習所成的智慧或觀念向清凈方面轉化。

又前面講述修習思惟欲貪情愛的不凈、世事一切都是苦、佛道佛相的光明,具有能斷滅對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的欲念;又能在破除現行煩惱執妄現象過程中,心不被污染,迅速使煩惱執妄斷滅;又能經常堅持運用能對應破除種種煩惱執妄的方法,斷滅一切所要對應破除的煩惱執妄現象。如此三種狀況會追隨著一切對應破除煩惱執妄的方法的修習,稱作普遍發生的作事。

如此稱作修習對應破除煩惱執妄,應當知曉這就是修習系統內證觀想思惟法。這第五分支修習對應破除煩惱執妄的普徧性佛聖教理義,應當知曉隻有如此十種相狀,除此以外更沒有超過的或增多的。

初瑜伽處種性地品第一

如此已經說完修所成地。

什麼是聲聞地?一切聲聞地如何呢?嗢柁南略語說:

假若簡略來說這聲聞地,即種性等數取趣,如理所應地那樣安立世間和出世間。這聲聞地簡略來說有三種含義,即種性、趣入和出離想地,這就被說為聲聞地。

什麼是種性地呢?嗢柁南略語說:

假若簡略來說一切種性地,應當知道,就是自性、安立、諸相和數取趣。

說的是聲聞乘覺悟的種性的本來性質、聲聞乘覺悟種性的概念建立、具有聲聞乘覺悟種性的人所有的種種相狀、具有聲聞乘覺悟種性的種種人。如是種種的一切,總略言之、名為種性地。

什麼是聲聞乘覺悟種子本性?指處在具有覺悟種性的人,有聲聞乘覺悟的種子,由於現在已具有聲聞乘覺悟種子,便安然不退地處在具有聲聞乘覺悟種性的人的境地,如果遇上妙好的機緣,種子就具有生發獲得覺悟的功能,就具有生發覺悟證得涅盤的力量,最終使人能夠實現涅盤。問:此種性的名稱還有什麼不同的叫法?答:有的稱作種子,有的稱作界,有的稱作性,這些都是對種性的不同稱呼。問:現在這種性,以什麼作為它的體?答:它附寄在所依托的識體中,使安處聲聞乘覺悟種性的人具有種種相狀,由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處統攝,從無始以來輾轉傳下來,是由已存在的事理現象得來的,於是對它擬立有各種不同的名稱,即所說的種性、種子、界、性,這就通稱作種性。

什麼是聲聞乘覺悟種性的概念建立?指應當用這樣的話問:現在這種性是應當說成細,還是說成粗?應當回答說:細。為什麼這樣說呢?由於這種子作為本性的還未生發成果,作為後習積的也未能生發成果,所以稱名為細。如果種子作為本性的已生發成果,作為後習積的也生發成果,這時的種性無論種子還是結果,都稱名為粗。

問:如此種性應當說成落生成一種處相連續流轉,還是落生成六種處相連續流轉?答:應當說成落生成一種處相連續流轉。為什麼這樣說呢?如果種子法不是一種相而是多種相,並且多種相都各自隨所依托的處所即六處相續流轉,可以見出那每個種子相都各自存在連續流轉;然這聲聞乘覺悟種子不是在六處各有不同的相狀,而是種子性處在具有覺悟涅盤人的聲聞乘境地,它體現在六處總體上是特別妙好的,它是從無始以來輾轉傳下來的,是由已存在的事理現象得來的;有這樣的想見和用一定語言加以表述,就說成是種性、種子、界、性,所以應當說成落生成一種處相連續流轉。

問:處在有覺悟種性的人具有涅盤的法性,這處在有覺悟種性的具有涅盤法性的人是什麼因緣使他具涅盤法性,然而從前時期以來長期流轉變化不能實現涅盤?答:由於四種因緣使他不能實現涅盤。是哪四種?第一、因生在邊鄙荒蠻的佛徒聖賢都沒有去過的地方;第二、因貪戀富貴享受,看不到生活的過咎禍患,不思出離生死苦;第三、因受外道影響生邪見作惡行;第四、雖然遇有聖賢說法,但因愚鈍無知、瘖癋殘疾存在接受障礙,仍擺脫不瞭煩惱。……如此稱作四種因緣。由於有這些因緣,人雖然具有涅盤法性也不能實現涅盤。他們如果正遇上諸佛出世,聽受諸佛宣講的正法,能夠依循諸佛講授勸說的法義,沒有那些阻礙涅盤的因緣,這時善根才能成熟,漸漸依次進步直到實現涅盤。不具有涅盤法性的人無論現在還是未來都不能止息無涅盤性,他們遇不遇諸佛出世,在一切種類終究都不能獲得涅盤。

