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美國夫婦來華十餘年救助數千孤殘兒童

美國夫婦來華十餘年救助數千孤殘兒童

時間:2019-05-20 14:20:44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牧羊地兒童村,貝天牧抱著Josiah和Robert(右一),Cody(左)在一邊舉著椅子。 牧羊地兒童村,貝天牧抱著Josiah和Robert(右一),Cody(左)在一邊舉著椅子。
工作人員Sara給當天生日的李銳(坐輪椅者)送瞭一個望遠鏡。 工作人員Sara給當天生日的李銳(坐輪椅者)送瞭一個望遠鏡。
牧羊地兒童村,遊樂場後是因缺錢停工的康復和技能中心。 牧羊地兒童村,遊樂場後是因缺錢停工的康復和技能中心。
工作人員黎燕抱著5歲的Luke,他患有復雜性心臟病。 工作人員黎燕抱著5歲的Luke,他患有復雜性心臟病。

原標題:牧羊地兒童村“成長的煩惱”

6月7日,天津武清,牧羊地兒童村,Maya躺在地上,6歲的她患有腦癱。A30-A31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天津牧羊地兒童村食堂西南角,一架鋼琴側對著大門,小姑娘蘇贏小心翼翼翻開琴蓋,十指跳躍,一首悅耳的理查德·克萊德曼的《夢中的婚禮》飄瞭出來,每晚,她都會在此練琴。

“她鋼琴彈得很好,也許可以稱得上大師,不是嗎?其實她還會電腦和十字繡”,55歲的美國人貝天牧直誇小姑娘,同時也皺起眉頭。

蘇贏下半身癱瘓,已經21歲瞭,根據中國法律,超過14歲的她不可能被愛心傢庭收養瞭,但需要教會她自食其力。給她找工作難倒瞭貝天牧。

20多年前,這個美國人帶著妻子潘姆拉來到中國,從收養一個孤兒到創辦一個收養中心,夫妻倆最終在距北京70公裡的河北廊坊和天津武清交界處,為中國孤殘兒童建起一個傢園。這曾是當地人放羊的地方,牧羊地兒童村由此得名。

如今,他已從一名美國公民化身數百名中國棄兒的撫養者,並幫助3000多中國棄兒做瞭手術治療。近日,他的事跡在網上走紅,被譽為新時代的白求恩,為一解真容,記者走進他的牧羊地兒童村。

貝天牧和“小羊羔”

處於寧靜而相對偏僻的大王古莊鎮,兒童村並不顯眼。這是個沒有任何招牌的安靜院落,唯一的門牌上寫著,晉元道26號。

貝天牧很樂意帶每一位到訪的客人參觀他的兒童村。

隻要在傢,貝天牧每天都會到各個小屋裡去跟孩子們交流,說說話,抱抱孩子們。這個戴黑框眼鏡,須發斑白,面容慈祥的美國人,被村裡數百個孩子親切地喚作“Tim爸爸”。Tim Baker是他的英文名。

他對這裡絕大部分孩子都印象深刻,他尤其喜歡一個叫陽陽的患腦積水的小女孩。

“她總愛跟我開玩笑,我對她說,我愛你,但她不會像其他孩子一樣說我也愛你,她會說,我不愛你”,貝天牧津津樂道於陽陽的這種玩笑。

這裡曾撫養的數百名孩子中,有大量唇腭裂、先天性心臟病、智障、腦癱患兒,送來的孩子有超過95%是因身體缺陷或殘疾被父母丟棄,大病很容易讓他們失去生命。

貝天牧清晰地記得曾有一個來自河北保定的孩子小麗,送到福利院時醫生說隻能活3個月,但在兒童村阿姨精心照料下,小麗居然活瞭三年多,可孩子還是在2005年過完六一節後去世瞭,全村的人都哭瞭。

在過去的13年裡,兒童村一共失去瞭10個孩子,這些孩子中的大多數,送到兒童村時已處於生命晚期。

不過,活下來的孩子,都表現出驚人的生命力。

3歲的小新玲,生下來就四肢缺失,她現在可以用一個斷肢扶住一本書,另外一隻斷肢很容易就能將書打開,翻看裡面的插畫。她自己玩玻璃球,用兩隻斷肢將球夾起,側身躺下,順勢翻身,將玻璃球捧在胸口,細細欣賞玻璃球裡的花色。

