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僧得報的故事
一
東魏(534—550)末年,河北鄴城有人結伴往西山采掘銀礦沙,全部采礦的人還未都從礦坑中出來,遇銀礦的坑道崩塌,在後面的一人給塌方的石頭堵在坑內,出不來瞭。這人身體倒未受傷,他所呆的地方還能看見一縷曰光,但就是卡在礦坑中,進退不得。此人心裡想:這回是不能逃出來,反正要死,還是求往生吧,便一心念佛。他的父親在傢中,聽說兒子已經給壓在礦坑裡邊,屍首也抬不出來瞭。想為兒子薦福,但傢中太窮,操辦不起。做父親的隻好盛一碗粗飯送到寺廟裡去,用以齋僧,廟裡的僧人們因為有其它的豐厚齋食,誰都不太願意受他的齋飯。做父親的絕望之餘,手捧那碗飯嚎啕大哭。
有一位法師見這樣子,出於悲愍可憐,便接受瞭這位父親的供養。法師吃完飯,為這父親作瞭咒願,然後才作別離去。就在這一天,那被堵在礦坑中的兒子看見面前本來有微光的地方,突然有一個和尚進來瞭,還端一碗飯送給他.那人吃瞭這一碗飯以後,從此便不再有饑餓的感覺。正好每天端坐正念,一心念佛,就這樣又過瞭十餘年,到齊文皇帝即位的時候,他要在西山造夏宮,便來開采石料。采石的工人因此便打通瞭堵塞當初礦坑的石頭,看見裡面居然還有一個大活人,便救他出來送他回傢。他的父母還在,真是又驚又喜。
二
北齊(550—577)時候,河北冀州地方有一人從軍,與梁國作戰。仗打敗瞭,他成瞭戰俘,又被賣作奴隸。他的父母在傢鄉並不知道他的死活。因為瞭杳無音訊,便把他當成已死的人,於是延僧為他行追薦的法事。為此還造瞭磚的佛塔.磚佛塔建成,又建立齋會。來赴會的人有幾百人之多。正在坐下來要進食的時候,外面有人敲門。男主人出門一看,有一個僧人,氣質頗為儒雅。他對主人說,我是來化緣求齋食的,請把米飯放到佈裡,還請施舍我一雙鞋。男主人聽他這麼說,便用一塊新佈裹瞭一包米飯給他,也送他一雙鞋。那僧人留這些東西也就告辭離去瞭。
這天中午,正在那僧人乞求齋飯的時,那在南方因做瞭戰俘而淪為奴隸的兒子正在放牛,忽然遠遠地看見有一個和尚拿著一包飯和一雙鞋走過來.走到他跟前便問:你想不想見你的父母呢?那做奴隸的人回答:不敢想呀。和尚便把那包飯遞給這放牛的奴隸,讓他坐下來吃飯。吃完飯又把一雙鞋遞給他,讓他穿上。然後那僧人又把袈裟鋪在地上.讓那放牛奴坐上去。和尚提著四個角,手一揮,袈裟便離地約有兩丈飛瞭起來。等到放牛奴睜開眼,看見已經到瞭自傢的門口.他進門與父母相見。父母又驚又喜,問他事情的原委,他便一五一十地告訴瞭父母。
再來看他的那塊盛飯的新佈中尚剩下來的米飯以及那雙鞋,正是他父母先前送給僧人的。全村的人聽說瞭都很詫異,更加相信報應不爽的事瞭。這一天剛好是當月的初六日。於是便為那新建的佛塔取名叫“六日浮圖”。那座佛塔直到今天還在呢。這故事也一直在鄉間流傳著。
三
梁武帝早年未發達時,曾經認識一位貧寒之士。後來他做瞭皇帝,有一次在皇傢花苑裡又遇瞭這位朋友在劃船拉牽呢。武帝便仔細地向他詢問,想弄清楚他為什麼這些年過去瞭,還是這樣貧賤。皇帝告訴他,讓他第二天到宮中來,“我可以給你一個縣令當當”。這個人第二天便奉旨而到宮中來見梁武帝。但正好武帝有朝會大事,所以看宮門的人不給引見。以後又跑瞭好幾趟,都設有機會見到皇上,他自覺非常詫異,便去問寶志和尚。
他去寶志和尚那裡時,後者正在講經,聽者達千人之眾.這位寒士自然也就進不去。但寶志和尚知道這事,便對侍者說:門外有一個人要來見我,你就引他進來吧。於是眾人便讓這寒土進來瞭。這人還未走到寶志和尚跟前,遠遠地寶志和尚便對他說:“你來這裡是為瞭那始終沒有得到兌現的縣令官職吧?那官職是得不到的呀。要知道前世往昔中,當今的陛下曾經有一次想舉辦齋會,你也曾經答應他,說要捐助五百文錢。但你始終沒有兌現。所以呀,他今天許諾你的官職也是無法兌現的呀。”這人聽寶志和尚這麼一說,也就離去瞭。而武帝也不再勉強,並非硬要找他回來。
——摘自《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