問:哪些稱作涅盤法機緣,然而由於闕少部分、由於完全沒有、由於沒有遇上就不能實現涅盤?答:有二種涅盤法機緣。哪二種呢?第一、勝機緣,第二、劣機緣。什麼是勝機緣?指的是聽到別人宣講勝妙的四聖諦法的言教音聲以及從自己內心發起合乎真理的精神活動。什麼是劣機緣?說到這劣機緣有許多種,指自己所具有的人身條件、環境條件都很好,因而有利涅盤,能引導自己涅盤或引導他人涅盤的諸佛法教機緣都存在,對聽聞正法出傢修行產生信解愛樂,真正出傢受具足戒,受具足戒律不退失,修習守護六根使他們不受污染的律儀,知曉長養身心的物質、精神食糧的量度,在初夜時分、後夜時分恒常勤奮修習,在晚上來回走動或原地坐禪使內心警動不惛凈修心意的修法,任何行為舉措都保持正純的理智,樂意遠離雜居人眾和優越生活條件到寺廟或人跡罕至地居住修習,凈修內心清凈遠離各種蓋阻內心脫欲的煩惱,漸漸依次修習四種靜慮的定法。……

有覺悟種性的人通由這些機緣的依次修行,再不斷地轉化為更勝的、轉化為更強大的、轉化為更上品的,修集各種機緣,從自己所具有的人身、環境條件都很好開始,到最後修習四種靜慮的定法,獲得內心的清凈無染,沒有各種瑕疵污穢,遠離各種隨起的煩惱,品質正直能不斷進步,保持這種境界,一切動亂不存。如果再獲得依賴四聖諦進步的機緣,使自己能完全知曉人生一切都是苦,永遠斷除人生集起的一切煩惱,修道獲得解脫的涅盤真理聖果,修習別人講授勸說的解脫生死痛苦的正道,就會有如此進步的可能、長進的力量,發動生起合乎真理的內心精神活動,形成趣入無餘依涅盤過程及首先應該具有的正確知見觀念,由此知見智慧在現前觀想所要知見的境界時就能符合真實,得到圓滿解脫,在無餘依涅盤境界上獲得涅盤。應當知曉這過程中從產生正確知見觀念開始,求得圓滿解脫,在無餘依涅盤境界上獲得涅盤,這就稱作修習集成涅盤法種性所必須的種種無漏智慧。從自己具有人身、環境條件都很好直到最後修習四靜慮定法,應當知曉這稱作修習集成劣機緣;如依賴別的聖賢授教勸說的關於四聖諦的言教使自己更上進,能發動生起合乎真理的內心精神活動,應當知曉這稱作修習集成勝機緣。

如此稱為聲聞乘覺悟種性的概念建立。

什麼是具有聲聞乘覺悟種性的人所有的種種相狀?指與一切沒有涅盤法性的人的種種相狀相違悖的種種相狀,應當知曉就稱作具有聲聞乘覺悟種性安然不退的人所有的種種相狀。問:哪些稱作沒有涅盤法性的人的種種相狀,由於形成瞭這些相狀,應當知曉就稱作沒有涅盤法性的人?答:沒有涅盤法性的人有許多相狀,我現在將說說那些相狀中的少部分,說那些人最初不具備聲聞乘覺悟種性的沒有涅盤法性的人,執迷阿賴耶本體識是內心自我,於是其他一切種類的知見觀念也就隨順這種執迷束縛;一切雜染煩惱依賴這執迷,形成無量的厚積現象而不能拔除;這一切長久地追逐人心,至終堅固不解,依附人連續流轉,一切佛都不能救度,這稱作第一種不具備聲聞乘覺悟種性的人的無覺悟種性相狀。……指那些人或者由於身體、或者由於語言、或者由於心意很少作善行;一切都為瞭希求各種享受條件的獲有,或者求得將來特好的後有身,或者求得財寶,或者求得特貴重的所有財寶,這稱作第六種不具備聲聞乘覺悟種性的人的無覺悟種性相狀。如此等類型有眾多的相狀,由於形成瞭這些相狀,那些人就墮落在不能涅盤的法性范疇裡。