沒人知道她是怎麼學到的,就連每天照顧她的阿姨都很詫異。

有個下身癱瘓的小男孩李銳,才13歲,他喜歡讀書,好學好動,能侃天說地,譬如他知道狗的眼睛一般隻能看到黑白兩色,他知道天空飛行是受氣流影響,可以輕易避開障礙物。他拿出一個自己拼裝的玩具,那是別人送給他的一條龍,但由於少瞭零件,完全無法拼出龍的形狀,他最大的夢想是飛,於是他動手改裝,拼出一條漂亮而靈活的翼手龍。他還可以和Tim爸爸進行雙語交流。

貝天牧的兩個驚喜

牧羊地兒童村的前身是廊坊兒童村,其實,從收養第一個中國孤兒到成立兒童村,當初隻是貝天牧夫婦的一個夢想。

“對這個夢想的實現,有一個人不得不提”,貝天牧很感激他的前同事——菲利普·海德先生。

“菲利普不是有錢人,他是學廣電專業的,他夢想拍一部優秀的電影,但他卻用全部的時間全職做慈善”,在一次去長春看完孩子回北京的火車上,菲利普·海德突發心臟病去世。

好友的去世使貝天牧更感生命的短暫和時間緊迫。1995年,貝天牧夫婦雙雙辭去北航的教職,專職收養孩子。

為瞭省錢,貝天牧攜全傢離開北京,遷往河北廊坊,成為廊坊開發區的第一戶外國人。那時,他們夫婦最大的願望,便是“有一棟可以照顧孤殘兒童的大房子,建設一個充滿傢庭氛圍的兒童村”。

租好房後,第一次,他們從天津市福利院領回瞭6個孩子。

他們請來阿姨照顧孩子,並想方設法籌集善款,為幫助更多孩子,他們申請成立瞭基金會,取名菲利普·海德基金會,也為紀念逝去的好友。

“我得感謝趙廣才”,貝天牧用生硬的漢語說。在瞭解到貝天牧對房子的願望後,這位房地產商無償借給他們一棟小樓。夫婦倆將它命名為“愛心之傢”。

後來,趙先生又先後將另外4棟樓租借給貝天牧,用做收養孩子。2006年初,這5棟小樓收養的孩子已達60餘名。

與此同時,隨著規模擴大,貝天牧希望有座長久性專屬於孩子們的院子。貝天牧在廊坊附近看上瞭三塊地,由於資金緊缺,他們祈盼政府能將地便宜賣給他們。

但實際結果超乎意料,其中一塊地位於大王古莊鎮,在當地一位陌生官員造訪後,2002年,天津市武清區大王古莊鎮政府以1元/畝的象征性價格,將一塊土地的使用權給瞭貝天牧。

談到這段經歷,10年後,已55歲的貝天牧臉上依然溢滿驚喜。

2006年,占地33畝,屬於孩子們的牧羊地兒童村終於落成。

孩子必修生活技巧

行走在牧羊地兒童村,樹木成蔭,花草遍地,10餘棟大大小小的別墅式建築都有個傢的名字——平安之傢、祝福之傢和愛心之傢,等等。

保育室、學校、醫院、餐廳、食堂、客房,甚至還有給孩子們賺外快的小工廠,都是兩層中式仿古建築,青磚紅頂琉璃瓦。

進入任何一個“傢”的一層,發亮的實木地板,天藍色或淺黃色的溫馨內墻,柔軟的沙發,美麗的墻飾,還有滿屋爬來爬去依然幹幹凈凈的孩子,都讓人眼前一亮。而二層,則是孩子們的臥室,每個臥室都配有暖氣和空調,每天都有阿姨記錄孩子們的睡眠生活情況。兒童村的86個孩子,由67名阿姨分別看管。

年紀小或完全不能動彈的孩子,則由護工阿姨全天候照顧。

4歲以上行動方便且能自理的孩子則要每天定時起床,吃完早餐可以去兒童村的“小羊羔”學校學習。

“我們會教孩子們認識漢字和英語,也有數學課,剩下的都是手工課”,學校負責人王老師說。

這裡的孩子大部分被外國人收養,也是全國少有的實行雙語教學的兒童福利院。每個孩子都有個英文名。

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層次、智力層次,學校給孩子們分瞭班,但班裡孩子從來不穩定,有的被收養走、有的生病住院、有的出水痘不能出門,教學進度隻能根據孩子的狀態因材施教。

“主要是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為孩子以後走入社會著想”,王老師表示,學校還會教孩子們如何坐公交,如何去超市購物,如何辨識方向牌,這些技巧都是必修課。

不僅在學校,即使吃飯,能動手的孩子們自己去食堂打飯,吃完飯自己洗碗,然後放回消毒櫃。

此外,兒童村還有一所醫院,美國夫婦Moody和Anna負責給生病的孩子看病。

7年前,他們關掉自己在美國的醫療工作室,來到牧羊地做志願者。像Moody夫婦一樣的全職志願者,兒童村裡有10個,這些志願者或拿著少量的薪酬,或無償服務,更多的則是奉獻時間和愛心。

