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獨尊湛現:修行主要就是對此“心”的識別

獨尊湛現:修行主要就是對此“心”的識別

時間:2019-05-22 10:37:30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阿彌陀佛,大傢好。

清凈心,到底這個心態,要凈到什麼程度,才能算是純凈,這個凈,大傢不要把這個靜、凈來誤會。

修行期間作為我們常人,必須要走這兩個過程。不是說一步就能達到這個凈。

我們先說一下“靜”,這個靜,是肅靜。把自己的心態,借用條件,比如,環境,或者念佛,誦經,還是任何的其它的條件,對自心的一個靜態。

有的去深山,沒有其它的幹擾,覺得很靜;去寺廟,覺得很靜;有的,自己在傢裡,很靜。當然瞭這個靜隻是一個初期,算不上什麼純凈。


純凈,必須要從“靜”,過度升華,不被外境所轉,無論外境是好是壞,是善是惡,也不會對自心的污染,這才能是凈。

這個凈,不會被外境的束縛,這就是解脫。解脫與真正的成就還有距離。


這個凈不是把註意力集中某個目標。註意某個目標,這也是屬於妄念中。

這個凈是把意識心,聚集的心,放開,徹底的放開,它是無限量的放開。


再有,放開也不是執著於念頭的放開,而是自然的、無任何意識的,這才是真正的放開。

自自然然的回歸,與大自然,不是意識中的自然,而是無任何意識中的自然相融合。這樣的安住,這就是回歸。

雖然我是這樣比喻,但是真正的殊勝,用言語是無法表達的。


所以說,我們佛法的主要目的,就是這樣子的,佛法不是迷信,更不是神話。

就是讓這顆迷茫的心,找到本來的自我,回歸於自我。這就是從眾生到成佛。

眾生也是自己,成佛也是自己。就是說明這顆心,迷與覺的差別。


修行不要心外求法,更不要將心覓心,將佛覓佛。心即是佛,心佛是一。也就是說心外無佛,心外也無魔。

佛,鬼,魔,神,仙,都是表現在自心的不同的境界。


心迷即是魔,心覺即是佛。心迷即是地獄,心覺即是天堂。就這麼簡單。

如果證道的放下,所享受的是整個虛空的快樂。心迷,所享受的是地獄般的痛苦。

所以說地獄、天堂隻在一念之間。都是以心為主題。


我們再討論一下,身體有相的,它不是真我,大傢不能誤會。它隻是業力的象征。

無論是人身的形體,還是畜生道的形體,都是自心業力的顯現。希望眾親好自為之。


我們的心態,思想,靈魂,它不是固定住在身體裡,它是不即不離,不在內也不在外。

因為這個念頭它是無相,所以它無所住,既然如此,為什麼沒有離開自我?

就是因為自己的業力過強,心態的迷茫,對自己的業報身相,過於執著。心態,意識被外境、影子卡住瞭,所以無法解脫。


修行,首先要明白這個道理,身相與意識,可以分開,但身相是隨著意識心所現,就是業力所現。

修行,就是要把這意識心與身相要分開。讓我們明瞭這個道理,然後才能去擺脫。對自心的修正。


大傢更不要誤會,在照做的時候,用意念、意識心態,讓自己離開或不離開,這都是妄念。

比如,打坐中,認為自己離開瞭身體,去往另一個地方,總而言之,認為自己離開瞭身體,這是不對的,都屬於妄念。

這不是的,即使看到自己騰雲駕霧,這也是妄念。希望大傢要深入,千萬不要誤會。

好瞭,明天再續,阿彌陀佛,桑吉多吉。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