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色的十大誤區,你撞瞭幾個?
第一個誤區,一旦發願要持戒不邪淫,就會認為自已永遠不會失敗。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因為持不邪淫戒,需要定慧,定慧上不去,戒行也上去的。而一旦發願戒邪淫,並不就意味著自已具足瞭定慧力瞭。沒有具足定慧力,就一定會有失敗,尤其是現在這種社幷會,邪淫的緣很多,失敗也就更易瞭。
我們發願持戒,不是說發瞭願,就一定能做到成功,而是一定要去努力做。我們發瞭持戒的願,我們不努力,這是有願無行,是虛願。我們努力瞭,但失敗瞭,這是我們智慧定力能力還太小,我們失敗後,要繼續分析原因,采取改正與預防措施,提高智慧定力持戒能力。這樣失敗才是成功之母。失敗,在人生中可以有多次,但人生中隻要有一次成功,就一生成功瞭。因為你發的願是終生不邪淫的願。
第二個誤區,理不明,事不達。為什麼要持“不邪淫戒”?為什麼邪淫會導致福祿壽漏盡?道理不清楚,因果不明瞭。別人說邪淫瞭,功名沒瞭,為什麼呢?邪淫即迷於淫色,精神不聚,如此心態與身體,身何能康?心何能安?身不康,心不安,學業功名如何能成就?若說有神明在記功過,那神明其實也就是自心,自心記錄著身心的狀態在變化。頭上三尺有神明,還不是說自已的心。
第三個誤區,持戒的本質不明。持戒的本質是攝心。心不迷於境,不著於物。這是戒的本質。而對於境來說,隻要不迷不著,便能轉境。例如,有欲念重的學人,頭腦中揮不去行淫的色相境界。甚至念佛念經,頭腦裡也有淫穢影像。更甚者,拜佛時,也見佛懷裡坐著一個裸女在行淫。見到尼師,也會起念與之行淫。
種種淫穢之心境,不可盡說。但我們知道,我們持戒的本質,就是攝心。淫境來時,這不是我們的本願。我們的本願是斷除一切淫境的迷惑。所以,我們要清楚,我們的本願是不被淫境所迷惑。淫境來瞭,如何辦?它來它的,我做我該做的。它的出現不是我的本願,它是它。
我的本願是覺正凈自性三皈依,是念佛,是誦經,是持戒。我念我的佛,它來去由它。它現前瞭,我念我的佛。它不現前瞭,我也念我的佛。不要怨嗔淫境的出現,也不要貪著淫境的出現。楞嚴經雲:若能轉境,即同如來。隻要不被境轉,一切皆無礙。管它是裸女抱佛行淫,還是尼師脫衣上身。我念我的佛。
第四個誤區,淫境淫念的出現,不是隻有壞事,沒有好事的。六祖就說過“淫性本是凈性因,除淫即是凈性身。”這話很明白地告訴我們,染凈相對,互為因果。淫性起來瞭,心迷亂瞭。我們知道這是迷亂瞭,所以我們對不迷亂的清凈心,才會認識更清楚,才會更珍重。除淫,是有為的。一定要采取措施去除淫。念佛,誦咒,讀經,轉移註意力,跑步,打拳,都可以。如果功夫好,見地高,一念觀自在,轉境即無礙。沒有必要去在乎種種形式,關鍵在心開!
第五個誤區,視身上性欲如洪水猛獸。其實,“精不降,樂不生”,性欲不起,氣脈還沒到打開時候。所以,一味地通過降低營養,來控制性欲,容易造成枯木境界,造成營養不良。
這個不是持戒的目的。持戒,不是為瞭持戒而持戒,持戒的目的是攝心,開發出定慧,達到證道的目的。營養不良,不易證道。性欲起來時,別畏懼,別驚慌,正身正心,思無邪時,精關即守牢,真氣則自運。黃帝內經雲:“虛無恬淡,真氣從之。”此時,正身正心,調心至虛無恬淡,自有一真氣從之而生。這是性欲起來時,道傢說生藥時。
離為火,即欲火。坎為水,心如止水。用坎水來填離火,既濟。所以,性欲上身,這種自然狀態,是好事來瞭。而不是洪水猛獸來瞭。關鍵是要正心正思維,要正覺,心不錯亂,這樣心才會達到清凈安穩歡喜解脫自在無礙虛無恬淡。
在這種狀態下,性欲之火便轉化成體內真氣。大有益於身心健康!這是好事!很多戒淫的同修,把欲火看得同洪水猛獸一樣可憎,這是誤區。楞嚴經裡有個菩薩,是專門修這個欲火的。他有很大的力氣!如何修?就是用心如止水來觀欲火得自在。有些欲念重的眾生,修這個法門,特別容易快速成就。
就是用止水之心觀欲火而得自在,在既濟之中得妙樂。但是千萬不要刺激自已的性欲!那樣又貪著境界,屬於邪淫瞭。心貪瞭,還不邪嗎?既來之,則安之。既去之,即隨之。既不來,樂自在。佛與魔之間,本來無隔線。境界一轉變,隻在一念間。正念境清凈,邪念魔擾亂。淫性亦如是,關鍵要正念。
第六個誤區,以為精沒有射出來 ,就是沒有邪淫。所以,有很多人,在戒邪淫中,很會為自已找藉口,手淫數下,沒有射精,認為自已沒有犯,心安理得,再來幾下,專門打這種擦邊球,最後,不是去息心凈意,而是去追求忍精不射。
以前,看到日本有個邪教,麻原教弟子,觀淫畫手淫,說是練習定力,這個完全是錯用心瞭。戒邪淫,一定有個明顯的標準,心邪瞭,淫才邪。淫本身,並無邪正之分。性沖動也隻是身體內的一種生理反應,淫性也隻是心中的一個業力作用。
淫本身,並無邪正之分。但心背覺合塵瞭,迷瞭,癡瞭,貪瞭,嗔瞭,便邪瞭。多數人,是貪著淫境。這是不及。但有很多同修,發心戒邪淫,心中一起淫境,便嗔憎起來,這也是在邪淫。因為嗔憎心,也是邪心。邪心對待淫境界,即是邪淫。