什麼是處在具備聲聞乘覺悟種性安然不動的人?指具備聲聞乘覺悟種性的人,有的隻是處在具有種性狀態而沒有進入趣向涅盤的過程,也沒有脫離生死痛苦;有的具備聲聞乘覺悟種性安然不退,也已進入趣向涅盤的過程,但沒有脫離生死痛苦;有的具備聲聞乘覺悟種性安然不退,也進入趣向涅盤的過程和脫離瞭生死痛苦;有的信、定、慧等根性軟劣,有的信、定、慧等根性中等,有的信、定、慧等根性銳利;有的對可愛樂事物貪戀不已,有的對與己不利的人、事憤恨不已,有的對一切事理愚昧不明;有的生在邊鄙荒蠻、佛徒聖賢不到的地方,有的生在盛地、佛徒聖賢常到的地方;有的放縱逸蕩修行不專,或者修行專心沒有放縱逸蕩;有的存在不善的邪行,有的沒有邪行;有的存在修行的種種障礙,有的不存在修行的種種障礙;有的加力修行遲而離涅盤遠,有的加力修行速而離涅盤近;有的未能獲得最後身,有的已經獲得最後身;有的未生清凈聖道脫離煩惱,有的已生清凈聖道脫離煩惱。……這些就稱作具備聲聞乘覺悟種性安然不動的人的種種差別。為瞭將他們度到涅盤彼岸,諸佛世尊出現到世間,對沒有進入趣向涅盤過程的人,使他們進入趣向涅盤過程;對沒有獲得最後

身的人,使他們獲得最後身;對沒有生清凈聖道脫離煩惱的人,使他們生聖道脫離煩惱,對他們傳播弘揚佛法聖道,為他們制訂建立修學正法的系統內容和方法。

初瑜伽處趣入地品第二

如此已經說完種性地。

什麼是趣人地?略語說:

假若簡略來說一切趣入地,應當知道,就是自性、安立、諸相和數取趣。

講的是趨入涅盤的本性、趨入涅盤的概念建立、趨人涅盤的人的所有各種相狀、趨入涅盤的人,如此一切總的略說為一種,稱作趨入涅盤過程的境地。

什麼是趨入涅盤的本性?指具備聲聞乘覺悟種性安然不退的人本性成就瞭涅盤的種子,如在這時遇有佛出世,自己生在文明中心地,不是生在邊鄙蠻荒地區中,以至如詳說的,起初得以遇見佛和佛弟子,於是到他們那裏去承受教化侍奉尊長,跟從他們聽受正法,得初正法的信仰,接受奉行清凈戒律,學習他們教授的許多佛道知識,不斷增長佈施修行,使各種見解調和柔善:從這以後,由於承受瞭如此佛法,由於具有瞭如此因緣,自身滅壞度過這生後,眼等六處經由果報范疇的轉生獲得殊勝的諸根身,能夠作為長期向優勝轉化的信仰正法心生起的依托,也能夠作為接受奉行清凈戒律、學習佛和弟子教授多種佛道知識、不斷增長佈施修行、使各種見解調和柔善,從而使自己所承受的種種佛法轉化成上等的、勝好的,進而轉化成深微奧妙的依托;又由於具備瞭這些轉化成上等的、勝好的、深微奧妙的信等諸法,從而又獲得更加殊勝果報的六根身,又由於有瞭這殊勝果報的六根身作依托,從而又獲得隨順根身轉生成出世間更勝的種種善法,如此輾轉影響,互為依托成因,互相施與生發力量,在往後的受生中不斷向勝妙境界轉進,以至獲得最後有身,即處在這境界不退失獲得涅盤,或者能趨入成就聖道,脫離生死輪回,這就稱作趨人涅盤。為什麼這樣稱呢?因為沿著這樣的道路,有著這樣端正的行跡,能趨入涅盤,他們在這時能自由升登更高境界進入涅盤,能專心修習涅盤正法,漸漸趨向最究竟的涅盤境界,所以稱作已趨入涅盤。如此稱作趨入涅盤的本性。

