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淺釋(15---16)
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淺釋(15)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宣化上人主講
若作聖解。則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謗持戒。名為小乘。菩薩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於信心檀越。飲酒啖肉。廣行淫穢。因魔力故。攝其前人。不生疑謗。鬼心久入。或食屎尿與酒肉等。一種俱空。破佛律儀。誤入人罪。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若作聖解”:假設你做為證聖果這樣的見解,“則有空魔”:這個時候,就有一種空魔來瞭,“入其心腑”:就入到你的身上來。附到你的身上,“乃謗持戒”:他就說什麼啊?說你不要受戒,這個受戒呀,那是小乘法嘛!大乘菩薩沒有這麼多麻煩的拘束,不要管那個!所謂“大象不遊於兔徑”,你看大象,它不走兔子走的道路;“大悟不拘小節”,你開大悟瞭,什麼都沒關系,這一切都空的嘛!以前我不講過嗎?“酒肉穿腸過”,酒肉在腸子裡邊過去瞭,“佛在心頭坐”,那個佛——一切唯心,你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嘛!他這麼樣講。所以乃謗持戒,說你不要持戒,“名為小乘”:說你這受戒,這小乘人才受,大乘人不要這個。
其實大乘人的戒更清楚,大乘人更不應該犯戒的。他就愚騙這些個無知識的人,根本那些人也沒學過佛法,也不懂佛所講的是什麼道理。所以他說什麼,這些人就唯命是從,就以為他說的對瞭,為什麼以為他說對瞭?因為沒聽過佛法,也不懂什麼叫佛法。
“菩薩悟空”:他說大乘菩薩悟一切法空,“有何持犯”:哪裡又有一個持戒?又有一個犯戒的?沒有的。也沒有持,也沒有犯的,他就這麼說。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味其虛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無限愛生。愛極發狂。便為貪欲。此名定境。安順入心。無慧自持。誤入諸欲。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又彼定中”:又者,在修行人修到受陰這個定的時候,“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他色陰沒有瞭,對受陰,他也非常清楚,“味其虛明”:前邊他已經得到虛明的境界,他現在就“深入心骨”:對虛明這種境界,深入他的心骨瞭。
就好像我講過的那個劉金童,見著男人,她就抱到懷裡,又哭,又什麼動作都有瞭,就是這種魔。你說,一般的男人,怎麼見得瞭這種動作啊!所以就迷瞭。她叫他,你拿多少錢,買個什麼寶貝,他說可以可以的。你拿多少錢,再買個什麼東西,這個男人也就答應她。為什麼呢?就因為她行淫欲,這種魔力把人都迷住瞭,所以這是愛極發狂,“便為貪欲”:貪欲也就是淫欲,由這個貪心而生淫欲。
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淺釋(16)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宣化上人主講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受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阿難!像這樣十種的禪那,這個靜慮所現的境界,“皆是受陰用心交互”:皆是在受陰裡邊,因為修行用功,互相生出這種種的變化,“故現斯事”:所以就有這種的事情發生。
汝等亦當。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汝等亦當將如來語”:阿難!你們也應當將佛所說的話,“於我滅後傳示末法”:在我滅度之後,傳示到末法的時候,“遍令眾生開悟斯義”:令所有一切的眾生,都聽著這個道理,明白這個道理,覺悟這個道理。“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你不要令天魔得便瞭,不要令他們有機會來魔這些個人。“保持覆護成無上道”:你要保持覆護這一切的眾生,令他們都成就無上的道業。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宇。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這有一個比方,這想陰的范圍,它這一種領域,譬如有這麼一個人說夢話,他睡著瞭,就講他所想要說的話。“是人雖則無別所知”:他說夢話,他自己是不知道的,“其言已成音韻倫次”:可是他所說的這個夢話,已經成瞭一種語言瞭。他的聲音和韻調,排列得也很有次序的,說什麼話也是很有次第的,但是他自己不知道。“令不寐者咸悟其語”:使令這一些個沒有睡著的人,都明白他說的是什麼。
