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傢潘宗光教授親述學佛體會
6月24日,上海覺群人間佛教研究中心邀請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在覺群大禪堂作瞭題為《凈土法門——我的體會》的主題講座。(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潘宗光教授現場與大傢分享瞭從凈土法門的選擇到體會的心路歷程(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講座現場,觀眾認真聽講。(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潘宗光教授鞭辟入裡的講解讓現場大眾對凈土法門有瞭更深的理解(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潘宗光教授與現場的觀眾交流(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2018年6月24日,上海玉佛禪寺•覺群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舉辦2018年覺群人生講壇第四期,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精進慈善基金會會長、著名科學傢潘宗光教授在覺群大禪堂做題為《凈土法門——我的體會》主題講座。共有百餘位觀眾到場聆聽潘教授講述自己的修行體會。
講座中,潘宗光教授從為何選擇凈土法門、如何從科學角度理解凈土法門,佛學上對凈土法門的理解以及個人修習凈土法門的感受與體會四個方面展開論述,與大傢分享瞭身為一名科學傢選擇修學佛法的心理歷程。
往生凈土的基本要求是信、願、行
首先潘教授從自身的經歷講起,與現場的觀眾分享瞭自己年輕時的一次生死體驗。正是這次體驗,讓他更加堅定地選擇瞭凈土法門。普通人對於凈土的存在有很多疑惑,例如凈土真的是阿彌陀佛從零創建出來?凈土可容納多少眾生?單念阿彌陀佛名號就可以往生?凈土離我們有十萬億佛土那麼遙遠,是否可以到達等等。在講座中,潘宗光教授圍繞這些問題,從科學的角度進行瞭分析。
他告訴聽眾,蟲洞理論為時空旅行提供瞭模型,同樣適用於解釋我們如何到達十萬億佛土外的極樂凈土。接著,潘教授又從愛因斯坦的質能互等公式出發,說明強大巨大的能量可以整合為物質現象,所以阿彌陀佛通過自己強大的意識和願力從零建立一個理想世界,在理論上並不違背現代科學。
潘教授說:“我是做科學研究的,我不接受任何與科學相違背的理論。”他強調,佛教與科學並無沖突,凈土法門不是迷信,凈土的義理與科學理念極為吻合。他說,往生凈土的基本要求是信、願、行,隻要我們能夠誠心誠意的念佛,就能和“阿彌陀佛”這股能量產生共鳴,那就能與宇宙的能量接軌,臨命終時定得阿彌陀佛接引。
修行需要一門深入,舍命全交
潘教授在講座中與大傢重點分享瞭自己修行凈土法門的種種心得。他說人生好像在一個迷宮中,永遠也走不出去,但現在通過阿彌陀佛的加持,終於找到瞭人生迷宮的出口,並且臨終往生極樂世界充滿瞭信心。在修行的過程中,他也逐漸體會到阿彌陀佛就是自身佛,而極樂凈土就在自心中。
在講座中,潘教授告訴大傢,修行凈土並不等同於避世等死,一心等待臨終往生。他說念佛不是等死,而是在精神上提前做凈土人。我們雖然仍在娑婆世間,但是根據阿彌陀佛的承諾,隻要我們一心念佛,“我們已經在極樂凈土登記在冊瞭”。與此同時,凈土人有責任做好本分,同時也要不忘發菩提心度他人,譬如做好自己的工作、照顧好自己的傢人等,積極改善自己的因緣,也助人改善他人的命運。
潘教授還與大傢分享瞭自己對於生死的看法。他說,修行凈土的人應該坦然面對生死,要認識到娑婆世界的“死”是凈土的“生”,所以凈土人不求長壽,而是“該走就走,信心堅定”,然後在極樂凈土整頓休整,開始成佛之路,通過修行再發願回娑婆世間度化眾生。
在講座最後,潘宗光教授表示適合自己的法門才是最重要的,並且送給現場觀眾一首自己於閉關時的感受所寫成的詩,希望大傢於八萬四千法門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活得瀟灑,去得瀟灑。
潘宗光教授簡介:
潘宗光教授畢業於香港大學,獲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及高級理學博士,在加州理工學院、南加州大學及多倫多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潘教授投身大學教育四十載,擔任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十八年。1985及1991年兩度獲瑞典皇傢科學院邀請,提名諾貝爾化學奬候選人。
潘教授屢獲殊榮:太平紳士、英國官佐勛章、金紫荊星章、傑出領袖奬(教育)等。並曾被委任六年香港立法局議員及十五年全國政協委員。2005年創辦精進慈善基金,資助內地貧困學生完成大學課程。
著述有《心經與生活智慧》、《感恩這一課》、《佛教與科學》及《佛教與凈土法門》等。
[責任編輯:李保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