初瑜伽處出離地品第三

如此已經說完趣入地。

什麼是出離地?略語說:

假若從世間道離欲,從出世間道離欲,以及從二種道離欲所具有的資糧,這就稱為出世離欲境地。

說的是從世間善道的境地趨入離欲,從出世間聖道境地趨入離欲,從這二種道離欲修行所具有的資糧,總括為一種,名為出世離欲境地。

什麼稱作從世間善道境地趨入離欲?指如有一人,在居下的欲界將欲界觀想成過咎禍患增多的相狀,對初靜慮天的離欲產生喜樂心,修得此定並轉生這一境界,將此境界觀想成過咎禍患減少的相狀。那人長期保持這樣的觀想時,就能從欲界獲得離欲,也能達到初靜慮天境界,如此又從初靜慮天往上遞進,理應依次在每一層境地觀想一切下地是過咎禍患增多的相狀,觀想一切上地是過咎禍患減少的相狀。那人長期保持這樣的觀想時,以至能在無所有處天得以離欲,也能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境界。這些就稱為從世間善道趨入離欲,除此以外再沒有比這更高更多的從世間善道趨入離欲法。

什麼稱作從出世間聖道趨入離欲?指如有一人,親近聖賢出傢修行,在出世聖道的無漏法中已具有保持這種法的種種聰明智慧,並能使內心達到調和及順應這法的狀態,在苦聖諦上能如實知曉人生一切皆苦,在集聖諦上能如實知曉苦因都是人生集起的煩惱,在滅聖諦上能如實知曉滅除煩惱才能解脫生死痛苦,在道聖諦上如實知曉滅除煩惱解脫痛苦的正確途徑方法。那人在成就瞭有學階段的智慧見解以後,逐漸修習出世聖道,在三界中由見道、修道所要斷絕的一切迷惑煩惱中自己能夠脫離系絆,自己能解脫生死痛苦,這樣就能超出三界獲得徹底離欲。這些就稱為從出世聖道趨入離欲。

什麼稱作從二種道離欲修行所具有的資糧?略語說:

自他圓滿、善法欲、戒、根律儀、食知量、悎寤、正知住、善友、聞、思、無障、舍、莊嚴。

講的是自己具有完善的人身、環境條件,能引導自己和別人涅盤的諸佛法教機緣都存在,對聽聞正法出傢修行生信解愛樂,真正出傢受具足戒不退失,修習守護六根使它們不受污染的律儀,知曉長養身心的物質、精神食糧量度,在初夜、後夜時分恒常勤修,在夜晚來回走動或原地坐禪使內心警動不惛凈修心意的修法,在任何行為舉措上都保持正純的理智,引導他人從善不遺餘力,聽聞正法,思惟正法,接受佛法沒有障礙,不斷增長佈施修行,作為沙門應具備的多方面修養都充實完美,這些修行法就稱作從世間善和出世間聖道趨入離欲所具有的資糧。……

什麼稱為沙門應具備的多方面修養都充實完美?略語說:

正信而無諂、少病、精進、慧、具少欲、喜足、易養及易滿、杜多德、端嚴、知量、善士法、具聰慧者相、忍、柔和、賢善。……

如有人成就瞭這些修行法,愛樂正法,愛樂修佛功德,不樂意追求利益享受、他

人的恭敬頌揚美譽,也不形成這樣二種邪見,即不增益並非實有的虛妄現象、不損減諸法實性的真如實體;……對佛世尊和佛弟子的不可思議的威德神力精深言教信解很深,始終不加毀謗,能正確通曉唯有如來才能達到的知識見解、契合真如理體非我執的境界,始終不樂意執取自己的妄見、持不合理怪僻固執的邪惡見解所生出的言論咒術;如與這樣的功德相應,保持這樣的精神,這樣修學下去,以真正的沙門所應具備的種種修養使自己的修養充實完美,很是精微玄妙。例如有人身體盛壯形相端正,喜好美飾自己,愛樂各種享受,沐浴身體,塗上妙好的香料,穿上凈亮的衣裳,戴上種種美妙的裝飾品(所說的瓔珞、耳環、指環、腕釧、臂釧,各種妙好的寶印和金銀等)、扮上種種華美的發式,如此美飾極為奇妙。而修行的人則是以真正的沙門所應具備的種種功德妙好的修養使自己的修養充實完美,他的品德盛熾,威光徧照,所以說成是持戒修道的沙門多方面修養充實完美。這些就是所稱的沙門多方面修養充實完美的理義。