所以,過猶不及。過火瞭,便生起嗔憎心來,這個心態,與貪著淫境,一樣是邪淫。我們要中道地對待淫境。不取不舍,不貪不嗔。淫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真想淫?真想!那這個想,也一樣。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異空,空不異想。不要憎恨有顆想淫的心念,也不要貪著於想淫的境界。
第七個誤區,以為和妻子行淫,便無過失。楞嚴經上說得很明白,不論和誰行淫,隻要動瞭欲念,起瞭貪著,就是邪淫,就在墜落。當然,從人道的角度講,和妻子行淫,不會影響社幷會安定。但從修行人的角度講,不論行淫時,貪著也好,嗔厭也好,隻要心邪瞭,便是邪淫。
楞嚴經中說,欲界的最高修養是,“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嚴格地講,這樣的境界,是在傢夫妻行淫時的最高境界。欲界,必竟是離不開欲事。梵天,才沒有這些欲事,所以楞嚴經中說,是勝流,無淫的梵行,才是殊勝的境界。欲界的淫事,是不殊勝的境界。
所以,千萬別貪著其事,以為夫妻行淫,可以貪著,那樣也是邪淫。但另一方的見地與修為不高時,她是凡夫,她有心理與生理需要時,自已有義務行事。
這個時候,也不要貪著梵天境界,而嗔厭欲界之事。因為我們學佛,不是求生梵天,而是講究正覺,講究隨所遇處恒安樂的清凈安穩歡喜解脫自在。
在欲界,一樣安樂。隻有正覺,三界火宅才清涼,便是在地獄,一樣能安穩歡喜。如果不正覺,便是上升到梵天,一樣是在火宅裡。修行,要修這正覺行。而不是為瞭持戒而持戒,不明因果,不通事理,那樣是瞎胡鬧。
第八個誤區,不能正確看待密宗的雙身歡喜佛。雙身歡喜佛,就是男女淫相。為什麼會有這個法相呢?這個道理其實並不深。讀瞭楞嚴經,就明白瞭這個道理瞭。
在一些藏密的唐卡裡,中間是佛。左邊是雙身歡喜佛,代表欲界,右邊是托缽靜坐,代表梵天以上色無色界。也就是說,佛示現雙身行淫相,就是教導我們,於淫事中,莫貪著,亦莫嗔厭,以正覺為依,趣歸清凈安穩解脫。
所以,有妻子的,在妻子需要時,不要逃避淫事,嗔厭這事,隻要合之以禮,行之以時,不放縱貪著,不迷戀癡情,即是歡喜佛。但有些不法之徒,藉口雙修,行貪著之事,此是魔著邪徒,不足論也。雙修,在於夫妻之間,合法合禮,於淫境欲界,得安穩解脫清凈自在。
如果違法非禮,便是貪著,便是邪魔,我輩要法眼清凈,不要為騙色者所誤。所以,沒有妻子的人,你想手淫,那你一定是貪著瞭,是邪淫瞭。你性幻想瞭,那你也是貪著瞭,是意邪淫瞭。隻要一貪著,就邪瞭。如何才是不貪著呢?楞嚴經上有一個法門,叫念佛法門,可以“不假方便,自然心開”。
淫境來時,我亦念我的佛,我不嗔亦不貪,不取亦不舍。淫境去時,我亦念我的佛,我不嗔亦不貪。我隻管念我的阿彌陀佛,不假任何方便,自然合道。
第九個誤區,認為完全沒有淫欲,便是修道成功。這是不對的!完全沒有淫欲,隻能說,他沒有在欲界裡呆瞭。那他去哪裡瞭?他去色無色界瞭。境界上升到梵天以上瞭。但那是修境界,不是修道。修境界,境界來瞭,哪怕你是到瞭色無色界,隻要是迷而不覺,邪而不正,一樣是不清凈安穩的。
法華經裡說,色無色界一樣是火宅,三界災宅,就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修道,是修個隨所遇處恒安樂的正覺菩提清凈心。有淫境,沒淫境,這個並不礙自已解脫。隻要正覺,就能於淫相而離淫相。佛者,覺也。我們學佛,就是要學這個覺悟。而不是貪著境界,那樣是出瞭狼窩,入瞭虎穴。
第十個誤區,既然說有瞭正覺,在地獄也清凈,在天堂也無礙,那我們幹嗎還要持戒?這是倒果為因的誤區。一個人,要得到正覺這個果,一定要造正覺這個因。我們能做人,便是過去持戒的因,才有得生人的果報。
過去於三寶處種善根福德因緣,今生才有緣值遇佛法。值遇佛法,得到正覺的果報。得到正覺的果報,才明白在地獄也清凈,在天堂也無礙。所以,什麼是因?持戒是因。如果不持戒。墜到三惡道中去。就沒有機緣遇到佛法瞭。
遇不到佛法,就不得到正覺的果報瞭。得不到正覺的果報,就不會有“在地獄也清凈,在天堂也無礙”的見地瞭。所以,現在有這正覺的見地,那是過去世持五戒的因。現在持五戒,那是為未來得正覺果修善根因緣福德。
在此懺悔我所犯的一切邪淫惡行;願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讀者;此文若有錯謬,我皆懺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願共戒邪淫,得大自在!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