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信佛修福
劉德華信佛修福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劉德華,是香港娛樂圈的四大天王之一,影視歌壇的三棲紅星,眾多年青人的偶像。鮮為人知的,原來他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是妙蓮老和尚之皈依弟子。
皈依三寶
據劉德華(以下簡稱華仔)說,傢中父母是信佛的,自小亦有接觸佛教,但都是去寺院拜佛﹑參觀﹑遊覽而已,對佛教教義可以說是一知半解。真正認識佛教和皈依佛教,作為自己的宗教信仰,都是近幾年之事。
在此之前,華仔在港﹑臺兩地亦曾接觸﹑認識不少高僧大德,後來經朋友介紹認識到臺灣靈巖山寺上妙下蓮老和尚,可以說是一種緣份。華仔初見老和尚慈祥而又莊嚴的法相,聽其開示,煩惱頓息,寂靜安祥;猶如紅塵中之清蓮,頓感身心清涼自在;老和尚平實無華的言詞,是高僧般若智能的流露;語重心長的剴切教誨,無非是悲願無盡的度世本懷。華仔悠然生起皈依之念,於是在妙蓮老和尚接引下,成為真正的佛弟子,法名“慧果”。
“諸法因緣生,亦從因緣滅。”這是佛教所講因緣所生法。
在皈依當日,華仔問師父:自己會否出傢?
妙蓮老和尚說:我們信佛學佛,要瞭達緣生緣滅──萬事皆隨因緣而變,一切要看“因緣”。
華仔自從歸依三寶,認真地接觸佛教,受師父妙蓮老和尚之啟發後,人生的目標和以前亦有所不同,不像以前那麼多陋習。學瞭佛,較容易接受不如意之事。
師父常說:“凡事向好處想,忍一忍就過去瞭嘛!既然有些事情一定要做的,為何不用個歡喜心去做呢?大傢都開心不好咩?盡量去嘗試接受﹑容忍﹑包涵;以歡喜心做任何事,就能做得更好,而且身心快樂。”因此華仔做人處事比以前較為寬宏大量,人生觀亦豁達開朗!
學佛的收獲
華仔認識到由於自己對佛教義理認識不深,不能去宣講佛法,唯有身體力行,多做慈善事業。記起師父經常開示弟子:“未成佛道,先結人緣。隻要用你的悲心,說好話助人向善;看到人傢做善事,發隨喜心贊嘆心,令對方成就,都能修福田。”出錢或出力,幫助貧窮無依者,都能廣結善緣。身為藝人,可以用自己的身份媒介,去揚善,勸更多人獻出愛心,參與慈善活動。
很多時候,華仔往臺灣拍電影,但都抽不出時間上靈巖山寺去探望師父,隻可打電話作簡單的問候,與師父見面的機會不多。師父不能經常指點,但可以從師兄弟中或善知識中去瞭解佛法的真義。華仔感覺師父佛學上的知識,全擺在面前,在乎有沒有心去學,要看自己能否感覺到?吸收得到?
華仔與妙蓮老和尚傾談中,感覺到師父多數用很簡單的譬喻,將信念﹑道理帶給自己,很容易明白:什麼是“第一”?尤其是藝人,在這個娛樂圈子裡,很多時都為爭這個“第一”而煩惱。但師父帶給我“第一”的啟示是:所有人都需要你的時候,你能夠帶給他們所需要的,你就是“第一”。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次第,佛教講因緣﹑時節﹑果報。要按照次第一步一步地來,時機未到,你想亦沒有;時機一到,你不想它也有。學佛的人要大公無私,就好像佛陀一樣,“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悉離苦”,不要以私心做事,隻為自己而損害他人。
曾經問華仔,皈依後對佛法有什麼新的認識?
華仔坦白說,對佛法還是認識有限。盡管如此,他承認佛法對人生觀有所啟發:“皈依前,我的埋怨比較多,什麼事情也要問個為什麼。皈依後,我較能安於現實。雖未至於無求,但也不會因為某一件事不稱心如意而受影響,心境較以往平靜得多瞭。以前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問題,事情做不好,會怪人、怪自己,放不下。現在好一些,懂得包容,心情輕好多,沒有甚麼大不瞭!”
譯述推廣《解惑叮嚀語》
1999年9月,妙蓮老和尚的《解惑叮嚀語》有瞭廣東話譯本的CD、錄音帶,轉述人是劉德華,因此,有意無意間吸引瞭更多人的註意。華仔以他虔敬的發心、動人的聲線,恭錄瞭他師父上妙下蓮老和尚的開示問答《解惑叮嚀語》,免費結緣,把老師父的國語開示以粵語演譯,方便香港的信眾與市民聆聽受益。從構思、制作到流通,都是低調進行,看得出華仔的全心全意,以及他對師父的尊重。
《解惑叮嚀語》是妙蓮老和尚平常跟弟子聊天或者是他講經、開示和問答節錄,其內容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問得貼心,答得精彩。例如傢人不和,怎麼辦?命運可以改變嗎?為兒孫做牛馬,值得嗎?如何令婆媳和睦?致富可有良方?吃虧、工作不開心、睡不著,怎麼辦?窮人如何佈施?丈夫有外遇怎麼辦……等等,現已出書瞭。
劉德華是影視歌三棲藝人,聲音的表達能力自有一定的水準。但他在這許多演唱會、演戲、拍廣告、讀劇本、練健身等工作之中,如何還能夠勻出時間來做這件看似簡單實則繁瑣的譯述工作?是什麼原因促使他要做這件事?
華仔自己解釋到:“我覺得,香港人對看書的興趣,遠不及聽聲帶。在臺灣、在大陸,讀書風氣都比較盛。可是在香港,尤其是想要推廣佛學,你要人看書,一定事倍功半。所以我才想,假如把師父的《解惑叮嚀語》翻譯成廣東話錄成CD,大傢當聽故事也好,當聽歌也好,都容易接受好多。這就是這件事的緣起。
我們第一批錄瞭五萬份,之後有沒有加制或制瞭多少,我並不知道。完成瞭就放下瞭,沒有過問。有人喜歡,能推廣,當然是最好的事,我想我師父會很高興的。”
從一九九五年開始,華仔就在港臺地區擔任瞭五個大使:“消防大使”、“反毒大使”、“骨髓捐贈基金形像大使”、“海洋公園鯨豚保護基金名譽大使”和“生活教育中心親善大使”。以公益活動的“大使”,為社會付出愛心,促進港臺人文素質的提高。華仔聲稱:“如有佛教任何團體,需要我幫忙的時候,我會盡量抽空配合,希望能夠參與更多的慈善事業!阿彌陀佛!”
-
5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