《瑜伽師地論》無餘依地第十七本地分--無餘依地第十七

如此已經說完有餘依地。

什麼是無餘依地?應當知曉此境界也有三種相狀:一是修行境界方面的確立安置,二是寂滅方面的確立安置,三是寂滅別門名稱的確立安置。

什麼是修行境界方面的確立安置?指前面說過除開五種境界中無餘依地,應當知曉就是這無餘依地所統攝,所說的五種境界,指的是無心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

什麼是寂滅方面的確立安置?指由二種寂滅確立安置此無餘依地:第一、由於寂滅的寂滅離絕,第二、由於達到無損身惱心的寂滅。

什麼是寂滅的寂滅離絕?指先在有餘依涅盤境界身心契合四種寂滅,現在在無餘 依涅盤境界中,也有最勝的四種寂滅:第一、達到一切言教都不能表述的寂滅,第二、達到八種依托全都不相應的寂滅,第三、對身的依托、對苦惱的依托全都寂滅;第四,產生對身和苦惱依托的內心疑慮種子寂滅。……

什麼是達到無損身惱心的寂滅?指與八種依托全不相應,與一切煩惱、眾苦、流轉、生起相違背,在阿賴耶本體識中轉得的結果,顯現真實的不漏落六道輪回的境界。如說比丘永遠寂滅,稱名為永處真正安樂。又如這樣說:真實存在著無續生出、無漸長起、無諸造作、無作為相、無出生前後相等事,也存在著績生出、漸長起、諸造作、作為相、出生前後相等事的世俗現象:如果未來一定沒有作為真實涅盤存在的無續生出、無漸長起、無諸造作、無作為相、無出生前後相等事,我至終也不會述說有續生出、漸長起、諸造作、作為相、出生前後相等事的世俗現象存在,和永遠超脫這些現象的涅盤存在:因為真實存在著無續生出、無漸長起、無諸造作、無作為相、無出生前後相等事,所以我才述說有績生出、漸長起、諸造作、作為相、出生前後相等事的世俗現象存在,和永遠超脫這些現象的涅盤存在。世尊依據此密意述說的教言極深、廣大、無量、不可言教,這就是所說的寂滅。由於其中所具有的功德難以知曉,所以稱為極深;由於極其寬廣博大,所以稱為廣大;由於無有窮盡,所以稱為無量;由於不能明確用言語表述、不偏執二邊,所以稱為不可言教。

為什麼說其中的密意不能明確用言語表述?因為有、非有,不可言說;物質現象既是存在的,又是虛幻不實的,不可言說;感受現象既是存在的,又是虛幻不實的,不可言說:思想現象既是存在的,又是虛幻不實的,不可言說;行為現象既是存在的,又是虛幻不實的,不可言說;識認現象既是存在的,又是虛幻不實的,不可言說。形成如此不可言說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此是清凈真如顯現的,一向沒有垢染,這就稱為達到無損身惱心的寂滅。

如此二種寂滅,總括說成是一種寂滅的確立安置。

什麼是寂滅別門名稱的確立安置?應當知曉此中寂滅別門名稱有無數種,如所說的常、恒、久住、無變、有法、舍宅、洲渚、救護、歸依、所趣、安隱、淡泊、善事、吉祥、無轉、無垢、難見、甘露、無憂、無沒、無熾、無熱、無病、無動、涅盤、永絕一切戲論,如此等類,應當知曉稱名為寂滅的別門名稱。這就稱名為寂滅別門名稱的確立安置。

《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

如此已經說完關於三乘修行人憑依、修行境界的基本義理部分。

其次,說對諸修行境界決斷選擇的善巧方法,以此抉擇善巧方法作為依托,就能對一切境界的疑問正確回答。現當先說對五識體相應的境界、意境界的決斷選擇。

問:前面說到種子的依托即阿賴耶識,但是沒有說到經文中有阿賴耶識、有阿賴耶識的因緣、關於阿賴耶識的廣泛理義。什麼緣故不在經文中說有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有什麼因緣?有哪些關於阿賴耶識的廣泛理義應當知曉?