爛尾樓與一個希望

在牧羊地兒童村一角,一面破瞭個大洞的紅旗在塔吊頂部迎風飄揚,擺放散亂的磚塊、橫七豎八的木材、沾滿水泥砂漿並已風化的梯子和銹跡斑斑的鋼筋一起堆在工地上,周圍雜草叢生。腳手架依然屹立,但架上的防護網大部分都已脫落……

確切地說,這是一棟爛尾樓,2008年動工到現在,4年過去瞭,4層半的建築才建瞭兩層。

在兒童村,像蘇贏這樣已經年滿14歲的孩子還有四個,他們的出路成瞭緊迫的問題。

“所以我們建瞭這棟樓,目前隻需籌到70萬,第三層就可以開工瞭”,貝天牧的助手、江西籍姑娘黎燕稱,整棟樓包括裝修資金缺口可能在200萬左右。

這棟樓被叫做康復和技能中心,建完後一共3000平方米,大約能容納100到150名孩子,貝天牧希望在這裡收容全國各地政府孤兒院裡超過14歲不能被收養的孩子,康復和技能中心會教他們藝術、手工藝、計算機,英語,還會教他們受用終身的技能,方便他們走入社會。

貝天牧再次期盼一份社會捐助,給至少100名超過14周歲的中國孤殘孩子一份康復和學藝立身的機會。

“我暫時沒錢繼續修它瞭”,貝天牧皺著眉頭說,雖然這棟樓的工期已拖瞭4年。

基金會采取愛心人士認捐教室的形式,每個教室認捐金額在6萬元,認捐者的名字將被永久性刻在教室門外,以表對捐贈人的敬意。貝天牧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鼓勵和吸引更多捐贈者前來填補資金缺口。

牧羊地的資金困境

事實上,牧羊地兒童村還有超過10個有各種疾病的孩子要做手術,這也是筆很大的資金缺口。

此外,兒童村86個孩子每月的日常開銷超過30萬元,兒童村通過尋找助養人的方式,給每個孩子找15個左右的助養人,由助養人出資負責孩子的飲食起居以及阿姨們的工資,每個助養人每月隻需出200元左右就可助養一個孩子。但助養人群體充滿變數,時而有人加入,時而有人退出,牧羊地兒童村官網上公佈的數據顯示,依然有36個孩子的定向捐款人尚未達到15個,因而貝天牧最擔心的依然是孩子生活的資金缺口。

“其實我們很缺錢,給孩子做手術都是孩子送來後,才開始籌集治療所需的錢”,貝天牧說。

“比如現在有個小女孩,隻有幾個月大。她有非常復雜的心臟問題,大腦也因此受到損害。每天要用一罐氧氣,大約要65美元,我們希望以後能為她做手術,盡管手術昂貴而復雜,大約得花3萬到3.5萬美元”,貝天牧正準備本月下旬前往美國籌集這筆手術費。

“這得花上幾個月甚至一年”,善款大部分來自美國。

兒童村一個孩子患重度心臟病,去年5月手術完出院,欠手術費19萬,直到今年5月才還完。

“牧羊地兒童村是一些大病遺棄兒最後的希望。”黎燕說,因為這裡有相對好的護理條件,可以找到較好的醫療條件,即使無法挽救的生命在這裡也可以很好地延續。

10多年來,貝天牧每年至少有6周會花在回美國籌錢,但兒童村的資金依然捉襟見肘。

不過,兒童村不拒絕任何患病孤兒。“隻要有床位,我們不會拒絕任何送進來的孩子”,有孩子被收養走後,空餘的床位很快又會被新來的兒童占據,黎燕表示,每年都會有40名左右的孩子被收養。

“也許他們會把我們忘記,但沒關系,隻要我們能在他們人生道路上,幫他們走過一程。”貝天牧並不介意送走的“兒女們”是否還記得“牧羊地”。不過,經常會有來自美國收養傢庭的照片寄到兒童村,那上面是孩子和養父母的一張張笑臉。

目前,跟牧羊地兒童村合作的全國各地福利院有35所,這些福利院將孩子送到兒童村,基本不用給兒童村任何費用。

數據顯示,從1996年到現在,兒童村已為3000多個傷殘孩子做瞭手術治療,並為900多個孩子找到永久的收養傢庭,貝天牧頗感自豪。

A30-A31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何光 天津武清報道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