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印光大師:念佛三昧,能得之法,與所得之相

印光大師:念佛三昧,能得之法,與所得之相

時間:2019-05-20 16:14:19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歲在丙午,予掩關於慈溪之寶慶寺。謝絕世緣,修習凈業。值寺主延諦閑法師,講《彌陀疏鈔》於關傍。予遂效匡衡鑿壁故事,於關壁開一小竇。不離當處,常參講筵。從茲念佛,愈覺親切。佛號一舉,妄念全消。透體清涼,中懷悅豫。直同甘露灌頂,醍醐沃心。其為樂也,莫能喻焉。

一日,有客詣關而問曰,念佛一法,吾已修持二十餘年。於生信發願修行,非不真切。而業深障重,終未能到一心不亂境界。窺吾根性,隻合帶業往生。雖念佛三昧,非此生所敢冀。其能得之法,與所得之相,師其為我言之。予曰,三昧境相,唯證方瞭。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既未證,焉能宣說。客固請不已。予曰,若論其法,必須當念佛時,即念返觀。專註一境,毋使外馳。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返念自念,返觀自觀。即念即觀,即觀即念。務使全念即觀,念外無觀。全觀即念,觀外無念。觀念雖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須向者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重重體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親。及至力極功純,豁然和念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境界。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謂也。工夫至此,念佛法得。感應道交,正好著力。其相如雲散長空,青天徹露。親見本來,本無所見。無見是真見,有見即隨塵。到此則山色溪聲,咸是第一義諦。鴉鳴鵲噪,無非最上真乘。活潑潑應諸法,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諸境,而瞭無一物。語其用,如旭日之東升,圓明朗照。語其體,猶皓月之西落,清凈寂滅。即照即寂,即寂即照。雙存雙泯,絕待圓融。譬若雪覆千山,海吞萬派。唯是一色,瞭無異味。無掛無礙,自在自如。論其利益,現在則未離娑婆,常預海會。臨終則一登上品,頓證佛乘。唯有傢裡人,方知傢裡事。語於門外漢,遭謗定無疑。

又問,人於日用,普應諸緣。何能觸目菩提,頭頭是道乎。

答,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萬境不出一心,一心融通萬境。若瞭心體本空,何妨該羅萬象。須知萬象如幻,生滅唯是一心。諸緣無縛,本自解脫。六塵不惡,還同正覺。心境一如,有何掛礙。不見華嚴事事無礙法界。所謂一一塵中一切剎,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塵復互周,重重無盡無障礙。以故器界毛塵,雲臺寶網。咸宣性海,悉演真乘。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覓一毛頭許不是道者,亦不可得。則法法頭頭,無非大寂滅場。心心念念,悉契薩婆若海。唯心妙境,唯境妙心。離四句,絕百非,絕待圓融,何可得而思議也哉。

上來所說,如盲摸象。雖未離象,恐非全象。筆以記之,以質諸親見之者。

印光大師:念佛三昧摸象記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