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清法師:“有戒可犯是佛教,無戒可皈是外道”
真正的律宗呢,是因為有些人致力於戒律的研究和受持,這一生專門持戒,以持戒為主要正行。那麼在表相上看,他們的戒律威儀特別特別具足,特別特別的圓滿具足,這樣我們就把這一些人稱為律宗行者。大傢一定要知道,佛教是什麼呢,佛教是戒定慧三無漏學。離開戒,你和神婆巫漢沒什麼兩樣,神婆巫漢沒有戒。你去瞭以後,哪裡疼啊?哪裡疼?你動著黃奶奶瞭,安個黃奶奶,給他煮個雞吧,黃奶奶喜歡吃雞嘛,哈哈……。哪裡疼啊?又動著狐爺爺瞭,怎麼辦?給他煮隻雞吧,狐爺爺也喜歡吃雞。村裡養雞啊,哈哈……。所以上個供。所以他們沒有戒律。他們沒有一個固定的,能說服人的,系統理論指導。臺灣的女法師聖嚴法師說過這樣一句話:“有戒可犯是佛教,無戒可皈是外道。”它沒有戒可犯,沒有一個標準,佛教有戒。我犯戒瞭,說明你還是佛教修行人,你還遵循佛教的方案和原則去修行,他是這個含義。所以佛教是戒定慧三無漏學,戒,無論是哪個宗,都是她的致命一環,堅實的基礎。
《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以戒生定,以定發慧。“無戒之定是邪定,無定之慧是狂慧”。那叫中邪瞭。所以佛教當中說的中邪,和佛教知見有極為密切的關系。佛教當中最為重要的知見,就是看看你是否持戒,這是非常重要的。隻不過有些人吧,比方說,有的人,我就是隻想念阿彌陀佛。有的人,我就是隻想誦《法華經》。有的人,我就是隻想念《金剛經》。《金剛經》上並沒有說哪個戒條怎麼樣,哪個戒條怎麼樣。但是《金剛經》是佛教的一部經。《法華經》也是佛教的一部經。《佛說阿彌陀經》也是佛教的一部經。統統是佛教的東西,統統是為瞭脫,而修行的一種方便、一種手段。那麼怎樣才能真正得瞭脫?戒、定、慧三學,戒是堅實的基礎,我們修行佛法,你不看戒那不叫佛教。“有戒可犯是佛教,無戒可皈是外道”,你沒有戒的時候和外道就沒有什麼兩樣瞭。那就沒有標準瞭。
所以戒是一切佛教行人的命根子,可以這樣說。專持戒律,完全可以成就。正法時期為什麼有這麼多證果的人?因為戒律成就,為什麼說是戒律成就呢?持戒嚴謹。為什麼持戒嚴謹,因為那時候人的根基特別的利。第二有佛陀在世,有佛陀親身教化。第三呢,當時的社會環境也允許,比如說托缽化緣,出傢人不拿錢,出傢人也是不應該拿錢的,有一些比較輕微的戒律上有這一條,接受的是什麼供養呢?四事供養:衣服、臥具、飲食和湯藥。所以釋迦佛的弟子一到吃飯的時候,就托缽出去要吃的,全國都知道,給出傢人做飯吃。假如現在我們不拿錢,托缽化緣去,除非是到人傢傢裡,到傢裡老板同志還不在,哈哈……。
社會環境造成的,為什麼現在的社會環境不適合,完全持戒嚴謹的人,非常不適合!是因為這個社會環境和大傢對佛教的認識不到位。對不對?一看到公路上走的出傢人,包括很多在傢人,包括很多不學佛的人,往往是這樣說,我經常遇到。這身僧服是讓人種福田的,讓人生歡喜心的。過去一看到僧服就是阿彌陀佛,這個大丈夫,舍離自己的貪欲,斷除一切惡緣,能夠出傢修行大丈夫,普遍存在這種概念。現在,普遍存在一種什麼現象呢?從這邊一走,很遠看到瞭,他不敢走近瞭說,因為他知道少林寺的僧人會打人,武術都很厲害,哈哈……。他離你很遠瞭說:“假的”。他念的不是阿彌陀佛,他念的是假的,這個假的這句話已經種下惡因瞭,這就是眾生的根基。
一次我在XX,去燈具市場買射燈,邊上有很多商店,寸土寸金的一個地方。邊上有一個40多歲的女的,他賣什麼我都忘瞭。我剛剛走過去瞭,她就說:“這個又是個假的”。她讓你聽見,離的很近。“這個又是個假的”。結果一聽,那是前幾年吧,那時候也是年輕好勝,回過頭來,後退瞭幾步,我就這樣看著她,不說話,我就這樣看著她。她知道是惹事兒瞭?怕我打她,哈哈……。她不看我。我說:“你這回兒說著一個真的”。後來我就走瞭,哈哈……。但很多事情沒有辦法,這就是現在的佛教環境,這就是末世眾生低劣的根性。
釋迦佛在世的時候,他的弟子托缽化緣,全國都知道。都知道做瞭飯,在傢裡等著,出傢人來托缽化緣。或者是用錫杖一振,或者在門口一站,把師父請到傢裡來吃飯,或者是先盛一碗飯供養出傢人,自己再吃飯,全國都有這個概念。那時候是什麼情況呢,做好瞭飯,看看都快十一點半瞭,怎麼沒有出傢人來呢,我太可憐瞭,我福報不夠,我都不會感化一個出傢人,出傢人都不向我這兒來吃飯,我的福報太淺瞭。會有這種想法,是不是這個道理?所以那時候就是說,如果嚴持戒律的話,那時候的環境是允許的,現在的這個社會環境,造成瞭一些不如法的情況,很多出傢人也非常非常的無奈。
我們出去的時候,我倒是無所謂,時間長瞭習慣瞭,也就不覺得是事兒瞭,有時候我們去廁所方便,遇到一些醉漢,他就用侮辱誹謗的那些語言。就好像和尚他不是人一樣,侮辱你、誹謗你。有一次在火車上也遇到幾個小夥子,年輕氣盛,是問你一些問題。但他問的那些問題都是一些侮辱誹謗的語言。但是你得給他回答。我曾經去北京時遇到過這麼幾個小夥子,這四五個小時,提的問題就是帶著一種侮辱。我就給他們耐心解釋,最後一個小夥子說瞭這麼一句話,如果這一生如果不能實現的話,以後可能會實現!他說:“師父如果以後我出傢,我肯定會找你去”。他升起信心瞭,一是正確的理解瞭佛法。他們這麼一夥人,這麼鬧我,我一直耐心的給他們講,不容易,太不容易瞭。不講就顯得你不知道,還不能發火,因為他們是不懂嘛!現在這個社會環境太惡劣瞭,確實不是很好。
——摘自仁清法師2007年弘法視頻《印光法師文鈔凈土法要》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