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湛空:自力修證與仰仗他力的比較
慧遠的思想是十分博雜的,既有傳來的印度佛教各派觀點,也有中國傳統文化觀點,包括儒道以及玄學。這種雜,正是慧遠的特色及貢獻。佛教傳入中國內地,至慧遠時已有二百年左右,這種外來的文化要紮下根來,必然要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南北朝時期,正是中國僧人消化改造外來佛教文化的時期,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慧遠無疑開瞭風氣之先,是站在這股潮流前面的弄潮者。慧遠以“法性”為本體,認為法性的本性是永恒不變,沒有生滅的,是實在的,人要擺脫痛苦,獲得解脫,就是要體認這個本體,與之冥合,達到涅槃境界.他的思想常出入於空有之間,在他的〈沙門不敬王者論〉、〈明報應論〉諸篇上,都可略見其宗旨。他對於佛傢認為最高境界的涅槃,理解作‘生絕神冥,形盡神存’的境界,其所謂‘神’,即是精極為靈,不能定其體狀、窮其幽致,因此也不可能以語言來表達。又說人生由化而有,形和神雖各殊,而相與為化則渾為一體;然而形隻是桎梏,而神卻有暗中轉移的妙用,可以從這一形體相迭傳附於另一形體,有如火之可由此薪傳於異薪一般。火薪相傳這個比喻在當時本為常談,而他開始用傳於異形來解釋,具有自此傳於彼的意義。這和犢子部執勝義我為不可說法,雖執受五蘊而又有解脫可能之義很相近,顯然是受瞭僧伽提婆譯講《三法度論》的影響。他說到入道之要,則主張依悟徹以求反本。所謂反本,意指不以情累其生,不以生累其神。而欲遣除塵累,必有待於運用禪觀,究生化之源,永息流轉,使神靈絕境,這就是所謂徹悟。他在廬山昏曉行道,致力禪觀,祈向凈土,都可視為他基於這一思想的實踐。後來,他接觸到羅什的譯著,又迎請覺賢傳出禪經,研習中觀,兼究寂照相濟的說法,很得歸宗無相之旨。但他晚年談到法性無性和禪智究竟時,仍舉火傳不息,以及形累、神化等說,可見他的根本思想還是保留著,沒有完全改變。
慧遠初事道安,即以建立教法宏綱為己任,以後他更推廣此意,欲根據教法移風易俗。他認為出傢之人號為沙門,在於能破習俗的愚暗,教導有情轉向覺道。因而主張出傢修行,應該與世俗上以世法為準則有所不同,應高尚其事,不敬王侯,才能變俗以達其道。而化導世俗,在先示以罪福報應,使知去惡從善,以此來啟發自己內在的心,從而覺悟。他自己隱居廬山率眾行道,以身作則,在當時確已獲得相當大的影響。特別是他所主張的,以罪福報應導俗和以禪觀念佛入真的見解,對於後世的影響尤其深遠。像他所倡行的念佛法門,原是用觀想功夫,到瞭善導時就側重稱名,形成凈土一宗。導俗入真,固不能逸出於慧遠的遺規,所以後人仍追奉他為凈土宗的初祖。其凈土思想著重於自力,我們通過對慧遠凈土思想的考察,以及東晉時代般若學的背景探索,瞭解到慧遠所提倡的念佛三昧是定中見佛的般若三昧。我們從其闡發的念佛三昧是諸三昧中最殊勝中可以看出來,原文如下:
又諸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何者?窮玄極寂,尊號如來,體神合變,應不以方。故令人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緣以成鑒。鑒明,則內照交映,而萬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聞見行焉。於是睹夫淵凝虛鏡之體,則悟靈根(相)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以叩心聽,則塵累每消,滯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與於此哉?
遠公認為:三昧的名稱甚多,在諸三昧中,以功德高,進展容易的標準來衡量,當推念佛三昧最為第一,這是什麼緣故呢?窮盡玄妙通達寂滅的境界,即是如來性體。如來性體,任運神妙,應合法界的幻化。隨緣妙應,無有定規。如來體性能令證入念佛三昧的修行之人,渾然消泯人我是非的界限,遣蕩種種知見,涉緣應事,如同鏡子。鏡子明亮,內照清楚,便能映現森羅萬象的相狀。即便耳與眼不能視聽的景物,但運用聞性與見性,亦能通曉無礙。在念佛三昧中,能令塵勞掛累日漸消除,滯塞的情執徐徐融化開朗,這個境界的獲得,若不是天下至妙的念佛法門,還有什麼方法能夠達到呢?
遠公這段文句展示的念佛三昧,傾重於自性佛,著重自力修證,然以禪觀證悟,棲神凈土,兼仰佛力,如是,便避免瞭渺茫無主,蹈虛履空。
在慧遠大師所作的《西方發願文》之序中我們可以看出慧遠思想的特色,其序的大意是說自己的心,本來是佛,隻要把心向裡面照,自然是清明的,然後持阿彌陀佛的名,念念不斷,念到一心不亂,自己的心和阿彌陀佛打成一片,到瞭這時候,心就是凈土,性就是彌陀,阿字和無字一般,彌是滿,陀是光和壽,阿彌陀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光無量就是智慧無量,壽無量就是沒有生死,沒有生死,就是瞭瞭生死,這就是大悟瞭,若沒有悟到無生,亦能往凈土地方去,生到凈土就是無生,無生就不生,這是盡頭處的話,若沒有證到這境界,但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即可以生到阿彌陀佛的國裡,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所以念阿彌陀佛,是修行的最上法門。我們從序文一開始,便可以看出慧遠的主張:我心即佛。我們修行,持誦阿彌陀佛的聖號,做到一心不亂,自己的心和阿彌陀佛打面一片,至此,心就是凈土,即是自性彌陀。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慧遠的凈土思想著重於自力。
但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卻著重於他力,也即仰仗阿彌陀佛的本願之力而往生。我們從《善導大師與凈土法門》一書中可以看出來,其以九品往生皆是凡夫,說明往生非靠自力,而是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以佛之願力,往生西方,即同七八九地菩薩。在討論西方極樂世界究竟是報土,還是化土時,諸師所說不一,爭論紛紛,攝論諸師執著西方極樂世界是報土,凡夫二乘不能往生,凡夫二乘往生者,隻是別時意,如果西方極樂世界是化土,那麼阿彌陀佛是化佛,令凡夫二乘皆得往生,可見西方極樂世界應為化土,報土是凈土,化土豈得真凈土?對此,善導大師力排眾議,著重於文義並顯,大師主張,第一阿彌陀佛是報佛,西方極樂世界是報土,而凡夫之人,皆能生於報土,其所以生報土的原因,是仗阿彌陀佛強大的願力,而非眾生自力所致,如果忽略瞭彌陀大願,隻著眼於往生者之資格而論凡夫能否往生,其說是不正確的。由此,說明我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依阿彌陀佛的強大的願力。並非靠自力。此是從自力與他力關系說明兩者的比較。下面本文將從其他方面來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