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一誠長老:做好眼前的事

一誠長老:做好眼前的事

時間:2019-05-20 20:57:12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善用內在能量

佛存在的意義就是讓人發現心中的寶藏,一旦你發現瞭自己的強大,發現瞭自我的潛能,那麼無論應對什麼樣的事都不成問題,這才是拜佛的真正用處所在。

有大企圖心,也要做好眼前的事

在中國佛學院,常對學生講起古人的一句話:“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志”很重要,在勤修苦學之前,首先要志存高遠。沒有立下一個高遠的志向,勤修苦學就沒有一個方向。我給他們打比方說,如果你的目標隻是糊口,隻想在這個領域有一小塊立足之地,那你的學習就會淺嘗輒止,假如說你的目標是把自己造就成為出色的大學問傢、大修行傢、大弘法傢,那你學起來就會有無窮的動力,你會鉆研得很深,會比別人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努力。

別總給自己框出一個界限來,敢想,才有可能去做。你立下一個大的志願,即使最後沒有做到,至少也接近瞭它嘛。所以說,我們的心眼要放得大一些,視野要放得遠一些,這樣腳步才邁得開。佛經裡講“芥子藏須彌”,一粒小芥子裡面可以藏一座須彌大山,你們可能覺得很荒唐,但是這跟人心可以容納整個宇宙其實是一樣的意思。這些道理聽起來玄乎,實際上很實在。心有多大,我們能夠觸摸到的世界就有多大。有大的企圖心,事業的格局自然也就大瞭。

什麼是大的企圖心,就是你在過著今天的日子時,能想到明天、後天、一年後,甚至十年後的生活,而不是隻盯著眼前的這點得失計較。有一個故事,說的是兩個住在山上的和尚每天都要下山去挑水喝,後來呢,幾年時間過去瞭瞭,一個和尚仍舊下山挑水喝,另一個和尚卻不用再去挑水瞭,怎麼回事?原來這幾年間,這個和尚利用空閑的時間挖瞭一口井,從此可以喝井水啦。

天天擔水的那個和尚安於現狀,他沒想過要改變,所以他的生活當然也就不會有改變。如果你們以為自己的人生隻能這樣,那它就真的隻能這樣瞭。你們看歷史上著名的佈衣皇帝劉邦,如果他沒有當皇帝的企圖心,恐怕一生隻能當個佈衣百姓,也就不會開創出延續幾百年的大漢朝瞭。

當然,人光有志氣,光有大的企圖心還不夠,你的眼睛一直盯著遠方,就容易好高騖遠。你不去留意腳下,不去解決實際的問題,就容易被這些問題所阻礙。你們看那個挖井的和尚,他心裡頭能夠為未來打算,但同時也能夠沉下心來,每天在忙碌的修行中抽出時間去挖那口井。這可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每天付出努力,並且能夠堅持下去。所以說,一方面,你能夠高瞻遠矚,另一方面,你又能夠把這種高遠的目光收回來,耐心地,一步一步地去走好腳下的路,這是一個需要去協調的問題。

怎麼去協調呢,首先需要理解一點,你的志向抱負不是生活中的全部,它最多能夠指引方向,而不能成為腳下實實在在的道路,人生的道路還是需要實際的行動去開辟。然後,在你埋頭苦幹的同時,也別忘記瞭苦幹的目的和意義。要安住於當下,努力過好今日,同時也要懂得從當下抽身,不要被現狀黏住瞭。有人問,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其實一點也不矛盾,從當下抽身是說你不要安於現狀,更不要沉溺於現狀,而是要去為未來打算,但是你不可能真正活在未來,所以你隻能活在今天,專註於當下的日子。

我一直鼓勵我的弟子和學生要有“高高山頂立、低低海底行”的信心和決心。也就是說,大傢可以有很高的志向目標,但仍要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過去釋迦牟尼佛開導十八羅漢中的註荼半托迦,就告訴他掃地也能開悟。這當然不是叫每個人都通過掃地來成佛,佛陀的苦心是希望他的弟子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不要因為追求遙不可及的目標而忘記去做好眼前的小事。

很多人可能的確有大的志向、企圖,胸中裝下瞭很大的抱負,但是,餓瞭的話,你仍然需要吃飯;困瞭也需要睡覺;當屋子臟瞭的時候,你還是應該和別人一樣拿起掃帚去掃地。地。你的心再大,也不意味著可以脫離大地生活;同樣,你胸懷大志,也不表示你高人一等,可以跳過做小事的這個步驟,直接成就大業。古人講:“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合抱之木,生於毫末。”有做大事的眼光和魄力固然很好,但同時也要有做小事的細致和耐心。先將眼前事做好,先把眼前的障礙搬走,然後才有向前邁進、到達遠處的可能。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