答:由於這些內容的建立是佛世尊甚深的密意,所以不說,如世尊所說的:

關於阿賴耶識的道理,非常深奧,非常難懂,阿賴耶識中含藏的一切種子,就像瀑流一樣連續不斷。對一般的凡人、外道,我(佛)不願宣說,就恐怕他們對阿賴耶識進行虛妄分別,妄執為「我」。

而且,咀柁南頌又略說:

執受、初、明瞭、種子、業、身受、無心定、命終,無皆不應理。

由八種相狀證明阿賴耶識肯定是有的,這八種相狀指如離瞭阿賴耶識,能有執持六根攝受六識的依托不合道理、諸識同流轉最初生起不合道理、意識明瞭對象境界體陸相不合道理、具有種子性不合道理、認知識別有各種功用不合道理、根身有各種苦樂感受不合道理、能處一切心心所活動不再散動流轉的無心定不合道理,命終時識逐漸舍身現象的存在不合道理。

什麼緣故如無阿賴耶識能有執持六根攝受六識的依托不合道理?由於五種原因。哪五種原因?指阿賴耶識是以先世造下的業行作為因,眼等轉識是以緣接識別現在世各種現實境界作為因,如所說的因為六根及對象境界、調動各種心理活動作用境界的力勢,所以諸轉識生起,直到關於轉識的更廣泛的說法,這些稱作初因。又六識體是有善性、不善性和不善不惡性等性差別可得的,這是第二因。又六識體不可能具備不覆障善道的不善不惡性和含蘊異熟果報之類的功能,這是第三因。又六識體都是各依托各根身流轉的,如果那些識都隻是依托各自根身流轉,那麼應該存在著對那些根身的執持攝受:除六識體各自依根身流轉外再無什麼對它們執持攝受,就不合道理:假設六識體各別都能執持攝受其他所有識,也不合道理,這是因為阿賴耶識遠離瞭,這是第四因。又如果六識體各別作為執持攝受其他根識的依托,那麼它們會常常反復地發生執持攝受的過失,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因為眼識有時緣境流轉有時不緣境流轉,其他五識也是這樣,這是第五因.……

什麼緣故如無阿賴耶識,諸識就不能同時流轉生起,因而執迷一識最初生起不合道理?指有人發難說:「如決定有阿賴耶識,就應該有二識同時生起。」應告訴他說:「你將本無過錯的諸識能同時流轉生起的事相錯誤地看作是有過錯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阿賴耶識是容許二識同時流轉的。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如有一人,同時想眼見以至想意知,隨著隻有一種識最初生起,就不合道理。這是由於這時調動內在各種心理活動趨向境界的內心活動是沒有分各識先後差別的,根身、對象境界也是這樣,憑什麼緣故說諸識不能同時流轉?」

什麼緣故如無諸識同時流轉,與眼等識同時運行的意識就不能認知清楚對象境界體性相呢?指有時憶想過去曾經接受過的境界,這時意識的運行不能認知清楚對象境界體性,並非是意識面對現前境界運行時得出如此不清楚的相,所以應該承認諸識同時流轉,或承認單獨的意識不可能認知清楚對象境界體性相。

什麼緣故如無阿賴耶識,存在種子性不合道理?指因為六識體輾轉變化不定不能成為種子識。……又那諸識長時間停斷運行,不合於種子識的相續長久時流轉的特性,所以這也不合道理。

什麼緣故如無諸識同時流轉,認知識別有各種不同的功用不合道理?指概略說有四種功用:第一、認知識別身外物質世界整體相的功用,第二、認知識別自身感知器官及運行被執持攝受相的功用,第三、認知識別自我意識的功用,第四、認知識別六識各自境界對象的功用。此各種認知識別功用諸識可在極短極短時間裏同時流轉中獲得,所以說一種識在一個極短時間裏有如此等等不同功用是不合道理的。

