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凈土法門法師說故事之積善篇

凈土法門法師說故事之積善篇

時間:2019-05-22 17:24:34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一、舜王捕魚

舜王年輕時,有一次在傢鄉看到一群人捕魚,有年輕的、有年老的。魚多的地方都被年輕人占去瞭,老人鬥不過年輕人,也不願意爭執,就到比較遠的、魚少的地方去工作。舜看到這種情形,他也去捕魚,實際上他的目的不是捕魚,而是去感化這一群年輕人。年輕人中也有幾位會禮讓老人,他就贊嘆;有些橫行霸道,他也不說,隱惡揚善。過瞭幾年,那些頑固不靈的人都被他感化瞭。可見隻要以真誠心,假以時日,沒有不能感化的。如果不能感化,就要問自己,是否智慧不夠,耐心不夠,方法不夠巧妙。

不要說人能感化,就是蚊蟲、跳蚤也都會被感化。印光法師傳記裡記載,印光法師住的房子裡沒有蚊蟲、跳蚤,即使別人住的時候有,他去住就沒有瞭。老和尚一生從不傷害蚊蟲、跳蚤,也不把它們趕走,而是以此為鑒,生慚愧心,精進修學,修清凈心,修慈悲心,以德行來感化。他到七十歲之後,感化瞭這些小動物。所以,蚊蟲、跳蚤都能受感動,人哪有不受感動之理!(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9-23-019)

二、與小動物平等相處

有一位同修是管理高爾夫球場的工作人員,告訴我球場有很多小蟲、蚯蚓,但是球場的主人丹斯裡李金友居士一再囑咐不可以用農藥,不可殺生。他說:‘我總是盡量去做,但有時不得已,還是要殺生,也不敢告訴李居士,怎麼辦?’我教他要與這些蚯蚓、病害蟲加強溝通。那個山很大,球場旁邊的樹木花草很多,你要叫那些蟲搬到那邊去,不要進入球場。能否做到?能!做不到,則是真誠心不夠。

諸位要知道,這些小動物都通人情,你愛護它,它也愛護你;你幫助它,它也幫助你。我們要和睦相處,平等對待。為什麼你趕不走這些小蟲?首先,你對待它不平等,‘我是人,你是蟲’,它不能接受這種態度。你要把它看作朋友,看作傢親眷屬,真誠心愛護它,它會受感動。不但動物有靈性,花草樹木都有靈性,石頭瓦礫也有靈性。為什麼它們會有靈性?《華嚴經》雲:‘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無情’包括植物、礦物,都是一個法性變現出來的,怎麼會沒有靈性!

我們要把‘殺生’這個念頭從內心裡拔除,才能真正做到自利利他。我們把煩惱從根本上拔除,我們的智慧就開瞭,自然就明瞭對人對事對物應當用什麼方法與態度。然後展開經卷,你就能懂得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節錄自《無量壽經》2-34-109)

三、放生

早年我們在臺北放生,有一次曾經邀請道安法師一起參加。我們在上遊放生,下遊的人在打魚。有同修看到就向老和尚報告,老和尚說照放。我們放生是修我們的福,他打魚是他造業,我們並不是放瞭故意給他打。所以,各人造各人的業,各人受各人的報。不能看到有人打魚就不放生,這就把我們的一點善念善行全都送掉瞭。所以,做事要有定力,才不會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節錄自《十善業道經》19-14-092)

四、善因善果

宋朝曹彬是一名武將,下江南不冤殺一個人,這個很不容易!在中國歷史上,凡是武將善終的不多;曹彬不但善終,子子孫孫都很好,這就是他懂得積功累德,愛惜人命。雖然他一絲毫不妄求,仍然享高官顯爵,這是後世應當效法的。規規矩矩的做人,把自己本分事情做好,如理如法,這是積功累德,這才是善因善果。(節錄自《太上感應篇》19-12-121)

五、上品十善生天

我小時候住在鄉下,大概六、七歲時,我們同一個村莊有一個大戶人傢,他們傢的老太太過世的時候,我也在場,印象非常深刻。老太太臨走的時候,讓她的媳婦給她梳頭、換衣服,整整齊齊,把傢裡事情樣樣交代清楚,她就走瞭。她到哪裡去?這個人是善人,一生做好事,決定生天。我那時看到人走得這麼灑脫,一點痛苦都沒有,在神智、精神上決定看不出這個人要死。以後學佛,想到這個老太太很可惜,沒有機會遇到佛法;她要是有機會遇到佛法,決定往生西方。從前社會上品十善的人很多,常常可以見得到,現在很少瞭。他們死的時候,瑞相非常希有,預知時至,隻是可惜沒有遇到佛法。(節錄自《阿難問事佛吉兇經》15-13-18)

六、安分守己

《閱微草堂筆記》記載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在夜晚聽到房門外有聲音,於是點起蠟燭,問:‘你到底是鬼還是狐貍?’

