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修習任何法門,都需要一門深入,以避免“樣樣通樣樣松”和“眉毛胡子一起抓”的弊病。故歷代凈土宗祖師都強調要專精修持凈土,以避免顧此失彼。從善導大師劃定正行與正定業的內容之後,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徹悟禪師、印光大師、法然上人等凈土祖師都主張修學凈土法門應當專一,切忌這山望著那山高,雜修雜行。
在善導和尚之前,龍樹、天親菩薩以及中國的曇鸞、道綽大師對凈土宗一法已有較為明確的分判,即把世尊一代教法分判為依靠自力的難行聖道門和依靠他力的易行凈土門。
在此基礎上,善導和尚的《觀經四疏帖》,將凈土修行方法歸納為五種正行,即凡讀誦凈土經典、觀察阿彌陀佛、禮拜阿彌陀佛、稱念阿彌陀佛以及贊嘆供養阿彌陀佛為凈土門內的修行正行。除此之外,讀誦、觀察、禮拜、稱念以及贊嘆供養其餘諸佛均為雜行。在五種正行中,又有正定之業與助業之分。所謂正定之業,即五正行中的稱念正行。稱佛名號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即彼佛因地之中以名號的功德,作為十方眾生往生西方凈土的根本大願。因此,“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其餘四種正行不是彼佛根本弘願,則為“助業”,即輔助稱名之意。
因為五種正行與阿彌陀佛親、近、無間、不用回向、純,而五種雜行與阿彌陀佛疏、遠、有間、必用回向、雜,故在凈土法門內,五種正行比五種雜行更為直接給力。
在五種正行學說的基礎上,善導法師反復強調專稱名號的利益:“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校也。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贊念佛功能: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此例非一也。”
善導大師的成就可謂凈土宗1700年歷史中的一盞極耀眼的明燈,而他無比珍貴的《觀經四帖疏》對後世修凈土之人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印光法師對善導和尚推崇備至,特別是對其專雜二修的分判的思想給予瞭高度地評價:“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闡凈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實之處,教人修持。至於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專修謂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變之鐵案也。”
蓮池大師是明代凈土宗高僧,在《竹窗隨筆》的“念佛不專一”一段中,蓮池大師指出稱名具有大總持的效果,告誡學人要一心一意的念佛:
“予昔在煉磨場中,時方丈謂眾雲:中元日當作盂蘭分齋。予以為設供也。俄而無設,唯念佛三日而已。又聞昔有院主為官司所勾攝,堂中第一座,集眾救護,眾以為持誦也,亦高聲念佛而已。些二事,迥出常情,有大人作略,真可師法。”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被尊稱為萬德洪名,其有禱壽命、解罪愆、濟厄難、求智慧等多種功能,故蓮池大師反復叮嚀專門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
“彼今之念佛者,名為專修,至於禱壽命,則《藥師經》;解罪愆,則《梁皇懺》;濟厄難,則《消災咒》;求智慧,則《觀音文》。向所念佛,束之高閣,若無補於事者。不思彼佛壽命無量,況百年壽命乎?不思念彼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況且前罪垢厄難乎?不思彼佛言:我以智慧光,廣照無央界,況時人所稱智慧乎?阿伽陀藥,萬病總持。二三其心,莫肯信服;神聖工巧,獨且奈之何哉!”