什麼緣故如無阿賴耶識,根身有各種苦樂感受不合道理?指如有一人,或合理地思惟,或不合理地思惟,或處於無心定止停一切內心想動,或隨有尋求察思,或處在定心,或不處在定心,這時在根身中種種苦樂感受同時生起,這並非一種而是多種感受差別根身應該是無有的,然而現前卻得到多種不同感受,所以肯定有阿賴耶識。

什麼緣故如無阿賴耶識,能處在停止一切內心想動的禪定不合道理?指如無阿賴耶識,入這樣的定心應該如同舍命時識離開身,而非不離開身。然而入這樣的定心正如世尊所說的:應當在這時識不離身。

什麼緣故如無阿賴耶識,在命終時識逐漸舍離身不合道理?指人在臨命終時或者從上身部分識逐漸舍離,冶觸的感覺漸漸升起;或者從下身部分識逐漸舍離。不是像那意識有時不運轉。所以知曉隻有阿賴耶識能執持根身,此阿賴耶識如舍離,即在身體部分有冶的感觸可以得到,身體卻沒有知覺:意識因有時不運轉,所以不是像這樣逐漸舍離,所以如無阿賴耶識不合道理。

又其次,略語說:

所緣或相應,阿賴耶識和各種轉識互為因緣,阿賴耶識與轉識同時發揮作用,雜染流轉與涅盤還滅。

概略說阿賴耶識由四種相狀建立間雜污染流轉,由一種相狀建立涅盤返歸凈靜。什麼是四種相狀建立間雜污染流轉?應當知曉是由於建立在認知作用對象境界過程中流轉,由於建立阿賴耶識與其他普遍相應的內心活動形式共同相應在認知作用對象境界過程中流轉,由於建立阿賴耶識與其他轉識互為因緣流轉,由於建立阿賴耶識與諸轉識同時流轉。什麼是一種相狀建立涅盤返歸凈靜?指因為由建立間雜污染流轉和建立由涅盤從問雜污染返歸凈靜。……

什麼是建立阿賴耶識由間雜污染涅盤返歸凈靜相狀?

指概略說阿賴耶識是一切問雜污染法的根本。為什麼這樣呢?由於此識是有情世間生起的根本,能生出諸感知神經、感知神經所依托的器官及諸轉識等;也是器世間生起的根本,因為此識能生起器世間;也是有情眾生互相起長的根本,因為一切有隋眾生相對互相作用促增……;又此阿賴耶識因為能夠執持一切法的種子,在現在世是作為苦體存在,也是未來世苦體產生的原因,又是現在世使苦因集起的原因。……

其次,阿賴耶識攝持的趨向涅盤解脫范疇和趨向現觀方便決斷選擇范疇的等等善法種子,這些並非致世苦因集起的原因,因為趨向涅盤解脫范疇的善根是與流轉相違反的。除趨向涅盤解脫范疇等善根外的所有世間的善根為因由,此趨向涅盤解脫的善根生出,轉向更明瞭盛旺;由於得此因緣,那些世間善根的種子轉得有功能,轉得有勢力,使得種子品位的增長很快成立;又由於這些種子品位增長,那些種種善法轉生得更明瞭盛旺,又還能感招將來轉成更高品位、更勝妙、可愛、可樂的諸異熟果報生 又由於依托這攝持一切種子的阿賴耶識,世尊說:有眼界、色界、眼識界聖有意界、法界、意識界等十八界。這是由於阿賴耶識中有種種界。……

又此間雜污染的根本阿賴耶識,由於修習趨向涅盤解脫、趨向現觀方便決斷選擇等善法,才能轉成涅盤返歸凈靜。此修習善法,如果是諸凡夫以自己內心的轉識相作為對象境界起動認知思惟,保持住這修習方法,就能進入最初對聖諦的現前觀察。如果不是未見聖諦的人在諸諦中未能獲得如實現證的智慧,就能通達攝持一切種子的阿賴耶識:此未見聖諦的人修習瞭如此善法,或者進入聲聞乘的聖者本性的脫離生死境界,或者進入菩薩乘的聖者本性的脫離生死境界。通達瞭一切法真實性,也能通達阿賴耶識,定然在這時能總觀察到自心內一切問雜污染的法數,也能完全知曉自己因對身外境界未能破除妄執,從而被束縛不能如實趨向自在解脫,也能完全知曉身內因有執迷永恒真實主宰的粗重法拖累,從而使自己被束縛不能如實趨向自在解脫。