外面的聲音說:‘是狐貍也是鬼。我本來是狐貍,被我的同類害死瞭,我現在是狐貍鬼,所以說亦狐亦鬼。’

這個人不怕,繼續問:‘你為什麼不到城隍土地那裡去告狀?’

狐貍鬼說:‘我不敢去,去瞭也沒用處。’

這個人又說:‘你同類把你害死瞭,為什麼告狀沒用?’

狐貍鬼說:‘狐貍要修煉成人要煉丹。如果這個丹完全是靠自己的力量煉成,任何人也搶不去;如果是曾經傷害過很多人的性命才煉成的丹,別人就可以搶去。我這個丹是過去采陰補陽,害死瞭不少人而煉成的,我要是一告發,自己的罪業就不得瞭,所以我不敢去告狀。’

這個人又問:‘那你為什麼跑到這裡來找我?’

狐貍鬼說:‘你的陽氣很盛,希望你搬遠一點,我們彼此不相妨害。’

這個人第二天就搬到外面一個房間,與他隔遠一點。

紀曉嵐對這一段故事的評語,說得很有道理。真正是自己修成的,這是自己的福報,別人奪不去;用其他手段搶來的,不是自己修的福,別人能搶去。因此,這個狐貍不守本分得來的,還是會失去;自己守本分苦練成的,則不會失去。我們想想,這個世間有多少確實是安分守己得來的財富,真的不容易失去,他的福能享一代、兩代、三代。如果他是用種種欺騙的手段得來的財物,固然得到很多,來的快也去的很快。(節錄自《彌陀經疏鈔》1-2-148)

七、真誠心得大福

我勸勉同學們,福報現前決定不要享受。為什麼?過去生中所修的福報很容易享完,享完以後怎麼辦?我們仔細觀察,社會上富貴之人,今天擁有這些富貴都是前世所修的善因;可是一享受就不再修善。縱然他也做一些慈善福利事業,這都是一些小善。

如何知道是小善?《瞭凡四訓》有一個小故事,有位傢境清苦的女子,身上僅有兩文錢,拿來供養三寶,老和尚親自為她回向。以後她發達做瞭王妃,帶著千金再到這個寺廟來供養三寶,老和尚叫他的徒弟為她回向。她非常驚訝,向老和尚請教。老和尚講:‘過去你供養兩文錢是出自真心,那個功德大,我不親自為你回向,對不起你;現在你帶的金錢雖然多,你的心沒有以前那樣真誠,所以佈施的錢雖多,福報很小,我的徒弟給你回向就夠瞭。’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什麼是修大福?真誠心。凡是大富大貴之人做這些好事,沒有真誠恭敬心,都是吩咐下面的人替他去辦,所以所修的都是小福。佛經講親手佈施,誠誠懇懇,福報最大。(節錄自《無量壽經》2-34-127)

八、後一代超過前一代

古時候,政府官員戴的帽子稱為‘進賢冠’。那個帽子像樓梯一樣,前面低,後面高出一層,代表前面是自己,後面是下一代。戴上帽子是提醒自己,希望下一代一定要高過我們這一代,這才是稱職,有成就。如果後面一代跟你差不多,你完全失敗,沒有成績可言。古人穿的衣服、戴的帽子都含有很深的教學意義,佛法講‘表法’,要懂得表法的意思,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我最近遇到小時候的同班同學,關長全先生,他是南京一中的校長,培育出來的學生有一些很有成就,像現在揚州大學的校長就是他的學生。我贊嘆他:‘你的教育成功’他說:‘怎麼說?’我說:‘你的學生做大學校長,你不過做中學校長,他超過你,就是你有成就。’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例子。《瞭凡四訓》中,袁瞭凡先生提到建甌(現在的福建)的楊榮。我在建甌住過六年,這個故事我很熟悉,我小時候去他傢玩過。楊榮的曾祖父、祖父都是擺渡的,以此謀生。有一年漲大水,許多的村莊被淹沒,淹死瞭不少人,許多財物隨著洪水到處漂流,有些人劃著船去撈取財物。楊榮的曾祖父與祖父對於財物一無所取,隻有救人,積的陰德很大。到他父親的時候,傢庭環境逐漸就好轉瞭,然後生瞭他。他二十歲考取進士,官做到少師(太子的老師),位列三公。他對國傢有貢獻,所以皇帝加封他的父親、祖父、曾祖父為少師。這就說明先人沒有做到這麼大的榮耀,他做到瞭,他替父親、祖父、曾祖父做到瞭。

