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不要隻是相信

不要隻是相信

時間:2019-05-20 13:07:05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不要隻是相信

有一次,一位名叫跋提的離車族人,到毘舍離城的重閣講堂拜訪佛陀。

離車人跋提對佛陀說:

“大德!我聽到這樣的傳言:

‘沙門瞿曇會迷惑人的幻術,又通曉拐引術,會誘拐其他教派的門徒。’

大德!這是真的嗎?還是有人故意誹謗世尊的呢?我們不願意誹謗世尊,特地來向世尊求證。”

“拔提!


不要隻因為那是多數人的主流觀點,就信以為真

不要隻因為那是來自古老口傳的吠陀,就信以為真;

不要隻因為那是來自有完整傳承者的教說,就信以為真;

不要隻因為那是來自經典,就信以為真;

不要隻基於合乎邏輯,就信以為真;

不要隻基於合乎推理,就信以為真;

不要隻基於合乎理性思惟,就信以為真;

不要隻基於合乎深思所成的觀點,就信以為真;

不要隻憑著教說者的權威與好口碑,就對他所說信以為真;

不要隻因為這位出傢沙門是我的老師,就對他所說信以為真。

跋提!

一件事隻要做瞭以後,會有不善的、有罪過的、智慧者所譴責的結果,

或者會有所執著,因而引發出無益之苦的,

跋提!那就是應當舍離斷除的。”

接著,佛陀舉瞭些明確的實例來說明:

“跋提!人的心中如果起瞭貪,起瞭瞋,

你們認為是有益呢?還是無益呢?”

“大德!是無益的。”

“跋提!

因為心中起瞭貪念、憤怒的人,

會被貪、怒所蒙蔽而起執著,

這樣,殺人、搶奪、淫亂、欺誑等惡行,

就都做得出來。

不但自己做瞭,還會教唆別人一起做。

這樣的人,是不是像陷於漫漫黑夜,一直受著無益之苦呢?”

“大德!確實是這樣的。”

“跋提!這樣,你們認為貪與瞋,

是善還是不善呢?是有罪過還是無罪過呢?

有智慧的人都會譴責還是稱贊呢?”

“大德!那是不善的;是罪過的;

有智慧的人都會譴責的。”跋提答。

“跋提!

心中不起貪、不起瞋的人,就不會被貪、怒所蒙蔽,

不起執著,而能遠離殺人、盜奪、邪淫、欺誑等惡行。

不但自己遠離,也會勸別人遠離,

這樣的人,是不是常在安樂中受益呢?”

“大德!確實是這樣的。”

“跋提!這樣,你們認為無貪、無瞋,是善還是不善呢?是有罪過還是無罪過呢?

有智慧的人都會譴責還是稱贊呢?”

“大德!那是善的;是無罪過的;有智慧的人都會稱贊的。”

“跋提!世界上的寂靜善士,都是這樣教導弟子的:

應當調伏貪、瞋、癡、激憤而安住,

貪、瞋、癡、激憤調伏瞭,身、語、意就不會因貪、瞋、癡、激憤而造業。”

跋提聽瞭佛陀這一番教導,大為折伏,

因而對佛陀說,

即日起願意終生歸依佛陀,為在傢佛弟子。

此時,佛陀再回到最初的話題,反問跋提說:

“跋提!我可曾對你說:‘來!跋提!來當我的弟子吧,我是你的老師。

“大德!不曾。”

“跋提!所以,那些說‘沙門瞿曇會迷惑人的幻術,又通曉拐引術,以誘拐其他教派

門徒’的,

隻是一些不動腦筋深思的沙門、婆羅門,對我不實誹謗的話罷瞭。”

“啊!大德!這真是善巧的引誘,美妙的幻術啊。

我殷切地期盼您也能以這樣善巧的引誘,誘導我親愛的族人,讓我的族人,都能獲得

長遠的利益與安樂。

大德!如果所有的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都能聽到這樣善巧誘導,

那麼,所有的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也都能獲得長遠的利益與安樂。”

“跋提!的確是這樣的。跋提!不僅如此,

所有的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民眾也一樣。

即使是講堂外的那些大樹,如果能有思惟,

也能經由這樣的誘導而斷除不善法,具足善法,

獲得長遠利益與安樂的,更何況是人呢!”

按語:

佛陀教導跋提

不能隻是單純的相信,不僅對傳言,甚至於對理論、經典、師長,

乃至於自己的禪思,都不可以據此全然信賴,

一定還要以實際上行為的善惡表現、貪瞋癡苦迫是否獲得徹底的止息來做檢證,

充分表現瞭佛教理性與務實的性格。

詳文閱: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82.htm

本則故事取材自《增支部第四集第一九三經》。莊春江 編著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