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佈:發心不到位,佈施得再多也是有污染的
……隨喜、放生、助印的時候,也要看是否有正確的發心。有的人看別人捐款瞭,自己也捐;有的人為瞭得到暫時的利益,為瞭遣除身體、傢庭的一些違緣、障礙而捐;有的人看大傢都捐瞭,自己不捐面子過不去,還不敢少捐,就捐很多,裝得很有施舍心、很有修行。
若是你有條件可以多捐些,若是沒有條件也不要勉強。下面這兩點很重要:第一,你有條件;第二,你有這個心。滿足瞭這兩個條件,才是真正的功德。隻有條件,沒有發心也不行;隻有發心,沒有條件也不行。你有多大能力就盡多大能力,不要勉強自己,哪怕拿出一分錢也可以。一分錢也是一滴水,若是放進大海裡,和大海也是一個整體。
其實佛講做佈施是很方便的,哪怕是一滴水、一粒米都可以做供養、做佈施,這個功德不可思議,得到的福德和果報也不可思議。若是發心到位瞭,而且還有條件,佈施越多越好。舍得、舍得,付出的越多,以後得到的也越多,因果是不虛的。若是發心不到位,即使佈施得再多,也是有污染的、有漏的,將來果報成熟的時候,也會摻雜一些不好的果報。現在社幷會上有些人雖然擁有很多財富、權勢、名利,但仍然煩惱、痛苦,就是因為他們往昔種善根、做福德的時候,心裡不清凈,善念裡摻雜著諸多煩惱。
曾經有個乞丐遇見瞭佛陀,當即對佛陀生起瞭信心。當時他除瞭有七粒米之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供養,於是他就把這七粒米用心地撒在瞭佛陀的身上。後來,他得到瞭七次轉輪王的果位。這是供養佛七粒米所得到的果報,特別不可思議。當時他發心肯定很清凈、很到位。所以,隻要發心到位瞭,供養多少都可以。
身口意三門都可以做供養和佈施,財供養、財佈施隻是其中的一種,此外還有力供養、力佈施,法供養、法佈施。為上師三寶出力,叫力供養;為父母眾生出力,叫力佈施;法供養、法佈施是表裡如一、依教奉行地學法修行,這是對上師三寶最殊勝的供養。然後每天回向父母眾生。回向本身就是最大的施舍——施功德、施福德、施善根。
其實功德和善根是最寶貴的,其次是生命與能力,最後才是錢財。但是現在的人都顛倒瞭:錢財是第一,生命是第二,功德和善根是第三。施舍善根、福德都很大方,“我的善根可以給你,我的功德可以給你。”而要出點力,就難多瞭,要施舍錢財就更難瞭。為什麼不敢舍?放生、助印、建廟、塑佛像,為什麼拿不出來錢?就怕舍完以後沒有瞭!總有顧慮:“我就這麼多瞭,不能都拿出來,如果都拿出來,吃飯怎麼辦?孩子上學怎麼辦?將來生病瞭怎麼辦……”這些擔心都是多餘的,但是現在很多人都不明白。沒辦法,修行還沒到這個層次。
其實,你越舍得到的就越多。因為你能做財佈施就能得到財富,你能做無畏佈施就能健康長壽,你能做法佈施就能聰明,增長智慧。這就是佛講的因果,不會有錯的。
……
節選自《三十忠告論講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