在佛門裡面,老師有行沒有證,學生能達到信解行證,這是老師的成就。決定不能說,我的父親就是這個樣子,我還能幹什麼?我的老師能說不能行,我也能說不能行就可以瞭,這樣就一代不如一代,錯瞭。做學生的千萬不能有錯誤的觀念,老師沒有做到,我為什麼要做?這是個墮落的觀念。老師做不到,我要替他做到,這才是好學生,這個學生才是報恩,報父母恩,報師長恩。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自己要爭氣,奮發向上,從此地學習就對瞭。(節錄自‘善財童子參學報告’12-39-05)

九、改命運

我在臺中求學的時候,留的那些老照片,諸位仔細看看,你可能不認識我,因為我那個時候幹瘦,一點福報都沒有。有不少看相算命的都算我沒有福報,而且短命。他們的這些說法我都相信,我確實沒有福報,而且短命。我的祖父、父親、叔伯都沒有超過四十六歲,都是短命死的,所以他們算我到四十五歲就要死,我相信。

那時我出傢學佛,學得很精進,因為四十五歲就要死瞭。四十五歲那一年,我在基隆大覺寺結夏安居,靈源老和尚請我講《楞嚴經》。《楞嚴經》十卷講到第三卷,我就生病瞭。我知道時間到瞭,不看醫生也不吃藥。因為醫生隻能醫病,不能醫命,壽命到瞭,還有什麼好想?所以,就回去老實念佛,等死。念瞭一個月,病好瞭,沒死,一直到現在都沒生病。

我沒有求長壽,沒有求壽命。學佛之後,大傢給我一點微薄的供養,除瞭生活必需之外,全都印經佈施。現在一年印經的費用,以臺幣來算,總在三千萬以上。錢從哪裡來的?我也不知道,反正來瞭就做,做錄音帶、錄相帶,佈施全世界;其中以中國最多,所以我在大陸的法緣很殊勝。到南洋講經,我絕對不準他們做宣傳,不準在報紙上刊登廣告。不宣傳,聽眾都有一千多人;宣傳之後,道場連站的地方都沒有。隻要肯結緣,緣愈結愈殊勝,愈結愈生歡喜心,法緣盛是這麼來的。(節錄自《普賢行願品輯要疏》菁華4-8-02)

十、廣結善緣

無論出傢在傢,德行學問有成就時,一樣能教化眾生。我的老師李炳南居士是在傢人,我親近他的時候,李老師在臺中弘法已經十年,臺中蓮社也建立瞭。我到臺中參加慈光圖書館的籌備工作,一個月後,圖書館開幕。李老師後來又辦瞭兩傢托兒所、孤兒院,還辦醫院。臺中蓮社的蓮友有姓名、地址的,有二十幾萬人。老師講經教學十年,有這麼多的聽眾。

所以,在傢居士在一個地方有如此的成就,凡事就更要小心謹慎。當時遇到一樁事情,有人供養花生給李老師,李老師吃得很高興,也分給大傢吃。後來就傳說李老師喜歡吃花生,以後供養的花生就吃不完瞭。李老師有真實智慧,把別人供養他的東西,分給學生,分給聽眾。因為吃的東西不能留,留久就壞瞭,東西是愈新鮮愈好吃。他決定沒有貪心,別人供養他,他供養大眾,廣結善緣,緣愈結愈廣,自己結瞭善緣,也代供養他的人結瞭善緣,這都是事實。所以,千萬不能有嗜好,一切都好,一切隨緣,不能說我喜歡這個、喜歡那個。你隻要一有喜好,人傢為投其所好,供養的東西就來瞭,麻煩也隨著來瞭。(節錄自《華嚴經》12-17-0668)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