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傳喜法師:“臘月二十三祭灶漫談,俞凈意公遇灶神”,講好中國故事,首先肯定自己的文化

傳喜法師:“臘月二十三祭灶漫談,俞凈意公遇灶神”,講好中國故事,首先肯定自己的文化

時間:2019-05-22 13:40:55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中華民族傳統習俗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小年,俗稱“送灶神”,或說今天就是灶神升天給玉皇大帝送報表的日子,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年來監察人間廚房裡的工作情況。這天,灶神爺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傢人的善惡,玉皇大帝會據此賞罰,所以才有祭灶時要用甜品之說,希望灶神爺多多美言。

——那我們這一年下來,造的善業多還是惡多? 世間素齋館,屈指可數,葷菜店數得過來嗎?素齋店和葷菜店比起來是九牛一毛。

我們佛教稱“監齋菩薩”,其實每傢每戶都有監齋菩薩。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食”跟“天神”是聯系在一起的。佛教裡說“未供先食,這是有罪的。”在傳統的中國百姓傢庭裡,燒出的飯要長輩先吃,我小時候傢裡就是這樣,爺爺奶奶先吃,我們再吃;逢年過節,也要先供祖先。

監齋菩薩

—— 我們佛教裡至今還保留著這些傳統,以前在岱山極樂寺,臘月二十三晚上,要搭衣一起到齋堂裡上供,幹果等供奉很豐富,尤其在監齋菩薩面前要供一碗糖水,意為拿糖水把灶神爺的嘴抹甜一點,在民間叫“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到天上要跟玉皇大帝多多美言。

最後我們唱偈頌:

監齋使者 火部威神 調和百味薦惟馨

災耗永無侵 護命資身 清眾永蒙恩

南無焰慧地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密

師父們念完供,大傢坐下來吃些點心,喝杯糖水,外面還放炮仗,送他

上天。這個傳統應該是來自民間吧。

大傢看過《俞凈意公遇灶神》的故事吧?裡面就有這個情節。

俞凈意公遇灶神

故事很簡短。這個姓俞的是江西人,生來就很聰明,讀書時老師講什麼,他幾乎都能領會,在鄉裡他也是出名的聰明,早早就中瞭秀才。可到考舉人時卻屢試不中,無奈就自己開辦私塾教學生,勉強度日。

及至娶妻生子,4個男孩夭折瞭仨,剩下一個聰明伶俐的三子,可在8歲那年,有一天出去玩就再沒回來,這唯一的兒子又丟瞭;接著又生瞭5個女兒,死瞭4個僅剩下一個。他就帶著哭瞎眼的老婆和這個女兒艱難度日。後來和以前的同窗又結瞭文昌社,倡儀做善事,包括珍惜字紙、戒殺、放生和戒淫,這樣一直努力在做,心中卻依然愁苦淒涼。

到47歲那年,年三十除夕夜,傢裡窮得連燈都沒點,他跟妻女一傢三口淒淒慘慘地呆在黑黢黢的屋子裡。

每年,他都把傢裡的經過寫成文稿,在灶神升天的日子,把這些文稿付之爐灶,呈報給玉皇大帝申說委屈。

—— 他說:我這個人這麼多年來結文昌社,在社會上提倡善法,為什麼我的命還那麼差呢?這年他更抱怨,甚至把文稿也撕掉扔瞭。

正在哀嘆之間,忽聽有人敲門,隻見有位六七十歲,花白頭發,身穿深色衣服,頭戴罩巾,彬彬有禮的長者,自稱遠道而來,路過此地,看到你傢這麼愁苦,便前來慰問。

俞先生一看,隻覺此人不凡,連忙請進傢門,鄭重還禮“感謝您能來慰問”。

言談間,他就一五一 十傾訴瞭自己的遭遇。

長者回他:“你不用說,你的事情我都一清二楚。”

“那為什麼我的命運還那麼差?”

“因為你做的都是表面功夫,無非圖個好名,其實你內心是虛偽的。”

—— 這時,俞老先生還辯駁:“為什麼?”

“你說要愛惜字紙,你那樣愛惜,可你的學生拿紙擦桌子,拿有字的紙包東西,你從沒指責過你的學生,僅僅在外面走路時看到字紙撿起來丟火裡燒掉,這就是在做表面的功夫。”

講得他一時沒話說。

長者接著又道:“在戒淫上,你雖沒跟第三者發生過關系,可你心裡並非沒想。見到有姿色的女子,你還禁不住要多看幾眼,有時內心也會動搖,隻是沒有機會而已,若有機會你早就犯瞭。”

—— 俞老先生聽到這裡,就低瞭頭,都講到他心裡去瞭。

長者又言:“你們結文昌社,你們自己制定的這些規矩,你尚且都這樣犯,其他沒制定的,你犯得更多,都不在話下,你寫給灶神的那些文書都呈給玉皇大帝瞭;玉皇大帝還專門派瞭幾個神來,日夜觀察你。

結果很長時間看下來,你不單單沒有善,甚至還看到瞭你更多的惡,所以,沒懲罰你就已不錯瞭,那你的命怎會改好呢?”

—— 一聽這個,他怕得不得瞭,心想:這個人怎麼什麼都知道?

