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南師講如何得到佛菩薩的感應

南師講如何得到佛菩薩的感應

時間:2019-05-21 16:29:43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講到這裡要插一個問題,你們註意啊!與藥師經的念法、修法和念佛都有關。

這幾天我事情特別忙,尤其外國各地的中國人、外國人來信問問題的非常多。有一位住在多明尼加的同學,來信前還打過長途電話。有一天夜裡,打來電話說,他父親突然死瞭,他又急又氣在電話裡發脾氣。我勸他人生終歸要死,他說不是啦!父親是被人傢打死的。他說藥師經念瞭多久,金剛經念瞭多久,結果父規反而還被打死,佛法有沒有道理啊?他在電話裡大吼。我說:‘這個道理怎麼跟你講呢?你現在情緒不對,先穩定下來。’我說你記不記得金剛經有一段話:‘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為瞭這兩句話,在長途電話中一個字一個字解釋給他聽。

後來他又寫信來問,根據藥師經該如何如何,已經念滿十萬聲以上的藥師佛,又如何如何,然後還遭遇如此的痛苦。

而且還有要求:‘老師你要告訴我,第一,我父親剛剛被打死送醫院那個時辰,我的姊姊剛好肚子痛生下一個孩子,很多人說那個孩子就是我父親投胎的。老師你要給我解答,那個剛出生的外甥是不是我的父親?’

唉!為人千萬莫當人傢的老師啊!什麼事都要負責,都要給他解答。生病找老師,有問題找老師,吃不下飯找老師,大便泌結也找老師......反正啊!做人傢老師是倒瞭八輩子楣,我是深深感到痛苦。如果你們是老師,他的第一個問題你們怎麼答覆?我也沒得神通,就是有神通也不能說,決不能講,否則犯菩薩戒。你們說我該怎麼答?

第二個問題,我一接到電話第二天就請從智法師給他父親作法事超度瞭,當然現在也已經入棺埋葬瞭,他要老師顯神通,把他父親復活過來(眾笑),因為我叫你老師嘛!老師啊!大傢都說你有神通,這下你非顯個神通把我父親復活不可!你說這孩子不是發瘋瞭嗎?

這封信很嚴重,等於外交上‘哀的美敦書’一樣,再不然我跟你宣戰瞭。你說怎麼答?世界上有很多近事男、近事女就是這個毛病,一不對就好像跟老師成瞭冤仇。這種人還學藥師佛哩!可是你說他有沒有罪過呢?對父母的孝心激動得幾乎瘋瞭一樣。

然後第三件事告訴我,本來要出傢的,現在不行瞭,因為父親被打死,不管怎麼樣,先找個女的給他生個兒子要緊。

這三個問題都是我很難答覆的。所以你們千萬註意啊!年輕人,為人千萬莫當人傢的老師,當瞭人傢老師,倒瞭八輩子楣!.

我提這件事要註意啊!你們也會覺得藥師經講得那麼神妙,我們又念藥師經,又念藥師咒,又拜藥師佛,怎麼照樣生病呢?

這個道理我在前面也講過,首先,藥師佛有十二條大願,你檢查自己的行為,有那一條做到?沒有做到而想得到藥師佛最大感應,未之有也。第二,藥師佛的每一條戒律、心行(心理上的修行),自己反省有那一點做到?沒有做到,要求菩薩感應很難。好比你是部下,長官對你要求的行為,你做好瞭沒有?沒有做好,隻一味要求上面應該對我好,應該給我待遇高,不可能。

所以,感應道交四個字要特別留意,要想菩薩加庇,你本身不是那個材料也不行。比如杯子裡裝滿瞭尿,你想裝茶水進去,能嗎?你必須把臟的倒掉,變成空杯,才能再裝茶水,才能感應道交。

所以,一個學佛的人、信仰宗教的人,沒有把自己修持好,一信就要求那麼多,好像念一念藥師佛就有天大的不得瞭。像這位同學,又要父親好,又要發財,又要公侯萬代......你看多自私啊!如果上帝、菩薩是這樣偏私的話,對不起!我想我是不敢信瞭。那是偏私,跟普通人一樣,拍馬屁的就照顧,不拍的就不理,這還叫佛叫菩薩嗎?

大傢學佛要把道理搞懂。接下來就要講這些道理,學佛要想得感應,要怎麼做呢?

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是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

這一段是‘藥師經’最重要的關鍵,要特別註意。你說沒有感應,現成的就有個例子:有位丁老師,是位醫生,他剛剛告訴我,學佛很多年,奇怪,當他聽到藥師佛發心這一段,突然心境到瞭另外一個境界,非常平靜,持續好幾天。當然以後怎麼樣我們不去討論,這就是真的、自然的發心。他學醫多半在佈施,與藥師經特別有緣,我心裡有數,講這本經他一定到。講別的經、別的佛學課,有時誘惑他,叫他來陪襯陪襯,他說老師啊!不是不來,實在沒有空。這是半真半假的話。這回他也真是沒空,因為他跟藥師經有緣,有興趣,就來瞭;他來瞭就會有這個感應,所以因緣生法,各有不同。

要想得藥師佛的感應,第一,要能受持,受是接受、領受;持是保持。譬如你今天皈依三寶,或者皈依某某法師,受瞭皈依,沒有永恒保持皈依時那一剎那的境界,不算‘持’,隻能算‘受’,能夠有受有持才是真修行。

修行沒有成就,是因為不能受持,所以讀經典、看經典要特別註意這些地方。

選自《藥師經的濟世觀》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