蕅益大師一生著述豐富,稱凈土一法乃是“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其在《靈峰宗論》“示念佛法門”中強調專修的重要:“(凈土學人)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瞭,帳帳不清。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裡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裡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凈戒,亦在裡許。”
故此,蕅益大師認為念佛一法已經囊括瞭六度萬行: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佈施。
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
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
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
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蕅祖繼續說道:“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瞋癡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佛也。”
確定修行法門後,最可貴的就是堅持一門深入,決不輕易更張,凈土宗祖師徹悟禪師在《語錄》中說:我們修習凈業,信心貴於深,願望貴於切。因為信深願切,一切的邪說都不能搖惑我們,一切的境緣都不能引轉我們。如果正在修凈業之時,倘若達摩大師忽然出現在我面前,說我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禪宗法門,你隻要舍棄念佛,我就以禪傳授給你。我們應當向祖師作禮,說我早些時候已經接受瞭釋迦如來的念佛法門,發願去受持,終身也不改變。祖師您雖然有深妙的禪道,我則不敢違背自己的本誓。縱然是釋迦如來,忽然現身,對我們說,我以前所說的念佛法門,隻不過是一時的方便法門。今天更有殊勝的法門,超過念佛。你如果放棄念佛法門,我就為你說更好的方法。我們也隻可向佛稽首說,我先前接受瞭世尊的凈土法門,發願說一息尚存,絕對不會更張的。如來您雖然有更好的方法,我則不敢違背本來的誓願。即使是佛祖現身,我們尚不可改變自己所信仰的,何況是魔王外道,虛妄的邪說,怎麼能夠讓我們動搖和迷惑呢!能這樣相信,信心可以說是很深的。縱使赤熱的鐵輪,旋轉在頭頂上,也不可以因為這種痛苦,退失掉往生的願望。縱使輪王勝妙五欲出現在我們面前,也不可以因為這種快樂,退失掉往生的願望。無論是多麼大的逆境,都不能改變自己的願望,何況是世間小小的逆境,又豈能輕易改變我們的願望呢!
從這段白話開釋,可見徹祖規勸大眾對凈土是下定決心,一句佛號念到底,絕不動搖和改變的。
《語錄》又說:世間最值得珍惜的,是人的精神。最值得愛惜的,是光陰。起瞭一個清凈的念頭,就是佛界的緣起。起瞭一個染污的念頭,就是九界的生因。每一個起心動念,都種下瞭十法界的種子,怎麼可以不珍重呢!今天已經過去瞭,生命也隨著減少,一寸光陰一寸金,哪裡能夠不愛惜時光呢!果真知道精神的重要,不可以輕易的浪費,那麼每一念都要執持阿陀陀佛的名號。光陰不可以虛度,那麼每一刻都要熏修凈土的功課。倘若置阿彌陀佛名號不理而去修其它的三乘法,也是白白的浪費精神,虛度光陰,就如同拿如意寶珠去換一衣一食,得到的是人天有漏的果報,毫無意義。隻有珍重精神,愛惜光陰,一心一意去念佛,才容易產生感應,獲得成功。
印光法師當年在蘇州靈巖山寺,他主持的道場主張放舍一切,一天二十四小時隻念一句佛號,按印光法師自己的話說:我一生隻賣“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味藥!其論述專修凈業,專持佛名號的文字比比皆是。如在《文鈔正編·復周智茂書》法師雲:“須知一句阿彌陀佛,持之及極,成佛尚有馀,將謂念《彌陀經》、念佛者,便不能滅定業乎?佛法如錢,在人善用。汝有錢則何事不可為?汝能專修一法,何求不得?豈區區持此咒、念此經,得此功德,不得其馀功德乎?”
