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一章)

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一章)

時間:2019-05-20 12:57:44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第一章一部偉大的哲學巨構01

當前位置:無量光明>佛教人物>居士佛教人物>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一章)

宗鏡錄略講上冊(第一章)

南懷瑾|發表時間:2014-11-10|作者:南懷瑾[投稿]分享到

宗鏡錄略講上冊(第一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一章一部偉大的哲學巨構01

宋代有兩部名著在文化上具有卓越的貢獻。一部屬於史學方面的,即司馬光歷經十九年時間所編撰的《資治通鑒》,另一部為哲學的著作,即永明延壽禪師(704~775)所撰寫的《宗鏡錄》。

《資治通鑒》為大眾所熟知的,《宗鏡錄》則不然,因此想對它作一番研究,這是我們這次開講《宗鏡錄》的第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大傢不管學顯、學密,對於佛學理論還是搞不清楚,都在這盲修瞎煉,因此必須加強研究,而《宗鏡錄》概括瞭整個大、小乘經典的精華,是六十部大經論與三百多部顯密思想的集中,非常應機。

現在一般流通的《佛學概論》,很多都有問題,因此我常建議同學們要看真正的概論。什麼是真正的佛學概論?如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無著菩薩的《瑜伽師地論》,那是指印度的著述而言。

在中國,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永明壽禪師的《宗鏡錄》和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無論在學術思想或修持方面,這些古典論著,才是真正的《佛學概論》,可是現代的人沒法子啃它。中國文化的病根到瞭現代真是越來越嚴重瞭。

文字障為中華文化雪上加霜

研究《宗鏡錄》,也為瞭研究中國文化的根,就要懂得如何講古書、作古文。沒有辦法寫作古文,就沒有辦法看古書,雖然也有人能夠看懂,到底不夠深入。

現在的青年學生寫古文,新、舊摻雜,搞不清楚。全新倒可以,全舊也好,可是新舊搞在一起,尤其是研究佛學的同學,古文寫的佛經更看不下去,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我們整個民族文化,再過二、三十年,不得瞭!會沒有根瞭,非常嚴重。因此,我提倡《宗鏡錄》,不但對於佛法修證,對於中國佛法如天臺宗、華嚴宗、禪宗、密宗等有個深刻的瞭解,並且對於中國文化、文字寫作與文學境界,都可以有個很深的瞭解,《宗鏡錄》的文字很淺,但它保持瞭唐代以後文學駢體的風格,差不多都是四六的句子。從書中可看出宋代文學及文化的氣韻,平淡之中具有不凡的餘味。

清朝的雍正皇帝最熱心提倡《宗鏡錄》,認為不懂此書的人,沒有資格學佛。還下令出傢或學佛者,非讀它不可。他也撰過幾篇序文,又將原文節錄集成《宗鏡大綱》,極力推崇。這部書自有它殊勝的價值,我們的研究,不僅在佛學方面,也要遍及文學方面。

由這部書,我們有個感想,很有趣的。從唐朝中葉到五代,是禪宗最燦爛光輝的時代,有五個宗派都非常興盛。就思想史來講,五個宗派一時並立是很瞭不起的事,但從社會的演變或政治思想史的角度來看,卻是件悲哀的事。一個宗教或一個學術,既然分瞭宗派,可見出其中有意見的相爭,有意見的相爭就警示瞭一個文化的沒落。一個社會、團體或傢庭,同一個東西,因意見不同而形成宗派門戶之見,這是個悲哀,決不是好現象。不但學術會混亂,當時的歷史也會混亂,唐末五代之際,於是出現瞭八十年的亂象。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