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高僧故事:禪師習定九日不起宣說因果感化盜賊

高僧故事:禪師習定九日不起宣說因果感化盜賊

時間:2019-05-20 12:56:38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跋陀禪師評價:“蔥嶺以東,禪學之最,汝其人矣!”

僧稠禪師圓寂,異香滿寺,百鳥哀鳴,萬民送葬。

孝昭帝傳旨將舍利分供天下,河北響堂山石窟藏舍利。

僧稠禪師,道房禪師之弟子,少林跋陀三藏之再傳弟子。俗姓孫,名溪,祖籍昌黎(今河北),後遷居巨鹿癭陶(今河北寧晉)。其先人以耕種為生,傢境貧寒。僧稠禪師從小就以孝順和信用聞名於鄉裡,後來發奮學習傳世典籍,全通五經和史書,被征為太學博士。僧稠禪師二十八歲在巨鹿景明寺依僧實法師披剃出傢,起初師從跋陀禪師的弟子道房禪師研習行止觀禪法,五年後又到趙州(今河北隆堯)漳供山從道明禪師習禪。

僧稠禪師起初修定,始終不得其門而入。後有遊方僧苦心勸導他修習禪法、用心不二,告訴他說,由於一切有情眾生皆有初地味禪(《摩訶止觀》卷九上雲:《大般涅槃經》言“一切眾生皆有初地味禪”,即一切眾生皆有本具佛性寶藏),依此一切眾生皆具根本禪之聖訓,緣此本有寶藏之勝觀而求道,所求皆得稱足。於是僧稠禪師聽從瞭他的勸告,刻苦修行。十天後,僧稠禪師果然攝心入定。此後,僧稠禪師常依《涅槃經》所教導的四念處修行,以至於無論行住坐臥、夢寐清醒,全都毫無欲想生起。

僧稠禪師在山中巨石上練習禪坐,廢寢忘食,夜不倒單。禪師終日隻穿一件粗糙得連佈縷都能勒入皮肉的衣裳,長時間不換洗。有時鍋裡的食物還沒煮熟,禪師便已攝心入定。修定之外,禪師時常痛念無常、常修“死想”觀。住山修行期間,禪師曾遭遇盜賊恐嚇,不但臨危不懼,而且還對他們宣說各個業行感果的因緣果報。盜賊們都放下弓箭屠刀,向禪師座下受三皈依而返。禪師痛念生死,而證入甚深禪定,一連九日不起。其後由禪定功夫而獲得現證,情想清明,觀察世間萬事萬物皆無可樂之事,便前往嵩山少林寺跋陀禪師處參學,並向大師匯呈自己的修證成果。

跋陀禪師,北魏時期天竺人,其名又譯作佛陀、覺者,生卒年不詳。禪師歷遊西域諸國,後至北臺恒安(位於山西)。師勤習印度古來之禪觀,孝文帝崇仰師德,為師設禪林;帝遷都洛陽後,又為師設靜院。太和年間,於少室山創建禪院(今少林寺),並建翻經堂,由師住持,從事譯經工作。弟子慧光禪師,為地論宗南道派之祖;另有弟子道房禪師,傳法僧稠禪師。

跋陀禪師評價僧稠禪師的成就說:“自蔥嶺以東,禪學之最,汝其人矣!”不辭艱苦地修行,僧稠禪師終獲成就並得到瞭跋陀三藏印證。

當時齊文宣帝時常率領禁衛軍,前往禪師住持的呂澗山參拜。而禪師往往在禪房中靜坐,既不相迎也不相送。禪師的弟子見狀,便向禪師諫言說:“皇上禦駕前來,如今我們卻不歡迎,這樣恐怕不合適吧?”僧稠禪師回答說:“往昔賓頭盧尊者曾經前往迎接國王七步,導致國王七年喪失王位。我的德行不夠,當然不敢自比賓頭盧尊者,但也不敢為瞭邀崇於皇上而妄自失去人格。”時人聽聞禪師所言,紛紛嘉美禪師敦厚謹慎的道風,從此禪師得到大傢的信服。

根據敦煌文獻《南朝齊之僧稠禪師》中,記載瞭禪師五個精彩的答問:

一、問曰:何雲名禪?答曰:禪者定也,由坐得定,故名為禪。(有學僧問曰:“什麼是禪?”僧稠禪師回答說:“禪就是定,定由禪坐中來,因此名為禪。”)

二、問曰:禪名定者,心定身定?答曰:結跏身定,攝心心定。(有學僧問曰:“禪名為定,是身定還是心定?”僧稠禪師答言:“結跏趺坐則身定,攝心則心定。”)

三、問曰:心無形狀,雲何看攝?答曰:如風無形,動物即知。心亦無形,緣物即知。攝心無緣,即名為定。(有學僧問曰:“心無形無狀,教人如何收攝呢?”僧稠禪師答道:“風沒有形狀,物動即知。心也沒有形狀,緣取外物即知。攝心無緣,就叫做定。”)

四、問曰:五停十八境,見物乃名為定。眼須見色,心須見境,雲何名定?答:見境即心生,物動即風起;風息而境安,心息即境滅。若心境俱滅,即自然寂定。(有學僧問曰:“五停心與十八種所緣境的種種境界,唯見物才能叫做定。眼須見色,心須見境,如何叫做定呢?”僧稠禪師答言:“見外境即是心起,物動即是風起。風止息而外境安,心念息而外境滅。若心境俱滅,便是自然寂定。”)

五、問曰:既無心境同虛空,雲何修行?答:心雖無形,而有大用,即是聖法。今稱心體,即定即聖,即真即正。非業非懙,非邪非恧,即斷三障,即成三學,即舍凡即聖法。(有學僧問曰:“心境俱滅如同虛空,那為什麼還要修行呢?”僧稠禪師答曰:“心雖無形,而有大用,即是聖法。現在所謂心體即定即聖,即真即正。它既非業力也非煩惱,既非邪也非惡,當下斷除貪嗔癡、成就戒定慧、舍凡成聖。)

後來,僧稠禪師受到齊文宣帝高洋的極力推崇,大興禪法。齊文宣帝還隨禪師受戒,斷用酒肉,各地民眾,效仿行持。文宣帝甚至傳旨,一年之中六個月禁止屠殺,令行齋戒,齋戒期間,無論官私,禁用一切葷食。受其影響,燕趙各地佛法流行,幾乎不再有人食肉。

帝曾迎請禪師入宮居住,禪師執意辭行,帝乃下旨於鄴城西南八十裡的龍山為禪師建大石窟寺(即響堂山),傳旨由匠人紀佰邕統工開造。締構伊始,鄉邑觀瞻問此地名,忽聞空中大聲答曰:“山林幽靜,此處本號雲門。”大眾驚異,事報宣帝,帝乃下旨,詔寺名為雲門。今鄴城地方響堂石窟,即由此而來。

後來,有人進讒言謂僧稠禪師於帝有大不敬,帝大怒,欲趨寺問罪。禪師於頭一日安排寺僧次日多備食物,時至,禪師驅一牛車到寺外二十裡處。帝至,問其故,師曰:“恐血不凈,塗污佛寺凈地。”帝乃下馬,堅持要躬身背禪師入寺以示懺悔,禪師堅決不受。

天保十年十月,齊文宣帝去世。次年(560)夏,僧稠禪師圓寂,世壽八十一歲,涅槃時異香滿寺,百鳥哀鳴,數萬民眾悲苦送葬,哭泣之聲響徹山谷。法體火化後,孝昭帝傳旨,將其舍利頒佈分供天下,以使德照四海,流潤後昆。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