又修習觀想心行的人,因為阿賴耶識是屬於一切名言概念的種種虛幻心行法數的依托,概括那些在阿賴耶識中的心行法,總括一團無常、一積皆苦、一聚諸蘊。觀察認知到瞭一五蘊假合虛幻,由於修習緣接到證悟真如境界的智慧並多加修習就能轉依。轉依不間斷,應當已斷滅阿賴耶識。由於此阿賴耶識已斷滅,應當說已離絕一切問雜污染心性的法。應當知曉轉依,由於與間雜污染流轉法相違反,所以能永遠對應治除阿賴耶識。又阿賴耶識體是變化無常的,具有取果受果性:轉依是恒常不變的,沒有取果受果性,因為隻有修聖道證達真如境界才能涅盤返歸凈靜。又阿賴耶識始終隨帶有一切粗重的執妄,涅盤返歸凈靜卻是最終遠離一切粗重的執妄。又阿賴耶識能令煩惱相績,障蔽解脫道現前「轉依」則能令解脫道現前,不使煩惱相續生起,應當知曉阿賴耶識僅僅就此建立因性和非親自生因性。又阿賴耶識使得在善法和不覆障聖道的非善非惡法中不能自在無礙:涅盤返歸凈靜能致使在善法和不覆障聖道的非善非惡法中得到充分自在無礙。又阿賴耶識斷滅相狀,指由於此阿賴耶識真正斷滅,就舍離二種取,那人的身雖然未變,如同有瞭變化。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因為未來後有身的

苦因斷滅,就舍離瞭對未來後有身的取受;因為在現在法中的一切煩惱因永遠斷滅,就舍離瞭現在法一切問雜污染法的依托的取受。由於一切粗重拖累的執妄永遠離絕,隻剩維持身命的條件暫時存在。由於還有這維持身命的條件暫時存在,所以經文中說這時隻是取有因自身內殘有粗重執妄拖累所帶來的感受、對資養生存的最低物質條件的用受,更詳細說直至在現在法中一切所取有的感受,完全滅盡。

由於如此建立瞭間雜污染法的根本、調動內心修習趨向湼盤解脫等善法通達攝持一切種子的阿賴耶識、建立湼盤返歸凈靜,應當知曉阿賴耶識的間雜污染由涅盤返歸凈靜的相狀。如此已依據最超卓諦義的道理,建立瞭心意識各種名稱涵義差別,通過這些道理,應當隨順著決定明瞭三界等諸心意識的一切問雜污染法和清凈的道理。其他小乘聲聞敦法顯現的心意識理義,隻是隨所軟化的有情眾生形成的差別,是佛菩薩為瞭軟化嬰兒般的小乘眾,啟示與他們相應的智慧權且作的宣說,是使他們容易進入聖道的善巧方式。

《瑜伽師地論》攝事分

概略說應當知曉通由二種相狀建立對法相分析辯別的論事:第一、先概述元義,第二、就循依如此概述的元義然後必逐一詳辯。

什麼稱名為先概述元義?指概述流轉的間雜污染法類的事項及涅盤返歸清凈類的事項。……

什麼是就循依如此概述的元義然後必逐一詳辯?指概略說通由四種相狀來詳細辯析那些元義,哪四種相狀?第一、辨析不同門派的不同名稱及涵義,第二、辨明體性相狀的差別,第三、對詞義解釋的差別,第四、對事義從各種不同方面分析確立它的類別及屬性。……

如此概略引述與此理論境界智慧順應的論議所有的基本事項,其他的一切論議事 ,都能隨此范式舉一反三覺悟瞭知。普遍存在於經典十二分教中的一切詮論,如同(攝釋分)所述的,應當知曉它們的相狀。

如來的法教,數沒有限量,怎能全部述完直到無邊的彼岸?隻要隨此范式,引申發揮,順隨義理歸趣推導,眾聰明智慧的人對其餘的一切法敦,應能正確尋求思索,應能真正覺悟瞭知。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