譬如他說:“我今天想要有豆腐吃,我到豆腐店裡去買瞭十塊豆腐,回來我就把它炒一炒,然後就吃瞭。”他這麼一講,他自己不知道他說這個話,旁人——那個醒的人——都知道:“喔!他今天吃過豆腐。”就都知道他是怎麼一回事瞭,這叫咸悟其語。為什麼他說這個話呢?就因為他吃東西還沒有忘,就想著、想著、想著,睡著瞭作夢的時候,都要說出來。
“此則名為想陰區宇”:這個想陰區宇就好像這個樣子似的,但並不就是這個樣子,你不要誤會這個想陰就是說夢話,那又錯瞭,這是個比方。
若動念盡。浮想消除。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觀其所由”:觀看他所行所作的這個原由,“融通妄想”:這時候妄想也融通瞭,“以為其本”:以做為他的這個根本。
阿難。彼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圓明。銳其精思。貪求善巧。
“阿難,彼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邪慮不能侵犯。
【註九】上人於一九八三年一月補述
為什麼外邊的麻煩來?就因為他裡面有所愛、有所貪、有所求,還是有一種自私心,也有自利的心在裡頭藏著,所以外面就有這種的境界來瞭。他自己沒有這種的念瞭,可是等到外邊的麻煩來瞭,他又被境界轉瞭。所以這個邪慮,不單單是念,也就是你這憂愁恐懼感。好像我們人,這個也怕,那個也怕,這就是邪慮瞭。被人壓迫得也怕,不敢公開,這就是怕,這就是邪慮,受不瞭這個壓力。
【註一○】上人於一九八三年一月補述
現在研究這五十種陰魔,我們恐怕五百種陰魔都會來的,所以你們各位把你們門開開,歡迎這個魔來搗亂來,那麼雖然說是魔啊,他是幫助修道的,他不過在反面上來幫助,就看你到底志願堅不堅固。你若真堅固,千魔不改,萬魔不退,什麼也不怕的,因為你無所求嘛!你在修行無所求,“到無求處便無憂”,你無所求,什麼也不怕,怕什麼?有的人怕鬼,為什麼呢?覺得鬼很醜陋、很難看的,因為鬼啊,人人都知道鬼是人死瞭變成鬼,所以他就怕。可是沒有人怕神,金甲神人也是很厲害的,可是人都不怕。孔子曾說:“敬鬼神而遠之。”這是說你應該對他們恭敬,但不要接近他們,所以不要怕鬼,也不要怕神。
魔是我們修道人的一種考試,也是來試驗試驗,所以各位不要有一種恐懼心,你若有恐懼心,你就不想叫這魔來,他也會來瞭;你若沒有恐懼心,他要來也來不瞭瞭。這是最要緊的秘訣,就是不怕。你若不怕,無所恐懼呢,這就是個正。正,什麼都可以降伏的,邪不勝正。所以那個魔,他所怕的就是”正大光明”這四個字。你若能有正大光明,魔他也就循規蹈矩,也就向你叩頭頂禮瞭。
“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圓明”:在圓滿的這種定的境界,發明三摩地這個定力裡頭,心裡又生出一種愛心,愛這個圓明的境界。“銳其精思”:銳,就向前追究精思,精思就是這個圓明。“貪求善巧”:貪求善巧方便這種的方法,想用善巧方便來教化眾生,所以他生出這一種貪心。
【佛陀正法本意大回向文】
南無佛陀釋迦牟尼授記師燃燈古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東方凈琉璃世界消災延壽藥師佛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大行普賢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摩訶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摩訶薩
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摩訶薩。
至誠頂禮一切見聞者共沾妙法,法喜充滿六時吉祥。
心開意解走向解脫成就佛果。
南無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菩薩一切尊法,
一切賢聖僧摩訶薩,感恩龍天護法護持正法,感恩一切覺悟者摩訶薩
願一切過去未來現在未覺悟的眾生、無論僧俗、男女、任何種族
種種有情六道眾生見聞聽聞心聞者
共同慚愧累世因貪嗔癡所犯的身口意而至誠慚愧後不更做
至誠祈願盡虛空法界一切正覺
慈悲威力加持萬源苦眾清凈自性離苦得樂究竟解脫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