這時,他就更不敢將這位長者當常人看待瞭,立時生起瞭恭敬之心,慚愧的眼淚紛紛落下。

—— 長者繼續說道:“看你這個人尚有慚恥之心,你看到別人做善事也會跟著做,別人放生你也跟在後面,若別人不去,你也不會主動發心,說明你雖有善心但並不勇猛、不堅定,還是動搖的。幸虧你還有點慚恥之心,所以我今天才有機會登你的門。如果你能真實去做、去實踐的話,自然不會辜負你的。”

長者講完,就起身:“我要走瞭。”

俞老先生就跟在後面送他,可他不往門邊走,徑自朝廚房間去瞭,剛走到鍋灶邊突然間就不見瞭。

這時,俞老先生才恍然大悟:原來是灶神爺來過瞭!

從此後,他開始回光返照看管自己的“心”,他覺得自己身上那些習氣不好除,就在傢裡供瞭一尊觀世音菩薩,實在除不瞭,回傢就在觀世音菩薩前叩頭,叩得頭上流出血來。

他這麼嚴格地把持自己,使自己的心越來越清凈。他還給自己起瞭一個號“凈意”,所以,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叫“俞凈意公”,即自己清凈自己的意念。

這樣過瞭一年、兩年、三年,這時有位宰相遊訪民間,同時也想給自己的兒子找個有道德的好老師。巡訪到此的時候,人人都贊嘆推舉俞凈意公:這個人非常註重道德,是個老秀才,雖然沒有太高的學問,但在鄉裡他修道德人盡皆知。

這宰相就真的登門來訪瞭,一看,傢境這麼貧寒,可談話間感覺這個人,不單滿腹文采且很有正氣,果然是個有道德的人。

宰相就非常恭敬地把他帶至京城教他兒子功課,還把俞凈意公分配到國子監(國子監是當時國傢的最高學府)裡去學習,雖已年屆五十,經過深造的俞凈意公,不僅僅豐富瞭知識,再讀這些書很快就通達瞭,後來又中瞭進士,可以做官瞭,他的道德精神在京城也隨之出名瞭。

一天,宰相帶他到一位太監傢裡去串門,這位太監人品好,還收養瞭社會上的那些孤兒做養子。俞老先生到瞭,他就把5個幹兒子叫出來禮拜老先生。其中的一個,俞老先生看著特眼熟,就問:“你是哪裡人氏?”

“我是江西人。”

“你怎會到這裡來?”

“我小時候跑出去玩,不小心爬到別人傢船上,結果這糧船一開就把我帶到京城來瞭。”

“你還記得你傢裡姓什麼嗎?”

“我傢裡大概姓俞吧?”

俞老先生一看,“哦”,都對上瞭,這就是自己走失的兒子呀!

—— 一個人心態一轉,命運馬上轉變。

父子倆抱頭痛哭一場,這老太監一看: 算瞭,這兒子還你吧,你們父子團圓吧。

俞老先生高興得不得瞭。

——他妻子因兒子走失傷心,眼睛都哭瞎瞭。他帶著兒子急忙趕回傢,瞎眼的媽媽抱著兒子又是一場痛哭。兒子看到媽媽哭出的不是淚,眼裡流出來的都是血!

這兒子非常孝順,就捧起媽媽的臉,用舌頭去舔媽媽眼睛裡流出來的血淚;正是兒子的這個孝心,舔掉瞭媽媽的血淚,媽媽的眼睛竟也復明瞭。

—— 俞凈意公,回光返照修正自己,不出三年功夫,整個命運改變瞭!

自47歲遇到灶神,到50歲命運已徹底改變!

—— 面對這些改變,俞老先生對人世感慨萬千,盡管考取瞭進士,馬上有工作分配瞭,但俞老先生卻跟宰相說:“謝謝你的厚愛,我已心滿意足,做官就不必瞭,我願意告老還鄉。”

這老夫妻帶著一兒一女,要返回傢鄉。

宰相一看,這老先生確實道德超群,考中進士竟辭官不做,就厚禮相贈,親自送他。俞老先生回到瞭鄉裡,他的這個獨子後來又生瞭7個兒子,他的這7個孫子讀書都得到瞭功名。

俞老先生活到88歲,子孫滿堂,富貴一方,為人敬仰。

平生五福

—— 這就是我們中國傳統教育最真實的內涵,試想世間若喪失瞭這種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失去瞭這種優良的傳統美德教育,那人將是非常可怕的!

中國人講“文以載道”,我們中華民族為什麼被世界各民族所公認? 就是擁有我們祖先留下來的這些財富,老祖先太偉大瞭!可惜我們並沒有好好享用,平時不僅書讀得少,內觀的這種修證我們也做得不夠,今天我們坐在這裡相互勉勵,要心生慚愧,好好思考。

—— “俞凈意公遇灶神”,這個故事過去年輕人都是要學習的,與 《瞭凡四訓》 有異曲同工之妙,像我們臺灣省還成立有專門弘揚《瞭凡四訓》 這樣的機構。我們自己應好好體驗老祖先留下來的這些優秀文化。時下,講傳播中華優秀文化,講好我們的中國故事,傳播好我們中國的聲音,首先我們自己要肯定自己的民族,肯定我們自己的文化。

阿彌陀佛!

 

閱讀全文
下壹篇:返回列表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