印光法師多次強調在末法時期,唯依凈土一法才能得度生死輪回,否則會一無所得。如在《文鈔三編卷二·復吳桂秋居士書》中法師雲:“文鈔文雖拙樸,義本凈土各經論。《文鈔》看過,再看凈土經論。均可順流而導,勢如破竹矣。切不可加雜禪傢意見。一經加雜,則禪也非禪,凈也非凈,二門俱破,兩無所益。”
另外,《文鈔·復馬契西居士書三》中指出瞭念佛專一的好處在於其能收回妄想之心。如果不知回心念佛,隻欲博覽,業障不消時,可能會有很大弊病:“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謂向外馳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學佛,殊難得其實益。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汝學佛而不知息心念佛,於儒教尚未實遵,況佛教乃真實息心之法乎?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佈施,乃至萬行。《心經》照見五蘊皆空。皆示人即境識心之妙法也。若一向專欲博覽,非無利益。奈業障未消,未得其益,先受其病矣。”
關於念佛與誦經之間的關系,印光法師認為讀誦經典在於明理,是一種手段、方法,一種輔助功能。一旦明瞭經典的道理,就應該依教奉行。凈土宗的依教奉行就是畢其一生專稱彌陀名號。明理之後即可舍棄經典而一心念佛瞭。就尤如乘筏過河,人已過河,筏即當舍,而不至於做背筏繼續行路的蠢事。特別是在亂世及危難時刻,更應該專心念佛求生極樂,而不是“泛泛然覽諸經典著述”。 如《文鈔·復智二居士書一》雲:“圖書館已有二部藏經,千餘種各宗經典著述。雖圖書貴多,而當此大劫,殆朝不保夕。如居積薪之上,下已然火。何可泛泛然覽諸經典著述,而不專心致志於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及念觀世音菩薩,以祈逢兇化吉乎。凡來館閱者,無論何等資格,皆當以此奉勸。俾知此大火宅外,尚有最極安樂之清凈世界。倘從此生正信心,專志西方,其功德比深入經藏,徹悟自心,而未斷三界內之惑者,大百千萬億倍。而一班人士尚不以為憂,而專志於不急之務,可不哀哉!”
法然上人是八百年前的日本高僧,年輕時即通讀藏經五遍,博古通今,在當時日本教界有“智慧第一”之美稱。年過不惑後,承傳善導和尚宗風,創立瞭日本凈土宗。數百年間,法脈大興,成為日本佛教慰然第一宗。中日兩國佛教界在紀念善導和尚往生一千三百年法會上,在兩國凈土宗的共同祖庭香積寺上,全國政協副主席、佛協會長趙樸初居士對兩國凈宗宗祖予以高度頌揚,其中有偈曰:“寂而常照,星耀東方,法然繼起,宗風丕揚……法音宣流,甘露普註”。
法然上人完全依從善導法脈,對於未法時期欲瞭生脫死者之行門途徑做瞭精辟的闡述。以上兩句,其原文是:
“聖道門之修行者,極智慧離生死;
凈土門之修行者,還愚癡生極樂。”
其聖道與凈土兩門的分判思想十分明確。即所有修行解脫道的行人,解脫途徑無非兩條,一者向上以“極智慧”廣修戒定慧,斷除煩惱,明心見性,脫離生死輪回苦海,乃為聖道門;或者就是向下歸於愚癡,完全依憑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老實念佛求生西方凈土,果證等覺,畢竟圓滿成佛,乃為凈土門。
上人臨往生前,應弟子之請,在一頁紙上寫下的著名臨終遺教《一枚起請文》中,其一生倡導的念佛一法,展露得更為淋漓盡致。上人寫道:
“非中國、日本諸智者所言觀念之念佛;亦非深入經藏悟念心之念佛;唯為往生極樂,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思‘無疑決定往生’而稱念之外,別無深奧也。但,所謂三心四修者,皆決定含於‘以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之想念中。此外若存深奧,則外於二尊之憐愍,漏於本願。欲信念佛之人,縱使能學一代之法,亦成一文不知、愚鈍之身,如同無智之輩,勿現智者之相,唯一向念佛。以兩手印為證。”
《一枚起請文》短短二百字,卻字字千鈞。此文自古以來皆謂法然上人顯示“出世元意”之文。所謂“出世元意”,即是法然上人應化於此世的根本精神和歷史使命。
另外,法然上人在善導大師專修凈土思想的影響下,還提出瞭著名的四句偈語:
欲速離生死,二種勝法中,
且擱聖道門,選入凈土門。
欲入凈土門,正雜二行中,
且拋諸雜行,選應歸正行。
欲修於正行,正助二業中,
猶傍於助業,選應專正定。
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
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凈土宗弘願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